(1)理论背景
作为西方现代化理论对立面的依附理论出现以后,西方现代化理论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且同它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大到基本的方法论,小到某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性质,乃至一个具体的数字,双方都进行着相互辩驳。论战一方面促使双方实际上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暴露出来,为消除有着广泛影响的错误认识和观念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又促进完善自己的理论认识。这就为新的理论综合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料和认识前提。当然只有这两种理论的论战,新的理论综合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综合更为根本的理论背景是实践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东亚的日本、韩国、中国的香港和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同一阶段的发展速度,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全面进步。而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因一系列事件遭受挫折,经济滞胀和财政赤字日益严重。这些迫使人们进一步重新审视世界发展的新格局,世界体系论应运而生。
(2)理论观点
“世界体系”概念是由出生于匈牙利的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在其所著《现代世界体系》一书中提出来的。世界体系论有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论证世界体系的形成。世界体系论认为世界进入现代史以来,自足系统只有一个,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而各个国家和社会只是这个体系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世界体系中的单元或次体系。沃勒斯坦将世界体系的起点一直追溯到1500年前后的西北欧。他从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及其拓展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所具有的扩张性,以此作为世界体系形成的出发点。
其次,说明世界体系的结构和运动。世界体系理论认为,整个世界体系由中心国家、边陲国家和半边陲国家三个部分组成。中心国家是指在世界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可以控制其他国家的国家;边陲国家是指受中心国家控制的国家;半边陲国家则是指居于二者之间、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边陲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由这一世界体系的结构状况所决定,通过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相互关系,造成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位上升或下降的变动,而社会内部的努力对此是无能为力的。世界体系理论特别强调半边陲国家的双重重要意义,认为它可以发挥中间缓冲作用,避免日趋两极分化的世界体系内部的矛盾过于紧张,以消解经济危机和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再次,论证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沃勒斯坦以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系统论为指导理论,在深入分析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世界体系整体发展规律的看法:既互不相同又紧密联系的“周期性节律”与“长期趋势”。“周期性节律”认为世界体系的长波是每40年至50年重复一次,每一个周期中的停滞期都创造出重组世界体系生产格局的能力,产生出新的扩张机制,从而为下一个周期的扩张做好准备。“长期趋势”则用来说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诞生、发展和死亡。主要包括“外在扩张”和“内在扩张”的形式,商品化的形式,机械化的形式等。
最后,说明世界体系的消亡过程。沃勒斯坦一方面否认不发达国家有退出世界体系的可能性,甚至用“流通决定论”观点论证社会主义国家也必然要遵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运作规则,不可能摆脱这一世界体系而成为另一个体系;另一方面,又认为并非所有的国家都要永远受世界体系的制约,因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反体系力量和世界体系扩张极限双重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世界体系在地理范围上的扩张已经接近极限,要消除反复出现的危机和越来越强大的反体系力量的压力,只有靠进一步的内在扩张。而当这种扩张接近极限时,三个长期趋势中只要有一个无法继续发展,世界体系就不能消除压力,一旦有大的危机来临,世界体系就要崩溃,就会发生革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就会被“社会主义世界政权”所取代。由于这种政权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上,生产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产出满足全人类的需要。
(3)评价与反思
世界体系论不是对世界体系进行简单的二元划分,而是视其为一个内部发生广泛联系的系统;不是把体系的形成看成静态类型的转换,而是看作“边陲化”的动态过程;不是单纯从内因或外因解释发展,而是从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解释发展,显示出理论上的独到之处。但是该理论过于强调世界体系结构的决定作用,无视每个具体国家在结构上受到的影响和它对世界体系的影响;而且半边陲的概念界定十分模糊,难以说明实际问题,对不发达国家的发展也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本章小结
社会变迁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自社会学创立伊始,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社会学家的视野,社会学的理论想像力也在关注其话题的过程中迸发。
1.作为一种事实陈述而非价值判断,社会变迁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变迁内涵十分丰富。它既不一定代表社会进步,也不必然预示社会退化,它可能是一种有益的社会变化,也可能是一种有害的社会变化。从理性高度把握社会变迁的内涵,需要从众多社会现象中进行抽象与概括。社会结构的研究范式为理解社会变迁提供了有益的分析框架。
2.任何特定的社会体系一经确立,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关系。社会体系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组成要素都具有自我组织和不断完善的特性,有可能出现各要素发展的不平衡。为了适应新需要和不平衡的出现,就要不断调整原有的结构关系。在影响社会变迁的诸因素中,社会的经济变迁是最根本的原因。物质生产力是生产方式内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迁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3.按社会变迁的规模,社会变迁可划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按社会变迁的方向,社会变迁可划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按社会变迁的性质,社会变迁可划分为进化的社会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按人们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社会变迁可划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4.社会发展研究是社会变迁研究的延伸,是对社会进行动态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认识的提高,人们注意到社会发展并非是纯经济性的,而应是超脱于经济、技术和行政管理的现象,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拓展。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形成并在全球取得共识。
5.古今中外,众多学者都对社会变迁进行了深入研究,学界流行着关于社会变迁的不同理论模式。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的标准,进化论学派、循环论学派、均衡论学派和冲突论学派分别是古典社会变迁理论的重要分支。
6.社会发展理论在现代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半个世纪以来,与现代发展实践在世界上的推进一样,发展理论本身的发展和演变也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并形成多种理论流派和观点相互辩驳、相互交融的格局,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具有不同知识背景与时代背景的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占据了发展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主导地位。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变迁?围绕社会变迁有哪些经典解释?
2.哪些因素可以引起社会变迁?在影响社会变迁的诸因素中,什么是最根本性因素?
3.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社会变迁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4.社会发展内涵的不断拓展是否实现了对传统的社会发展意义的升华?
5.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产生何种深远的影响?
6.古典社会变迁理论包括哪四大分支?分别有哪些学术思想?
7.随着实践发展,社会发展理论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哪几大理论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