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康德的智慧
37447100000006

第6章 纯粹理性批判(4)

什么叫本体

“本体”这一概念的产生是由于纯粹的知性概念超出感性范围以外以自身逻辑功能单独发展。单纯思维一个“本体”概念而不借助任何直观,只具有逻辑的可能性而无现实性,这样的概念被称为“盖然性”的概念。正因为如此,康德才认为“本体”概念有一种消极的意义。“本体”的提出有助于为“物自体”提供一种修辞方面的“保护”。

先验分析论导致了这样一个结论:即知性在验前所能做到的最多是预测一般可能的经验形式。知性的纯粹概念不允许有其先验的用途而无经验性的用途。以经验为中心的“验前可能——验后实际”这一知性认识模式为条件,直观性原理也就成为说明一切知识之是否可能的最为重要的标准。

“本体”概念没有任何感性直观基础,因此,康德企图通过“知性直观”这一方式来说明它,但是,“知性直观”这一词自身就充满矛盾,因为知性中所有的纯粹概念(即范畴)作为我们感性直观的纯然形式,不能应用于知性存在物而只能应用于相应的感性存在物。

总之,“本体”与直观缺少必要的关联。“本体”这一概念的产生是由于纯粹的知性概念超出感性范围以外以自身逻辑功能单独发展。单纯思维一个“本体”概念而不借助任何直观,只具有逻辑的可能性而无现实性,这样的概念被称为“盖然性”的概念。正因为如此,康德才认为“本体”概念有一种消极的意义。“本体”的提出有助于为“物自体”提供一种修辞方面的“保护”。康德说:“一个本体的概念——不是作为感官的对象而被思维,只是通过一种纯粹知性,作为物自体而被思维的这种事物的概念——这绝不是矛盾的。因为对于感性,我们不能断言它是惟一可能的直观。而且为了防止感性直观扩张到物自体,以便对感性知识的客观有效性加以限制,本体这个概念就是必需的。感性直观所不适用的其余一些东西就称为本体,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说明,感性知识不能把它的领域扩张到知性所思想到的一切事物上去。因此,本体这个概念仅仅是限制性概念,其作用是要抑制感性的僭越;因而它就只有消极的用途。”

感性与知性本身不可分,因此,单纯从其实际功能来说,不管怎样都包括不了本体的概念,与感性对立的本体,知性即便假设性地“赋予本体以直观”,也无法说明怎样与本体联结起来。很显然,除了在限制性的(即消极)意义上确立“本体”外,还需要另外一种认识功能驱使着影响知性做出不符合自身属性的用途。

什么叫理性

理性的概念即理念总是相对于知性的概念即纯粹概念来设定的。康德说:“我们可以把知性看作以规则为桥梁来获得现象的统一性的一种能力,而将理性看作在原理之下获得知性的规则的统一性的一种能力。据此,理性就绝不直接致力于经验或任何对象,而是致力于知性,为的是通过概念而给知性的杂多知识以一种验前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可以称为‘理性的统一性’,它和知性所完成的任何统一性在种类上是完全不相同的。”

先验辩证论延续前面提到的先验幻象问题。确切地说,是超验幻象,尽管它是由知性的先验原则脱离于感性经验而导致的,但先验与超验彼此并不能相互替代。纯粹知性原理其所谓的先验指的是在正面意义上所具有的一种验前规则,而超验则是由于判断力之误用而导致知性脱离感性而产生的一种负面意义上的验前形式。超验幻象是理性在特殊方式下的使用,康德在此称之为“纯粹理性”。

先验辩证论的任务便是要澄清理性的这一误用,将理性归属于正确的功能位置。理性的逻辑使用在先验意义上与知性并不相同,知性的纯粹概念不能综合性使用,即范畴不能独立于经验而做出任何综合判断,因此,仅仅依靠范畴不能形成任何概念;但是,在理性的先验性方面,其所依据的原理却允许理性采取一种先验综合判断的方式,此时它不与经验性原则为依据,而只处理诸知性规则间的统一性。

康德说:“我们可以把知性看作以规则为桥梁来获得现象的统一性的一种能力,而将理性看作在原理之下获得知性的规则的统一性的一种能力。据此,理性就绝不直接致力于经验或任何对象,而是致力于知性,为的是通过概念而给知性的杂多知识以一种验前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可以称为‘理性的统一性’,它和知性所完成的任何统一性在种类上是完全不相同的。”由此可见,理性相对知性来说并不涉及直观,而只涉及概念与判断,它所依据的原理则是对通过知性所获得的受条件限制的知识寻求无条件的东西,从而使受条件限制的东西达到完整的统一性。所以说,这种原理只是一种主观的规律按照秩序处理我们知性的所有物,即具有主观规律有效性而非客观规律有效性。纯粹理性的先验原理在其综合的知识里面依据于理性三段论中的形式逻辑,不涉及直观,只涉及概念与判断。

理性的概念即理念总是相对于知性的概念即纯粹概念来设定的,“由‘知性概念’所形成的超过经验可能性的概念就是‘理念’,或称‘理性的纯粹概念’”。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被界定为“一般的理念”,因为康德要由此给出“先验理念”的说法,它要通过纯粹理性而非一般理性来获得。纯粹理性所产生的先验理念乃是一种超验幻象,对它的批判并使理性有其恰当的应用就是先验辩证的主题。

在知性认识中,知性的纯粹验前概念作为本原,在一切经验之先就指示综合统一性,从而使经验性知识成为可能。理性依据三段论式的推论,认为范畴之先也存在着一个起源,即它是知性纯粹验前概念的验前概念,这一验前概念按照原理来处理知性乃至说明其根源,我们称之为理性的纯粹概念或先验理念。先验理念是受条件限制的诸东西的第一因,即不再受任何条件限制,也可称为关于条件的全体性的根源。普通理念即柏拉图的理念包含诸类、种或群的原型,而康德的先验理念只近似于柏拉图最高原型的理念。由于是知性的统一性尽可能地扩张到不受条件限制的东西上去,所以没有任何与先验理念相称的对象能在任何时间中发现于经验中,同时,它又是符合我们人类理性的本性的。

对先验理念问题的陈述与解答

先验理念同所有一般条件的无条件的综合统一性有关,它的体系包括三类:第一类,包含着思维主体的绝对统一性,它属于一种理性心理学,如“我思”等单纯性问题;第二类,现象的条件系列的统一性,它属于宇宙论范围,如第一因问题;第三类,一般思想的一切对象的条件的绝对统一性,它可以看作前两类的综合,即在万物之上有一个精神性的第一因,如“上帝”,属于神学范畴。

“先验”一词是由先验分析论中知性认识原理所确定的,它意指符合于经验对象的验前知性概念。但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将它同理念组合起来,这似乎有点不够贴切。可是首先,纯粹理性的先验理念就其自身体系来说是自明的,它是在知性——经验的基础上由知性对其起源作深入研讨且依照某种“原理”而构筑起来的,因此它本身是“符合规则的”,而且毕竟有其经验性的出发点,尽管它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绝非经验性的,同时也有其验前逻辑形式性,因此,“先验理念”一词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塞给了我们。

先验理念同所有一般条件的无条件的综合统一性有关,它的体系包括三类:第一类,包含着思维主体的绝对统一性,它属于一种理性心理学,如“我思”等单纯性问题;第二类,现象的条件系列的统一性,它属于宇宙论范围,如第一因问题;第三类,一般思想的一切对象的条件的绝对统一性,它可以看作前两类的综合,即在万物之上有一个精神性的第一因,如“上帝”,属于神学范畴。这三种先验理念间有其联结和统一性,其中渗透着逻辑形式:如灵魂与上帝形成综合概念时有可能导致灵魂不死论;而通过灵魂论有可能达于宇宙论,直至关于上帝的神学观,这是一种分析判断。

三种先验理念都由辩证推理而来,它们都只能说是“貌似理性”。由于没有相应的直观,故此,我们称其为“盖然性”的。就其自身来说,其产生又存在某种必然性,即符合人类理性本性的某些方面。在此,康德在说明三种先验理念是经过怎样的辩证推理得到的同时随即展开了批判。康德将第一个先验理念的批判与说明命名为“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第二个命名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第三个称为“纯粹理性的理想”。

1、“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

“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是针对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来进行阐释的。“我思”是一个理性的先验心理学概念。身为一名唯理论者,笛卡儿强调单纯的思维的我作为实体而存在,它是绝对主项、自存的存在者,没有其他条件为支撑,此时的主体思维被抽掉了所有现实经验而成为抽象的,且由此还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灵魂的概念。康德的证明试图推翻这一理论。康德认为,“我思”不能作为一个实体,因为实体必须要有直观对象,而此时纯粹的“我思”被认为是抽象的,从它单纯地发展出灵魂的概念以作为本体并不可能。唯理论者视“我思”为绝对主体,那么则只能从中得出分析性概念来,但唯理论者一方面又将“我思”作为思维对象从而赋予其某些实际功能,这样,“我思”必将成为一个述项并加以综合性判断,但是,综合判断必须要以直观对象为基础才能成立,因此,“我思”在这一条件制约下没有存在的可能。

总之,“我思”说到底只是意识的统一性而已,其发生一方面源于先验统觉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源于范畴的先验规则,二者结合为意识之统一性,则只能由经验实现其存在,否则只是一种纯形式。我们只能存在于思维里,而无法脱离出去,即又将它作为对象(述项)来思考。康德说:“没有‘内感官’就不能有‘我思’发生,但是内感官的直观所呈现出来的对象不是作为‘物自体’,而只是作为现象,因此,在这里就不但有思想的自发性,而且也有直观的感受性,即关于自己的思想用于关于自己的经验性直观。”

2、“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重点探讨的是关于宇宙的先验理念问题。理念本身并不是范畴,先验理念也与范畴存在区别。但理念本身确实往往又由知性的纯粹概念,即范畴衍生而来。两者有着逻辑形式上的共同性。

康德说:“我们必须认识到纯粹而先验的概念只能从知性产生。实际上,理性并不能产生任何概念。理性所能做的最多的是使知性的概念不受可能经验不可避免的种种限制,从而设法将这种概念扩展到经验性东西的限度以外(尽管事实上依然与经验性的东西有关)……将范畴转变为一种先验的理念。因为只有将经验性综合扩张到无条件的东西这么远,才能使之成为绝对完整的;可是无条件的东西绝不能在经验中发现,而只在理念中才能被发现。理性提出这种要求,是依照这条原理而来的……如果受条件限制的东西是被给予的,则一切条件的整个总和,即绝对无条件的东西(只有通过此无条件限制的东西,受条件限制的东西才成为可能)也就是被给予的。因此,先验理念首先就不过是范畴扩充到无条件的东西,而且可以还原为一个按照范畴四种项目而排列的表。其次,不是所有范畴都适合这种情况,而只有那些综合由以构成‘互相隶属而不是彼此并列的条件系列以及能产生一种受条件限制的东西的系列’的范畴,才是适用的。”在三个主要先验理念体系中,理念按自身要求分别用到不同的范畴,但不能由此就认为范畴的某种单纯发展产生了理念。理念由于受理性的导引,它所具有的统一性与知性的统一性有所不同,尤其是理性统一性,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这不仅是由于求知欲所造成的幻象,此外还含有一种实践兴趣,这两种兴趣往往被混合在一起不加选择地被运用于各种领域。

纯粹理性所要依据的范畴主要提取以下四个范畴:一是总体性;二是实在性;三是因果性(也称之为依存性);四是必然性。总体性范畴要涉及时间与空间,只要不牵涉到质料差异性,时间与空间可以用来说明任何其他范畴乃至原理。康德说:“任何给予的受条件限制的东西之条件系列的绝对整体,只和一切过去的时间有关系。”由此,时间可以被理解为理性向前追溯其开端从而给出绝对整体。相比之下,空间由于“是一种集合体而不是一种系列”,因此没有办法后溯或者前进,但实际上,当我们把握一个空间时,仍是相继而起的,即必须要有一种时间的介入,所以,时间性自始至终是本质性的。另外,此部分空间之所以被给予是由于相关部分空间的限制,“就限制来说,在空间中的前进因之就是一种后溯,而种种条件之系列中的综合的绝对整体,这个先验理念也就同样适用于空间。”因此,理念也同样要对空间上的绝对整体有所把握。

偶然性范畴在被先验理念运用时,它所遵循的缘由是“偶然的东西在其存在中必须总是看作受条件限制的,且要看作依照知性的规则指向它成为必然的东西所应具有的条件,而这种条件又指向一种更高的条件,直到理性最后在这个系列的整体中达到无条件的必然的东西为止。”在先验理念体系中,必然性是无条件的绝对完整性,而偶然性则是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依附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