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服帝王的金口才
37440000000014

第14章 “真”服帝王(3)

究源究底柳公权谏文宗

寻找根源,究源究底,借着一个表面现象挖出本质再加以深化表达,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柳公权之谏便是这样的例子。

开成二年(八三七年)四月十一日,唐文宗同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书柳公权等人在便殿说话。

皇上抬起衣袖给他看,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

在座的臣子都称颂皇上节俭的美德,惟独柳公权沉默不语。

文宗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答道:

“陛下是尊贵的天子,拥有天下的财富。最要紧的不是在日常生活的节俭,而在于提拔有德有才的贤人、罢退缺乏德行和才能的小人,并采纳正直有理的谏言,对属下赏罚分明,这才能使国家达到清明安乐的境地。穿上洗过的衣服,不过是区区的细枝末节罢了。”

文宗听了,慢慢地说:“按惯例,你担任了中书舍人就不能再当谏议大夫了,但因为你具有正直而敢于谏诤的大臣品格,所以我要加授你为谏议大夫。”

于是次日就任命柳公权为谏议大夫,其他的官职照旧兼任不变。

柳公权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凡学书法的人,必先学楷书,凡学楷书的人,必选学欧、颜、柳、赵四体,而四体楷书的代表作是:欧阳询书《九成宫》,颜真卿书《多宾塔》,柳公权书《玄秘塔》,赵孟俯书《寿春堂》。殊不知柳公权不仅字写得正、写得好、而且善作诗赋,从政也清正不阿、敢于谏争。他曾经以书法规谏纵情享乐荒于朝政的唐穆宗:“心正则笔正,笔工字得写规范。”顿使穆宗肃然起敬。在本篇中,他借题(即穿洗过的衣服之类的节俭小节)发挥,对唐文宗进行劝服,希望他注意“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等朝政大事,唐文宗似乎也很欣赏他的话,加授他以谏议大夫的官职。

义正辞严的说服术

义正辞严,是说在说服他人时要道理正当,措词严肃。韦澳执“法”一例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正以直说服人人的方式。

大中十年(八五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唐宣宗因为京兆(京城地区)长时期治理得不好,便任命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首都长官)。韦澳为人耿直公正,一上任,一班豪门权贵就收敛了气焰,不敢为非作歹了。

可是,皇亲国戚郑光的田庄管家横行不法,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祸害,又多年不向官府交纳租税。韦澳上任后,即严厉执法,不由分说将其逮捕,并给他带上了刑具。

宣宗便在延英殿召见韦澳询问此事,韦澳如实奏明了案情。

宣宗问:“你打算怎样处置他?”

韦澳说:“我准备依法严办。”

宣宗道:“但郑光很宠爱他,怎么办?”

韦澳说:“陛下把我从内廷(翰林学士院在内廷)外调为京兆尹,目的是要肃清国都地区历年积累下流弊。郑光的田庄管家为害乡里多年,假如对他放宽刑法,那么就说明陛下的法律只是针对贫困百姓中的犯法者。我不敢执行这种枉法的指令。”

宣宗说:“你说得确实很对。但郑光死缠着我不放,你就将那个管家痛打一顿,饶他一死,可以吗?”

韦澳说:“我不敢不执行陛下的圣旨,但我希望让我暂且将他关押起来,等他交足了欠交国家的租税后再将其释放,可以吗?”

宣宗说:“可以。我为了郑光的缘故,干扰你执行法律,深感惭愧。”

韦澳回到京兆府,即令手下将那管家杖打了一顿,督促他交足了数百石的欠租后,才予以释放。

在家天下的封建皇权政治体制下,皇帝的话就是法律,他制定法律也只是在无权无势的平民中施行,至于对他自己和亲朋好友,这法律等于是狗屁不值的一纸空文。像本篇的舌辩故事就是。唐宣宗本来是为了治理多年有法不施、执法不严的京都地区而任命韦澳为京兆尹的,等到韦澳真的要依法惩办违法者时,一触及到皇亲国戚的利益,唐宣宗就要徇情枉法了,而执法无私的韦澳,其舌辩语气也只得逐渐软化,开始时“臣未敢奉诏”,摆出要执法严办的架式;等到宣宗“求情”了,他又说“臣不敢不奉诏”,迎合人主的圣旨,将重刑放宽,终于还是徇情枉法了。

张昭简言说重理

言简义赅,是说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个大的意思之意。在劝说他人时,能够达到简捷的语言说出重要的道理者,他所劝说的对你一定会接讷其意见的。张昭就是这样的人物。

孙策临死之前,把弟弟孙权托付给朝中重臣张昭。

张昭就率领群僚辅佐孙权。

但因孙权为哥哥之死伤心得无法处理政务,导致朝野臣子、全国百姓心中惶惶不安。张昭为使全国政事早日安定下来就严肃地对孙权说:

“作为后人,最可贵的是要继承前人的遗志和事业,建立巨大而不朽的功勋。现在,天下****、豺狼遍地,孝廉您怎能沉沦于悲哀中任由情绪支配呢?”

张昭说完,立即扶着孙权上马,催促他率领群僚巡视各地,这才使众人心里安定下来,全力辅助孙权治理政事。

此后,张昭仍在孙权手下做长史,日常文武政事部按照孙策去世前一样由他负责处理。

后来刘备上奏汉献帝(此时仍为汉家天下,三国鼎立、各自称帝之势,尚未出现)举荐孙权任代理车骑将军,张昭则受任军师。

孙权每次出去打猎,总要骑在马上用弓箭射击老虎,于是老虎就常常冲到孙权跟前用双爪扒马鞍。

张昭面呈愤怒之色,奔到孙权跟前说:

“将军您何必要这样呢?作为人君,应该驾驭英杰、驱役群贤,怎能驰骋于旷野,在猛虎前一逞匹夫之勇?如果一旦发生意外,就会受到天下人的耻笑,如此一来,怎么向江南人民交代?”

孙权便连连向张昭道歉:

“我年纪轻,考虑问题欠周,很对不起。”

曹魏黄初二年(二二一年)魏文帝派使者邢贞至东吴任命孙权为吴王。

邢贞进宫门时没有下车,张昭就对邢贞说:

“礼节不能不尊重,法令也不能不执行。而你竟然妄自尊大,是不是以为我们江南力量弱小,连一把对付你的小匕首都没有?”

邢贞吓得急忙下车步行。

后来,张昭被任命为绥远将军,受封由拳侯。一次,孙权在武昌登临钓台,喝得酩酊大醉,叫人往群臣身上洒水,还说:

“今天大家要畅饮一番,只有醉瘫在台上才可以不喝。”

张昭听了,表情严肃,一言不发地走了出去,坐进外面的车子里。

孙权派人把张昭叫进来,对他说:

“我是为了让大家高兴,您为啥要发火?”

张昭说:

“过去商纣把酒糟堆成山,往池子里灌满酒,通宵达旦地饮酒当时他也认为很快乐、并不认为是一件坏事呀。”

孙权听了,沉默很久,面有惭愧之色,令人撤去了酒宴。

张昭是吴国开创基业的重臣,早在孙策荜路褴褛时即为主持文武政务的要员,孙策待他“以师友之礼”,犹如一国之宰相,资格是很老的。从本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为了不负孙策临终的嘱托,对孙权丧兄后无心理政、打猎不避虎险以及长夜酒宴等事直言劝谏,充分显示了他刚直不阿、尽忠东吴的政治品格,当然也隐约流露一二倚老卖老的味道,像他这个开国重臣,照理在孙权称帝后,是当之无愧的丞相人选,最终却没有当上,何故?主要原因是曹操东下江吴时,张昭慑于曹军威力,成了主降派的首领。是周瑜等主战派打赢了赤壁之战才保住了孙权的江山。所以在孙权即位奖赏百官时,首功乃归于周瑜。孙权按捺不住说:“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张昭只能惭愧得伏地流汗。而张昭过分性刚,也是人君所忌,惜哉。

鉴古观今以“真”谏刘帮

在说服他人时,能够用好古人的例子,会取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如张良谏刘邦,就是鉴古观今,以真谏帝王之举。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把刘邦紧紧围在荥阳,刘邦很是恐惧忧愁,此时张良偏巧又不在身边。于是他就同一个叫郦食其的门吏商量如何削弱楚军的力量,郦食其建议重新封六国后裔,授予王印,刘邦表示同意,命令赶快刻印,打算让郦食其带着王印去分封。

这时正好张良从外面回来进见刘邦,刘邦为此征求他的意见。张良说:“要是这么做,王的大事可就坏了。”刘邦问:“为什么?”张良历数商汤王、周武王时代与现时的区别:“商汤自料能置夏桀于死地,周武王自料能消灭商纣,今天王有把握置项羽于死地吗?周武王灭商后可刀枪入库,不征粮草,而王如今还要与强大的项羽军作战,能那样做吗?”刘邦说:“不能。”

张良又说:“您的那些谋臣勇士之所以能离开亲戚、朋友和自己的祖坟,跟随您打天下,就是因为日夜盼望着能够得到一块小小的封地。今天王如果重新分封六国给原来诸侯的后裔,那么这些谋臣勇士们可就要各返本土,各事其主,和自己的亲属相聚,祭扫祖坟去了。这样一来,谁还跟您去争夺天下呢?而且当前的楚国强大无敌,重新封立的六国也会屈从于他,王怎么能得到各国的臣服呢?如果真的采用了这位门吏的建议,王业就算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