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BOBO的流行,江欣笑称:“我天性就波西米亚。”大学读经济专业的江欣于1989年底主动退学,“实在不喜欢,我也不是那块料。”1991年底开始唱歌,到今年她已经出了三张个人专辑。她说:“BOBO有可以利用的商业点,但真正这一类人大概都像我一样散漫,很难因为概念把他们聚集在一起。我只要有几个谈得来的朋友就可以了。我们会在一起泡吧、露营、跳舞、购物。这样的活动更自然。非要往上靠的话,我想我们共同追求的是BOBO的生活状态。”
“中国互动媒体集团”的洪晃的观点更加鲜明,他认为,“BOBO就是胡扯。没有社会意识的形成,怎么能强求概念?任何把人归类的东西,都会在人追求个性时遭到反抗,实际上每一个归类的背后都会有一个真实的原因。波西米亚是个文化概念,可能在国内影响小一点;布尔乔亚是个经济概念,这完全是两回事。在国内,有布尔乔亚经济水平的人可能有很多了,但不是所有具备布尔乔亚水平的人都会有波西米亚的意识。”洪晃说这很像美国人说的“披着貂皮大衣的自由主义者”和法国人的“****鱼子酱”,即坚持****自由理论又不放弃资本家生活品质的人。
他说:“80年代的美国是对物质生活贪得无厌的,华尔街出了雅皮,雅皮文化又转向了BOBO。美国是因为有了60年代意识形成的过程才形成了这两个派别。像Intel、Microsoft这样的公司,造就了一些很年轻就很富有的人,他们到了40岁时,可能就不用挣钱了。我在美国的报道里看到有人去玩滑翔伞,有人去种菜了。实际上,在中国这个阶级的人还很少,有这种现象也许是一些人有这样的意识,也有很多人的生活习惯靠近所谓BOBO。”
是啊!其实BOBO就是一种心理,一种虚幻、一个可以用于对比的参照框架,只不过BOBO更完美,更令人神往罢了。
8.BOBO的大餐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人们送来了一道名叫BOBO的大餐,这道大餐是布尔乔亚与波西米亚的结合体,给人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本已吃饱的人们看到如此的美味,嘴馋了、兴奋了,在刚吃下“小资”、“波西米亚”之后,又迫不及待,争先恐后,惟恐自己落于人后地吃起“BOBO”来。
柏拉图的《理想国》要是改编成市民通俗版,国中的人,我想也不过如此。所以我很为自身的处境羞愧难当,因为我两手空空,一“BO”未有。可是“一BO未平,一BO又起”,紧接着,又看到所谓“国际自由人”和“哈法族”的概念。于是,我终于愤怒了。任何人都可以把这种愤怒归结成“酸葡萄”心理,我不排除我的下意识里可能有这样的因子。
但我更想说的是,这种刻意、频繁的“创造”概念,划分群体,标榜差异,并且缺少道德评估的作为让人不齿。这是一种恶俗,而且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恶俗。在我憎恨这种恶俗的同时,我也在回顾恶俗的历史。普通观众在被媒体强奸的过程中,总是“徜徉”在一些概念的风景之下。而这些概念,如果不是阴谋,便是一种类似嗜癖的病症。
我们走过和小资的对峙。在概念和名词的说明书上,它的功能,从最初的对人群情趣爱好和思想差异的分类,终于修炼到家,完成了身份判断和阶层判断的任务。
佛陀曾说过“众生平等”的话,那是因为众生从来未曾平等。理性或者缺血的看法,应当是胡适的“不平等是大法,争平等是时人妄想”。但是我们究竟选择怎样的态度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三六九等呢?
梁晓声做为作家,曾“越俎代庖”地写过《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梁晓声对活着的中国人大致分了几等,但我没有看到梁对财富的推崇,相反,他的笔触和情感更多地落脚在社会的底层,让良心和使命意识久久停驻。
同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在张贤亮的《小说中国》中找到。可是今天的文化精英们却在绞尽脑汁地为那些虚无缥缈的概念摇旗呐喊,难道“BOBO”就是隔壁下岗的张大妈,“国际自由人”就是胡同口摆摊的李大爷吗?
中国有富人,富人可以去“小资”、去“波波”、去“国际自由人”,这是少数富人们的自由和权利,可是对于多数穷人而言,这一切就是胡扯。
对成功模式的向往和对精英文化的膜拜已走向极端,实际上这个端点本就是泡沫,而良心的缺失和道德的淡漠,是这个参拜过程中最为要命的。少制造些概念,多解决些问题吧!
别一味地往那些死胡同里钻,能走近路是好,不过可千万别在胡同里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BOBO大餐是好吃,看一看、尝一尝即可,别忘了你已吃得太多了,餐桌上的“小资”还没吃完呢,再吃“BOBO”,如何消化?
9.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的选择
路有笔直,也有弯曲。人的一生是自己的,自己的人生路要自己去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不要为别人去改变太多,以致自己未来的路太弯了,在本该由自己掌握的人生路上,迷失了方向。
35岁的王平是这样的人: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刚刚弄懂了什么是小资,最近忽而听说小资已经落伍了,现在流行的是BOBO。才有点小资样子的我,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立马上网搜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搞懂了什么是BOBO。
根据《BOBO族》的描绘,BOBO品味包含着现代潮流的多样面貌,从最时髦、热门的品牌、商品到最热门的话题、活动,以至最新的科技、商业趋势都是他们的兴趣。即使在最原始森林腹地里呆着,他们仍能生活得舒适、讲究品位,高科技地消费着丛林假日——随身携带的小型卫星定位系统、旅行也离不开的手提电脑使其在放逐的同时连通着文明世界;用来流浪的豪华四轮驱动旅行车里装着应有尽有的一切:时髦的衣饰、精致的咖啡研磨机、各种旅行的工具、名牌帐篷、电子眼……他们具有双重个性:一方面是社会精英,享受富裕成功,另一方面又渴望心灵自由,追求不羁与流浪;一方面深入蚊虫肆虐的热带密林做艰难的旅行,一方面又享受卫星定位系统、名牌帐篷、Expresso咖啡等现代文明的产物。
弄懂了BOBO含义之后,我不由地长舒了一口气。反观自身,纵然身上的银子不多,其实早就具有了BOBO的特质。据说BOBO使用的是最新的高科技产品,他的身边,而且很多人身边,都有这种高科技产品,不管是笔记本电脑,还是居家旅行的轿车;据说BOBO喜爱丛林度假,其实我也经常每半个月要回到我的家乡,深入大山,享受原始的山野。BOBO们去丛林后,还要把带去的东西带回来,而我不,我在BOBO们老家的别墅里,早就安上了卫星电视、卫星电话,还有台式电脑。我也不知道BOBO们到丛林里折腾什么,而我去大山后,可以采回山菊花,为母亲缝制枕头;可以采回很多的防风、柴胡等药材,为儿子炮制感冒药物;可以抓回大把的活蝎子,为父亲制作治疗关节炎的药酒;而最关键的,在这当中,我找到了童年的影子,放松了神经,驰骋了心灵……
前段媒体炒作小资,作为思维活跃的我,也不由自主地跟了一把,但跟得很累很累。而今,媒体似乎又要炒作BOBO,我不知道我是需要跟进,还是放弃。我想:作为小资,你可以按照目标,谨小慎微地追求,而作为BOBO,却不那么简单。毕竟他张扬的是个性的解放,你追求了,你就不是BOBO。
其实,不管是BOBO,还是小资,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取舍,肯定不会是模式化的选择。今天你是小资,没准晚上就是BOBO了,而晚上是BOBO,没准早上又是小市民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谁是什么角色,是小资能概括了,还是BOBO?
记得有哲人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所以,在此告诫朋友们:不要过于去追求什么,否则,就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了!
小资也好,BOBO也罢,这只不过是人生的一种意识,一种生活形态,本来是不存在的,被人说多了,也就成了真的了,走自己的路别去管其他,也许哪天你也走出一条让别人向往的路,到时就让别人去说,别人去想吧!
10.另眼看BOBO
生活中的人们往往看不清自己的生活,不清楚自己是哪个阶层,属于哪一派别……其实也不能怪他们,现今社会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阶层、许多派别。就像现在,最流行BOBO,要想全面对其了解,如若没有第三只眼睛,真的别想看清。索性不看,要看就得用第三只眼睛看,可第三只眼哪来,有了又怎么看便成了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听听一位网友在网上如是说:“用另一只眼也就是第三只眼看BOBO。”
“BOBO族”名扬于世,让我们这里一些正在“小资”的温柔乡里陶醉的人们乍然心惊,甚至有点按捺不住:“人家都BOBO了,我们还等什么?”……好像套上一条精心洗白的“糙”牛仔裤,就可以立马BOBO了。事情当然没这么简单。于是就有复杂一些的,比如拟订出本土“BOBO族的10个原则”,设计出“BOBO族”的若干指标以及测试方法……似乎只要一条一条照着做,就能“BOBO”了。但真要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悖谬,你弄得那么模式化,要人们循其规蹈其矩,还有何“波”可言呢?须知波西米亚的风格是率性任情,不大喜欢标准化和被什么规矩、模式束缚的。“画虎不成反类犬”,弄得不好,“布”不成,“波”不像,而且心态失衡,那又何苦?
如同看了《富爸爸,穷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未必会使人变成投资行家、快速致富一样,读这本《BOBOS》,显然也难以大批量地克隆出“BOBO”来(一部分人先“BOBO”起来也许是可能的)。书可以看看,这能开开眼界。但弄得自己心浮气躁,就不值得了。况且,如今见“族”就追,恐怕永远会有落于其后的惶恐感。这不“小资”未已,“BOBO”来了;“BOBO”刚到,又“IF(国际自由族)”了!“哈韩”、“哈日”言犹在耳,“哈法族”又成时尚新宠!天知道,过几天又会冒出个什么“族”来!
生活,说到底,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隶属于什么“族”的。适合自己的状态,适合自己的性情,适合自己的趣味,适合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好的。用第三只眼看BOBO,看清一切,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其实只要自己快乐、自由、感到幸福,就是最好了,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