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何谓演讲?演讲就是用声音将思想、观念等,通过语言传达给听众。
何谓技巧?无非就是将社会性、整体性的事物利用声音,巧妙地传达给对方。
所谓演讲技巧,就是以面部语言与情感语言,供用眼、眉、嘴以及颜面肌肉的变化等体现出来,使内容更加丰富。
演讲的开始
经过一番准备后,就可以登台演讲了。演讲的开始是至为重要的,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把演说分为导言、立体、结论三部分。由于那时交通不发达,各地都消息闭塞,因此演说的开始往往说一些与本题无关的事,如新闻、问话之类。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时间用分秒来计算,因而演说要适应时代的频率,不能慢条斯理,用喝工夫茶的优哉游哉来说。
有的演讲者一上台就向听众道歉,用自己不会讲话之类的词自谦一番,实在是一种要不得的陋习。叶圣陶先生地此举过一个例子,一位演说者屁股没坐稳就来一套,说:“今天本来没有什么准备,实在是没有什么说的。”叶先生说:“谁都明白,这其实是谦虚。可是,演说者未免多了一点思考,你说不曾准备,没有什么可说的,那么为什么要上讲台耗费听众大量时间呢?如果没有什么可以说,台上那些长篇大论(或三言两语),算不算‘没有说的’呢?抑或是逢场作戏呢?如说得尖锐,一些连自己也信不过的话,却说来给人听,又算什么品德呢?”
其实,演说者那种“自谦”并非一定出自本心,不过是因循了开场套的陈规,难怪有人一听了这样的开头就说,再讲下去的都是废话了。
如果你真的没有,听众决不会因为你事先这样说便原谅你了,听众花费这么多时间来听你说话,是希望得到一点教育和启发,绝非因为你谦逊一番就可以胡说八道。如果没有,宁愿不要开口;已经准备好了,就理直气壮地讲下去吧。
那种中国式的谦虚不宜提倡。过分的谦虚就是谦卑。
有人说,在听众面前,五秒钟之内就要获得听众的注意力。当然,你要一直保持这种吸引力,是不容易的。而一开始连这种吸引力也没有的话,那么之后就是花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把听众兴趣拉回来。
所以第一段话十分重要,不要等第二段、第三段,而是第一段。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它好像在音乐里给了全篇作品以音调,往往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第一句讲什么?当然是永远猜不着的谜底,如果真有这种格式,只能害得你墨守成规,因而第一段也只能就演霁本身的内容、环境、听众的等等来决定。这完全取决于演讲者自己,或者是提问式的,或者是号召性的,或者引用名言警句的,或者使用排比句。
在一百四十年前,伦敦出版了一本被公认为不朽的小说杰作,很多人都叫它为“全球最伟大的一本小说”。当小说出版之时,使得市民在街头巷尾与朋友见面,都要彼此问一声:“你读过这本书吗?”答案几乎都是“是的,我已读过了。”这本书出版的第一天,便销售了一千本,两周内销售了一万五千本。以后再出版了不知多少次,世界各国都有译本。几年前,银行家摩根以连城的价值,买到了这本书的手稿,现在这本书原稿陈列在纽约市的美术馆。
这段话的确是成功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一开始就引起听众的注意,还使你的兴趣逐步增加,在听众急不可耐的时候,演说者才点破谜底:
这一部世界名著是什么呢?就是狄更斯19世纪40年代写《圣诞欢歌》。
人总有好奇心,也许这称得上是天性。这一点演讲者务必要记住。对于一些超出自己想象之外的事物,都有特别强烈的求知欲。因此,针对这种心理,在谈话的开场白中设一些悬念,会格外吸引人。
把一些罕见的问题提出来,也可以获得这样的效果,如:“你知道吗?人可以与海豚对话。”
这一问,立即引起听众的好奇,还会使人大吃一惊:难道没有思想的海豚可以与有思想的人对话么?接着就产生非听下去不可的兴趣。
要开头吸引人,还有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把一些事物向听众展示:模型图片、物件向观众展示,都能迅速吸引全体听众。但展示的实物一要显眼,二要位置有一定高度。否则,后面的听从会因看中清而站立,至少听众相互询问使场内嘈杂不堪。
当公司老总演讲时就可以把本公司的产品,规则图第一些实物展示在公众面前,这会一下子引起听众的的注意力。
在开头向公众提几个问题,请听众帮助其同思考,可以立即引导听众进入共同的思维空间。提出不久,你再把自己的意见讲出来,自然可以使听众格外留神地把你的话听下去。
1854年7月4日,美国纽约的罗彻斯特市举行国庆节庆祝大会,著名的废奴主义者道格拉斯在会上发表了批判种族主义的演说,他就是用提问式开始的——
公民们:请原谅,让我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请我到这时发表演说?对于你们的国家独立日,我有什么好处?跟我又有什么关系?难道《独立宣言》载明的政治自由和自由平等原则,也适用于我们吗?因此,是不是请我来把我们的劣等民族送上民族的祭坛,以及为了从你们的独立而导致我们独立的幸福,请我来承认得到裨益并表达衷心感谢呢?
在一番提问之后,就开始揭露美国还存在着种族歧视的黑暗制度,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科学根据驳倒了硬说黑人不属于人种的谬论。
名人说的话不一定是名言,名言也不一定是名人说的。但是,名言总有一种引人注意的力量,名言之所以“名”,是因为它用简炼的语言,生动形象概括了一定的哲理,至少是在语言上有其独到之处。比如,我们都谈要珍惜学习机会,意思大家都懂,但说出来不一定能成为名言。可是看看下面几句话: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
——高尔基
人们的灾祸常成为他的学问。
——伊索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可见,名言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在演讲开头引用一句名言,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也吸引人。
根据会场气氛即兴添加
有的,准备了一段讲开头,但临时会场发生了一些意外的情况,那么你不妨大胆地根据即景即情,拟一段即兴的开头。这样,演说者的讲话与现场气氛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
1935年3月7日,高尔基应邀在苏联作协理事会第二全体会议上讲话,当代表们听到高尔基的名字时,长时间热烈地鼓掌与欢呼,高尔基打消原来的开场白,即兴地开始他这样的讲话——
如果把花在鼓掌上面的全部时间计算起来,时间就浪费得太多了。
这时,台下响起了一片笑声。这个开头,实在是好,它对现场的情况自然地作了评价,使大家倍感亲切,而且也表现了高尔基的谦逊和幽默,从而更加吸引听众。
1863年11月19日,美国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时,15000名听众四面八方聚拢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前,前国务卿埃弗雷特心潮骤涌,眼前的人群、麦田、桃园,绵绵不绝的坡地,远方的青峰忽然激起他心中的波澜;四个月前,北方部队在北重创南方的部队,一举改变整个内战的局面,他为烈士英勇牺牲而感到无比崇敬,因此,他望着眼前的壮丽的景色,开始了他近两个小时的演说的开场白——
站在明净的长天之下,从这片经过人们终年耕耘而现在还它寂静憩息的广阔田野放眼望去,那雄伟的阿勒格尼山脉隐约地耸立在我们前方,弟兄们的坟墓就在我们脚下,我真不敢用我这微不足道的声音来打破上帝和大自然所安排下的这意味无穷的寂静……
这段讲话把壮阔的景色与崇敬的心情溶在一起,极大地吸引了听众,后来被人称作是“一生中的精心杰作,标志着他的演说达到炉火纯青的的地步”。
演讲与听众发生密切的关系,是人人应熟记的成功的秘诀,只要善于抓住听众当时的心理,便不难在第一句话就把自己与听众之间的鸿沟填平。
美国当代新闻学教授詹姆斯·阿伦森到我国给新闻界的同行讲学,他是这样开头的——
我知道不少有名望的来访者曾给你们中国新闻工作者中的许多人讲过课,并对你们工作中的过错提出了指教。他们讲的大部分是好的,我同意他们之中许多人的意见。他们的讲话,有的我也看到过,有的我打算拜读一下。如果我是个神仙,我会宽恕你们的过失。可惜我只是个凡人,所以你们还得从自己的错误中去吸取教训——我们都得这样做。
我这样说也许是比较婉转的;在通往未来的大门已经敞开的这个历史时刻,我不想指手划脚地训导你们应该怎样去建设未来,要求你们一起讨论应该怎样做,如果我能参加这个行列,我将感到无上的光荣。我来到中国之前,一位电视台记者带着一个摄制组到我任教的享特学院来采访我。访问结束准备广播的时候,他说:‘教授,你觉得在中国要学习的东西同要教的东西一样多,这样说是否欠妥当?’‘没问题,’我回答,‘我觉得你那么讲倒是恰当的。’我的感觉正是如此。
……
这段开头之所以好,只因为它有几个特点:
这里的听众都是新闻界的专业工作者,他们不但希望学到外国新闻采访工作的有益经验,而且也希望把外国的经验与中国的经验进行对比。演说者一开始就抓住这一点,先把自己对中国新闻工作的一些基本评价概括出来,既有肯定,又不否定,这就吸引人非听不可,想知道在一个外国新闻理论权威的眼中,究竟是如何看新中国的新闻的。
充满了善意,演讲者虽是来讲话的,但并没有拉开一副说教者的架势,而是用朴素的语言,诚恳的态度来与听众交心。有些话虽然是批评的话,但由于谈话的方式婉转、诚恳,听众也乐意接受,确实不是“指手划脚”地“训导”式的讲话。
文中引了一段自己的经历,通过这段小插曲(与电视台记者的对话)把来中国之前的背景介绍一下,又以此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出来。须知,听众特别爱听演说者自己的经历,这是很多演讲者成功的诀窍。
演讲技巧细说
环境能影响人的情绪和心态。
在演说过程中,充足的空气是极为重要的基本要素。不管是如何动人的演说,或是音乐厅中如何美丽的女高音,都无法使置身恶劣空气中的听众保持清醒。
灯光是影响演说成功与否的另一要素,除非你是在一群人面前表演招灵术,否则,应尽可能让房里光线充足。
记住让灯光照在你的脸上,人们希望看清楚你。在你五官上产生的那种微妙变化,是自我表现的一部分,而且是最为真实的一部分。有时候,这种表现更胜过于你的言语。因此,在你站起来演讲之前,先选定一个能替你带来最有利的光线的地点,岂不是很聪明的举动吗?
千万不要躲在桌子后面。听众希望看到演讲者的全身,他们甚至从座位上伸出头来,希望能把演讲者的整个人看清楚。
一名演说者也应该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背景。在演讲者的后面应该不能有任何吸引听众注意力的东西,在他的两边也不能有任何东西——这是心理学家经过很多实验后得出的结论。
演讲不过是在自己家中与朋友交谈的扩大而已。
一个人置身于一大群人这间时,很容易有失去自我的感觉。他成了群众中的一份子,比他单独一个人更容易受到影响。
人们成为一个整体时,你很容易使他们发生反应;相反的,要使个人有所反应,则比较困难。例如,男人前往战场时,一定会作出世界上最危险及最不顾后果的行动——他们希望和大家聚成一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家都知道德国士兵们上战场时,彼此要紧握同伴们的手不放!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群众!群众!群众!他们是一种很奇特的现象。所以大规模的运动及社会变革,都是经由群众的协助而推展开来的。
如果我们要向一群人演讲,应该去找一间小房间。把听众塞进一个狭小的空间胜过他们分散在宽广的大厅里。
如果你的听众空得比较分散,请他们移到前排来,坐在靠近你的位子上。你一定要坚持他们移过来,然后才展开你的演讲。
除非听众相当多,而且确实需要演讲者站到讲台上,否则不要这样做。打破一切形式,和听众亲切地打成一片,使你的演讲和日常生活一样,更易被人们所接受。而不要像一个说教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听众。
友善能帮助你消除听众的对立情绪,让别人尽快接受你。
骄傲既然是人性中一个基本的特征,聪明的作法,是应让一个人的骄傲为我们所有,而不是与他作对。如何来做?不妨以友善的方式开始,使他感觉到,我们所建议的与他已经定位的某些事实其实也很相似,这样便会使他易于接受,而不致拒我们的建议于千里之外;这样便会避免相反或对立的意念在他脑海里滋生,以免破坏了我们讲演的效果。演讲者必须让听众明白,和所有听众一样,自己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讲的。
然而大多数人都缺乏这种细致的能耐,以便能够与一个人携手共进入对方信仰的城堡中。他们误认为要攻夺城堡,就必须对它猛轰,从正面攻击,把它夷成平地。结果如何?敌意一产生,吊环立即收起,大门紧闭上闩,身披铁甲的引箭手拉开了长弓——文字之争和头破血流之战上场。这般的逞勇,最后总是以平手结束,无一方能够说服对方一丁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