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沟通高手
37434400000042

第42章 如何对付难以沟通的人(5)

⑥不要与当事人轻易地分道扬镳

受强者的刺激而产生的嫉妒,往往又是弱者希望成为强者的病态心理。这种欲念,毕竟也是“一线光明”:希望变成强者。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与嫉妒行为的当事人是一致的,差别在于怎样由弱变强,是用“有饭大家吃”的作法拖住强者的后腿呢,还是用“好马劣马,拉出来遛遛”的作法与强者进行正常的竞争?

如果你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你就有可能在交往中找到消除嫉妒行为的正确途径——求同存异以同化异。也就是说,仍然把具有嫉妒行为的当事人作为正常的交往对象,增强他为“一线光明”的欲望去努力的信心,并诚恳地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弱点,正视自己的这些弱点,真心地帮助他克服这些弱点。这样,他的心境就会趋于平和。当然,这首先需要被嫉妒者有容人之大度。既然人家把你视为嫉妒的对象,就说明你有胜人之强处,那么,你可千万不要辜负了对方给你过份荣誉。对于如此看重于你的人,你有什么道理要排斥呢?只要你能够帮助对方实现由弱变强的目标,你就会在对方的心目中树立起“物真价实”的强者形象;而且一旦对方从弱者的地位奋起,最终变为强者,也就会从根本上剔除那种病态的心理。如果你没有这种博大胸怀,就等于说你也存在唯恐人家超过你的病态心理,那么,你也无需去责怪人家的嫉妒行为了。

⑦在嫉妒行为面前敢于竖起正义的旗帜

嫉妒行为是人际关系的腐蚀剂,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交往中不能因为惧怕关系的复杂性而避三舍,更不能对流言蜚语听之任之,甚至人云亦云,对遭受中伤的人物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能够带头挺身而出,主持正义,就有可能冲破嫉妒者所造下的迷雾。

在交往的过程中,作为领导如果能够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能够按照原则协调各方关系,那么,他所在的交往圈就是一个气氛清明的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场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首先是自己“不欲施”嫉妒行为,然后才能够在交往过程中帮助别人“不欲施”嫉妒行为,嫉妒之火实是精力和能力的无谓消耗。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宽大为怀”好。

如何与对自己有意见的同事相处

一个人要想做到在工作中面面俱到,谁也不得罪,谁都说你好,恐怕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工作中与其他同事产生种种冲突和矛盾是很常见的事。那么,对于那些对自己有意见的同事,要不要继续和他们来往与合作呢?

应该说,同事之间尽管有矛盾,仍然是可以来往的。首先,任何同事之间的意见往往都起源于一些具体的事件,而并不涉及个人的其他方面。事情过去之后,这种冲突和矛盾可能会由于人们思维的惯性而延续一段时间,但时间一长,也会逐渐谈忘。所以,不要因为过去的小意见而耿耿于怀。只要你大大方方,不把过去的事当一回事,对方也会以同样豁达的态度对待你。

其次,即使对方仍对你有一定的成见,也不妨碍你与他的交往。因为在同事之间的来往中,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朋友之间的那种友谊和感情,而仅仅是工作,是任务。彼此之间也有矛盾关系,只求双方在工作中能合作就行了。由于工作本身涉及到双方的利益,彼此间合作如何,事情成功与否,都与双方有关。如果对方是一个聪明人,他自然会想到这一点这样,他也会努力与你合作。如果对方执迷不悟,你不妨在合作中或共事中向他点明这一点,以利于相互之间的合作。

最后,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他也会觉出你对他的意见。只有双方都不是那种古板固执的人,实际上都想过某种方式和解。因此,这种交往不仅是可行的,往往还是必要的。

把难以沟通的人看透

对付难相处的人,不仅要看透他,还要从实际出发,分析难相处者的特性,采取有效的态度应对他。不要把责任归咎于对方,也不要期望对方会是另外一副样子,而要在观念上认同对方,在思想上理解对方。

①不要期望对方会是另外一副样子

不再期望对方会是另外一副样子,对于任何一个要与难以相处者打交道的人来说,这也许是最有价值的一个准备步骤。然而,此事说来容易做来难。

假设有人欺侮你,冲你拍桌子大声叫骂;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就会坐在那儿自言自语:“他不应该这样!”“她怎么能这样做呢?谁也不应该这样做呀!”你会觉得自己受了侮辱,觉得向你发动攻击的人,不应是这个样子的,要想不这样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越是坐在那儿一个劲地希望使你受尽折磨的癞哈蟆会变成王子(或者公主),也就越难以采取行动,而这些行动也许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方可怕行径所造成的危害。

因此,成功地对付难以相处者的第二步骤,便是放弃这种不可思议的愿望。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你很可能会对自己把这么多精力耗费在这种愿望上感到吃惊。鉴于这一点对你应付难以相处者很有帮助,我将在此向你建议采取若干行动,以便使你抛弃那种希望难以相处者会是另外一副样子的想法。放弃这种愿望是一个解脱的过程,当你放弃这种耗费精力,而又于事无补的心理搏斗之后,很可能会体验到一种解脱感。

为了帮助自己,应充分意识到你自己生活中那种充满幻想的愿望所具有的力量。这种愿望也许表现为希望“这次情况将有所改变”,或者当巴巴拉的定货簿又晚交了一天,你又产生了那种失望和沮丧感。不过又有什么值得你如此大惊小怪的呢?说的更确切一点儿,既然你知道巴巴拉老是误事,又为什么要对上司说,自己能把巴巴拉的订单和所有其它的订单同一天收上来呢?

这是一个多么悲惨的循环:从不切实际地希望到得到怨恨,随之而来的又是不切实际的希望。看到自己在这个循环中所扮演的是这样的一个角色:此人似乎对巴巴拉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全然不知。这样可以帮助你选择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更适宜、更有可能使你同巴巴拉的关系有所改善,并变得更富有成效。你必须学会因人而异地对待他人。

②不要把责任归咎于对方

在遇到上述这类情况时,我们把习惯上某些纯属主观的东西归咎于对方。我们总是认为别人基本上也和我们一样,有着相似的价值标准、观念和感情;因此,当他们没有照我们所期待或喜欢的那样去做时,就认定他们这种出人意料、令人厌恶的行为必定出于敌意,或错误人格,或纯粹是由于他们本人某些使人难以相处的毛病所致。因此,我们认为要使局面有所改变,安全取决于对方。正是由于人的这种特点,我们总是可怜巴巴地希望难以相处者不要这样,而当他们依旧我行我素时又感到灰心丧气,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怎么样呢?难以相处者有时确实表现不错,这一点很容易引起混乱。这种情况会使你一时相信这些人最终是变了,可是当他们那种令人厌恶的行为重又冒出时,不能不使这种信念受到损害。因为自己“已经尽了全力”,而自认为有道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可遗憾是,这样并不能使你与那位讨厌鬼的关系免于重蹈覆辙。

使人抱有这种愿望的巨大力量来源于深深埋藏于心底的一种魔力感,这种感觉是从我们每个人的孩提时代遗留下来的。这种尝试是一种无效的活动,它只能转移你的目标,使你无法去做那些本来可以做的事,以便使局势得到缓解。

③要理解难相处的人

相信自己能设身处地理解一位难以相处者,似乎确实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他。当你理解了以前在你看来属荒谬透顶的行为之后,就不会再感到迷惑不解、束手无策,因而也就更有办法去对付这种行为。

我所说的这种理解,借用心理学家乔治·凯利的话来说,是“从内部理解”。设想一下,某人公然不顾别人表示反对的举动、暗示、辞职,甚至公开争吵,总是要做那些拆台的坏事。你的任务是,想象一下在那个人看来生活是什么样的,并且把这种情况与你自己生活中可与之比较的经历联系起来。

要想获得并且保持这种理解是极其困难的。我们能够完全理解任何人吗?对此我表示怀疑。但是,这种理解即使只是一星半点的,出能使你比较容易和难以相处的人交往。

有个女士性格暴戾,心胸狭窄,几邻居同她处得很僵,差不多都有过争吵的经历。有一次,住在她楼下的邻居看球赛,开大了电视机音量。这个女士态度很凶地训斥邻居,又端起洗衣服的水,兜头把邻居泼成了落汤鸡。好在邻居是个为人和气、宽厚诚恳的人,他对这个女士的刁泼行为并不在意,心平气和地听从了劝告,又找个机会和风细雨地请这个女士注意态度。这样一来,女士反而愧疚起来,虽然未明确表示歉意,但显然接受了。在这个邻居的影响下,其他邻居也放弃了对抗态度,都变得冷静起来,有了矛盾和颜悦色,有了冲突坚决忍让。结果那个女士逐渐改变了性格,端正了心态,与左邻右舍终于能正常交往,融洽相处了。

④要改变观念,认同难相处的人

有些朋友把“难处的人”打入另册,堂而皇之地给他打了这么个标签,也给自己找到了不与这些人增加交往的理由,显得心安理得。其实,他们也是正常的交际对象,之所以迄今没有打破与他们的交往的僵局,责任不在对方而在自己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些人,了解这些人,没有采取相应的得宜的交际方式。有个办事员是个冷面脸,有人观察好长时间,竟从未见他脸皮绽露一点笑意。他办事十分干脆,“行”与“不行”,一语定乾坤,一脱口就是金口玉言,天王老子也改变不了,因而,大家感叹这个办事员“难处”。然而他毕竟是办事员,有事必须求他,还得与他相处。虽然心情忐忑,但事情并不比其他事情难办。过后细想:这个办事员并不比其他人难处,一旦硬着头皮与其交往,也不过是那么回事;有时事情弄糟,反倒是自己心理反常、言行失控所致。这么一想,观念也就改变了,对这办事员也渐渐习惯了。

某女大学生来自山区,母亲生活作风轻浮,私下与他人勾搭。在外地打工的父亲知道实情后怒不可遏,打那个野男人杀死。父亲因此锒铛入狱。女大学生靠着男友接济,勉强维持学业。因为这层原因,女大学生感到很自卑,也很悲观,生怕有人窥知她的内心世界,更怕别人瞧不起她。她简单成了套中人,全寝室的人都感到她很难处。好在这个寝室风气很好,大家都很和善,很有修养,明知她心中有隐秘,却谁也不去碰它,只有格外地关心她,真诚地与她友好相处。有时,大家为把她带入共同的气氛中来,还故意逗她开心。这个女大学生起初态度冷漠,但直到感受到同寝室姐妹的拳拳之心后,热情地与大家正常相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