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的重点,在于必须博得此类型的人的信赖。你若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做事马马虎虎,无形中便会失去信用而减弱说服力。此外,此类型的人对长幼次序意识很强烈,因此,若是长辈,就要有长辈之威仪,若为后辈者,对长辈要严守礼节,而且此类型的人,大都慑于权威,若能借权威之力说服他,则无往不利。
⑤冷静型——冷静的、讲理的类型
从事精细工作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大都属于此类型。他们经常是冷静地思考事情,处理事情一丝不苟。他们也不大搭理别人或关心别人,但因为工作能力很强,是能达成指派任务的人。
说服的重点,是要能以很平常的口吻去劝说,用不易亲切及过于客气的态度反而不得要领。其次,对于自己所无法接受、理解的人,若絮叨不已或诉诸以情,那是徒然的,反会产生反效果。若以剖析整理的方式进行说服,应是较为妥当的。
⑥要领型——精巧型
待人亲切、和蔼,但表里不一致,当你一旦对他信赖有加时,他却在重要的关头逃避了。当事情进行顺利时,他会情绪高昂地哼唱着,但一旦事情变得复杂时,他却狡猾地见机逃脱。他凡事只看表面,不能深入,不实事求是,不能负责。
他的个性坦率而受人喜爱,又具有熟悉环境的特性。但他逃避责任,所以常受“狡猾的”、“不实在”等词的责难。
表面看来他是个做事草率的人,实际上却是个小心谨慎的人。
说服的要点在于减轻他的负担以引导他。多让他做些容易处理的事情,以慢慢训练他负起责任。这种人大都较为敏感,尽量少用“狡猾”之类的字眼加诸他身上。
说服的“双赢”境界
“让我们两个都赢”,这种双赢的关系,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问题协调、意见分歧时,是一种应该被提倡和力行的美德,也是说服术的最高境界。
当人际互动,一再陷入彼此的对峙,就会扩散敌意性与离心力,造成“赢”输的局面。所以,“两个都赢”绝不能流于口号,它必须是领导者人际关系成熟的具体表征。
如可做到双方都能协调的平心静气的方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分歧是关系重组信号
只要有人与领导的观点有所不同,便会遭到领导无情的贬损与批判,久而久之,下属们就会保持沉默,形成“一言堂”的局面。
当意见、感受、观点遇到不同时,可以诚恳的语气说:“在这里我们有不同,让我们一起来想出我们两人(大家)都满意的方法。”
或“让我们一起想出对公司(单位)最有利的策略(方案)。”
语辞上,强调的是“我们”,而不是“你”、“我”的对立。不但没有任何贬抑的用语,而且只有诚意的邀请,邀请对方一起来解决问题。
②寻找交集点
这是一个“协商的时代”,而不是一个“暴力的时代!”
重点是要找出“我们两人都愿意”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把协调视为“寻找交集点”,“扩展思维”的过程,而不是“制造敌人”的时候。
甚至,要认清双方的不同不是敌对,只是不同而已。因此,切勿心存“打倒”对方的偏激想法,只求赢得个人主观的世界。
不只如此,协调时应积极地视分歧为拓展人际影响范围的关键时刻,也就是培育个人恢宏气度,建立人际关系的时候。
对于一个成熟的领导者而言,分歧就是人际关系需要“重组”的信号,甚至是调整关系、培养关系的契机。
③分歧就是了解的时候
表面上A先生是为个人休假时间愤愤不平,在表达中却又同时夹杂着个人一箩筐的家庭困扰、同事纷争及情绪问题,深令上司摸不着头绪。
在分歧时,上司必须先明确对方真正寻求的主题。到底是单纯寻求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或只是抒发个人对公司的不满、牢骚、愤怒;或是纯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无理取闹;又或是一味玩其个人游戏,借此引起注意;或是对方的自我困惑与矛盾。
“分歧,就是了解的时候。”是领导探索对方需求的时候,而不是自我表达的时候;是领导帮助对方——理清作为因扰及方向的时候。
身为领导切勿落入对方情绪的漩涡里,跟着团团转。
④人性化的互动
“执拗的人自以为拥有看法,其实是看法拥有他!”这句话值得深思!
遇有观点差异或人事困扰时,便要强调人性化的互动,而不是权威的屈服或强悍的抗拒。因为,赢得一时的争论,却换得每日上班见面时的痛苦,又有何益!任何协商,并非为所欲为,一吐为快,必须依规则来进行。
人性化的互动,至少涵括五个内容:
表达诚意
不玩游戏或耍手段。有的人只要不合乎其意,就颠倒是非一味抹黑;或赌气冷战;或制造小圈圈,丧失应有的诚恳,使得办公室成为战场。
要拿出诚意来与人沟通,这绝不是流于一种口号——说说而已。两个都赢是强调把个人解决问题的诚意,让对方了解,要确实使对方接受到你的诚意。
保持礼貌
说服时,仍需保持应有的礼貌风范,或体制中应遵循的规则,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兴师问罪,咄咄逼人,藐视或刻意挖苦他人。
“进退得宜”不只解除他人的防卫,而且给予对方思考的空间,如此反而强化其说服力!
维护尊严
有尊严,才能有真正的沟通。没有遵严的维护,就谈不上沟通,而尊严必须包括双方的尊严。
每次在开会时,上司总是口无遮拦、冷嘲热讽,或以高傲的语气贬损他人,借以突显其观点,结果只是酝酿更大的纷争与愤恨。
在协调过程中,每个人的存在尊严都必须被维护,不得有人身攻击。不论是冷嘲热讽的字眼,还是轻蔑鄙视的挑衅式肢体语言,咆哮怒吼的争吵方式,都必须受到禁止。
平等尊重
当别人尚未说完,上司不仅频频打断话题,抢先发言,更以心其不屑的语气,用食指数落别人,这种“威权”的作风,令下属们深感不是滋味。
在协调双方不公时发言,不可有强势与弱势之分,或威迫、恫吓等不平等待遇。若有违反此规则,便可运用暂停法,中止协调进行。
营造气氛
有分歧,就是需要“放轻松”的时候。观点不同并不需要带有肃杀之气,反而可以拥有愉快的气氛,这不只是一种人格成熟的表现,也是一种高度领导能力的象征。协调不是在于解决问题而已,在协调过程中,还需懂得运用幽默来营造气氛。
一个过分严肃的协调,只会造成下次分歧时更大的敌意表现。气氛的营造,非常重视以柔性化的自我,表达出诚挚、礼貌的态度,在语气及肢体上,充分的传送善意给对方,如此,使得双方减少不必要的防卫,而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创造出协调的高度艺术。
在协调中,有人心理受到伤害,或会后仍有人感到不舒服,就是需要重新检讨的时候。
⑤基本协调的技巧
欲达到双赢关系,还须懂得以下基本协调的技巧。
(1)肯定表达法直接表明个人的观点,使对方了解你的“位置”(重点在于陈述性批判)。
(2)肯定互动性征求对方的看法,借以产生平等互动。
(3)澄清法了解对方真正的意图让对方理清楚自己。
(4)引导法邀请对方展现理想化(责任化)的自我。
(5)同理化反映对方的感受
(6)三明治化有技巧地提出修正。
(7)延宕法“延迟”个人当时情绪性的反应。
(8)建议法诚恳邀请对方的合作。
(9)回就法诚意回应对方的观点。
(10)安持法以柔克刚的策略。
(11)暂停法中止讨论(宣布暂时休会,以免扩张情绪)。
(12)察知法提醒此时此刻的互动状态。
(13)提醒法反映出自己有的事实或一致。
⑥中美WTO协议谈判是双赢的典范
1986年,东西半球的两个巨人——中国和美国开始了有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简称W TO)的谈判。
这是关于中美双方利益的一件大事。对中国而言,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排除经济贸易上的人为障碍,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竞争,有利于加速自身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地发展。以美国来说,中国这个庞大而充满潜力的市场,正是他们的商家和投资者大展拳脚的好地方,中国市场的开放将使美国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然而,谈判一开始就产生了重大的分歧。美国佬的胃口太大,它无视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要求中国全面开放市场,使自己能获取最大的利益。对此,中国当然不能答应,中国现时的经济力还比较弱小,不足以与发达国家相抗衡,如果一下子让外国资本不加限制地涌入中国的市场,势必对我国的经济甚至政治造成强烈的冲击。双方为此展开激烈争论,互不相让。使谈判亮起红灯。
但分歧不是谈判的终结,而是新的开始。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一次又一次地坐回谈判桌前,期间双方都试图摸清对方的底牌,并作出了某些妥协的让步,但因未能找到双方的“交集点”,在关键的问题上不能达成共识,结果,一次又一次地不欢而散。
一转眼,13年过去了,谈判仍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已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了,双方如还不能签订协议的话,到下一世纪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双方的高层领导人都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各自派出最强大的谈判阵容,旨在打破僵局。这场决战紧张激烈,扣人心弦。会谈中,双方的谈判高手都使出了各自的法宝,力图说服对手。美国谈判团几度欲离京返美,却又几度临时改变主意回到谈判桌前……表面看,争论十分激烈,但分歧却渐渐地缩小,如同天堑两边架起的桥梁,双方都在努力地调整角度和方向,寻求最佳的对接点。
1999年11月15日。北京,这天下午3时50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双边谈判的首席代表石广生和巴舍尔夫斯基满面笑容地走出中国外贸部二楼的签字大厅,他们频频向记者挥手致意,似乎连石广生和巴舍尔夫斯基签字时奋笔疾书的“沙沙”声都能听到,闪光灯亮成一片。接着,双方互相交换文本,双方代表热烈握手,全场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人们终于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等到了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双方协议。
中美双方的领袖都高度评价这次协议的签定,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所谓“双赢”,首先是美国承诺了要解决中国永久最惠国待遇的问题,也就是美国必须放弃每年一度的审议中国最惠国待遇时对中国的歧视性的做法,使中美的经济贸易关系回到一个正常的阶段。在这一点上,中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当然,中方也作压也了一些开放市场的承诺,这些承诺将给美国的商家和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利益,但这种经济益也是相互的。
一场漫长而艰苦的“马拉松”式的谈判,终于在20世纪末胜利到达终点。
友情是说服的开始
伟大的人物接触群众时,总是打趣或批评自己而使群众愉悦。这是一种高明的说服术,而并非仅仅博人一笑。当群众在愉悦的那一刻,消除了彼此间不可逾越的距离,使群众感到比他优越,从而迅速地博得大众的理解、敬仰和拥护。
在处世策略中,怎样去和一群陌生人相处,打破彼此间的隔阂,由陌生人变为知已,且能顺利地把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传达、灌输给他们,使他们能欣然接受,并赞成和拥护,变成自己的朋友。这个问题是大家都很关心并想了解和掌握的。
美国新泽西州州长威尔逊,刚当选后不久,有一次赴纽约南社午宴,主席介绍说他是“美国未来的大总统”,这本来是对他的一种恭维和颂扬。而威尔逊又是怎样应酬的呢?首先威尔逊讲了几句开场白,之后接着说:“我转述一则别人讲给我听的故事,我就像这故事中的人物。在加拿大有一群钓鱼的人,其中有位名约翰逊的人,他大胆地试饮某种烈酒,并且喝了很多。结果他们乘火车时,这位醉汉没乘往北的火车,而错搭往南的火车了。那群人发现后,急忙打电报给南开的列车长:‘请把那叫做约翰逊的矮人送到往北开的火车上,他喝醉了。’他们既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目的地是哪儿。我威尔逊现在只确实知道自己的姓名,可是不能和你们的主席一样,确实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儿。”听众哈哈大笑。威尔逊接着又讲了一个滑稽的故事,使听众们心情非常愉快。从此,威尔逊的声名大振。
富兰克林·罗斯福刚从非洲回到美国,准备参加1912年的竞选。因为他是已故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堂弟,又是一位有名的律师,自然知名度很高。在一次宴会上,大家都认识他,但罗斯福却不认识在场的来宾。这时,他看得出虽然这些人都认识他,然而表情却显得很冷漠,似乎看不出对他有好感的样子。
罗斯福想出一个接近自己不认识的人并能同他们搭话的主意。于是他对坐在自己旁边的陆思瓦特博士悄声说道:“陆思瓦特博士,请你把坐在我对面的那些客人的大致情况告诉我,好吗?”陆思瓦特博士便把每个人的大致情况告诉了罗斯福。
了解大致情况后,罗斯福借口向那些不认识的客人提出了一些简单的问题,经由交谈,罗斯福便从中了解到他们的性格特点、爱好,知道他们曾从事过什么事业?最得意是什么?掌握这些后,罗斯福就有了同他们的交谈的资料,并引起他们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罗斯福便成了他们的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