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妇女获得了解放,女子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她们再不是男子的附属品,而有其独立的人格和经济地位。所以,也只有这时,才会有真正平等的“听”和“辨”。认真听,仔细听,不是盲从地听,而要独立地听,这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权力,所以爱人之间,特别是女性一方,要特别注意和珍惜这一点。那种“夫唱妇随”,男人做主,女人是附庸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就是在封建社会里,也有夫纲不振,女权横行的日子。中国的最高统治者里也不乏这种例子,譬如汉高祖刘邦就有惧内嫌疑,结果听信夫人吕雉的悄悄话,杀了功劳盖世的韩信。唐高宗李治怕老婆,对武则天言听计从,毫无主见,结果大权旁落,武后****,把李氏皇族,诛杀得惨而又惨。唐朝大臣裴谈,就在公开场合写过一首《回波乐》,毫不掩饰地讥笑(也许他认为是奉承)皇帝怕老婆。原诗是:
回波尔时栲栳,
怕妇也是大好。
外面莫如裴谈,
里面不过李老。
可见,在唐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顶峰的时代,道学尚未横行,儒典暂被冷淡,男女之间还远不像后来那样等级分明。所以,怕老婆也常见,并且没有后来“缩头男子”那样令人闻之生畏。
但是,怕老婆却也会给听爱人的话带来麻烦。大凡惧内之人,往往对老婆的话言听计从,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就使你自己失去了主心骨,丧失了判断权,后果往往是不理想的。所以大男子主义与大女子主义都是一种不正常现象,正常的是男女平等,有事互相讨论,不突出不依赖某一方,这样,就等于两个人的智力加在一起,当然凡事也就多一个心眼,多一根主心骨了。
爱人之间固然是最亲密的,可以无话不谈,无事不议,但听话人切不可把自己的注意力仅仅限于这样一个小圈子里,认为只要对方说的对我俩有利就照办不误,不从反面想,不提反面意见,反过来又只认为只有爱人最可靠,只有爱人最可信,那就走向了极端,事情反而是办不好的。事实上,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些最高权力拥有者,由于太珍视个人的名誉与地位,到了晚年,往往非亲不任,只觉得自己的爱人才是唯一忠心耿耿的人。所以,不管对方能力如何,一概委以重任,言听计从,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落得个身败名裂,遗恨千古。
总之,爱人的话是要听的,但事实上要认真听,注意听,有分析地听,有节制地听,而且有时候,你还应用比听别人说话时更多的精力,去认真咀嚼这些甜蜜的话的真实效果与涵义。千万不要被爱情、亲近麻痹了耳朵。
听朋友说话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是一个人从事正当社交活动,从事社会生产的必然产物。所以,听朋友讲话是处世为人的一个重要内容,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我们每天几乎都在和包括朋友在内的形形色色的人进行着各种交往活动,从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在交往中,我们的行为会引起他人的反应;他人的行为,也会引起我们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则是通过说与听来进行传递的。
但是,这些参与交往的人,除了你自己的亲属之外,并不都是朋友。现在我们发现朋友这个词有时用的就比较乱,譬如年轻人眼下见面就称对方为“哥儿们”,但是,哥儿们肯定算不上真正的朋友。
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可见朋友是特有所指的。汉朝学者郑玄曾给朋友下定义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可见不但相识,而且有同门之谊,并且志同道合之人,才能称为朋友。那么,用现在话来说呢,我想总应该是:相处较久,知根知底,而且基本上志同道合之人,才能称得起是朋友。即使如此,朋友从性质上讲也还有三六九等,大体可分为:朋友、好友、知友、诤友等等。一般的朋友,只能在一般的情况下交往,客客气气,有来有往,而知友和诤友则可以同生死,共患难,可以无话不谈,无事不议。故此,听朋友讲话,揣摩分析朋友讲话的真正涵义,首先要知道对方是属于哪种朋友范畴的。
对一般朋友,应当礼尚往来,客客气气,所交谈的不外是一般的社交活动。所以,在听他们讲话的时候,要掌握住这个分寸,态度要适当,不远不近。并且“背后莫论人非”,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到这个圈子里去。
对于相交已深的老友、至友和知友,在听对方讲话时就可以放松一些,自由一些,甚至不拘形迹,随随便便。所谈、所听范围也可无所不至,无所不包,可以少避嫌,但同样不要任意褒贬一个人。
对于诤友,则应当洗耳恭听,不要过多考虑和计较对方的语气、态度。要知道,诤友特点就在于他们可以对你无话不谈,遇事可以认真的晓以利害。该批评的批评,该表扬的表扬,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绝不碍于面子,有所保留;更不怕你能否接受而缄口不言,这就要求听者能够真心理解对方的用心,而不在世俗的脸面和人情上去计较了。
春秋时有一对诤友,那就是管仲和鲍叔牙。在管仲困难和危难的时候,鲍叔牙不计个人得失予以帮助。有的人不理解,就去问鲍叔牙说:“你和管仲搭伙做生意,赔了钱算你的,赚了钱他多分,这合理吗?”鲍叔牙回答说:“没关系,这是因为管仲家里穷,急等着开销,他不是成心要占便宜。”来人又问:“他和您一块儿去出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边,撤退的时候,他跑在前边,这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怕死鬼吗?”鲍叔牙又摇头说:“不然,管仲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家里有多病的老母亲,他现在不能出闪失啊,我知道他不是一个怕死的逃兵!”这话后来被管仲听到了,他感叹地说:“唉,这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呀!”于是他们同心协力,扶助齐桓公当了中原的霸主,齐国也强盛起来了。
后来管仲生了重病,眼看没有好的希望了,齐王急着去看望他,问假如他一病不起,谁能替他出来执政?他沉默许久,没有答话。齐王问他鲍叔牙可不可以?管仲流着眼泪说:“鲍叔牙是位难得的人才,有胆识,有能力,但也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过于嫉恶如仇。一旦当他看到别人的错误时,就一辈子也忘不了,这怎么能当好宰相呢?”这话被几位弄臣易牙、开方等听到了,他们就到鲍叔牙面前去鹦鹉学舌,搬弄是非。哪知鲍叔牙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起来,继而爽朗地说:“这正说明我和管子的交情非同一般了。我们之间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像你们。试想如果我真的当了宰相,能让你们还在大王左右吗?”这几个一听,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对于提示我们如何对待诤友讲话是很有教育意义的。诤友之间重的是真感情,讲的是实事求是。他们不计较言词的曲直、轻重,也不以一己之私去妨害公务。所以,听诤友讲话,是要有肚量和涵养的,并且要真的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
对手的话最好听
这里所谈的对手,并不是兵戎相见、你刀我枪的战场上的敌人,而是指生活中、业务上与相关的对手,诸如学术讨论中的对手,业务交往上的对象,商务谈判上的对手等等。
听对手讲话,我们认为最最关键的问题是要保持沉着冷静,必要时尽量采取后发治人。
面对对手,很多人最容易犯的大毛病是:飞扬浮躁,急于发言驳正对方,殊不知这样刚好误入对方彀中,极易受人以柄。
如果你面对的是学术争论上的对手,那么你就应当静静聆听他所提出的反驳意见,听的越耐心,越仔细,越完整越好。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弄明白对方的想法是什么?论据是什么?没有这些素材,你就不可能提出有效的反驳意见。和这同等重要的原因是,你必须在你的对手面前,显示出自己的学者风度,表现出你的涵养和深沉。有些人误以为,虚心听取对方意见,长久地思索,不予回击是弱者的表现,会被对方和别人看不起,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事实上,深沉乃是对对手的震慑,引而不发更会使对方感到你难以捉摸,从而乱了阵脚。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在讨论中静听、默思对方的意见,则是知彼的最好方法。能够知彼,在斗争中已然先拔头筹,又何必心浮气躁,浅知即言呢?
兵法还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意思是引而不发,准备条件,积蓄力量,务求做好一切准备,不发则已,一发惊人,务求一击中的,弹无虚发。如果采取零打碎敲的办法,条件准备不充足,力量积蓄不够,贸然出击,就有吃败仗的危险。况且兵法还说:“折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击不中要害的十击,比不上恰中要害的一击。
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孙子在这方面曾有如下精辟的论述: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糜军。”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这些理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先了解自己,再了解别人,了解得越全面,越深入,取胜的把握就越大。所以说与对手相持,真正的勇敢者不是急躁冒进,轻易出击的人,而是沉着冷静,引而待发的老成持重者。拳击之所以有力,在于先屈而后伸,而不是一直挥舞着拳头的人。
当然,我们可以用战争来比拟日常工作和业务活动中的对手。但是,这两者终究有所不同。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激烈抗争,所以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而日常的讨论、会谈、商务就没有那么严重。因此,在设法取得胜利,达到目的的同时,还要注意风度,而静听别人的讲话,不插嘴,不打断,然后经过深思熟虑,再认真慎重地表态,就恰恰是最优异和可亲的风度。
俗语说:“一通百通”,以上的理论和注意事项完全可以推广到听其他各种对手的讲话当中去。
当然,只是静听还是不够的,或者说,听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听来收集、获得对方向我们直接传播过来的信息,耳朵只是讯号接收器,它能接收一连串字码,但却不会解码,解码要靠我们的大脑里面储存的各种知识。因此,听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梳理、思考、分析,从中找出最根本、最重要、最原则的东西,然后再来制订对策,判断对错,确定我们的答案,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要做到这一点,很关键的还在于要有涵养,不要激动,特别是不要受对方比较激烈语言和强词夺理甚至是颠倒是非的刺激。因为激动的结果刚好会影响你的听,破坏你的正常思维,从而导致忙中出错,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有时对方正是抓住这一点用激将法,以便浑水摸鱼,乱中取胜。所以我们必须加强锻炼,养成临机决策,处乱不惊的本领。要遇事沉得住气,面对复杂情况和激烈的言词,及时告诫自己:多想想,再多想想。哪怕一时并无良策,也千万不可表现出乱了阵脚,而要更加沉着地敷衍过去,以寻找缓冲的机会。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描写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为了做好联吴抗曹的工作,只身随鲁肃前往江东,并与孙吴一方主张投降的各位谋士,展开舌战。面对诸多对手,诸葛亮就表现出了高度的冷静态度和敏捷的思维方法。他在对手发言时,总是从容地静静地听着,同时敏锐地抓住对方的弱点,一击中的,结果是大获全胜,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