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说话的表情
一个很会说话的人,他所用的不仅仅是他的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人一开口,别人就静下来听,而另一些人讲话时,听众仍各干各的,甚至打断他的话。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当然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有的人懂得使用表情,使用眼、胸、肩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来配合他的口吸引听众,而有的人对此却一窍不通。试想: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只是嘴在动,而身体的其他部位是绝对静止的,他会对听众有吸引力吗?
其实,从你出现到你开口说话的这段时间里,你都在说话,只是没有用口,而是用身体的其他部位。你的眼、手、脚等一举一动都能体现出一种表情,而这种表情可吸引听众的注意,使之产生倾听的愿望;反之,也可以使人不想听你的话,甚至使人对你产生一种厌恶感。
因此,一个会说话的人在开口之前,必须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向听众传递他张口前的信号和信息。这是成功的说话所必备的前奏。即使是在说话的过程中,你突然站起来,或者是将座位向对方移近一些,或者突然做一个不寻常的姿态,只要自然、得体,对你语言的效果也大有帮助。
许多参加演讲比赛的人都很注意采用以上的办法。他们非常注意练习登台走路的姿态,练习怎样鞠躬、怎样注视听众,以此来使听众对他们产生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他们身上来。他们的这些动作,一般都成功地为他们的演讲效果铺平了道路。
会说话的人常常使用这种方法来弥补语言的不足,表达难以言状的感情。一种表情、一种姿势、一声轻叹或长叹,就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起到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相当开朗的将领。一天,一个特殊身份的人向他提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难以作答的问题:“听说,你正在阴谋叛变,是么?”他听了这句话之后,什么也没说,只是坦然、爽朗地仰天一笑。他这一笑,体现出了他的堂堂正气,以及不屑于同捕风捉影的人争辩的风度,反衬出问话者的荒唐。
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只有恰当的表情,才能吸引听众。矫揉造作的表情不仅无助于吸引对方,增强说话的效果,反而会使人产生厌恶感。
进行说话的思辩训练
心理学家认为,口头表达是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制约的。嘴巴的讲和大脑的想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依存关系。口才的发挥是藏之于内的无声语言(内部语言)向表之于外的有声语言(外部语言)的转化过程;人们思考问题必须凭借语言的帮助,思考的内容要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否则,谁也不知道你在思考问题,更不明白你思考的是什么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心里怎样想,嘴上就怎样说。想与说,思维与表达,相互之间交相传递,循环往复,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以此在社会活动中交流思想,交换意见,互通情报,传递信息。
由于口才表达的随想随说的特点有别于书面表达,因此特别要求思辩的敏捷和灵活,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思辩和口语表达的同步训练。以下就是几种思辩训练的方法:
(一)快速表达
在日常工作、学习和工作中,遇上应对场合,反应灵活、随机应变、对答如流是思维敏捷的表现。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平时加强快速表达的训练。
限时反应训练在时间上设置一定的紧张度,以激发思维,促成“急中生智”。训练时要求练习者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某项内容的构思和表达。
灵感触发练习触发即撞击发动,一触即发。它是由一件事物为触媒,突然心里一亮,引起某种反应,感悟到某些事理。在文艺、科学活动中,由于有关事物的启发而突然产生的寓有创造性的思路,称之为灵感。
我们平时可做这样的练习:首先在数张纸条上,分别写上不同的题目,然后再以抽签的方式,让参与者每人抽出一张纸条,并立即就纸条上的题目,发表一分钟的即兴演讲。这样做,一是验证自己是否具有敏捷的思辩能力;二是证实自己是否具有说话能力。
(二)发散表达
为了使口才表达完美、严谨、开阔,就要学会思维连缀、拓展、生发,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知识博采练习丰富的知识能开发智力,启迪思维。好口才是用知识的甘露滋润听众的心田,用知识的钥匙开启听众的心扉。要获取知识全靠平时积累,建立知识宝库。只要坚持日积月累,便可达到“胸藏丘壑”、“口吐莲花”的境界。
辐射联想练习人的思维是否发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靠测量它的构思发射量来判断的,看它能否举一反三,源源不断。要想思维发达,就必须进行思维向广度发散的训练。它能使口才更开阔,更完整,更广泛和更缜密。
练习者可按“字——词——词组——句子——段落——篇章”的发散顺序,写成书面文字,然后依次通顺流畅地表达出来。
借题反击练习借题反击,是指对方话题中的隐含判断带有侵犯的恶意。此时,己方可借题发挥,予以反击。
(三)聚敛表达
思维的完美、严谨,除了要“一花引来万花开”,还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要“撒得开,收得拢”,既具备发散能力,又具备聚敛能力。
(四)延伸表达
口才训练,除了要学会思辩的快速反应、发散表达、聚敛表达外,还应练习思维的延伸表达。即思考问题朝着纵深方向发展,从简单到复杂、由平面向立体转化,最后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总之,说话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思辩能力的强弱。要提高说话能力,就必须学会以科学的思维方法,经常进行思辩和口语表达的同步训练。
口才的思辩,是一种直觉思维过程。这是在高度亢奋的情绪状态下,大跨度地超越思维的逻辑流程,对问题迅速作出合理的假设、推测与判断。这种机敏的直觉顿悟,也是口才训练的重要方面。
(五)听语辨析
方法:出示有一定思辩价值的语言材料(当场口述或播放录音),然后进行抢答。回答时语速过慢或拖泥带水表达不清者要扣分。如(几秒钟内辨析,可根据题目难易而定。):
1一位幼儿教师指导孩子们画热带鱼。她边画边说:“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冰雪也融化了,热带鱼妈妈带着鱼宝宝游了过来。这些鱼都在吐水泡,你们看,大大的水泡浮在水面,越浮越小,多有趣呀!”
2北京亚运会期间,泰国对科威特的一场足球赛中,泰国队打得勇猛顽强,却光开花不结果,一直没有破门,但是到终场时,泰国队却以2∶1险胜科威特队,这真叫泰国队喜出望外了。
3四个学生上学时拾到一个钱包,同去送交老师,老师问道:“究竟是谁拾到的?”甲说,是丙拾的;丙说,甲讲得不对;乙说,我没拾钱包;丁说,是甲拾的。这四个学生中有一位很憨厚,说的是实话。那么,钱包到底是谁拾的?
答案:1两处说错:冰雪初融热带鱼不会游回;水下压力大,水泡只会越浮越大。2全场三个球都是科威特踢进的,有两个球是科威特误踢进自家球门。3是乙拾到的,丙说了实话。
(六)看态判意
方法:将10支粉笔请10个人收藏起来,另请2人进来猜。猜的人在任何收藏者面前站定,这位收藏者必须立即站起来,说一句不承认粉笔在自己这里的话,3分钟一无所获者受罚。
指示:语态流露的大量信息靠直觉思辩去捕捉。但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能支配或控制语态,让人造成错觉。“猜粉笔”就是训练对以假乱真的语态的直觉判断力。要注意定向探察、瞬间流露,尤其是眼神流露的信息。
(七)死里说话
说明:“死里说话”指的是绝路逢生的独创性语智。当然“说话”要有合乎逻辑的论证,并不是提供诡辩。
方法:出示辨析语题,每个语题包括两个部分,左边为“活”,即合乎常情的说法;右边为“死”,即似乎不合情的说法。“静思”片刻后登台说。人人都当评委,认为可以打“优”的人举手,一人举手为1分,看谁得分高。
如:眼见为实——眼见未必为实;水火不相容——水火可以相容。
提示:说“话”的关键是多角度的审视(如“水火相容”,煤火中洒点水,火反而更旺了),要对话题作些必要的限制,方可自圆其说,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