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自我挑战高手
37434100000006

第6章 挑战自卑的阴暗面(5)

谦虚,这个词我们是非常熟悉的。******主席有一句话:“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显然,谦虚是一个褒义词。那么,谦虚当然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这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一个自卑的人,是必定具备的。

当我们说自卑是一种缺陷的时候,主要是针对自卑心理中不良的一面、不健康的一面,这个方面就是自贱。

一个自卑的人,如果他的自卑是先天性的,是气质的一部分,是无可更改的,那么,索性就不改算了,索性反过来立足自卑,变“废”为“宝”,把这种心理中良好的一面发挥出来。

譬如那个学音乐的青年,他的那种自卑,是完全可以发挥成自谦的。如果他怀着一颗谦虚的心与人交往,与音乐界的要人交往,那么,说不定他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音乐界的人,特别是年轻的歌手,很少有谦虚的。这样的话,在音乐界,他的谦虚人因为是稀有品种而惹人注目,引人重视。

一旦引起了音乐界要人的重视,那么,他就成功了。

其实,这样成功的例子,是有的。

有一个西安来的歌手,他就是一个自卑的人,但他却已在歌坛立足了,并且有了不小的名气,甚至一度名扬全国。

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自己自卑心理中的一个品质——自谦,好好地把握住了。这种自谦的品质,赢得一个大牌制作人的赏识,再加上他的确有一首好歌,于是,一经包装,他就红了。

所以,一个自卑的人,不要因为自己的自卑而再度自卑。需知,自卑加自卑不是两个自卑,而是自卑的平方。一旦发现自己的自卑对自己已构成了不利的影响,最好冷静下来,好好地分析一下,自己的自卑是属于哪一种,如果是由于自我认识不足而导致的,或是由于意外挫折而导致的,那么,应该提醒自己,这样的自卑,是完全可以消除的。而如果是从小就产生的,甚至是先天性的,那么,就不要刻意去消除,而是要合理地利用它,使它从不好变为好,使它成为自己成功道路上的助动力,而不是绊脚石。

控制自卑的行动指南

第一种是气质上的自卑。就是说,自卑是他的气质的一部分,个性的一部分。这种状态,跟他出生时的环境、童年时代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是从小就有的,几乎与生俱来,这种自卑,要改变是很难的。一个人如果先天就有这种气质,他所要努力去做的,就是在他的这种气质之下,如何做得最好。要彻底克服自卑是不可能的。气质上自卑的人,有的一辈子木讷、迂腐,最终一事无成,也有的却干成了大事。这要看他怎么合理地处理自己的这种缺陷,“变废为宝”了。第二种,是后天的、认识性的自卑。和第一种自卑有所不同的是,这种自卑心理很可能形成于一个人长大以后,比如在他的少年、青年,乃至于中年时代。这种自卑心理的产生,其主要原因是过分注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过分注重自我,其结果是谨小慎微、患得患失,过分疑虑,凡事总想着怎么不让人看轻,一天24小时,好像随时都有个人在身后监督着似的。第三种,也是后天的,叫挫折性自卑。这种自卑心理的产生,更不受年龄的限制,它可以产生在一个人的任何一个年龄段。而且,很可能,这种人本来是一个很活泼、很开朗的人,只是后来受了意外挫折,才变得胆小起来,更不受年龄的限制,它可以产生在一个人的任何一个年龄段。而且,很可能,这种人本来是一个很活泼、很开朗的人,只是后来受了意外挫折,才变得胆小起来,最终形成自卑心理。有挫折性的自卑的人,比起前两种自卑心态的人,相对比较容易调整心态,化挫折为力量,取得成功。

一个公式形象地表达出自卑的构成:自卑=自贱+自谦

自轻自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是自卑心理中的黑暗面。幸好,自卑心理中还有一个方面,是完全可以作为正常品质利用的。这个方面就是指自谦。自谦,换言之就是谦虚。

凡是积极进取的人,是很少会自卑的。因为,进取之心,必定要掩埋自卑之心;进取中的人,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自卑。

他们的消极悲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使你也成为一个消极悲观的人,使你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自卑之心。

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每一件事,你才会对自己能否做好每一件事充满自信。

在满意的目光中,你会忘掉自己的不足,你会随时随地充满自信,由此,你也就不会再自卑。

反省自己的行为,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不会自卑。

只有主动地帮助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在别人的尊重中,你永远也没有自卑的机会和条件。

有创造精神的人,是人生态度积极的人。

只有控制自卑心理,你才会敢于进取,成为一个有主动创造精神的人,才能开拓事业;你才会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会活得开朗、开心;你才会勇于承担责任,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而任何一个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都是有责任心的人;你才会在平时积极思考,才会产生事业的突破,才会产生奇迹;你才会积极跨越各种障碍,成为一个不怕困难的人;你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结交新的朋友,改善和旧的朋友的关系;你才会获得预期的成功。

克服懊丧的情绪

懊丧是人自觉言行不满而产生的一种不安情绪。它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指责、自我的不安全感和对未来害怕等几种心理活动的混合物。

懊丧成******绝不是个“马大哈”,他没学到“马大哈”对人对己的办法,不会得过且过,也不能对人对己都马马虎虎,相反,处事谨慎,处处提防自己行为不要出格。一旦有了行为的失检,总是害怕大难临头。同时,懊丧的人也有很强的“良心”自监力,即使没有什么严重后果,他也决不饶恕自己。

容易懊丧的人是与世无争的好人。他们心地善良,洁身自好,习惯在处事中忍让、退缩、息事宁人,常常是生活中的弱者,生性胆小、怯懦。他偿不仅对自己的言行不检“负责”,甚至对别人的过错也“负责”。明明是别人瞪了自己一眼,他也会立即觉得自己肯定作了不好的事。

极端懊丧的人常用反常性的方法保护自己。她是怕出错,越是将眼睛盯在过错上。一句话会后悔半天,人家并未介意的事他也精神过敏。他对人际冲突极为恐惧,解决人际冲突的办法也很奇怪。自己的孩子被人家打了,他还跟着打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给自己惹事生非。

与别人发生冲突,在对方恃强要拉挟之下,他会当众打自己耳光,以求宽恕。同时用这种办法来平衡自己的苦闷,“因为我该打,打了自己才心安理得。”

平常的人也有懊丧情绪。表现事情发生后的自我检查,总结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从而在以后的行动中作积极的调整。就这一点来说,人人都会有懊丧,它是人类进步的校正器。但极端的懊丧却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须进行适当调适。

人们经常不自觉地用一种刀子来刻画自己的形象,“因为我是忠厚无能的人,所以我能忍气吞声,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指责对方。”这种形象一旦刻画成功,品尝“后悔”的苦酒就成为一种自我安慰的享受。习惯成自然,一事过后,不是寻求胜利的喜悦,而是寻觅不幸与失误。只有打破这种感情体验的习惯,才能克服懊丧。

小公务在将军后面打了一个喷嚏,将军若怪罪他,只说明他人格卑劣。难道他自己一辈子就当人面打喷嚏吗?

开朗人的特点是把眼光盯在未来的希望上,把烦恼抛在脑后。只要让更具有意义的事占据你的脑际,你的心就会亮堂一点。

有的人害怕行为失误给自己带来危险,其实真正危险的不是危险本身,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你如果在最担心害怕的时候,向自己大呼一声:“我豁出去了!”可能就不那么担惊受怕了。

即使是很小的失败,也要分析原因

每一个人都遭受地失败,而且不只一次。如果有从未遭受过失败的人,那他一定什么事都没做过,这样固然不会有失败,当然也没有成功的体验。

有许多有成就的人,开始做什么事情都无法成功,经常失败,然而却毫不气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最后终于成功。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失败所采取的态度。通常消极的人自责倾向较为强烈,把过错全部往自己身上揽,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无法从消极中逃脱,也不能面对失败,潜意识里总想遗忘不愉快的经验。

然而,即使忘了种种失败,但失败的事实依旧存在,所以最好的方法便是承认它,静下心来考虑其前因后果,把失败的原因找出来。仔细地想想,之所以没有成功,除了自我本身的因素之外,是否还包括种种外在原因?别人来做也许并不比自己好。只要具体分析失败之因,下次再遇到相同情况,便能警戒小心。

“错误”是知识进步的泉源,在科学的领域里,失败的积累造就了无数的发明,从上一次失败中,可以发现下一次成功的可能性。

从失败的体验中学习找出应付下一步的良策。“失败”的事实也许给你很大的影响,但只要不怕失败,行动便会永远积极。

“天无绝人之路”,减轻不安心理

因为某种原因而遭遇失败,就会变得心灰意懒,这是人之常情。同样地,大家因为碰到一次失败就以为是到处走不通,而陷入无路可走的心理状态。这完全是由于失败的体验,跟挫折感息息相关,而挫折感极容易引起人类的感情反应和各种“退行现象”。所谓退行现象就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反应跟年龄相反,退化到小孩子的模样。这时候,由于他对环境的反应缺乏柔韧性,故对一切状况都不能表现得很适当。

如果要想使自己免于陷入退行现象里,可以试试这样一种诀窍,那就是碰到失败的时候,不妨常常自言自语:“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A处谈不成,还有C、D、E”等,只要一想到可以商谈的对象比比皆是,那就会心安理得,而没有悲观的必要。

如果应聘不上,也不妨回想上面所说的:“此处不取,还有它处可以去。”反正此类公司不止一所,何况进此处也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只要一想到此,内心就有商谈的可能性,而且心情也会开朗起来。

将悲剧性事件做相反的联想

任何人碰到失败的时候,很自然地会产生绝望感。至于如何解除此种绝望感,对于未来的前途,将发生极大的影响。大多数人遇到悲哀的状况,无不忧心忡忡,这样不但于事无补,同时还可能逐渐陷入泥沼而无法自拔。

所以,应该如何跳出悲观的深渊,也就是如何转悲为喜,无疑是最重要的问题所在。如何使心情变得开朗,其中一种妙法,也就是设法产生一种与自我悲观的原因完全相反的联想。

如果你参加大学考试,结果名落孙山,而陷入悲观的境界里。你也许会想:

(1)难道是自己的实力不够,才考不上大学吗?

(2)恐怕连考三次也考不取呢?

(3)因为心烦意乱,静不下来读书。总之,你会显得方寸大乱。

关于以上各点,倒认为可以作相反的想法:

(1)投考,名牌院校,舍我其谁?

(2)来日方长,总有一天我会考上的。

(3)应该充满希望和斗志。

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就会涌出新的勇气来:“好!我明年再干一场!”唯有这种心情,才是考试成功的最大关键。

把自己失败的经验,当做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