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统一
1871年1月18日,法国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镜厅,意气风发的俾斯麦向为数甚众的邦联国家们宣读“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宣言,并且拥护已经78岁的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大业大功告成,分裂局面就此结束。
经过1848年革命对封建制度的冲击,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进展,开始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把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国家的问题重又提上议事日程。
由于无产阶级的不成熟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德国当时要走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来完成统一是难以实现的,国家的统一便经由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道路来完成。为此,普、奥两大邦国展开了称霸德意志的争斗。
不过,比起奥地利,普鲁士的实力要雄厚得多。它的莱因一威斯特伐利亚是德意志的工业中心,同时还拥有西里西亚、柏林等先进工业区。1850年实行农业改革,使普鲁士农业迅速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普鲁士容克正是凭借这些有利条件,展开夺取统一运动领导权和独霸德意志的活动。
1860年,普鲁士政府向议会提出军事改革方案:常备军的服役期限由二年延长为三年,军队人数由十四万扩充到二十万,军费追加为九百五十万台勒。以进步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害怕王室和容克势力的加强,反对军事改革和预算,获得人民的支持。新即位的普王威廉一世施加压力未能奏效,陷于惊慌失措之中。
俾斯麦竭力劝告国王撇开议会,自行其是。威廉一世忧心忡忡。“我知道这一切将会怎样结束,”他对俾斯麦说道,“在我窗前的那片广场上,人民会首先砍下你的头,然后便轮到我。”威廉甚至拟就退位诏书,准备让位。但是,俾斯麦摸透了进步党人的底细,断定他们决不敢把事情闹到革命的地步,力劝国王独断独行。威廉一世随即委以俾斯麦为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的重任。
1862年9月30日,走马上任才一星期的俾斯麦,首次出现在议会的“预算委员会”上在议员们吵吵嚷嚷的辩论声中,他立起身来,轻蔑地扫视了一下与会者,作即席讲话:“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当前重大问题的解决,不是靠演说和多数决议,……只能靠铁和血。”这就是俾斯麦执政后着手实行的以普鲁士为中心统一德国的政纲——“铁血政策”。
俾斯麦根本不把资产阶级反对派放在眼内,首先坚持扩充军队。众议院递来“请愿书”,要求监督政府的财政开支,他报之以“我必须坚持采取违反宪法的行动”,驳回请愿书。一些议员要求罢免俾斯麦,他答之以鄙夷的奚落:“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这些大臣是国王的奴仆,而不是你们的奴仆。”议会否决军事预算,他干脆将它解散,并宣布禁止自由派活动,封闭其报纸。
扫除了资产阶级反对派的羁绊以后,俾斯麦便挥动铁血利器,扫荡阻碍德意志统一的内外敌对势力,将统一战争不断引向胜利。
1864.年,俾斯麦拉拢奥地利,对丹麦开战。丹麦战败。在瓜分战利品时,俾斯麦设下圈套,让奥地利获得荷尔斯泰因,普鲁士夺得石勒苏益格(从普鲁士到石勒苏益格必须途经荷尔斯泰因),为普、奥冲突埋下了伏线。
在德意志各邦中,奥地利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头号劲敌,只有打垮奥地利,才能立起普鲁士。但是,普鲁士容克保守派却坚持君王主义原则,始终不能忘情于神圣同盟所确立的正统主义秩序。他们担心与奥决裂会违反“原则”,破坏“秩序”,因而主张执行亲奥政策。俾斯麦不为这种传统观念所制约,积极准备对奥一战。他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在取得英、俄“中立”的保证之后,1864—1865年,又三次亲往法国,争取拿破仑第三的支持。俾斯麦假意许诺,在普鲁士战败奥地利后,法国将得到莱因河左岸地区和卢森堡、比利时的“领土报酬”。1866年,他又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
一切部署就绪后,1866年6月,俾斯麦借口奥地利破坏普、奥关于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的原有协议,出兵将奥地利势力逐出荷尔斯泰因,挑起普奥战争。
7月3日,双方在萨多瓦村附近决战。俾斯麦投入大量兵力,孤注一掷,自己则怀揣毒药,以待不测。结果奥军大败。7月14日,普军进逼维也纳。普王雄心勃勃,欲直捣奥地利首都。俾斯麦却审时度势,意识到:过分削弱奥地利会刺激路易·波拿巴,也会逼得它成为“法国或其他敌人的同盟者”,会在普奥“未来的相互关系中增加不必要的困难”。因此,他说服普王插剑入鞘,“避免以拿破仑的形式胜利进入维也纳”。
8月23日,普、奥在布拉格签订和约。奥地利从此被排除出德意志,协同奥国作战的汉诺威、黑森、拿骚、法兰克福都被并入普鲁士。1867年成立了北德意志联邦。
至此,莱因河以北所有德意志土地都统一在普鲁士之下。余下的西南四邦(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和黑森一达姆施塔德),因路易·波拿巴的阻碍仍保持独立地位。
俾斯麦决定一鼓作气,统一全德。1870年7月,他借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的纠纷,挑起普法战争。结果大获全胜。德意志完成统一。
德意志统一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结束了德意志长期的分裂状态,为德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法国和奥地利遭到削弱,从德国统一开始,德国就成为欧洲和世界的一大强国,改变了欧洲和世界的政治格局。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此后,德国先后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1871年1月l8日。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宣告成立。这日期,是普鲁士王国于1701年宣告成立的170周年纪念日。德意志帝国的开国大典在法国的王宫中举行,这分月是对战败的法国的莫大污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被法国及其盟国击败,成了战败国。1919年1月18日,协约国根据法国的要求,将“惩罚德国”的巴黎和会开幕式,特意定在德意志帝国庆典的这一天和德皇加冕的镜厅中举行。法国总统彭加勒在致开幕辞中,毫不隐讳地说:“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里,由于它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这一语道破了法国的“复仇”心理、历史有时也真会开玩笑.时隔48年后的同一天,同一个地方,德意志帝国倒过来却要听候法国等战胜国的审判了。
它敲响了封建王朝的日丧钟,它带来了几千年铁屋禁锢的缕缕春风,虽然它最终失败了,但是历史已然改写。
风云突变的一页
——辛亥革命爆发
1911年5月,为了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清朝政府不顾全中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宣布将各省已经交由商办的铁路收归“国有”。然后再以借款筑路为名,把“收归国有”的铁路营运、管理权拍卖给帝国主义。这种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反动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特别是与被拍卖铁路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粤、湘、鄂、川4省人民,立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护路运动。当群众性护路运动遭到清政府的血腥镇压后,湖北两个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接受同盟会总会的建议,决定在10月11日发动武装起义。
10月8日,起义领导人之一的孙武带着几个人在汉口俄租界秘密地点制造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招来了沙俄巡捕的搜查,起义计划暴露。清朝统治者立即大肆搜捕革命党人。紧要关头,革命军总指挥蒋翊武召集会议,决定在当天晚上12时发动起义。但是,由于叛徒出卖,反动巡警找到了起义的领导机关。蒋翊武虽然逃走,可仍有不少指挥部成员被捕。形势突然变得十分危急。10月10日,在没有统一领导的情况下,一些革命党人暗地串联,决定当晚起义。晚上7时许,新军工程营第8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首先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在打死了镇压起义的军官后,革命党人砸开军械库,夺取了武器弹药。大家纷纷推举新军连长吴兆麟担任临时指挥。经过一夜血战,起义军终于攻进总督衙门、藩库等重要机关,使武昌的反动军政中枢陷于瘫痪。11日晚和12日清晨,汉阳、汉口的新军也先后起义,武汉三镇全部光复。起义军于10月11日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宣布国号为“中华民国”。由于年轻的革命者政治上的幼稚,竞推举了黎元洪作了湖北军政府的督都。这位新军21混成协(旅)的协统,就在10日晚还亲手杀死了两名起义士兵。
武昌起义的枪声惊动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同时也极大地振奋了各地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湖北、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安徽、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实际上已经解体。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8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行民主政治和发展资上海南京路欢庆民国成立的景象本主义的政策和法令。如:命令各省官厅焚毁刑具,废止刑讯;取消清朝律令中各类“贱民”条令;保护华侨;禁止买卖人口;废除主蚁身份;通令剪辫子;禁止赌博、缠足、吸食鸦片。鼓励兴办工商业,振兴农垦业,奖励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普及教育,删除旧教科书中的封建内容。这些政策法令,移风易俗,革故鼎新,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观念的传播。
在孙中山的主持下,3月11日,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但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和各省都督府中的立宪派、旧官僚、政客的篡权,以及一些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致使南京临时政府权力被袁世凯所篡夺。
1912年4月,袁世凯窃得政权后,利用同盟会的内部分化,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并凭借武力公然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歼刀,迫使唐绍仪辞职。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便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各地群众纷纷集会抗议。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在护国军的打击下和全国一片讨伐声中,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与在中央掌实权的段祺瑞争权夺利,发生“府院之争”。1917年7月,张勋应黎元洪“调停”之邀,率三千“辫子军”人京,复辟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迅速失败。这足以说明,辛亥革命已经把中国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社会,这个社会再也不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了。
辛亥革命是震惊中外的一次伟大的政治事件,它在中国的土地上第一次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这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的创举,也是整个东方文明史上的创举,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同时,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爆发立即在亚洲和世界激起巨大反响,迎来了20世纪世界各国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共和”两字,许多人以为是近代名词,指的是国家不立君主,主权在民的政体。其实“共和”两字早在公元前841年就有了,指的是历史上一件大事。据《史记》记载,周厉王暴虐,国人暴动,厉王逃往彘地。由周公、召公两人主持国政,号日“共和”。看来这共和二字与现代的意义相近。
但据《竹书纪年》记载,“共和”乃指周厉王出逃后“共伯和干王位”,即诸侯奉共伯和行天子事,号日共和、历史学家对这两说一直争论不休。
他们忍受了300年的黑暗统治,在美国独立战争火种的照耀下开始了反抗。尽管被夺去了数千条生命,他们终究赢得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