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动物之谜
36944000000025

第25章 动物轶事(5)

在广阔的沼泽地区,生物学家发现一只浑身疙瘩的大蟾蜍在软泥地上慢慢地爬行。不一会儿,它突然停下来,在原地上弹动着后腿和蠕动着体躯。生物学家见到这一情景,感到十分惊奇,误认为这只蟾蜍得了什么急病。再仔细观察,原来地面上有一条马蝇的幼虫正在螫刺这只蟾蜍。马蝇幼虫从口中分泌出毒素,使蟾蜍处于麻木、晕眩状态,然后吮吸它的血液和体液。最终,幼虫吃得身体滚胖,蟾蜍却慢慢死去。

之后,这些生物学家对“虫吃蟾蜍”的反常现象又作了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通常马蝇的幼虫吃蟾蜍,发生在幼虫长到最大阶段和蝌蚪刚发育成小蟾蜍的时候。因为在这个时候,两者的身体大小几乎相等,所以马蝇幼虫可以轻而易举地捕食蟾蜍了。

更为令人惊奇的是,一位动物学家在洞穴中,还目睹一条马蝇的幼虫伸长头部,紧紧地咬住一只施尽全力挣扎的青蛙。这只青蛙的体重,估计要比这条幼虫大20~30倍,好像一个体重只有50千克的人紧拉一个1500千克重的物体一样,真是大自然的一大奇观呢!

新近,美国动物学家又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沿岸,目击两条马蝇的幼虫在争夺一只小蛙。一条幼虫咬住蛙的一只左前肢,另一条幼虫咬住蛙的一只右后肢。一会儿拉到这边,一会儿又拉到那边,好像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真是难分胜负呢!大约经过十几分钟以后,“比赛”终于结束,小蛙躺在地上微微抖动,两条幼虫各占一方,共进美餐。

蛙和蟾蜍都是“捕虫能手”,马蝇的幼虫捕食蟾蜍和蛙,确实属于大自然的一种罕见的奇闻。动物学家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马蝇幼虫以蟋蟀和甲虫为食。但是,当一只蟾蜍,或者一只蛙,在它们面前出现的时候,往往会激起它们新的食欲要求。这也许是蟾蜍和蛙的味道远比蟋蟀和甲虫鲜美可口得多,对马蝇幼虫来说,可谓是头等的佳肴了,所以才打破常规,专心捕食。

小蜘蛛的智慧

一个星期日,笔者到亲戚家作客。亲戚的住房前面有一个院子,种植着许多花木。笔者发现葡萄棚下面有一个蒲扇那样大的蜘蛛网。当时,笔者有点奇怪,为什么不把它弄掉,多不雅观。可仔细一想,可能是有意留着,借它来捉蚊子、苍蝇等虫子的。因为住在底层,这些害虫比较多。

事情真巧,突然一只螳螂从葡萄藤上落了下来,一点不偏地掉在这只蜘蛛网的中央。这只大约有8厘米长的螳螂落网,振动了蛛丝,唤醒了守候在一旁的蜘蛛,它立即向螳螂爬来,准备美餐一顿。

这只灰黑色蜘蛛,看上去只有一粒黄豆大小。它爬来的方向,正好对着螳螂的头部。螳螂的两把长着锯齿的“大刀”稍稍伸出头前,小蜘蛛一接触它的刀尖,企图下手用螯肢将毒腺分泌的毒液注入其体内时,不料螳螂将“刀”一伸,刀尖将小蜘蛛顶了一下,使蜘蛛向后缩了大约3厘米。笔者猜想它的头部可能被螳螂的刀尖刺痛了。

小蜘蛛第二次又从它的刀侧冲去,螳螂便转动“大刀”,将刀上的锯齿对准小蜘蛛的嘴巴,小蜘蛛被锯齿刮了一下,于是不得不又退避三舍。

两次教训,似乎使小蜘蛛聪明起来。它不再从螳螂的头部方向取食,而是绕了半圈,从螳螂的尾部进攻。小蜘蛛先用口部的螯肢刺进螳螂的尾端,分泌毒液将它麻醉。此刻,螳螂虽想挥舞起它的“大刀”往后砍,但是却已无能为力,因为已经中毒并身被蛛丝捆粘,没法动弹。

最后,大螳螂终于渐渐被毒死,不得不听任小蜘蛛吸食。小蜘蛛将肚皮吃得圆滚滚,慢慢爬到一边休息了。

更为奇趣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柳德宝先生在野外采集标本时,还目击了“小蜘蛛智斗大蛇”的金过程。

蜘蛛网离地面1米多,一只核桃般大的蜘蛛在网上爬动,忽然垂丝在空间荡漾。当他的视线移向地面时,见一条约1米长的大蛇,在蜘蛛之下昂首怒目圆睁,龇牙吐舌,摆出一副进攻姿态,可蛇头与蜘蛛相距还有尽许,显得力不能及。正当两者相持不下,蜘蛛却沿丝而上,垂身在蛇首近处,施出挑逗诱敌的架势。蛇盛怒之下,复又施劲回首对蜘蛛张嘴吐舌,恨不得一口吞之。蜘蛛又缘丝疾上,在蛛网上装出悠哉悠哉的模样。大蛇无奈,准备动身离去。此时,蜘蛛复又悬丝而下……如此反复了四五次,大蛇因昂首数次,已疲惫不堪,只得俯首贴地闭目稍作休息。蜘蛛抓住战机,居高临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然像杂技演员般垂丝急速而下,瞄准蛇头敏捷而利索地跳到蛇的头上,以螯肢刺进蛇头,注入毒液。蛇开始逞强,摇头甩尾,用尽力气,盘身绕蛛,谁知蜘蛛紧紧抓住蛇头不放。不多久,蛇虽狂跳挣扎,但渐渐地瘫了下来,终于因蛛毒发作,窒息而死。

蜘蛛成了以小制大,以弱胜强,有勇有谋的斗士,在吮吸了蛇的脑汁之后,饱餐而去。

狒狒联合对敌

非洲坦桑尼亚的坦噶尼喀地区是狒狒的栖身之地。这里生活着许多狒狒群,每群大约20~60只,最多的超过100只。狒狒晚上宿息在树林里,临睡之前,它们总是要对四周地形做一番仔细的“检查”,看看是否有狮子、巨蟒和黑猩猩等天敌。

据美国科学家实地考察,发现这里的狒狒群通常沿着一定的路线到有水源的地方去饮水,而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因为狡猾的狮子和巨蟒掌握了狒狒的这个规律,常常在水原处等候着它们的到来,因此,每一次饮水都是狒狒群的一次计划周密的集体战斗行动。出发之前,总是由最强壮有力、最不怕死的狒狒在前面开路,中间是雌性、幼年狒狒,后面是一些成年雄狒狒。到了水源处之后,一旦遇上潜伏的狮子或巨蟒,打先锋的狒狒便与来犯者进行勇敢的搏斗,其余的狒狒从地面抓些石块迅速上树,一齐大声吼叫助威,并向敌害猛烈投掷石块和果实。在齐心合力、团结战斗的狒狒们面前,狮子或巨蟒往往是心虚胆怯,狼狈而逃。

狒狒除了自己团结对敌以外,还能与周围其他受威胁的动物结成统一战线,一起防范凶暴的敌人。狒狒最可靠的“盟友”是羚羊和斑马,它们的共同敌人是狮子。狒狒生有一对锐利的眼睛,而且又能爬树,“站得高看得远”。而羚羊呢,凭着它们灵敏的嗅觉,能觉察到很远地方的猛兽。斑马的听觉、视觉和嗅觉都十分灵敏,一闻到异样的气味,轮流放哨的斑马会立即发出“警报”。这样,它们配合起来,就可以尽早地发现来犯的敌害了。

羚羊的“回马枪”

羚羊与牛、羊是近亲,种类很多,大小不一。这类食草动物,仅分布于非洲和亚洲。

有人称非洲为“羚羊王国”,因为那里不但羚羊种类多,而且数量远超过亚洲。羚羊的生活力极强,几乎整天成群结队地在旷野、荒漠、草原、山区、林地觅食、嬉耍和奔跑。羚羊的跑速极快,每小时约有60~70千米,望上去前腿向前伸直,后腿朝后伸直,与躯体几乎成一条直线,好像一辆摩托车在腾空飞驰。

谁知“强中还有强中手”,非洲的猎豹比羚羊跑得还要快,而且是羚羊的天敌,最喜欢捕食羚羊。猎豹是一种凶猛的食肉猛兽,外貌似金钱豹,身体比金钱豹稍小,四肢和尾巴比金钱豹长一些,头部和身体有点像猫,四条腿似狗,叫声像美洲虎,但也会“唧唧”地像鸟叫。因为它们最爱吃羚羊肉,所以在追击时会施出全部力气,在短暂的时间里速度可达到113千米/小时,很容易捕杀羚羊。

猎豹捕食羚羊虽然是动物学上的一般常识,但偶尔猎豹也会受到羚羊“回马枪”的反击。美国一个动物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非洲东北部塞伦盖蒂大草原上观察猎豹和羚羊的活动时,曾发现过这样一起奇趣的事儿:一只猎豹冲散了一个羚羊群以后,正选择其中一只羚羊猛追。这只被追捕的羚羊似乎懂得仅向前逃已经无法脱身,于是急中生智,突然改变了逃跑的方向,促使猎豹放慢速度,转移视线,向另一只羚羊追去。那时候,这只猎豹因超速追击了一段路程,已累得呼吸急促,精疲力尽,而前一只羚羊却已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重新振作精神,乘机猛然回头向猎豹冲去,用它坚硬的头角猛刺猎豹,猎豹因此受伤。这一发现,确实令考察队的科学家感到惊讶和不解。因为羚羊是猎豹的捕食对象,按理是前者怕后者的,而这只已经脱身的羚羊为什么反向猎豹冲去呢?应该说这还是个谜。

动物尾巴的功能

动物身后大都长有一条尾巴。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尾巴可有可无。实际上,动物一旦失去了尾巴,就会给它们生活带来麻烦。动物的尾巴形状万千,妙用无穷。下面就谈谈动物尾巴的功能。

尾巴是游泳器

夏天,站在澄清的鱼池旁,你可以看到鱼的游泳动作:倏忽远逝,或骤然停游,或跳跃腾空,或返身转向……真是游姿多变,十分自在。鱼儿究竟靠什么游泳呢?根据科学家试验证明,鱼儿是靠鳍来运动的。如果断其胸鳍,鱼就前沉;若把背鳍切除,鱼便后沉;假如把尾巴(即尾鳍)割去,鱼就失去方向,不能前进。这一试验证明,尾巴才是主要推进鱼体和使鱼儿转向的器官。

鱼在水里靠尾巴的左右摆动,对身体周围的水施以压力,得到水的反作用力,使自身向前行进。根据鱼在水中摇尾前进的原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仿造出船橹。鱼的尾巴不能起舵的作用,在游泳时能够控制方向。据说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观察到鱼儿在水里是用尾巴拐弯的,他们经过反复实践之后,终于发明了船舵。从此,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船只也能似鱼儿一样地运行自如了。

生活在澳大利亚的鸭嘴兽,虽然属于哺乳动物,却同爬行动物一样是卵生的。它的四肢健壮,向外延伸,腹部着地,匍匐前进,很像爬行动物。同时,它的嘴巴形状很像鸭子,故名鸭嘴兽。鸭嘴兽的前后肢的各趾问有蹼,游泳时起“桨”的作用;其尾巴扁平而宽阔,几乎为体宽的三分之二,游泳时当“舵”用。所以它不愧为“游泳能手”。

此外,鲸类和海牛类尾末都有一个宽大的水平尾鳍,这既是它们的有力推进器,又是它们极妙的升降舵。

尾巴是飞行舵

鸟儿是靠翅膀在空中飞行的。鸟儿的尾椎愈合形成了尾综骨,藏在体内脊柱末端。在短短的鸟儿尾巴上,丛生着又长又宽的羽毛,这些羽毛展开时好似扇子,能够灵活转动,便于掌握飞行方向,所以鸟尾在飞行时起到舵的作用。

在人们的概念里:鸟儿是在天空飞的,鱼儿是在水里游的。但是,我国南海和东海有一种飞鱼却能跃出水面,作短暂的滑翔飞行。飞鱼在出水以前,先在水表面下迅速游泳,当它快要接近海面时,就将胸鳍和腹鳍紧贴在身体的两侧,然后领先强有力的尾部急剧摆动,产生一股推力,使鱼体破水向上。一出水面,飞鱼就立即张开胸鳍,迎着海面上的气流而滑翔飞行。当飞鱼返回水中时,如果要重新起飞,它就利用全身还未入水之时,再用尾部猛烈地拍打海浪,以求增加滑翔力量,重新跃出水面。

另外,爬行动物中的飞蜥,哺乳动物中的飞鼠和鼯鼠等,它们在空中滑翔飞行时,靠尾巴平衡身体和控制方向。

尾巴是平衡器

澳大利亚的袋鼠与非洲的长颈鹿享有同等声誉,并成为澳大利亚的一种象征。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就绘有一只跳跃的袋鼠。袋鼠的种类很多,其中红大袋鼠与人差不多高,后肢极为强大,约为前肢的5~6倍长,另有一条粗壮而有力的尾巴,长可达3米。平时,它的前肢不落地面,常用后肢与尾巴支撑身体,成为一只“三脚香炉”,以便休息。只有在吃草时,前肢才落地面。它不像马、牛、羊那样一步一步地行走,而是用后肢作踊跃式前进,往往一跳就有3~5米高、5米左右远;跳跃时,尾巴像“秤杆”一样,维持身体的平衡。我们常见的马、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它们也长有一条长长的尾巴,而且尾巴末端还长着丛生的毛,当它们奔跑时,尾巴高高竖起,也起平衡身体的作用。此外,带毛的长尾巴,还担负着驱赶身上苍蝇、虻和蚊子等害虫的任务。

猫儿有一条长长的尾巴,与尾椎骨相连,在运动时起平衡身体的作用。猫儿从高楼上跌落下来,总是四脚先着地,安然无恙,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这全靠尾巴的作用。从电影慢镜头就可以看到这个全过程:当猫儿从空中往下跌落时,它的尾巴伸得笔直,并且不断地扭动着,直到它觉得尾巴成一条直线,落到地上正好是四脚着地。这似乎是猫儿的一个小小的生存技能,可是却启发了研究太空人失重问题的专家,解决了他们的大难题。科学家将猫儿落地这一技巧略加改进,让太空人利用自己的腿作方向舵,使之在失重状态下能正确行走。

啄木鸟是举世闻名的林业益鸟,有“树木医生”之誉称。它不像其他的鸟儿蹲在树枝上,而是攀握在直立的树干上,用坚硬挺直的鸟喙,凿穿树皮,啄食危害树木的害虫。这类鸟之所以能够攀握在直立的树干上面,除了用它们的趾端钩爪抓住树干以外,还必须用刚硬而有弹性的尾巴撑在身体的下面,作为攀握树干的支点,否则身体就会摇晃而不稳固。

尾巴是武器

产于非洲尼罗河上游的尼罗鳄,在世界鳄类中是大名鼎鼎的。这种鳄个头很大,一般体长4~5米,大者可达8米,重约1吨左右。它生性凶暴,又长又粗的尾巴是相当危险的重型武器。它见到牛、羚羊、鹿等哺乳动物在河边饮水的时候,会突然将铁鞭似的尾巴向上一扫,把这些动物打入河里,然后张开大嘴,饱餐一顿。其他一些鳄类,也能用类似的行为伤害人畜。

针鼹是澳大利亚的特产珍贵哺乳动物,它的外貌很像刺猬,浑身长满了长短不一、中空的针刺。它身上的刺并没有牢牢地长在身体上,但刺端锐利且长有倒钩。如果遇有敌害侵犯它时,针鼹就会背对敌人并用尾巴打击对方,这时针刺就会脱离针鼹的身体,刺入来犯动物的体内,被刺者如想把刺拔出来,可有一番罪受呢!

在无脊椎动物中,也有用尾巴作为武器的。蜜蜂和胡蜂是大家熟悉的昆虫,它们的腹部尾端有螫针,与毒腺相通,如果人扰乱了它们,或者捣毁了它们的蜂巢,它们就会用螫针螫入,并将毒液注入到人体,使人中毒。蝎子的尾部有一对毒腺,在行走时,张着双螯,翘起尾部,遇到猎物或敌害就用双螯钳住,尾端勾转将尾刺刺入对方身上,注入毒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