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及时更新使教学内容和科技水平、实际问题同步前进,紧跟交通发展的步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教材被列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时,课程组制作了多媒体电子课件并在教学中使用,以计算机网络和纸式两种介质构建课程教材体系,强化了“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的学习。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方面,课程组通过多年的努力,完成了基于主教材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开发了包括主教材、电子教案、网络课程等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为实现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奠定了基础。由课程组自行开发的“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教学网站已经上挂到学院主页,提供了较完善的上网环境,内容包括教学大纲、课堂讲义、电子课件等,这些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成效。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实践知识和能力融入到教学中
本课程为体现培养多层次、多样化实践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交通现场观测、交通工程实验室仿真实验、工程案例分析、典型交通项目调研、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由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变成常规教学方法与现代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多样动态启发式,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在学校教务处、学科装备处的支持下,为满足本课程本科教学实践的需要,于2000年,由交通工程系牵头建立了“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室,目前实验室面积为80平方米,拥有信号控制设备4组、RTMS 交通信息检测设备1套,设备总价值达六十余万元。同时,还配备有多种交通管理和控制软件,如Vissim、Synchro、TransCad和TriPs 等软件系统。另外,本学院办公楼3层的“交通运输实验教学中心”中的城市交通工程教学中心部分也将为本课程实验室教学提供更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本课程依托上述实验室,开展了课内、课外结合,多方面、多层次的虚拟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环境,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技能,实现了交通管理与控制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以推动交通管理与控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课程除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外,还建设了石家庄交通管理局教学实践基地、葫芦岛交警支队教学实践基地和吉林市交警支队教学实践基地,以进行学生的专业实践性教学。
(四)加强教学研究活动,提升教学质量
(1)每学期开课前,课程组全体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的教学研讨会,对教学内容、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作业安排、课堂研讨内容、考试的组织及成绩的确定等方面进行研讨。
(2)开课过程中,课程组成员定期进行研讨例会,统一备课、统一课程知识点的论述、统一考核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又重视每位教师特点的发挥,使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3)利用督导听课制、教师互听课制、学生问卷打分制,加强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期末考试前,课程组全体教师在一起研究考试的内容、试题的题目、参考答案。
考试后,组织流水判卷,评定学生的成绩。
四、课程进一步建设的工作与重点
通过课程组全体教师的不断努力,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课程建设将围绕自编出版的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依托学院的“交通运输实验教学中心”,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利用三五年左右的建设周期,使“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在教研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条件、教学研究成果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达到质量优异,建设成为与其他相关交通工程类课程紧密联系的大课程,起到辐射示范作用。今后进一步规划与建设的重点如下。
(1)继续全方位探索研究性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继续探索交互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在现有教学网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网上教学资源,如完善网上课堂讨论、答疑及课程论坛等功能,组织人力研究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所应有的功能,加速建设和完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并不断拓展网络教学资源,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将该课程逐步建设成为北京市、国家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宽口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交通运输大类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杨肇夏.建设·改革·创新:新世纪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肖贵平,杨肇夏,张星臣,等.交通运输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思路研究//杨肇夏.建设·改革·创新:新世纪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毛保华,杨肇夏.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及其教学质量评估研究//铁路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论文集(上).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4]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8(1).
新的教育理念对机械工程实验教学模式的挑战
洪建平,李德才,徐双满,房海蓉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100044)
摘要:如何满足教育质量工程以人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需要,面对培养一线创新人才新的教育理念,实验教学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值得重视和研究。本文以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为背景,从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的必要性、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实验教学的影响及实验教学改革面临的共性问题3个方面探讨实验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机械设计 教学模式 实验定位
为了适应21世纪经济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我国本科教育的水平,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在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围绕教育质量工程,国内高等学校对机械工程教育如何满足我国制造业对工程技术人才教育的要求,开展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对实践环节的改革形成共识: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
因此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各高校机械设计教学面临的研究课题。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作为机械工程教育的核心课程,其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直接影响机械工程各专业的教学质量。本文以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为背景,直面培养一线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从以下3个方面探讨实验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必要性——势在必行
所有改革都相对于旧的传统而言。传统的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是以传播知识为主,教学形式大部分是以课堂理论教授为主,辅以验证性实验和内容一致的课程设计。其优点是知识的基础性突出,专题性强。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①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学习,以应试为目的的教与学;②实践机会少,脱离工程实际,学生的学习效率低;③忽视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旧的模式存在的弊端,其最核心的问题是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教学的目标在于传播知识,而不是能力培养。
为什么旧的教学模式存在那么长时间,而且现如今还有继续下去的态势?
首先,是长期以来对人才的要求没有像今天这样,社会渴求创新型人才。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过渡期惯性的影响还存在。
其次,是物质与技术更新率远没有理念更新的那么快。机械设计教学内容是比较经典的知识体系,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核心的共性在于实践环节的加强,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和各种课程设计及创新设计,每一项任务的落实都需要经费和设备支持,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难免需要维持现状。
第三,教学管理制度和人事管理机制滞后教育模式的改革步伐。教育模式的改变需要有效的机制支持,可是长期以来人事制度和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式如何确定,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各级领导和教师,当然也会影响大家改革的积极性。
目前,国家经济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这些信息告知我们,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任务绝不是以前的状态,市场需求的人才也绝不是有文凭就行的时代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教育质量工程的开展,这些都意味着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对实验教学的影响
机械设计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中涉及未来制造业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核心技术基础课程。
长期以来,基于新的教学理念,机械设计教学模式的讨论许多高校各抒己见,其实质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此对实验教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对实验教学的改革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从下面3种机械设计学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分析对实验教学环节的影响。
1.整合理论课中的实验项目和内容的模式
从实验教学上分析,该模式的实验项目还是传统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实验项目,但是在实验的内容方面给学生提出了一些设计和研究性的问题。实验类型分为验证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研究性实验。比如,清华大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提出了“以设计为主线,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推出了“机械设计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按照设计基础的知识域及能力培养的需要分为5大部分,课程按照理论环节和实践训练环节,其中实践教学占2篇,即“机械基础实践”和“机械设计综合实践训练”,在实施过程中包括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形式。实验教学包括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由7个原理实验组成)和机械系统结构设计(由6个机械设计实验组成),实践教学包括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拆装与分析实践)和机械设计综合实践(多项设计题目来自实际工程)。
实践教学方面改革的力度比较大,推崇“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值得借鉴。
基本的实验教学实施形式没有本质性的改变,对实验室提出的新要求主要是设备的多样性要增加和实验室的开放程度要增加。
2.多课程实验项目综合开设独立实验课的模式
从实验教学上分析,教学时间的安排与理论课分别设置,教学方式改为开放式。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建立“大机械设计”课程层次化教学模式和体系,体系的核心课程“机械设计基础”为64学时,融合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内容,同时开设独立实验课“机械工程综合实验”有64学时。
64学时的实验内容可以有很大空间融合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知识内容,实验教学自成一体,便于系统建设,强调了实验教学的核心作用。
独立设实验课的模式改革力度比较深,对实验室的建设提出全方位的要求,比如,实验计划落实、实验教学组织、设备的配套建设等工作,要求落实到位。同时,实验室开放带来的巨大的工作量的压力、设备的维护等问题会十分突出。
3.承袭理论课加实验课的形式,又单独设立综合实验课的模式
此模式从理论课附带的实验教学内容看,仍然是理论课的延续;独立实验课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内容是基于项目的研究和实验,集成多学科、多技术内容的融合,其动意是从机械工程角度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实践机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实验教学和知识能力培养的需求。比如,北京交通大学提出以“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建立多模块、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体系。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模块既开设穿插在理论课中的实验项目,又开设一些独立实验课,如“机械工程系列实验课”(工程性主题项目驱动式实验内容)、“机器产品创意设计实验课”(创意设计实验内容)、“机器人设计实验课”等。大部分独立实验课是选修课程和专业限选课。
对实验室的要求增加,实验教学的多样性,使实验准备工作量增加,在教学组织方面要协调大规模的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的小班实验时间上的安排,对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程度增加。
以上实验教学方面的改革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工科学校在机械设计教学实验方面的改革模式。
三、实验教学面临的共性问题
从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上分析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主要表现在实验教学一般是小班上课,对环境和技术的依赖比理论教学要多,所以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实验教学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验室的建设也面临众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