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6887500000003

第3章 综合()(2)

统筹考虑,科学设岗,促进可持续发展。结合“质量工程”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在《北京交通大学岗位设置与聘任用实施意见》、《关于制定各级教师岗位履行职责要求的指导性意见》等新的人事岗位聘任文件中,统筹考虑,科学设岗,专门设立了特色专业建设点、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重要公共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关键教学建设型岗位,聘任教授作为建设的主要规划者、组织实施者和责任人,将获得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奖、承担教改项目、发表高水平教改论文等作为教师岗位聘用、申报和考核的条件,引导和激励教师在质量工程具体项目建设中发挥作用。两名国家级教学名师被聘任为二级教授岗。

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全力提供建设保障。学校每年投入1500万元本科教学专项建设经费,重点支持“质量工程”的平台项目建设,优先保证国家和市级项目建设的需要;每年投入300万教学改革专用经费用于进行“质量工程”项目的教学改革的配套建设;每年投入150万元支持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创新活动。

目前,“质量工程”的建设工作已经渗透并落实到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质量工程”建设,高水平教授和学术带头人成为“质量工程”的领军人物;骨干教师成为落实“质量工程”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快速成长。我校获国家教学名师奖2名、国家精品课程13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2个、教学团队1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十一五”规划教材84种。“质量工程”建设使广大学生成为直接受益者,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使更多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和创新性实践活动中,拥有了更宽松的个性化发展环境和氛围,有力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构建做学融合的科研训练体系形成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

屈波,房海蓉

(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100044)

摘要:文章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推进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和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了做学融合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并将其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我校大学生科研训练和自主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为大学生自主进行科研创新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性实验计划 科研训练体系 长效机制

一、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根本。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重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其宗旨在于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的初步训练。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启动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创新能力和展现卓越才华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展示交流平台,为高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为高校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成为“十一五”期间教育部为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高等学校应从人才培养的全局出发,将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与学生的科研训练有机融合,探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自主进行创新实践的长效运行机制。

我校百年来秉承“知行”校训,一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活动,营造了浓郁的创新实践氛围。近两年,学校又以实施“质量工程”中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初步确定了我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方案,并将其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推动了以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和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了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形成我校科研训练和自主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这对其他高等学校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等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构建做学融合的科研训练体系,形成科研训练长效机制

1.科研训练体系的总体设计

学校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载体,以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为主题,学校组织各学院确定了10项校级教改项目进行相关方面的教学改革研究,对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对学生的科研训练过程和模式进行整体规划,对科研训练内容进行系统设计,按照纵向三层次横向三平台,构建了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做学融合的科研训练体系,并全面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贯穿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较为完善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要求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建立了学生科研训练和自主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

纵向三层次包括公共层、专业基础层和专业层,使学生的科研训练从基础到专业逐渐深入,强调了科研训练贯穿人才培养的过程性;横向三平台包括科研训练方法课程平台、科研训练项目实践平台、学科竞赛平台,使学生从研究思维方法到项目实践再到综合应用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强调了内容设置从方法、能力到个性特长等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本科阶段得到持续增强。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更加注重方法论课程的比重,在打基础的阶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通过科学合理的创新计划项目设计,将学生的课外创新实践和学术活动纳入本科教学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的有目的的延伸。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和鼓励教师开展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带领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

2.科研训练方法课程平台建设

科研训练课程群主要包括公共类、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3个层次,涉及科学思想发展类、科学研究方法类、科学研究工具类、科学研究规范类、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类等方面的课程,以及新技术应用、学科前沿发展等系列讲座。各专业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统筹规划,形成能满足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需要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科研训练课程群。

通过科研训练方法课程群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了解必须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政策法规,了解科学研究的整体流程及关键环节,从而形成对科学研究的整体认识和综合性的思维能力。

3.科研训练项目实践平台建设

科研训练项目实践建设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主要载体,整合学生的各类科研实践活动,按公共类、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3个层次合理设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公共类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主要包括数学类、物理类、计算机基础类、化学类等,全校学生都可以参加,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这些项目开展科学研究训练活动;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创新性实验项目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进行设置,主要是相关专业学生或中高年级学生参加。

通过科研训练项目实践,为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从事创新性实验与实践活动的平台,使学生在对科学研究已有初步认识的情况下,通过进一步的专业研究实践锻炼,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并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高。

4.学科竞赛平台建设

学科竞赛平台建设将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有机融合,构建校级、省部级和国家级3个层次的学科竞赛平台,在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的运作模式基础上,汇集学生在创新性实验活动中的优秀论文、专利、作品等科研训练成果,展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营造乐学善思、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使学有专长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创新性拔尖人才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运行模式

1.健全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

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是任何一个好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成立了校、院两级的组织机构,学校领导组和工作组负责计划项目的全面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专家组负责对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总体指导及对项目的检查评审。学院工作组负责制定学院的实施细则,全面组织和落实学院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工作,专家组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组成,负责对项目的具体检查和评审,导师组由骨干指导教师组成,负责学生的项目指导工作,是学生创新计划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从而形成了校级全面领导和组织协调、院级具体执行和落实、骨干指导教师队伍做保证、学生科协进行宣传和发动的组织管理体系。

2.探索高效的训练指导模式

任何旨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计划,都应是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研究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因此,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激发兴趣、强调自主、重在过程,突出能力”的原则,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拉动,将课堂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研究有机融合,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做学融合的训练模式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模式。学生针对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学习中有的放矢,及时增补知识点,达到在做中学的目的。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上开展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辅相成,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热情和信心,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开拓学术视野,形成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训练指导模式。

3.制定完善的过程管理文件

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建立健全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的运行机制、管理办法和激励政策,形成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制度,是调动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保证,是激发教师主动开展创新教育、将高水平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创新水平的重要措施。

为此,我校制订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管理与激励办法》、《北京交通大学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对学生从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转专业、学分认定、成绩评定、成果奖励、思想测评、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多个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对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予以认定。采取滚动管理的模式进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过程管理,定期进行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根据检查和验收的结果进行滚动淘汰,对项目级别进行调整,激励和发挥学院的积极性、主动性。

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要求,编制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实践工作记录手册》,涵盖了选题立项、日常研究记录、实验分析、中期检查到结题验收及经费使用记录等各方面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真实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切实得到科学研究的真正训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为了提高教师的指导效果,增强其责任感,学校制定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教师指导工作手册》,使教师能够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对经费使用进行监督,切实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