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科教育改革的战略选择:“做中学”、产学合作与国际化
1.工科教育改革的第一个战略选择是“做中学”
工程人才短缺和工程教育质量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从1980年代开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政府部门展开调查和制订战略计划,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1993年欧洲国家工程联合会成立统一的欧洲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指导欧洲大陆的工程教育改革。欧美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和侧重点是在继续保持坚实科学基础的前提下,着重强调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强调综合与集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工程与经济管理的结合)。正是在这些改革的背景之下,麻省理工学院以美国工程院院士Ed.Crawley 教授为首的团队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从2000年起组成跨国研究组合,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表达。它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计划提出了包括培养计划、教学方法、教师资质、学生考核、学习环境及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具有可操作性。CDIO标准对学生质量的要求是直接参照工业界的需求而制定的。迄今已有几十所世界着名大学加入了CDIO国际组织,这些学校的部分专业已全面采用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取得了良好效果。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尤其受社会与企业的欢迎。中国也应借鉴CDIO的理念,大大加强工程实践环节,切实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实践经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团队工作的能力、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
2.我国工科教育改革的第二个战略选择是产学合作
产学合作,必须通过政府、产业、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产学合作的第一个目的是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这需要政府制定产学合作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法令法规;学校应开门办学,将产业界的专家纳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倾听产业的需求和声音,聘请有工程经验和理论功底的产业工程师任教,同时鼓励教师到产业实践,培训工程能力,取得工程经验;产业界要把与学校合作培养工程师视为己任并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不言而喻,学生和家长对此都要有正确认识和积极的行动。
产学合作的第二个目的是要形成完整的产业创新链。形成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直至商业模式创新、“产官学研”四位一体的产业创新体制。其中,大学人才密集,基础研究实力雄厚,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产业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营利为目的,是产业创新和市场创新的主体;政府在人才培养链和产业创新链中,发挥的是政策制定者、协调引导者的作用。
3.工程教育发展的第三个战略选择是国际化
所谓国际化,就是要利用全球最优的工科生源和教育资源为全球人才市场培养工程师。
这就要求我们的工程人才培养必须达到国际标准。许多发达国家已将工程教育国际化提上重要日程,并致力于推动国际产学合作,大量派学生到中国、印度的企业实习;近些年来,澳大利亚皇家工学院(RMIT大学)坚持把四年级大学生派往世界各国实习,并提出“培养国际公民和国际专业人才,使毕业生能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就业”的口号,在教育国际化中取得巨大成绩。
语言环境是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我们应当改变“纯课堂英语教学”的传统学习方法,提倡“用英语讲授专业课”,使学生在英语环境中既学会专业,也学会使用英语。
这也是“做中学”。
我们应当积极引进国外的优秀工程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使我们的工程教育不仅成为中国工程师的摇篮,也成为国际工程师的摇篮。发达国家的工科生源严重不足,导致工程人才稀缺,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机遇。据统计,美国硅谷50%以上的工程师是外国血统;近5年来,西欧面临250万工程师及相关专业的人才缺口;它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人力资源丰富的印度、中国和东欧国家。现在,印度每年有35万工程师涌到国际市场,预计2015年将达到每年140万。分析认为,印度最具竞争力的不是其软件产业,而是其遍布全世界的国际工程师的数量。中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优秀工科生源和最大的工程教育资源,只要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完全有机会成为国际工程师的摇篮。
四、百年历史经验,当代成功探索
发达国家坚持产学合作培养人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这种合作有多种模式。其中,形式最为严谨、组织最为严密的是合作教育(Co-oP Education)。合作教育已有100年历史。
产学合作教育就是将学生在校学习和在产业实习的时间规范地交替进行,类似“半工半读”。美国着名学者、合作教育的先驱施耐德教授100年前曾提出工程教育与产业实践相结合的两条基本理由:①工程学科的大部分知识无法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必须通过工程实践学习;②工科学生假期打工多数与在校学习的专业无关,因此他们到产业实习需要学校组织。而当今高技术化社会的如下特点,使得产学合作教育更为必要:
——知识爆炸,且更新快,半衰期短(信息技术小于1年),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周期短,应用快;
——高新技术产业需要跨学科复合交叉知识(如业务流程外包产业,需要既懂各种产业的业务流程,又懂软件工程开发的人才);
——产业转移速度急剧加快,新的专业和人才岗位不断涌现;
——产业期望新就业者的培训期大大缩短(如软件企业13个月或更短);
——本科教育学制不变或缩短(如欧共体各参与国的大学本科为3年制);
——学校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基础设备更新速度无法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学校培养人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应有前瞻性,瞄准4年以后的人才市场,而这种需求只有产业可以预见。
产学合作教育能使多方受益。学校可吸引优秀生源,提高知名度和教学质量;与产业的共同研发得到加强;学生通过真实产业环境的实践和学习,获得真才实学及专业人士的成熟和自信,有利于就业;雇主则可大大减少雇佣的成本并借机挑选好的雇员,还可大量引入新的观念和方法,提高技术创新力。
目前,全世界43个国家的1500多所大学拥有产学合作教育项目。在美国,有一千多所大学20万学生在12万雇主的支持下在共同教育项目中学习。现在美国已把产学合作教育纳入战略考虑的范畴,认为这有助于解决当今高技术化社会带来的问题,从根本上加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全世界实行合作教育最杰出的案例是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该校有10000名学生在3000多家企业支持下进行合作教育学习。学生从入学后每4个月在学校和产业之间切换一次,轮流学习和工作。在产业是真正顶岗,挣工资,既接受学校指导,也接受企业培训和评价,培训完成后撰写工作总结以取得学分。由于坚持这样的教育制度,学校实现了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连续15年被评为加拿大最有创造性和总体评价最好的大学。微软的创始人Bil Gates 每年都要到滑铁卢大学为本科生做讲演,并从那里招聘毕业生。
另一个产学合作办学的典型例子是比利时鲁汶工程联合大学。该校提出5E 教育理念,即Engineering(工程)、EnterPrising(创业)、Educating(自我教育及传播)、Environmenting(适应人文及自然环境)、Esembling(集成),30多年来坚持与产业合作培养工程师。学校董事会成员大半来自产业界,董事会对学校的发展大计有决策权;学校师资50%具有产业背景,每年邀请大量产业界专家做兼职教师(1/3);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调整,学生50%的时间用于课堂之外的作业、实验、大作业和项目研究,一般采取团队工作的形式;学生三年级和四年级到产业界从事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由教授和工程师共同指导。该校因此成为比利时企业青睐的工科院校,多年来该校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 100%,该校强调综合的工程实践项目,如2005年,15个四年级学生花了一年时间,与60多个公司合作,从公关、筹资、组织队伍到研究、设计、制造、参赛、管理,都是学生独立完成,研发出比利时第一部太阳能赛车,并参加了国际太阳能汽车大赛,取得世界第11名。2007年,另外15名学生又设计制造了新车参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名。可以说,该项目标志着5E 教育模式的成功。
我国36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也在实施求职导向、产学合作、“做中学”的教育模式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面向软件产业需要培养实用型和国际化软件工程师的目标。该院构建了“2+1+1”的本科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教学两年(含校内实训8周,以校内教师为主);专业教学一年(以企业教师为主);企业实习一年(由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该院建立了3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300多个企业建立了合作教育关系。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占师资的60%,与企业合作开发了三十余门课程。由于学院诚心诚意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赢得了企业的信任。企业主动参与课程体系建设,主动提供兼职教师,主动提供实习基地,主动提出共建实验室,主动为专职教师提供免费培训,等等。学院开设双语课程18门,占总课程数50%以上,学生英文程度居全校之首。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两年实现100%,本科毕业生月起薪平均3000元,研究生5000元,最高者工作一年后得到22万元年薪。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内一千多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的典型。该院从创立之初,就确立了“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的价值取向,全面导入“亲商”理念;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企业成员超过一半,真正能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该院根据企业惯例通过了ISO 9000认证,与企业在同样的平台上对话与合作。为培养达到跨国公司标准的应用型人才,该院发展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如订单式培养、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用培训换设备、教学工厂、产学研实体化等。为满足产业需求,该校力求做到专业设置与园区产业结构相匹配、核心课程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相匹配、学生素质与员工素质相匹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匹配等。鼓励双师制,70%的教师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强调企业实训,国家规定高职半年顶岗实习,该院为一年,取得极好效果。学生就业率高达98%,大部分进入跨国公司。2007年,该院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由于中国的环境及文化传统与发达国家不同,坚持产学合作教育要花更大的气力。我们必须总结经验,勇于创新和实践,研究各种模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工科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试点和推广,使产学合作教育在我国工程教育中得到普及。
五、工程教育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工程教育与产业合作的障碍主要来自4个方面。
一是观念滞后。产学合作是一项关系到中国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大事,仅靠个别学校或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集中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社会整体上对于产学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缺乏基本理解,没有把产学合作提升到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及培养人才和创新的基础这一高度来认识。
二是法律建设滞后。产学合作涉及经济、劳动人事、知识产权、劳动保护、税收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没有政府在政策制定、关系协调、经费支持等方面的作用,产学合作是无法健康发展的。目前,尽管政府在这方面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但与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有相当大的距离。
三是合作的系统和机制不健全。对于产学合作的规律性缺乏科学研究,个别实践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如何通过政府指导,市场运作,在企业、社会及高校间建立牢固的伙伴关系,使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真正从产学合作中获得利益,从而建立多赢局面,仍有待努力。
四是产学合作经费严重不足。中国工程教育经费中用于产学合作的经费极其有限,远不足以支付产学合作教育的成本。
为此,笔者就推行产学合作战略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宜传力度
应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产学合作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要为“产学合作”、“培养工程师”和“求职导向”正名。要大力介绍国内外产学合作的成功经验和优秀典型,使得产学合作的思想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