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6887500000171

第171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36)

对于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应当多运用案例教学、课程专题研究、文献阅读等多种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安排适当的课堂讨论。Collett 提出在分析对象、数据、场景及问题方面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完成,就可将一般案例转化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专题研究。Breton 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会计教学中学生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可以取得更好、更持久的学习效果。因此,在会计学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尝试这种方法的运用。在选择案例及课程专题研究的内容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比如可让学生模拟上市公司交易,自主设计案例,完成相关的账务处理和信息披露并进行案例分析。又如可选择这样的专题研究题目: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运用;我国上市公司中不同行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特点;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分析;目前会计确认、计量及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启发学生思维。同时在讲课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在每次讲课前用101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上次课程讲授内容中的重点及难点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也可采用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由教师或学生给予解答等灵活多样的交流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其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对表现较差的学生给予鼓励,并帮助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让学生意识到上好每一节课都与自己密切相关,有动力和压力认真复习、预习,弄清每一个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提高其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并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同时能促使教师积极关注国内外会计学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在“启发─交流-互动”中,学生与教师双方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有条件的学校应逐步实现双语教学,使学生能分别用中英文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这样使学生在掌握会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英语水平也得到提高,增强对外交流与适应会计环境变化的能力。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现有教材进行相应的改革,全中文教材和完全照搬国外的英文教材都不符合我国实际,不利于教学;同时,教师应采取自我学习或培训方式,提高外语水平,以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

六、将课堂教学与模拟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无实践经验的学生可组织他们到实际单位的会计部门参观,了解实际单位经济业务及运行情况,以及会计岗位的设置、人员分工及工作职责、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增加感性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良好条件,采用手工模拟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实验方式,且最好选用教学版和企业版两种财务软件。手工模拟主要通过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实物载体形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会计循环及信息加工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会计循环的每一步骤,深刻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巩固所学知识,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为正确运用财务软件提供必要的基础;通过教学版财务软件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电算化环境下熟练、正确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计算成本及编制会计报表,掌握财务软件使用与操作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并通过系统及时提示操作错误,使学生自我总结,发现薄弱环节,弥补知识漏洞;通过企业版财务软件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仿真会计环境下对企业实际经济业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职业判断,正确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运算、输出与管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尽快胜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正确引导,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会计涵义及职能”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会计对管理的重要作用。会计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信息系统,会计既为管理服务,也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会计提供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决策者、债权人、投资者决策的正确性,甚至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将肩负的神圣职责,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既要使自己所负责的账务合理合法、准确无误,同时还要坚持原则,坚决抵制做假账欺骗国家、公众的社会陋习。从第一笔业务开始,就要严格要求学生按规定操作,做到细致、客观、公正、一丝不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使将来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正确认识会计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到遵守会计法规是每个单位应尽的责任,将来能够充分理解并积极配合会计人员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社会有用人才。

教学是一门艺术,永无止境。教学工作者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不断学习,积极创新,努力提高专业能力,树立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意识,保持平静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不负使命。我将继续努力探索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最佳教学方法,真诚欢迎赐正。

试论营造“管理运筹学”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环境

宋伯慧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44)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中营造研究性学习环境的必要性,指出启发式教学方式、作业、适当的案例或专题研究是营造研究性学习环境的几条途径,并阐述了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管理运筹学 研究性学习 知识迁移

一、“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现状

运筹学是以决策支持为目标的应用基础性学科,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的优化途径及方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管理运筹学则是以经济管理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运筹学的理论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的问题和经营活动进行量化分析,以求得经济管理系统运行的最优方案,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在高校中,“管理运筹学”课程一般在经济管理学院开设。

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管理运筹学”的开课时间一般在专业课程之前。为使学生能够学习到较为全面的运筹学知识,教学内容涵盖了线性规划及其对偶理论、运输问题、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存贮论、图论、网络计划技术等多个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常用分支。但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限制了课程的教学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清运筹学各分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应用情况,难度很大。虽然多媒体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由于信息量大大增加,学生往往忙于记笔记,而无法跟随教师思路;或是刚好相反,常常是顾此失彼。而且,运筹学的每一个分支都有自己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体系,在实际经济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又具各种各样,如线性规划的应用就涉及生产计划、合理下料、投资、产品开发、广告预算、媒介选择等多个领域,教师很难把握好理论与应用的侧重点。

二、营造研究性学习环境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的理念、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探究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享受成功地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在“管理运筹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各分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利用已有的知识思考新问题的求解思路,进而发现各部分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理论知识的整体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组织、指导和参与。

1.研究性学习适应于“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管理运筹学”的教学目的重在应用,即培养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应在讲清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充分的实例和案例让学生建立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掌握基本理论的应用。但是由于教学学时紧张,课堂教学只能以理论为主,大量的应用训练需要在课后完成。研究性学习恰好适合于这种需求,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各种领域的习题、案例,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2.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根据有关研究显示,记忆不是过去经历发生的时候被存进记忆库中的拷贝,而是在提取它的时候才建立起来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只有在课后的应用中才能够真正地建立起记忆。一般教学后布置的作业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无法让学生对运筹学的某个分支理论形成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记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也是就题论题,做不到举一反三。而学生对具有不同情境的习题、案例或是专题的研究性学习能够综合运用运筹学的多个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该理论形成整体的记忆,建立起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体现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的学习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要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广泛的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的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连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学生对各知识点形成网络化的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必要条件。运筹学这门学科将有限的数学方法应用于无限的实际问题的特征也提高了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在思考和应用中学习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够实现对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透彻理解,有利于构建网络化的知识结构,这恰恰为知识的迁移、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营造研究性学习环境的措施

(一)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动脑、提问题,在教学中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进入主动思考的状态。

1.以问题和已有的知识为导向

在学习一个新的理论时,实际的问题能够带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情境,带动学生去思考。

由问题引出的理论也能够给学生一个“很有用”的感觉,进而激发学习热情,枯燥的理论不再是一堆没有意义的文字或是数字游戏。如在引入线性规划模型时,以具体的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建立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在对模型的总结下给出线性规划模型的定义,而在讲到线性规划模型的标准形式之前,就可以提示学生考虑哪一种情况的约束条件是我们比较熟悉并能够很好地求解的,这样学生一下子就会想到线性方程组,对标准模型的引入就自然而然了。

2.启发式教学与预习相结合

启发式教学对于引导学生思考、主动学习来说是一个必要的教学方法,特别适合在大班教学的课堂使用,在“管理运筹学”的课堂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可以经常采用设问、反问等方法引导学生的思路,将其引向教师预先设定的结论。在课堂的讲述中不断提问题也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

但一般认为启发式教学重在复习,而不鼓励预习,因为这样会提高教师引导的难度——学生已经对要讲的内容和结论有所了解,会造成先入为主的心理态势,抑制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开展。对于“管理运筹学”这门课程,笔者认为恰恰需要适当的课前预习。首先,管理运筹学的教材中一般会直接给出定义、概念、定理,而并不会分析这些概念和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只是知道了是什么,而对于为什么在此处给出这样的概念、定理并不明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能够让学生豁然开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其次,管理运筹学的相关理论较为抽象,预习时学生往往不能完全领会,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课堂容量很大,即使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领会全部的内容,预习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而不再感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