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识体系完善,内容深度适宜
《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教材在知识结构上主要包括道路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两部分,在体系上首先介绍了道路交通管理和控制的基础理论,同时特别注意避免和先修课程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在介绍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交通管理和控制的实际应用和操作,在交通控制部分除重点介绍点控、线控、面控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外,还介绍了一些新的管理理论、方法和相应的案例。另外,通过对典型交通管理软件的介绍,讲解计算机在城市交通管理和控制中的应用和发展。结合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介绍了国内外在交通管理与控制方面的一些新成就、新技术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交通信息检测及处理技术、智能控制与数据融合技术、高速公路控制等内容进行了较深入的介绍。在对交通管理和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阐述的过程中采用了丰富的、形象的图表和图片等资料。在主要章节中均附有例题或案例,在每章末均给出了复习思考题,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以引导、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兴趣,为今后的继续不断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近年来本课程组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依托教学实验室和多媒体平台,推进教学方式多样化
本课程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同时聘请院内相关领域的知名教授和外聘有实践经验的专家,针对热点和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式讲学,如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交通需求管理、当前城市交通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在讨论的过程中讲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理论和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同时,本课程组依托教学实验室,建设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虚拟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环境,开拓了学生思路、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技能,实现了交通管理与控制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有利地推动了交通管理与控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外,改进教学方法,倡导研究性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的参与,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引导学生观察交通现象,针对交通问题进行描述,并提出改善方案,在课堂中展开讨论,授课教师对其进行点评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课程设计与课程论文写作,结合课堂讨论与点评,强化学生对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理论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进行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注重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制作了多媒体电子课件并在教学中使用,开发了包括主教材、电子教案、网络课程等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组织实地观察的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的跟踪式教学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并以探讨城市交通和高速公路问题为主要目的。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组织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现场观测和实地调研;利用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室进行仿真试验,提取交通研究项目的工程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结合典型交通项目组织交通调研和分析,开设与本课程相配套的课程设计课程,提高了学生分析实践的应用能力。
同时,“交通管理与控制”技术的发展相当迅速,存在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本课程组在讲授学生关于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还在教学内容中推荐、介绍有关中外文刊物,拓展的学生知识结构,促使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
3.多途径的教学质量管理,多种形式的课程的考核
为加强课程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组成员定期进行研讨,统一备课、统一课程知识点的论述、统一考核,加强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重视每位教师特点的发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同时利用督导听课制、教师互听课制、学生问卷打分制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
以课程考试、课程讨论、实习调研、项目实践等内容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内容包括概念理解、技术原理掌握、应用案例分析、问题剖析等。在实践教学中,设置相应的课程设计,安排现场参观、专家讲座、课外论文写作及课堂研讨,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及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参考文献
[1]魏丽英.浅析高等学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交通高教研究,2004.
“光纤技术基础”的研究性教学探索
张建勇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光波技术研究所、全光网络与现代通信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
摘要:“光纤技术基础”具有广域课程的特性,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主动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本着强化基础知识、开拓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的指导思想,笔者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几方面入手,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改进。通过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和当前热点的研究中,使相关的知识结构形成网状,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广域课程 教学探索 光纤技术基础
一、引言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211工程”建设以来,多所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均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均认为应从单向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性教学模式转变。研究性教学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所特有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一般院校相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拥有充足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办学条件、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较好的生源,同时还具备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校园文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尤其要通过科研不断丰富更新教学内容,带动和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征
研究性教学兼有基于研究的(research-based)教学和导致研究的(research-led或research-oriented)教学两种含义。相对于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在师生关系上有了巨大的变化。在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往往是教师的“教”,但在研究性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要工作首先是设计“问题”,然后是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工作由学生自觉完成。教师不是课堂的操纵者、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进者和辅导者。教师由传统和法定的“外在依附”权威向由感召的、专业的“内生生成”权威转移,在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部分实现了研究者的身份,师生之间更多地体现为合作与交流的关系。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使得学生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接触科技前沿,培养良好的研究习惯。研究性教学使学生从一种探索世界、寻求真理的角度去学习现有的知识或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教学内容方面,通过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保持紧密联系,特别是本科生或研究生专业教学跟踪当前世界的最新研究内容,使学生具有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能主动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和当前热点的研究中去。同时,由于学生没有太多对本学科的习惯性思维,使得学生很容易出现创新性、跳跃性思维。另一方面,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钻研的精神后,还需要大量的与本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后盾,才能使学生具备解决科学问题的实际能力。目前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前人多年的知识累积,是多个学科综合发展的结果,学生能从专业基础课程这一点出发,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使得专业基础课程成为学生组织网状知识结构的途径,达到大学基础阶段“通识教育”的要求,成为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这些都需要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以具体的手段来保证,使得研究性教学的效果不至于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和背景而流于形式。
目前,常用的研究性教学手段有: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调查的学习(inquire-based learning)等几种。笔者认为,对于工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而言,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在问题或案例解决前给出所有的已知条件,学生只需利用已知条件和逻辑思维给出答案,即可形成对该问题的完美认知和理解。该方式实际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为所讲述的内容和体系已太过完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忽略了大部分的近似和假设,而建立在这些假设和基础之上的分析与推导已经是滴水不漏,学生无法创造和探索未知的世界。案例教学法和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近似于传统的课程讲授和习题解答,但所不同的是不仅注重叙述问题的背景,而且问题还被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用来反映解决问题的人所受到的限制,学生的任务就是设身处地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其成功的关键是问题的选择。基于问题的学习始创于1970年加拿大McMaster 大学医学院。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调查的学习比较接近,该教学方法不仅在医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而且在欧美的工程教育中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项目设计训练和实验类课程。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光纤技术基础”再认识与分析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趋势愈加明显,导致了跨学科研究领域和新学科的出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上,学科交叉常常会带来科学上革命性的进步。在高等教育领域,课程综合化是以“通识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并且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形式之一。
“光纤技术基础”是我校通信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专业性强、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主动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并使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网状。
《光纤技术基础》教材是由我校陈根祥教授主编,包含光纤概论、平面光波导、光纤的模式理论、光纤的传输理论、半导体光电子等知识内容。“光纤技术基础”是一门跨越光学、电子、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课程,以数理方程为数学基础,以光学和物理为科学基础,以无机化学、半导体器件、光电子器件、通信原理、微波技术、激光原理等课程为综合运用,该门课程知识面广,对学生的要求高,不易掌握。但也正是这样,可以说这门课程具有广域课程的特性,如果让学生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掌握这门课,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在已有的通识教育和学科门类基础教育上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吸纳和消化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关注专业的科学前沿,把握多交叉学科的孕育点,进一步达到理工科教育的目标——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四、“光纤技术基础”研究性教学探索
本着强化基础知识、开拓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的指导思想,笔者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几方面入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下的改进。
1.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观点和工程创新观点。只有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均以研究的心态对待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建立这两种观点,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则需要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两重因素,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我校的学生求知欲很强。但是,在实际的学习当中,却往往有些急功近利,常常希望一蹴而就,这与学生从小到大的实际学习经验有关。各种各样的考试与解题实际上都已经设定好了已知条件,只需求解就行了。从研究性教学的观点出发,重点是如何提炼未知问题,如何设定恰当的求解条件,是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而求解问题则是利用已知知识、让已知的知识形成网状的结构的结果。
2.注重学科融合和对比,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
“光纤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所应用的核心是数理方程和场论,光学、电子和微波技术是其应用,但由于多门学科同时发展,具有不同的视角和应用场合,因此这些本应融为一体的内容被分化为不同的专业内容。因此,这种网状的知识结构是不易让学生自已形成的,因为学生并不具备如此广泛的知识面,需要教师作为引路人,提出其中的关键环节,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
具体从教学的环节上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