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黄浦江畅想曲
36798700000006

第6章 苦难往事

莲萍有三件宝,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只高像素的数码相机,一只最新款式的3G手机,这些现代化的先进工具对她收集资料可帮上了大忙。

就在浦家一家人游过浦江后的第三天吃好中饭,浦老太爷对莲萍说:“今天下午你有事吗?”

“今天我休息,有什么事要我做,老太爷说好了。”

“先把我是怎么到的上海,前后的经过给你讲一遍,给记录下来。”

“好,到我房间里来,您老人家舒舒服服在沙发上坐好,慢慢地讲故事,我在电脑上一句句的把它记录下来。”

“这太好了。”

这时,莲萍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黄江来约她一起出去游玩。莲萍就告诉他老太爷要向她讲故事,黄江说他也有兴趣来聆听老人家的故事,于是很快就赶到了浦家莲萍的房间里。

老太爷就向曾孙女莲萍和未来的曾孙女婿黄江两人,详细地讲述他是如何来到上海滩的这些往事

莲萍非常熟练地运用她的电脑技术,把老太爷所讲的故事一字一句的在电脑上记录着。

黄江就用他自己的既可摄像,又可录音的数码相机予以配合。

这段故事的开头是这样:

浦小三的祖籍是江苏省苏北平原的里下河地区,那里真是鱼米之乡,是个粮仓。

但在旧社会那里的农民的生活是非常的艰难,浦家的日子是苦到不能再苦了。

1929年距离现在已有八十一个年头,浦小三家当时有四口人,他的妻子,五十多岁的老父亲,和十五岁的妹妹。全家四个人挤在一间又小又矮的茅草屋里,家里没有一寸自己的土地,可以说是赤贫,是比贫农还要贫苦。

在旧社会,浦家是在似黄莲般苦的苦水里生活的。那时全家租种的是当地一家大地主的六十多亩土地。从现在的农业生产来说有拖拉机、收割机、除草剂、化肥、农药等,一家四口人种六十来亩土地生活应该说会过得蛮好的。可那时的生产条件实在太落后。再说浦家种的六十来亩是水田,一年只种一茬水稻。家里没有半条耕牛,春耕时是在水田里以人力代替老牛背犁,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其辛苦的味儿可想而知!

更是由于种田没有什么肥料,只是些人粪、撒点草木灰之类,基本是靠天种田,一亩田只好收几十斤,百把斤也不到。年成差一点到秋天打的粮食,交掉地主的租米、公粮等所剩无几,连来年下种的种粮也不够。冬天只得把剩下的一些粮食放在家里,把破草房的门封封好,一家四口人就摇着小船来到苏南沿途讨饭度生,到了来年春天再回去耕种地田。

可是在1929年那年的收成实在太差,到了冬天不要说第二年的种籽,连当时的口粮都没有了。这个田是种不下去了,把家里好带走的东西全部放到了小船上,就这样不得不离开虽然穷但还是难以舍弃的故土,摇着小船上了逃荒之路。

小船摇曳着出了六圩港,进入了长江。这寒冬腊月,在毫无阻拦的江面上,西北风呼呼地号叫着,一个劲地把这小船括得左右摇晃。浦小三那时虽然只有二十四岁,应该说还年轻,可是腹中空空体力渐渐不支,小船差一点翻入江里。这次小船从家乡摇到上海足足用了半个月,可出发时是四个人,到达上海吴淞口时只有两个人了。

这半个月里白天沿江有村庄处就上岸求乞、晚上找个可避风的河岔口过夜。在快到上海浏河时,浦小三的父亲受了严重风寒,五十来岁的人,加上有一顿没一顿的,身体非常虚弱,又无药物医治,只三天时光就咽了气,只得在荒草野地里地弄张芦席包一包给掩埋了事。那个十五岁的妹妹,已经无法把她再留在身边,为了不使她继续受苦,就狠了狠心在途中找了个比较好一点的人家给送掉了。

说到这里老人喉头有些哽咽,说不下去了。

莲萍呢也黯然泪下,手指停止了在键盘上打字。然后用手抹去自己眼眶里的泪花。

黄江见此情景就缓和了下气氛,说:“老太爷,停一会儿再继续讲吧。”说完去倒了杯茶递给了老太爷。

老太爷喝了口茶,润了下嗓子,想再往下说。

可莲萍却问道:“老太爷,您的名字怎么会叫浦小三,后来又叫浦渔夫的呢,您本来在老家不是种田的一个庄稼汉吗?”

莲萍这一问,使老人想起了更多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