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黄浦江畅想曲
36798700000015

第15章 上海的发展叫半个月亮

黄江就一一给大家的酒杯里倒酒,倒饮料

菊芳一面转动桌面上摆菜的转盘,一面热情地说:“没有什么好招待大家,家常便饭,随便吃。”

今天的主人波涛就站起了身,举起了酒杯说:“我们这几代人,难得聚集一起喝酒,来,首先为老太爷长寿、身体健康干杯!”

黄江接着也站了起来,把杯子举得高高地说:“对,老太爷,感谢您为我们讲故事,进行传统教育,干杯!”

老太爷也想起身来。

黄江马上就说:“老太爷,您坐着就是了。我干了,您随便。”说完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莲萍也举起酒杯说:“感谢老太爷为我们讲故事,我们一起敬老太爷一杯。”

一桌子的人都站了起来,老太爷也比较吃力地站起身,举起了杯子。

大家先是抢着同老太爷碰杯,然后是相互间频频的碰杯。

在这个席间,大家就自由地交谈起来,说社会的进步,黄浦江两岸的发展,家庭的变化等等。

酒过三巡,大家吃了口饭,这个饭局也就结束。

桌子收拾干净后,波涛、菊芳给大家泡茶。

莲萍和黄江像新闻记者,把采访用的的笔记本电脑、照相设备准备好。

浦家人就围着圆桌坐好,好似开圆桌会议,这个气氛特别好。

莲萍就先发言,说:“我们这个家庭采访,接下去为了节约时间,而且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提前出了几个探讨的小题目。现在我们先聊聊这个黄浦江上,小渔船,小舢板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波涛先开了口,说:“黄江,你在国外读书已经有两年了吧?”

“是的。”黄江应道。

波涛继续说:“你倒说说看,外国一些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情况。”

黄江想了想,说:“这个两年里,我主要是在欧洲,到过几个有代表性的大城市。”

“那几个城市?”祖父水生问道。

“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的罗马、瑞士的日内瓦。”黄江答道

老太爷听了非常感兴趣,就问:“这几个世界上的大城市的发展有什么特色?”

“老太爷问得好,我去考察了一番,这几城市当然是非常发达,但是它建设和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英国伦敦是在泰晤士河两岸、法国巴黎在塞纳河两岸、意大利的罗马城跨特韦雷河两岸、瑞士的日内瓦也在一条叫罗讷河的南北两面。”

“我们上海不是有黄浦江吗。”莲萍的妈妈菊芳插了话。

波涛就说:“你知道什么,上海滩原来只有浦西十分发达,可是浦东基本是农田一片。我在单位里的政治学校学习,听政治老师上课时就说,上海的发展非常特别,叫做半个月亮。”

“怎么叫做半个月亮?”莲萍的妈吗菊芳还是不理解。

老太爷兴趣上来了,说:“这个方面我最有发言权。我是二十四岁逃难来到上海。”

水生就扳着手指说:“那是1929年,距离现在有八十一年头了。”

老太爷接着说:“那时,我的小船进了这个黄浦江,浦西特别是外滩一带,确实比较发达,一连串的高楼大厦,一幢接一幢。可是浦东的情况就不对了,白天看上去正是农田一片,到了晚上------”

水生就接口说:“浦西是万家灯火,而浦东呢望上去是漆黑漆黑,看不到有多少灯火。”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生的妻子秀梅问道。

“这个原因很简单,原来外国人来上海只是抢占浦西一带开辟这个、那个租界,造成上海浦西的片面发展。”黄江说了个原因。

老太爷继续说道:“这就联系到我的小渔船,上海人也叫小舢板,开始是用来捕渔谋生,后来一直是以在两岸摆渡为生。”

水生接着又说:“这一点我的体会最深刻,因为上海城市那时虽然已经有几百万人口,但是绝大部分是居住在浦西,在浦西谋发展,不需要到浦东去。只有住在浦东的农民,有时有些事情要到浦西处理,我们这些小舢板才会派上用场,在黄浦江上来回给这些人摆渡。”

老太爷也说:“情况确实是这样!”

水生继续往下说道:“上海解放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在浦东黄浦江沿岸,建造了不少像纺织,生产日用品的一类中、小工厂。后来像在这个周家渡,前身据说是一个叫和兴钢铁厂的小厂,发展成上海第三钢铁厂,几万人的特大工厂。这样就有大量的浦西人到浦东去做工、上班。但是人们还是习惯居住在浦西,一家人家都搬到浦东去居住的不多。”

波涛插话说:“那时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是‘宁要浦西一只床,不要浦东一套房’。”

水生接着又说:“不管怎么说,解放后浦东还是发展了,人口逐渐增多,往返黄浦江两岸的人们是越来越多,我们的这些小舢板是远远满足不了人们过江的需求------”

水生的女儿波浪也插话说:“老太爷、祖父母的小舢板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水生笑了起来,说:“女儿说得一点不错,确实是这样,我们的小舢板进了历史博物馆,我们手里摇船的橹,换成了操作黄浦江市轮渡上的舵盘。”

老太爷非常高兴地说:“我这个浦小三子,后来人家叫我浦渔夫、浦摆渡,包括我的儿孙,有了出头日,成了轮渡上的工人,这黄浦江上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