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趣味经济100问
36759200000082

第82章 我眼中的“宏观经济学”是什么样的

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而就这一领域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意义,在我的眼中,宏观经济是对一种大环境下的经济调控模式,尤其对于国家政府而言,就是指政府在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特定关系。

主要包括政府经济职能、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和政府宏观调控关系三个方面。

三者内在逻辑关系是:政府经济职能是基础,它决定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也就是说,政府管什么,决定了它采取什么性质的措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又最终决定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性质,即不同性质的政府经济调控行为导致政府与经济主体之间建立的关系类型不同;不同类型的政府宏观调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和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程度。

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成二个动态的宏观调控模式。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人们在一切经济行动中,都要遵循其规律。因此,如何掌握经济规律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对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就国家范围而言,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科学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我们普通百姓作为一名经济生活的参与者,在了解宏观经济学知识的过程中,除了具体的书本知识以外,对于中外政府以往以及当下关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应多一份关注。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们完全忽视市场的作用,一味强调政府的作用,政府的经济职能无所不包,其结果使我国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们逐步突破计划经济的樊篱,实行市场经济,转换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二者协调作用,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世人瞩目。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初期,一些国家接受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弱化政府经济职能,完全让市场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其结果造成了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于是,各国纷纷抛弃自由放任思想,而接受凯恩斯的经济干预思想,政府转变为积极“干预者”,强化政府职能,经济活动由政府来调节,削弱市场机制的作用,其结果再一次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滞胀”。为此,各国纷纷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采取了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型”经济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协调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大萧条之前,当时主流学者不认为经济衰退是一个严重且长久的现象。这些所谓的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延续着《国富论》的观点,认为自由市场的价格机能就如同一只全能的黑手(看不见的手),可使经济平稳的运作。但古典学派有一个极端的看法,就是完全否定了需求不足与失业严重存在的可能,但上述的看法却与大萧条时期的经济状况不符合。

经济大萧条持续了将近十年,但严重的失业现象却未曾消失,是故在此背景之下,凯因斯在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或简称为《通论》,而这也代表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始。

凯因斯认为政府应在经济衰退时提出各种政策以刺激需求,进而达到减缓失业与恢复经济繁荣的目的。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新的总体经济问题又产生了。在1974年至1975年及1980年至1982年期间,欧美各国陷入二次大战之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因石油危机、高通货膨胀及高失业率产生的问题,逐渐使凯因斯的理论也受到了另一些不同理论的挑战。

宏观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不断蜕变中演变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些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