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趣味经济100问
36759200000014

第14章 “机会成本”——鱼与熊掌真的不可兼得吗

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鱼我所欲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孟子的话在告诫人们要重义,宁可舍生取义。

但对于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人们所津津乐道于鱼和熊掌的选择性问题同样值得深思。任何时候选择都是有代价的,做任何事情都意味着要放弃某些东西。这在经济学上有一个专门的词汇来定义,就叫机会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机会成本是你我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任何决策都必须作出一定的选择,被舍弃掉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是这次决策的机会成本。做人是需要成本的,有好的人生选择也有坏的人生选择却没有不要成本的选择,付出的成本太高就可能影响我们的选择也会使我们的人生留下太多的缺憾。

前面我们提到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叫稀缺性。机会成本所要反映的,正是有限资源与无限欲望之间的这种矛盾性。就其本质而言,机会成本是指一定资源由于被用来满足特定欲望而放弃的对其他欲望的满足,但由于资源很少能直接用来满足人类复杂多样的欲望,而需要经过加工转化为特定形式的产品,因而,人们所看到的,是资源被使用在各种各样的用途上,最终以产品形式表现出来。

由此,机会成本可定义为一定资源由于被使用在特定用途(即社会产品生产)上而放弃的在其他各种可能用途上所能获得的社会产品。

机会成本的概念从提出到如今,无论是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是对社会问题的决策上都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首先,机会成本有助于人们理解货币成本和真实经济成本之间的差异,从而也就解决了要素资源的使用在会计上是盈利,在经济学上是否有效益的问题。当要素资源的使用在会计上是盈利的,而在经济学家的眼中却是负效益时,这时的要素资源的使用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从而其使用就不能说是最优的,对社会而言,还可能是要素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改变要素资源所使用的机会和方式,以减少或避免该要素资源在使用上的社会效益的损失。

其次,机会成本还为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依据。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企业及个人都无时不在进行着决策,而每作出一项决策都要以放弃另一次行为为代价。机会成本的创立,就为人们获得最佳决策建立了一个要素资源最优使用的参照。

但有的时候,决策过程中对机会成本的考虑,可能也会使人因过多的患得患失而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在大学里,一般好的学生一毕业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得到一个比别人大的机会成本。由于舍不得放弃,不得不终生背着这机会成本大的包袱,守着那份好的工作,成为一个辛辛苦苦的中产阶级白领阶层。而那些不太出类拔萃的学生,一毕业由于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因此其机会成本很小甚至等于零。这样,他们不得不冒险,而且冒险也没有什么失去的。结果,这些并非一流的学生中却闯出了一流的成功人才,大企业家大政治家也大多出自其中,他们反过来去雇用那些当年在大学超过他们的一流人才。这就是一流学生成本的代价。

因此,机会成本的现实教育意义就在于,一个人如果很有潜力与抱负,而现在不大不小又有点成功即有个不大不小的机会成本,那么此人今后能否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就要看他敢不敢把现有的机会成本从主观上降低,甚至降低至零而做出新的选择。否则,这机会成本将把他变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越到后来越悔之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