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周振捷1984年任宝鸡拖拉机厂厂长起,与他搭档的书记龚思聪、经营副厂长朱满宇、技术副厂长王文久、工会主席傅德玉就和他一起共事至今。这五名共产党员就像五根手指一样紧紧握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力的拳头,带领着只有200多人的县级农机企业过关斩将,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由一个农机修理厂成为一个年产“宝鸡-15型”拖拉机2000台,创产值736万元、利润43万元的省级先进企业。
本文既不述他们勇于开拓的壮举,也不写他们从严治厂的伟绩,而只想介绍他们全心全意替工人着想,真心实意当群众公仆的几则小故事。
一、厂级“麦客”
1987年6月,秦川大地一片金黄。宝拖厂迎来了一年中的第一个销售旺季,大批农户涌到厂里持款排队买拖拉机,外地要货的农机公司更是在经营厂长办公室“泡蘑菇”。这对大部分职工在农村,白天进厂当工人,晚上回家当农民的宝鸡拖拉机厂来说,真有刊于《中国农机化报》1990年3月7日。
点难以招架。如果停产放假,工厂至少要损失近百万元,更重要的是企业在用户面前失了信,以后谁还愿与这个厂打交道呢?“宁可自家受点损失,也不能让生产停下来!”干部和工人们想到一块了。为了多出拖拉机,几个家在农村的汽车司机不得不把地里的活留给家里的人,赶到重庆去拉柴油机。当他们日夜兼程返回家里,等待老婆埋怨时,却出乎意料地迎来串串笑声,跑到地里、麦场一看,地尽场光,麦草垛都摞得好好的,连秋田也种上了。
“谁为我们干了这等好事呢?”
是周厂长和他的伙伴们在安排好厂里的生产后,抽出专人和机具组成支农小分队,由他们分头带队,帮家在农村而出差在外和因病住院的职工家收割碾打小麦。当工人向他们诉说心里的感激之情时,周厂长劝慰地说:“你们为工厂操心,我们当领导的就要为你们着想,都是应该的。”打这以后,厂里形成了一个制度,每年三夏,厂里组织“麦客”队,把农村职工按住地分为四片,由领导带领机具、人员帮着夏收。
二、编外装卸队
一天深夜,几辆满载货物的大卡车驶进宝鸡拖拉机厂院内。不知是有什么特别的约定还是有什么联络信号,只见靠近厂区的家属楼里许多窗户的灯亮了起来,不一会儿,人们陆续来到车旁开始卸货。等到把几辆车上的货卸完堆放好,已是凌晨四时。早上上班前十分钟,这些昨晚辛苦了半夜的人又一个不少地来到各自岗位上,原来他们是宝拖厂的编外“装卸工”——厂领导和科室干部。他们义务为厂装卸八年,仅装卸费就节约了30多万元。
不雇请装卸工,由厂领导和机关干部承担全厂的货物装卸任务,而且是不要报酬,不分白天黑夜,随到随卸,这是周振捷1984年任厂长时和他的伙伴们立下的一条规矩。开始时,有些干部埋怨搞义务装卸是吃力不讨好;有些工人说是搞形式,长不了。
可这伙头头不这么想,他们把干部干些流汗的体力活,当做克服官气傲气,和工人打成一片的结合点;把能否坚持这项制度,当做领导干部做好表率,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八年来,他们五个领导只要在厂里,且不说年轻力壮的周振捷、朱满宇、王文久三位厂长,就连年过半百的龚书记、傅主席,参加装卸任务谁也没落下一次。头头们的行动深深震撼着职工们的心,他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所以以后每当有装卸任务,就会吸引不少职工和群众,这时你是分不清谁是工人谁是干部的,因为他们同是一身汗水,双手油污。
三、凝聚力的粘合剂
周振捷和他的伙伴们,按现在时兴的话来说,是企业家了,按一般人的推理,“宝拖”的经济效益好,他们早该“发”了。但在“宝拖”厂工人的眼里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工厂关键性的岗位上或劳动强度大、产品精度高的岗位上,工人可上浮两级工资、奖金拿全厂最高的。而厂领导和其他干部谁也没有这个缘分,他们都没有浮动工资,而且奖金也只是全厂平均数的90%。
“大概他们的工资早已与工人拉大了档次吧。”请看1965年参加工作的厂长周振捷,月工资也不过147元,1951年参加革命后转业来厂的老书记龚思聪月工资只有162元,几位年轻的副手,工资也只刚过职务线。
在“宝拖”厂住房最适舒的不是厂长、书记,而是贡献大的技术人员和老工人。有些单位住房是工人“顶天立地”,领导“在水中央”。在他们这里你看到的是年轻的副手“顶天”,厂长书记“立地”。
作为一个工厂的领导中枢,既要在生产上严格管理,在生活上严于律己,还要时时把党的关怀送进每个职工的心里。周振捷和他的伙伴们严格按这几条原则实践着。
老工人朱生全的孩子得了骨髓炎,四处求医花了几千元,拉了一屁股债,住院手术费成了大问题。周振捷和他的伙伴们带头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捐给朱师傅。在厂领导的带动下,近二百名职工的小厂,几天就捐了一千多元,使孩子的病得到了医治。
平时,职工谁生病住院,厂领导总要买些慰问品前去探望;职工出差,他们派人到家中看望,为在外较长的职工家里买煤、买粮;有的大龄青工谈不上对象,他们这些当兄长的到处牵线搭桥使他们喜结良缘;职工的亲人过世,他们也要送上花圈,向亲属致以慰问。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周振捷和他的伙伴们都当成一件件大事来认认真真地做。因为他们深深懂得:企业的振兴,靠的是全厂每个职工的奉献。
“宝拖”厂的二百名职工理解自己的带头人,也深深为他们的行为所折服。有一职工说:“厂领导把心都交给我们了,我们只有为企业攒劲,才对得起他们。”这句话道出了全厂职工的心声。按说,厂子小,福利待遇方面是要比大厂差些,但原来调走的职工反而通过关系又调了回来;上级主管部门来考察干部,想提几位大学生到外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却遭到了本人的谢绝;今年4月,厂里要完成250台拖拉机的生产任务,工人们明知没有一分钱奖金和补贴,可依然自觉加班加点,有的还带病坚持生产,按时完成了任务。是啊!有周振捷和他的伙伴这样高强度的“粘合剂”,企业的凝聚力怎么能不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