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沃野拾穗
36718900000020

第20章 牵来长缨缚苍龙——宝鸡市防汛抗洪40年历程回顾

屈指算来,从1954年到现在,宝鸡市区已有40年没有发生特大水灾了。夹在两堤之间的渭河,日夜驯服地从宝鸡的“胸膛”

上流过。也许一些未曾见过渭河发怒的人以为它本来就是温顺的。

事实并非如此,在这平静的背后,是一部宝鸡人民“长缨缚龙”

的光辉史诗。

历史反思,水患千百载

宝鸡水资源丰富,同时,也是暴雨洪水多发地区。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人民饱受水患之苦。从公元601年到现在,宝鸡地区有记载的洪涝灾害达241次之多。公元7、8、9世纪每百年12次以上;16-18世纪每世纪超过10次;进入19世纪后,水患直线上升。洪涝灾害由大的10年一遇逐渐发展到2-3年出现一次,成为宝鸡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西府大地的母亲河——渭河,变得性情乖戾,动辄肆虐,经常给两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是河流自己变得如此暴怒了吗?翻开历史,我们会沉痛地发刊于《宝鸡日报》1994年7月23日。

现,这是人类自己给自己种下的苦果。据史料记载,唐代以前,宝鸡地区森林茂密,树木参天,山清水秀。此后,由于朝廷贵族大兴土木及其他原因,致使岐陇及麟游一带林木被大量砍伐,整个千山地表失去“绿发”变为“秃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当年苏东坡先生看到这种景象,怅然作诗曰:“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

滥砍乱伐、破坏生态的恶行一直延续到近代。建国前夕,整个宝鸡渭河以北的广袤地区已是名副其实的“黄土高原”了。渭河以南秦岭山地的林缘线也大踏步地“后退”。甚至在建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滥砍乱伐的现象仍未刹车,以至出现了“向荒山要粮”

的乱垦行为和“大炼钢铁”中的毁林浪潮。据专家测定:10万亩森林所含蓄的水量相当一座200万方库容的水库。森林锐减使暴雨后雨水不能蓄于山中,而是携泥带沙直泻而下,形成巨大的洪峰或泥石流,如脱缰之野马,发疯之猛兽,毁田摧舍,吞噬生灵。同时,大量的泥沙淤积塘库,就会抬高河床,降低河道防洪能力,造成恶性循环。人们不会忘记1954年8月17日渭河脱缰撒野的情景:滔滔洪水先后冲破福临堡河堤和宝成铁路北端引桥路基50米,狂泻而下,直冲市区经二路、汉中路等7条街道,使之顷刻间成为一片汪洋,水深达2米以上。受灾5713户、19402人(部队、工程单位除外),死亡4人,损失达68亿元(旧币)。

今朝辉煌,缚龙40年

1954年渭河大水后,党和人民政府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开始了全民防汛工作。市县各级相继成立了防汛机构,编制了渭河综合治理规划,一场大规模的“缚龙”持久战打响了。40年弹指一挥间,宝鸡人民筑堤坝、修水库、平田修地、植树造林,使宝鸡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防洪能力迅速提高。

按照“固险与护滩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引洪淤背与改良滩地相结合”的原则,市上动员沿渭群众,肩扛车拉、夯土砌石、疏河筑堤,整整奋战了10年,在渭河两岸筑起巍巍长堤百余公里;80年代后期,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又一次次拨专款,对渭河中游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共修建和除险加固堤防47公里,使渭河应治理堤防的治理率达70%以上。宝鸡市区段防洪标准由原来的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可通过7000立方米/秒的洪峰。市区以下段也普遍达到15-20年一遇的防洪水平。与此同时,渭河各支流及嘉陵江上游的治理,也摆在了各级政府的防汛战略议程上。

宝鸡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山筑库,掘土修渠。全市累计投资达4亿多元,共修建渠、库、塘、井、站等工程近2万处,建成库容10万方以上的水库130余座,总蓄水量达6.8亿立方米。

特别是冯家山、石头河、段家峡等水库以及史无前例的宝鸡峡引渭渠工程,一如明镜和玉带般装点西府大地,载入宝鸡史册。

全市先后治理低洼易涝耕地4.5万余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不断加重的趋势。

锲而不舍地清除河道行洪障碍、改建碍洪建筑。1987年以后,仅市区内就改建了金陵河宝十桥、宝成铁路渭河大桥以及渭河老桥等重点碍洪建筑;市区以下改建了宝鸡县阳平镇宝丰、六寨、同心等违章堤防多处,清除“一江、两河”行洪障碍100余处,使河道行洪能力大大增强。

宝鸡人民数十年艰苦奋斗的功绩是显著的,防汛抗洪的效益更是巨大的。1981年,是我市历史上罕见的水灾年,7月上中旬,全市淫雨连绵,此后多次出现局部暴雨,8至9月又连降大到暴雨。

特别是8月21日的特大暴雨,引起渭河、千河、石头河等河流同时涨水。据测定,如无水库调蓄滞洪,渭河洪峰流量将超过1954年洪峰的12%。但是宝鸡市区乃至整个中游段却无大的损失,原因在哪里?一是整个渭河中游段的防洪能力已大大提高,两岸堤防如两道长城,束水于河内;二是冯家山、石头河、段家峡等大中型水库发挥了巨大的调蓄作用。在各河同时涨水的情况下,市上利用防洪工程体系,联合科学调度,削峰滞洪,避免支流洪峰与渭河主峰遭遇,大大减轻了渭河洪水的压力,保证了渭河中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据测算,仅此一举,至少减少两岸上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前景展望:降龙战犹酣

40年“缚龙”功莫大焉。但我们切不可因此麻痹大意,高枕无忧。从完善、完备、科学规范的高度审视我市现有防洪体系乃至整个生态环境,不足之处和隐忧之患仍有很多。形象地说,我们只是用一条并不牢固的长缨把“龙”牵住了,使它暂时不得随意肆虐,但还远远没有从根本上降服。我们必须时刻做好防大洪抗大灾的准备,切实做好我市的防汛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

首先是进一步清河障、固大堤,提高“一江、两河”(嘉陵江、渭河、千河)的防洪能力。我市现有防洪工程设施虽然比以前有较大发展,但防洪标准普遍偏低,难以抵御特大洪水灾害。市区以下防洪段防洪能力由现在的15-20年一遇提高到25年一遇,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其次,加强河道和防洪工程设施的管理。由于经济发展迅速,防洪工程和河道管理设施建设滞后,以及人们防汛观念淡薄等各种原因,我市河道两岸与“龙”争地现象十分严重,一是盲目围河造田,河道越挤越窄,一旦山洪暴发,平日一条“虫”似的在狭窄河道蜿蜒的小河将会骤然变成“巨龙”,后果不堪设想。1981年,嘉陵江洪水给凤县造成巨大损失,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只顾发展经济,盲目地向本来就不宽的河滩要地,把工厂、学校建在原来的行洪河床上,因此屡遭洪水袭击,损失惨重。目前,宝鸡市的玉涧河、石坝河等行洪河床已被严重挤占,河流成了狭窄的污水沟,如果遭到大的洪涝灾害,后果不堪设想。二是随意在河道设置行洪障碍。80年代以来,一些沿河单位和居民把垃圾倾倒于河内,形成了一座“垃圾坝”。1988年8月8日,在这个有四个“8”的所谓“吉祥”日子里,金陵河店子街一带的人们却迎来了大水灾。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垃圾坝”拉滞洪水,最终酿成大灾,死亡24人,毁房541间,冲毁桥梁11座,耕地水土流失14万亩,经济损失达2290万元。因此,加强河道管理已迫在眉睫。

这就要求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应以大局为重,密切协作,团结治水。

第三,宝鸡市区排洪除涝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市区最繁华地段经二路一条街,就矗立于过去的渭河行洪河床上。确保市区安全的关键是建立固若金汤的堤防,确保河道内行洪畅通,尽快改造市区排洪设施和低洼地带。

第四,防汛队伍和技术手段需要加强。在几十年的防汛斗争中,我市已基本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的防汛队伍和信息传递网络,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支队伍的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目前形势下所面临的经费短缺等问题要予以解决,现有的通讯手段和警报系统都需要进一步改造。

第五,继续进行大规模的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这是最重要的治本措施。要搞好三北防护林工程、嘉陵江流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德援恢复陕西西部生态工程等四大生态工程建设,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减轻洪涝灾害损失,让宝鸡的天更蓝、水更绿,永无遗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