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让习惯毁了你
36713000000009

第9章 心理习惯陈腐僵化的心态会导致人生的失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习惯,无论是认识性的、感情性的,还是行为性的、评价性的,都会对我们的思维、选择、言行起到导向和支配的作用。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生的成败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心理态度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心理习惯也有好坏之分,好的习惯会给我们插上成功的翅膀,而坏的习惯却会让你一事无成。只有一步步纠正坏的心理习惯,我们才能迈上成功之路。

1.别让嫉妒害了你

——战胜嫉妒别人的心理习惯

某省的一偏远山区,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无论男女,出山的很少,婚姻结合也都是当地“自给自足”。有一年,一个年轻的师范毕业生了解了这里的情况后,自愿分到这个山村来实习。小伙子干净整洁的服饰、洒脱活泼的性格、渊博不凡的学识,像一条清亮的河流给沉闷的山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当然也像一朵艳丽的花招来山里的小姑娘围着他蜂飞蝶舞。可是,时间不长,小伙子竟遭杀害,凶手竟是当地几个年轻人。审讯的时候,问他们为什么杀害这个年轻的教师,其回答竟令人瞠目结舌:山里的小姑娘都围着这个教师转,而瞧不起他们。多么简单、多么轻易的杀人动机!不用过多思考,造成这一悲惨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山里男人的嫉妒。

这群年轻人实在是很可悲,在一个出色人物面前,他们不是想努力向他学习,而是任凭嫉妒心理的左右,以恶毒的手段来铲除对手,既害人又害己。

嫉妒是一条毒蛇,它使平庸者变得疯狂而残忍,在渐次增长的嫉妒中无情地伤害别人且成为一种可怕的惯性,并最终使嫉妒者走向一条狭窄的人生道路,也使受妒者受到极大伤害。

习惯嫉妒别人的人,时时刻刻绷紧心上的一根弦,时刻处于紧张、焦虑和烦恼之中。他们不能平静地对待外部世界,也不能使自己理智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他们对比自己优秀的人总是怀着不满和怨恨之情,对比自己差的人又总是怀着惟恐他们超过自己的恐惧之心。因此他们终日惶恐不安,心理压力很大,活得很累很累,而且嫉妒和猜忌有不解之缘,有猜忌必有疑心,有疑心必然胡乱猜测和树敌、自寻烦恼和痛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嫉妒者到处寻找刺激,到处寻找怨恨,到处寻找包袱自己背。他们的痛苦最多,思想包袱最重。严重的嫉妒者终日生活在自我袭扰中,在自我痛苦和烦恼中度日月,煎熬生命,而又无力自拔,这样很容易引起精神分裂症。

嫉妒的习惯会让人一生碌碌无为。嫉妒的受害者首先是嫉妒者自己。莎士比亚说得很确切:“嫉妒是绿眼的妖魔,谁做了他的俘虏,谁就要受到愚弄。”嫉妒者经常处于愤怒嫉恨的情绪中,势必影响自己的学业、工作和生活。生气是用别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嫉妒却是用别人的优点和成就折磨自己,因而它就更加残酷无情地毁掉自己一生的前途和事业。自己不上进,恨别人的上进;自己无才能,恨别人有才能;自己无成就,恨别人获得了成就。嫉妒者的光阴和生命就在对他人的怨恨中毫无价值地消磨掉,到头来两手空空,一事无成。俗话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嫉妒者都是庸人,他们自己给自己制造“敌人”,树立对立面;他们自己给自己制造不平静,所以,嫉妒者都是无事生非和无事自扰的庸人。

人一旦养成了嫉妒的习惯,不仅害人,也会害己。首先,这种人不仅心理发生变化,生理也发生变化,常见的是情绪变化异常,食欲不振,夜间失眠,内心痛苦不堪。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施特劳斯是奥地利的音乐家,后来,他的儿子约翰·施特劳斯也成了音乐家,而且名气超过了其父,这使做父亲的十分嫉妒。一天,儿子发出海报要举行音乐会,父亲闻讯立即宣布,在同一天的同一个时间也要举办音乐会。可是观众们都跑到了儿子那里,这使老施特劳斯又愧又恨,一下子就病倒了,并说:“我但求速死。”由此可见,嫉妒者多受难耐的折磨。

其次,这种嫉妒的情绪发展到“动口又动手”时,必然要伤害他人,必然要做出违法之事。某单位团委书记,看到同事夏某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合格,不禁嫉妒心起,向夏的丈夫多次写匿名信,诽谤夏在外乱搞男女关系,致使夏的丈夫毒打夏,并离家出走。后来,当她听到党委会上有人提名让夏做组织部副部长时,又迫不及待地向党组织写诬告信。当事情水落石出后,这位女士终因犯有诬陷罪而被公安机关逮捕。

既然嫉妒的习惯无论对他人还是对自己都有危害,那我们就应当努力去战胜它。

1964年的因斯布鲁克冬季奥运会上,意大利的欧金尼奥·蒙提和沙治奥·萧佩斯是双人雪橇赛的大热门。他们等待第二次滑行时,看到英国队的东尼·纳希和洛宾·狄克森二人垂头丧气。这两位在比赛前不受重视的英国选手第一次滑行时成绩一鸣惊人,但事后发现他们雪橇后轴上的一枚螺栓断了,看来只好退出比赛。蒙提完成了他的第二次滑行后,迅速把自己雪橇上的螺栓拆下来给纳希,使纳希和狄克森二人顺利完成了第二次滑行。这次比赛的结果是奥运史上最出人意料者之一:英国队赢得了金牌,精神可嘉的蒙提只得了季军。四年后,蒙提在另一届冬奥会上双喜临门,获得双人雪橇及四人雪橇两项冠军。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嫉妒的习惯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一定的环境教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因此,需要通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增强自己的意志力,逐步克服它。更重要的是敞开自己的胸怀,容下别人。如果在团体中,有机会做领袖固然可以当仁不让,没机会去领导别人时,就退而甘愿接受别人的领导。人的一生毕竟是短暂的,当嫉妒缠绕自己时,会感到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当从嫉妒中走出时,顿会有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

“习惯视点”

嫉妒是一个令人厌恶的习惯,最先被嫉妒之火烧毁的,往往是自己宁静的生活而不是别人的成功。所以我们要努力战胜它,做到“室藏美妇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贪。”,这样你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和欢乐。

2.学会限制你的贪念

——克服贪得无厌的心理习惯

有一个放羊的男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座金光闪闪的宝库。他不急不忙地将羊赶回老财主家,又如实地将这一天的发现告诉了财主。财主一把将放羊的男孩拉到身边,急切地问藏金子的宝库在哪里。男孩把藏金子的宝库的大体位置告诉了老财主,老财主马上命令管家与手下们直奔男孩放羊的那座山,还担心男孩的话不真,让男孩为他们带路。

财主很快见到了那座真金的宝库,高兴得不得了。他想:这下我可发大财了,他赶忙将金子装进自己的衣袋,还让一起进来的手下猛拿。就在他们把小男孩支走,准备带走所有金子的时候,洞里的神仙发话了:“人啊,别让欲望负重太多,天一黑下来,山门就要关了,到时候,你不仅得不到半两金子,连老命也会在这里丢掉,别太贪婪了。”

可是财主哪里听得进去,他想这个山洞这么空阔,且又那么坚硬,不会一下消失的。拥有了这些金子,出去后我不就是大富翁了吗?于是财主不停地搬运,非要把金山搬走不可。不料,一阵轰隆隆的雷声响起后,山洞全被地下冒出的岩浆吞没了,财主再也没能出去。

如果财主能稍微控制一下自己的贪念,他就可以成为大富豪,一生吃喝受用不尽,但他却未能做到这一点,终于在贪得无厌心理的驱使下丢掉了性命。有人可能觉得财主太愚蠢,但事实上,生活中也有很多“财主式”的人物。他们在生活中养成了贪得无厌的习惯,并因此而做出许多令自己后悔的事。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颇值得我们深思。

一只死去的大象静静地躺在幽僻的恒河边,正巧被一只出来寻觅食物的豺看见了。豺高兴地想:“哇,我今天运气真好!”

它快步来到大象身边,并用力朝着象鼻咬了一口,但是象鼻硬得就像根木头,豺生气地破口大骂:“这是什么鬼玩意儿,居然咬不动!”

于是,它回头去咬象耳,没想到还是咬不动,转到象的腹部仍然咬不动,它东咬一口,西咬一口,大象的全身几乎都咬遍了,仍然没有一个可以被咬下一口的部位。

它哀怨地说:“怎么办,我快饿死了,怎么没有一个地方咬得动呢?”

最后,它找到了大象的屁股,再次用力一咬,这回居然咬动了,而且咀嚼起来就像刚刚活捉的小羊的肉,既松软又可口。

这会儿豺开心地自言自语说:“这才像样,看来大象身上最柔软可口的地方,只有这里了!”

只见贪吃的豺,从大象的屁股开始,不断地往里头钻食。

它从屁股吃到了象肚,当它吃完象的内脏,喝了几口象血之后,便舒服地躺在象肚里睡觉。

它醒来时,想了想:“照理说,该出去了。可是这么大的一头象我怎么能放弃呀!不如就呆在里面吧!这样整头大象就都是我的了!”

就这样,豺在象肚里舒舒服服地住了下来。

只是它没料到,在烈日的照射下,大象的尸体开始紧缩,特别是送入空气的肛门处,已经越缩越小。

终于有一天,豺醒来时,象肚里居然一片漆黑。其实在这之前象肚里的肉质早就变硬,象血也早已枯竭了,但是已经安逸于象肚里的豺,一点也不介意,直到伸手不见五指时,它才警觉到大事不妙了。

豺发现出口不见了,感到万分惊恐,不住地在象肚里东突西窜,又撞又踢,只是不管它怎么撞,就是撞不出一个逃生的出口。

直到有一天,天空下了一场大雨,象尸因为浸泡在雨水中,全身开始发胀,不久肛门口也松开了,透进了一点微光。

豺看见这点微光,开心地来到肛门口:“得救了!”

只见它用力地冲向出口,终于拼了命地钻了出来。只不过,因为用力过猛,它身上的毛,居然全被象皮给磨光了。

它逃出象肚,立即奔到河边喝水解渴,这才从河的倒影中,发现自己居然全身光秃秃的。豺叹了口气:“唉,都怪我太贪心了,现在弄成这副德行,怎能见人呢?”

许多人都像故事里的豺一样,无法控制自己的贪念,最后落入了陷阱。下面是两个生活中的例子,或许可以使你更深刻地认识贪得无厌的危害性:

A。几个愁眉苦脸的女人坐在一起谈论炒股的经验。第一个说:“都怪我太贪心!那支股票是我8.4元买进的,9天后就涨到9.9元,这么算一下,我大概赚了两万七千多块钱,唉!可我想才9天就涨这么多以后还会涨。过了两天涨到40.3元了,大家都劝我抛,可我想说不定还能涨,谁知道隔了一天就狂跌,害得我被套牢了!”“我比你更惨!”另一个人有气无力地说:“我炒股的3万多块钱,是我和老伴的养老钱。一个熟人给我推荐了一支股票说肯定能涨,我就把钱全投进去打短线。后来果然涨了,每涨一点我就对自己说再涨一点我就抛,就这样涨啊涨,最后突然就跌了!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呢,就下跌不到1万块钱了!我的老伴到现在还怪我呢!唉,那时候不那么贪心就好了!”

B。王某是某企业的出纳员,后来因贪污巨额公款被判14年刑,在监狱里他悔恨地向狱友讲述了他的心路历程:“我其实是个很本分的人,开始从来就没打过公款的主意。可有一次我的老岳父病了,急需钱救急,我一咬牙就从公款里抽出两千六,当时是想过两天就补上。可是慢慢地我有了其他想法:要是这钱不必还多好!我是老出纳了。随便动了动手,就从账上把这笔钱抹平了。尝到了甜头,我就更贪心了,我一次又一次地想法儿搂钱,每一次我都对自己说:‘这是最后一次了!’但想要停手哪儿那么容易,我都已经成了习惯了!后来被发现了,我都悔死了!都是贪婪害了我呀!”

以上两个例子中的人,都是因为贪得无厌而害了自己。生活中,很多人都因为贪得无厌的习惯而堕落,他们为了满足贪欲铤而走险,最终做出了让自己后悔不已的事。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习惯视点”

当贪婪成为一种习惯时,人们的脚步就会走偏,直到酿成大错。不要让这种错误的习惯扭曲了我们的生活方向,我们可以享受生活,但不能沉溺于对物质无休止的追求中。惟有知足,我们才能开心地享受人生。

3.不要一个人吃独食

——告别自私狭隘的心理习惯

一个农夫请无相禅师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之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亡妻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禅师照实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

渡,如日光遍照,不只是你的亡妻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呀。

农夫不满意地说:可是我的亡妻是非常娇

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

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他说:

“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趋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然顽固地说:“这个教义虽然很好,但还是要请禅师为我破个例吧。我有一位邻居张小眼,他经常欺负我、害我,我恨死他了。所以,如果禅师能把他从一切有情众生中除去,那该有多好呀!”

吃独食容易招来大家的忌恨,结果看起来是占便宜,其实却是吃了大亏。因此,有了好处就要雨露均沾,这样别人有了好处时才会想着你。

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听了禅师的话,农夫更觉茫然,若有所失。

自私、狭隘的心理,在这个农夫身上表露无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好,但如果你容不得别人好或别人比你好,那就是自私加狭隘。自私、狭隘的习惯会毁了自己的生活,我们必须努力使自己学会与人分享。

村里有两个要好的朋友,他们也是非常虔诚的教徒。有一年,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年长的圣者。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7天的路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听完了圣者的话,其中一个教徒心里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绝不能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个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吧!”“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烦不烦啊?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家伙啊,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掐死!”

另外那个人一听,他的朋友居然变脸了,竟然来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个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的,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瞎掉了,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两只眼睛也立刻都瞎掉了!

狭隘的心理不但让两个好朋友闹翻脸,甚至还让人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毁灭他人。如果一个人养成了狭隘自私的习惯,那么他会变得多可怕呀!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和他人分享。

林帆被老板叫到办公室去了,他领导的团队又为公司的项目开发做出了杰出贡献。送茶进去的秘书出来后告诉大家,老板正在拼命地夸林帆,她从来没见过老板那样夸一个人,研发小组的几个人脸沉了下来:“凭什么呀!那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对呀!为了这个项目,我们连续加了17天的班!”正在这时,老板和林帆来到了大厅。“伙计们,干得好!”老板把赞赏的目光投向几个组员,林部长向我夸赞了你们所付出的努力!

听说有两个还带病加班是吗?真诚地谢谢你们!这个月你们可以拿到三倍的奖金!老板话音刚落,几个同事就冲过去拥住林帆一起欢呼起来,并表示以后会跟着林部长,为公司继续努力工作!

懂得分享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自私狭隘的人,终将被人抛弃。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摒弃自私狭隘的习惯,否则我们就会伤害到自己。

“习惯视点”

狭隘的习惯会扭曲人的心灵,造成心理贫穷,并最终使人毁灭自己。我们应该明白:不付出就不会有回报,不给予就不会有收获,我们应该一起分享而不是独占。

4.选择宽恕而不是报复

——改变记恨报复的心理习惯

这个故事发生在18世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个农场里住着农夫费兰克和他的一家人。一年秋天,他去镇里卖粮食,家里却发生了一场惨祸:他的妻子和五个孩子被一伙盗贼杀死了!警察局抓到了三个人,但主犯却逃脱了。费兰克愤怒欲狂,他发誓,一定要抓到那个杀人犯,给家人报仇。就这样,费兰克追查了整整33年,终于在德州的一个小镇里发现了那个人的踪迹,而此时费兰克已经是67岁的老人了。他踢开了杀人犯小屋的门,冲了进去,却发现那盗贼正躺在床上痛苦地喘息,他马上就要死去了!那苍老的吓人的盗贼乞求费兰克一枪打死他,费兰克没有那样做。他离开了小屋,坐在路边失声痛哭,他耗费了自己最好的光阴,结果得到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结局。

费兰克的经历真是一个悲剧,33年的时间里,他一心想着报复,他的生命里除了仇恨一无所有,而他得到了什么呢?一个衰老快要死去的仇人,他的报复对那个仇人来说甚至是解脱,那他这么多年的仇恨有什么价值呢?

生活中,可能会有很多人有心或无心地伤害了你,如果你要逐个去报复的话,那你就会永远生活在痛苦的仇恨里。所以,千万不要养成记恨报复的心理习惯,它会使你的生活失去秩序,行为越来越极端,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你自己。我们应该学会宽恕别人,因为宽恕别人就是在宽恕你自己。

有个画家来到一个集市卖画,这时集市上一阵骚动,原来是一位大臣的孩子到来,许多人都争相上前奉承。

当画家看着这个衣着华丽的孩子时,心中忽然一阵难过,因为这个孩子的父亲,正是害死画家父亲的凶手。孩子来到了画家的摊位前,似乎非常欣赏他的作品。当他最后选中了其中一幅画作时,画家却匆匆地用一块布遮住,接着说:“对不起,这幅画是非卖品。”

也许这幅画被下了咒语,那孩子回家后,居然因为太过想念这幅画而得了心病,爱子心切的父亲,最后表示,愿意出高价买下这幅作品。

但是,画家仍然拒绝,他宁愿挂在画室里,也不愿意出售。

他阴沉地坐在画室里,专注地看着这幅画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每天早晨一醒来,画家都要画一幅他所信奉的神像,而这也是他表现信仰的惟一方式。让他感到纳闷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发现画里的神像,居然与他昔日膜拜的神像,明显地出现了差异。

这个令人烦恼的问题,后来终于有了答案。

这天早上,他依例开始作画。他突然丢下了手上的画笔,往后倒退了好几步,因为他发现,这幅刚画好的神像,眼神中居然露出与那位大臣一模一样的目光,而嘴唇微扬的地方也非常神似!

画家惊恐地将画撕毁,并高喊着:“报复已经回到我的身上了!”

米尔瓦基警察局发出的一份通告上有这样一句话,“要是有人想占你的便宜,就不要理会他们,更不要去报复。当你想跟他扯平的时候,你伤害自己的,比伤到那家伙的要多……”

心中充满怨怼的人,即使窗外的阳光再温暖,他也感受不到,因为他已经陷在自己的冰冷地窖中,难以自拔。

习惯于“以牙还牙”的复仇者,生活必定充满痛苦。

就像许多电影里的画面,复仇者的色彩永远是黑灰色系,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只有仇恨,只想着如何报复,又怎能有明丽的生活呢?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战胜凡事记恨的习惯,选择宽恕。

路易斯密得说:“也许在很久以前,有人伤害了你,而你却忘不了那件不愉快的往事,到现在还痛苦不堪,那就表示你还继续在接受那个伤害。其实你是很无辜的,你要了解到,你并不是世界上惟一有这种经验的人。赶快忘掉这不愉快的记忆,只有宽恕才能释放你自己,让你松一口气。”

曾经有三位前美军士兵站在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前,其中一个问道:“你已经宽恕了那些抓你做俘虏的人吗?”第二个士兵回答:“我永远不会宽恕他们。”第三个士兵评论说:“这样,你仍然是一个囚徒!”

那位士兵确实还是个囚徒,他把自己囚在自己的心狱里而不能自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宽恕别人就是不放过自己。

当然,要学会宽恕确实很难。

宽恕必须随被伤害的事实,从怨怒伤

痛“到”我认了这样的情绪转折,最后认识到不宽恕的坏处,从而积极地去思考如何原谅对方。多数的心理分析家都承认,从被伤害、憎恨到平复、重修旧好的过程当中,都必须经历一些困难的挣扎。

宽恕之所以很困难,是因为我们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这样才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否则岂不便宜了犯错的一方。但是不宽恕会产生什么结果或副作用呢?例如痛苦、埋怨、憎恶、报复等等,这些结果值不值得再承受,恐怕才是更重要的一个问题。

“习惯视点”

遇事习惯报复记恨的人,往往不能从被伤害的阴影中平安归来,痛苦总是如影随行,他们真正伤害的其实是自己。试着去宽恕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吧!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5.千万别放纵你的情绪

——培养冷静自制的心理习惯

阿芝·瓦尔蒂是法国尼斯市的一名警察,这天晚上他身着便装来到市中心的一家烟草店门前,他准备到店里买包香烟。这时店门外一个叫让·皮埃尔的流浪汉向他讨烟抽。瓦尔蒂说他正要去买烟。让·皮埃尔认为瓦尔蒂买了烟后会给他一支。

当瓦尔蒂出来时,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汉缠着他索要烟。瓦尔蒂不给,于是两人发生了口角。随着互相谩骂和嘲讽的升级,两人情绪逐渐激动。瓦尔蒂掏出了警官证和手铐,说:“如果你不放老实点,我就会给你一些颜色看。”皮埃尔反唇相讥:“你这个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在言语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团。旁边的人赶紧将两人分开,劝他们不要为一支香烟而发那么大地火。

被劝开后的流浪汉骂骂咧咧地向附近一条小路走去,他边走边喊:“臭警察,有本事你来抓我呀!”失去理智、愤怒不已的瓦尔蒂拔出枪,冲过去,朝皮埃尔连开两枪,皮埃尔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杀人罪”对瓦尔蒂作出判决,他将服刑25年。

流浪汉死了,警察坐了牢,起因是一只香烟,罪魁是失控的情绪。生活中,很多人没有冷静自制的习惯,他们总是放纵自己的情绪,结果惹出了很多是非,警察瓦尔蒂和流浪汉的悲剧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作战时,一方守城,一方攻城。守城的将护城河的吊桥高高吊起,紧闭城门,那攻城的便无可奈何。

实在不行,攻城的便在城下百般秽骂,非要惹得那守城的怒火中烧,杀出城来——攻城的就可以乘机获胜了。兵法上称之为“激将法”。但如果守城的能克制忍耐,对方也就无计可施了。敌我作战需要有克制忍耐的大将风度,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处事,也须有克制忍耐的涵养。

唐代宰相娄师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没多少才能,现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会引起别人的嫉恨。该如何对待?”他弟弟回答说:“今后如果有人往我脸上啐唾沫,我也不说什么,自己擦了就是。”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担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为愤怒,你把唾沫擦掉了,这就不能让那人怒气得到发泄。唾沫不擦自己也会干的,倒不如笑而接受呢。”

娄师德兄弟的这番谈论,有打比方、开玩笑的成分,其中心意思就是要忍耐、要退让,不要去和对方“针尖对麦芒”。不然,就会更加激怒对方,使矛盾尖锐化,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当事人因不能克制自己,而引发争吵、咒骂、打架,甚至流血冲突的情况。有时仅仅是因为你踩了我的脚,或一句话说得不当。在地铁里为抢座位,在公交车上挨了一下挤,都可能成为引爆一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的导火索。在社会治安案件中,相当多的案件都是由于当事人不能冷静地处理事情——许多本就是小事一桩——而发生的。

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时,难免情绪激动,发火,愤怒。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这种激动的情绪不可放纵,因为它可能使我们丧失冷静和理智,使我们不计后果地行事。因此,我们在遇到事情时,在面对人际矛盾时,要学会克制,学会忍耐,而不要像炮捻子,一点就着。

姜岩是办公室的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她同丈夫离婚了,与十多岁的儿子和女儿住在一起。她的烦恼是:“我总是无法克制地向别人发脾气,虽然事后常常后悔,但又总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恶劣情绪。我们办公室的职员流动得相当快,所以对大多数的人很难有真正的了解,而我周期性地与这样或那样的人发生口角。我试图强硬些,也试图亲切愉快些,可怎么都不管用。如果我粗暴强硬,他们就怨恨不满并予以回击。而如果我态度可亲,他们又觉得我软弱可欺,想趁机利用我。我在家里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我的孩子们都怨我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这使我感到我令他们失望了。但更令我自己失望的是,我即使付出这么多的代价,却仍然得不到同事们的理解和拥戴。我曾失落之极,认真考虑过辞职。可是我在个人生活上已感觉失败,如果现在辞职,那么我在职业上也失败了。”

很显然,姜岩的挫败感就是由于她放纵情绪的习惯造成的。由于她随意向同事发泄自己的怒气,结果失去了同事的信任,既伤害了自己,又得罪了他人。

所以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冷静自制的习惯,受到刺激时,不轻易发怒,遇到不高兴的事时,也不要向别人发脾气。如果你忍不住又要发火时,就试试曾是美国总统的杰弗逊所教的方法:“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这样长期坚持下来,我们一定会养成自制的习惯,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轻松起来。

“习惯视点”

“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只有培养起冷静自制的习惯,才能担当大任,才能从容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艰巨的事情。

6.不要一头扎进钱眼里

——告别痴迷金钱的心理习惯

有一对夫妻90年代初双双从国企辞职下海经商,在海里“扑腾”了几年后钱赚了不少,事业也越做越大。这对夫妇有一个儿子,因为夫妻俩长年天南海北地跑,没有时间陪儿子,所以就用金钱来弥补愧疚。每次一回家大把大把地给孩子塞钱,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一来,日子过得倒还算平顺。有一次妻子的妹妹劝姐姐说:“大姐,你和姐夫赚的钱也不少了吧,怎么还这样一心往钱眼里钻!你们现在应该多抽出点时间陪儿子。这孩子今年17岁了,这么大的孩子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但姐姐却对妹妹的劝说不以为然,“唉呀!你懂什么。钱当然是越多越好,现在正是赚钱的好时节,不趁现在多赚那不成傻子了?我儿子也听话得很,我们虽然不能陪他,可是不是给他请了保姆和家教吗?你算一算,最贵的保姆和家教一小时才要多少钱?我们一小时可是能做成几十万、几百万的大买卖呀!”看着财迷心窍的姐姐,妹妹只能暗暗摇头。有一天,这对夫妻正在外地谈生意,突然接到电话说他们儿子出事了:吸毒和斗殴!夫妻俩赶忙搭飞机赶了回来,当他们走进派出所,看着蹲在地上衣着凌乱的儿子时,妻子一下就晕过去了!丈夫愤怒地追问儿子为什么要学坏,儿子却同样愤怒地瞪着爸爸说:“这要问问你们!你们有资格做父母吗?把我丢下几个月不管,只顾去赚钱!你们满脑子里只有钱,那我算什么?”丈夫被儿子问得哑口无言,他沮丧地揪着自己的头发,暗恨自己不该为赚钱而忽略孩子。

在这个家庭中,父母一心只想着赚钱,可能他们这么做的本意是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但没想到反而害了孩子。说实话,世上大概没有几个人不爱钱,努力赚钱也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是如果爱钱成痴,一头扎进钱眼里,那这种心态就有问题了。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不经意间养成了痴迷金钱的习惯,他们把求取金钱看成了生活的全部,永不满足地追逐金钱,结果常常因此而迷失了自己,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其实金钱根本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而且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痴迷金钱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一个人一旦钻进钱眼里,就是把自己送进了陷阱。人生除了金钱还有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不要一心想着钱,有时候金钱也是有毒的。

从前,有一个人贫困潦倒,家徒四壁,惟一的家具就是一张长凳子,他每天晚上就是在凳子上睡觉的。这个人很吝啬,他也知道自己这一点很不好,可就是改不掉。

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绝对会对别人很大方的。

佛祖看他可怜,就给他一只装钱的袋子,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会又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

于是,这个穷人就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个晚上没有睡觉,地上到处都是金币。这些钱足够他花一辈子了,可是他还是很舍不得扔掉袋子,于是他就不吃不喝整天往外拿金币,把整个屋子都装满了。

可是他还是不停地对自己说:“让我再多拿一点吧,再多一些钱的时候我就把袋子扔掉。”

就这样,他不停地拿金币,整个人处于歇斯底里的状态。

终于,他连拿金币的力气都没有了,虚弱得快要死去,可是他还是舍不得把袋子扔掉,最后死在了钱袋的旁边,而他的屋子里到处装满了金币。

如果这个人不是那么财迷心窍,在拿出足够自己花的钱的时候就停手的话,那么他就会过上富足的生活。可惜他一头扎进了钱眼里,结果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拥有更多的财富,是今日许许多多人的奋斗目标。然而,金钱的诱惑常常似乎与手头拥有的数目成正比例:你拥有的越多,你越想要。同时,每一元钱的增量价值,似乎与实际价值成反比例:你拥有的越多,你需要也越多。金钱能够买到舒适,促进个人自由。但一旦钻到钱眼里,金钱就会束缚个人的自由。

亚里士多德曾这样描写那些富人们:“他们生活的整个想法,是他们应该不断增加他们的金钱,或者无论如何不损失它。一个美好生活必不可缺的是财富数目,财富数目是没有限制的。但是,一旦你进入物质财富领域,很容易迷失你的方向。”

45岁的银行家特雷纳说:“虽然我拥有超过200万英镑的财产,但我感到压力很大,我不能在每年15万英镑的基本收入的基础上使收支相抵。我想也许我正在失控,我总是苦于奔波,但我还是错过了好多约会。当我不得不做决定时,我感到好像有人把他的拳头塞进了我的肠子里并不松手。午夜时,我会爬起床开始翻报表,我只是想让自己平静下来。我无法睡觉,无法停下来。然而我还是不能取得进步。”

很明显,在特雷纳看来,他所取得的一切都没什么意义,他真的相信,当他达到他的金融目标时,他将感觉像一位国王。金钱已成为他的自尊和支柱,一种对人的价值的替代之物。他意识到金钱本身绝不可能让他幸福,并且一直到他重新界定他的价值和他的优先考虑事项为止,特雷纳将继续在成功的边缘摇摆不定,将他的家庭和他的健康置于危险之中。

迷恋金钱有多种表现方式,特雷纳只是体现出其中一部分。然而,有一条把所有这些情况贯穿起来的共同线索,在这一点,金钱作为美好生活的手段的价值消失了,金钱本身成了一种目的。

当它被置于爱情、信任、家庭、健康和个人幸福之前时,它总是倾向于腐烂。

习惯痴迷金钱的人,是非常可悲的人。因为金钱再多,也不见得能够幸福快乐,相反很可能将自己推向充满痛苦的欲望深渊。所以聪明人擅于取舍,于我有益者,不懈追求,如麦粒;不利身心者,纵然好得天花乱坠,也不为所动,毅然拒绝。这才是智慧。否则,盲目追求只能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活得喘不过气来。而且金钱及物质财富何为多,何为少,很难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清朝乾隆时期的宰相和王申曾拥有的财富折合白银八亿两以上,可他还是“物苦不知足,得陇复望蜀”,整天提心吊胆,最后落得财产被抄、本人自裁的下场。

世人为了追求金钱、财富疲于奔命,甚至铤而走险;其实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样拼命地追求又有什么意义呢?可是很少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放下对金钱的痴迷吧!这样你才能生活得更好。

“习惯视点”

痴迷于金钱的习惯是非常可怕的,它会使人迷失自我,甚至害己害人。所以,我们可以追求金钱却不能痴迷于金钱,这样我们才会生活得更自由快乐!

7.要瞧得起自己

——挑战自卑的心理习惯

凯西长得不漂亮,眼睛不够大,鼻子不够挺,身材也干干巴巴,走在人群中,她总担心别人会嘲笑自己,渐渐地养成了自卑的习惯。不仅对自己的形象自卑,对自己的工作能力等各方面也都感到自卑。她就这样战战兢兢地活了25年,如果不是因为后来遇到了布鲁克林夫人,她可能一辈子都将自卑下去。布鲁克林夫人是她的同事,她是一个热心开朗的中年女人。有一次两人单独喝下午茶时,布鲁克林夫人突然对她说了一些让她永生难忘的话。“孩子,我注意到你总是表现得畏畏缩缩,你在自卑吗?其实每个人都自卑过,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有多少缺点,不过后来他们战胜了它,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得更好。孩子,不要这样自卑,你也是独一无二的呀!大声跟自己说:‘我很好!’那你就会过得越来越好。”凯西牢牢地记住了布鲁克林夫人的这番话,无论做什么都尽量使自己更自信,渐渐的朋友们都夸她变漂亮了。当然,她在其他方面也做得更好了。

自卑使凯西畏缩不快乐,但战胜了自卑的习惯之后,她获得了新生,也开始一步步走向成功。可见自卑的习惯对人影响之大。生活中很多人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他们自卑自弃,自我贬低,在这种习惯的影响下,他们没有勇气,懈怠,甚至还有人因此自毁。

自卑的习惯是人生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可以使一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能力大大降低。虽然偶尔短时间地滑入自卑状态是正常现象,但长期处于自卑之中就是一场灾难了。自卑的根源是过分否定和低估自己,过分重视别人的意见,并将别人看得过于高大而把自己看得过于卑微。如果说别的消极情绪可以使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暂时偏离目标或减缓成功速度,那么一个长期处于自卑状态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希望,甚至已有的成绩也不能唤起他们的喜悦、兴奋和信心,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失败的体验里不能自拔,对什么也不感兴趣,对什么也没有信心,自己不愿走近人群,也拒绝别人接近,整个与丰富多彩的生活隔绝,与人群疏远,自囚于孤独的城堡。

有自卑习惯的人可能会很胆小,由于要避免可能使他感到难堪的一切,他就什么也做不成;由于害怕别人认为自己无知,他就忍不住去征求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担心受到拒绝,他就不敢去找个好工作。由于这样压抑的结果,他在各方面都毫无进展,并且变得更加敏感。他日益敏感,再加上日益怯懦,他的精神状态就日益低落。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不能长时间把精力集中在任何事物上,只能集中在他本人身上,因而常常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有一个人有很严重的自卑习惯,他认为自己全身上下到处都是缺点,他觉得自己注定就是一个失败者。他总是习惯于贬低自己,“算了,我这么胖还是别去参加团体合唱了,免得给同学丢脸!”“我真是个天生的笨蛋,连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不,我不去跳舞!没有女孩会喜欢我的。孤零零地被晾在座位上更丢脸!”有一次,他所在的城市要举办一次校际演讲比赛,大家都推举他参加,因为他有浑厚的适于演讲的男中音,文笔流畅,演讲稿一定会很出色。无奈之下,他答应了下来,但却怕得要命,结果因为休息不好,在比赛的前一天嗓子竟然变得嘶哑,这更让他担心了。上台时,他不断对自己说:“你完了!你根本不是演讲的材料!别人会嘲笑你的,你要丢脸了。”结果这个可怜的人,站到台上时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大家真的对他失望了。

这个男孩被自卑的习惯控制住了,他不知道如果不是因为自卑,他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

自卑的习惯带来的恶果还不仅如此,许多人还因此走上自毁之路。

1983年,长沙某学院的一名男生在铁轨的车轮下粉身碎骨了。他来自边远山区的一个贫寒之家,父母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他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后来根据对其他同学的调查和他的日记发现,他的自杀只是源于自卑。因为他的身高不足一米六,虽然他身体健康,各种功能健全,但只是出于审美习惯的缘故,他觉得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是个二等残废,是社会的弃儿,活着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很明显,这位男生心态出了偏差,失去了理智,让自卑占了上风。可见自卑确是人生的杀手,确实可以把人带到生命的尽头,在不该结束生命的时候,将生命轻轻地抛了出去。它可以扼杀成功,扼杀幸福,扼杀快乐。

还有一个大学生由于来自贫困边远的山区,父母都是整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所以他的经济来源比起同宿舍的五个人要差很多。别人过生日时的请客吃饭、买衣服时的高档名牌,都让他产生一种不合群、低人一等的感觉,于是他拼命地想在学习上超过别人来弥补经济上的窘迫。但是无论他怎样努力,总是无法摆脱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经济压力,于是他有了极度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压得他日益难以喘息,最后得了精神分裂症。

自卑的习惯是人生潜在的杀手,不论属于哪一种表现形式,一旦发现自己错了,都应当加以调节和根除。自信是克服自卑最有力的武器,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卑,那么你将一事无成;你自信,那么你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你的价值。尽管苏格兰哲学家卡莱尔曾说过:“自卑和自我怀疑是人类最难征服的弱点。”但自卑的习惯并非不可消除,也并不可怕。

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

人对自卑具有极强的自控能力,他们的成功都是建立在自信基础上的。成功者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能够克服自卑的习惯,超越自卑。一个人只要相信自己行,就一定行,因为自信能使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习惯视点”

自卑的习惯是成功的天敌,我们必须战胜它。千万不要自轻自贱,应该真正地认识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承认自己的重要性,有助于提升自信,这样你就可以渐渐地摆脱自卑的习惯,拥有全新的生活。

8.坦然面对难题

——摆脱逃避问题的心理习惯

A君是某公司经理,一次,他的一个助手出了一个纰漏,给公司造成了损失,六神无主的助手找到A君,表示要辞职。这时,A君给他讲了一个藏在心里已久的秘密:8年前,我受雇于一家建筑公司当业务员,由于我的勤劳能干,大量欠款源源不断地收回,公司颓败的景象颇有改观。老板也很赏识我,几次邀我到他家吃饭。就在这时,他惟一的女儿悄悄地爱上了我,常常送一些精美的小玩意儿给我。我起初不敢接受,后来碍于情面只得收下。就这样过了两年,当有一天我告诉她我不能再给予她太多时,她一气之下寻了短见。

她的三个哥哥咆哮不止,扬言非要我偿命不可。那时我手里已有了为数不少的积蓄,很多人劝我一走了之。

我没有这样做,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事因既然在我,我必须回去面对这一切,是死是活——无关紧要。

“当我走进她的家门,一群人向我扑来,可她的父亲——我的老板向其他人摆了摆手,走上来紧握着我的手,良久才缓缓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女人愿意为你献身,说明你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你敢来面对这一切,说明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A君的话给了他的助手很大触动,他决定留下来,接受董事会的裁决。结果,董事会认为他敢于面对问题,只是扣了他两个月奖金。

面对难题退缩是没有用的,迎难而上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勇敢地面对问题,你会发现再困难的事情也没有到绝望的地步,稍稍转个方向又是一片生机。

故事中A君明知老板家等着他的是一场暴风雨,却没有因此一走了之,而是勇敢地去面对,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活中,当发生一些困难的事或令人痛苦的事时,很多人都习惯于逃避,然而事实就是事实,已经发生的不可能再改变。逃避、不敢面对其实就是在自我欺骗,这样只会使人变得更痛苦。而且一旦逃避成了习惯,人就会变得消沉,不再进取,到头来一事无成。

已故的布斯·塔金顿总是说:“人生加之于我的任何事情,我都能面对,除了一样,就是瞎眼。那是我永远也无法忍受的。”

但是这种不幸偏偏降临了,在他60多岁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看东西时,色彩整个是模糊的。他去找了一个眼科专家,证实了那不幸的事实:他的视力在减退,有一只眼睛几乎全瞎了,另一只好不了多少。他最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塔金顿对这种“无法忍受”的灾难有什么反应呢?他是不是觉得“这下完了,我这一辈子到这里就完了”呢?没有,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还能非常开心,甚至于还能运用他的幽默。以前,浮动的黑影令他很难过,它们时时在他眼前游过,遮挡他的视线,可是现在,当那些最大的黑影从他眼前晃过的时候,他却会说:“嘿,黑影来了,不知道今天这么好的天气,它要到哪里去。”

当塔金顿完全失明之后,他说:“我发现自己是个能承受视力减弱的人,就像一个人能承受别的事情一样。要是我五种感官全丧失了,我知道我还能够继续生存在我的思想里,因为我们只有在思想里才能够看,只有在思想里才能够生活,无论我们是否知道这一点。”

塔金顿为了恢复视力,在1年之内接受了12次手术,为他动手术的是当地的眼科医生。他没有害怕,他知道这都是必要的,他知道他没有办法逃避,所以惟一能减轻他痛苦的办法,就是爽爽快快地去接受它。他拒绝在医院里用私人病房,而住进大病房里,和其他的病人在一起,他试着去使大家开心,而在他必须接受好几次手术时——而且他很清楚地知道在他眼睛里动了些什么手术——他总是尽力让自己去想他是多么的幸运。“多么好啊,”他说,“多么妙啊,现在科学的发展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能够为像人的眼睛这么纤细的东西动手术了。”

一般人如果经历12次以上的手术和不见天日的生活,恐怕都会发疯发狂了。可是塔金顿说:“我可不愿意把这次经历拿去换一些更开心的事情。”

这件事教会他面对不如意的事,就像他所说的:“瞎眼并不令人难过,难过的是你不能面对这个事实。”

我们在一生中,也常常遇到失败,失败就是这样,你逃避它,它就拼命地追逐你,你面对它,它就会停步。所以说,失败并不可怕,不敢面对它才更可怕。

日本大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对此理念阐述得最透彻,他说:“跌倒了就要站起来,而且更要往前走。跌倒了站起来只是半个人,站起来后再往前走才是完整的人。”

日本三洋电机公司顾问后藤清一,曾在松下电器公司担任厂长,当时松下幸之助就给他最好的教育机会。有一天,日本遭逢有史以来最狂暴的台风,虽无人员伤亡,但工厂却接近全毁。后藤心想:好不容易迁到新厂,正想要全力生产、大干特干时,却遭此打击,老板心理上一定很沮丧吧!

松下是在台风即将停止之前赶到工厂的,此时不巧松下夫人亦身体不适而住院,他是探病后再赶来的。

“老板,不好了,工厂遭逢巨变,损失惨重,我来当向导,请巡视工厂一趟吧!”

“不必了,不要紧,不要紧。”

彼此无语)

老板手中握着纸扇,仔细地端详它,横看、纵看,神情异常地冷静。

“不要紧,不要紧。失败没什么了不起的,跌倒就应爬起来。婴儿若不跌倒就永远学不会走路。孩子也是,跌倒了就应立即站起来,嚎哭是没有用的,不是吗?”

松下说完掉头就走,对工厂的灾难毫无惊恐失色之态,就快速离去。

胜败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要敢于面对失败,重整旗鼓,开辟人生另一个战场。

习惯于逃避现实世界不快的人,永远也无法获得成功。生命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只有勇敢面对,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

“习惯视点”

逃避问题的习惯,常常会使人一蹶不振。当上帝关了这扇窗时,也一定会为你开启另一道门。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勇敢地去面对,绝处才有生机。

9.珍惜你所拥有的东西

——培养知足感恩的心理习惯

小李常说自己是被大材小用了。他在机关工作,工作虽然稳定,但薪水却没有在公司上班的多。更重要的,在单位里,他只是个小科员,他不知道自己哪年才能获得升迁。最后他选择了跳槽,他的朋友都劝他说:“别乱折腾了,我们都羡慕你呢!工作稳定,吃喝不愁,哪像外面这么风雨飘摇!你呀,就知足吧!”但小李却听不进朋友的劝告,辞职去了一家广告公司打工,这回他才发现,给人打工确实不易。每天早出晚归,没有个清闲的时候,自己的性格又实在不太适合干这个。他开始强烈地怀念起在机关的工作来,可惜已经回不去了。后来小李大病了一场,听说很久也没康复。

小李就是因为太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了,才会落得后悔痛苦的下场。生活中,很多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仿佛别人的都比自己的好,他们不满足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结果把自己推入了痛苦的深渊。我们应该逐步培养自己知足感恩的习惯,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快乐。

有头驴子,总是嫌它的主人给它的食物太少,却让它干过多的活,实在不公平,于是它向上帝祈求改变现状,另外换一个主人。上帝劝诫它,这样做以后要后悔的,但还是给它换了新主人——一个烧瓦匠。在砖瓦场的劳动更加辛苦,驴子感到换主人后它的负担更重了,实在太累,于是又请上帝为它换主人。上帝答应了,但告诉它这是最后一次,于是把驴子送到皮革匠那里,驴子觉得它的工作更加繁重了,懊悔地感叹:“我宁可在第一个主人那里饿死,在第二个主人那里累死,也比现在强得多。要知道,我现在的主人,我活着时要给它卖命,死了他还要剥我的皮,太悲惨了。”

由于不知足,这头驴子一步步滑入痛苦的深渊。在它不满第三个主人时,很可能会落入第四个痛苦,它只能在不知足的习惯驱使下过着痛苦的一生。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印度有个国王名叫察微。

有一次,在空闲的日子里,察微王穿着粗布衣服,去巡视民情。他看到一个老头正在愁眉苦脸地补鞋,就开玩笑地问他说:“天下的人,你认为谁是最快乐的?”

老头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国王最快乐了,难道是我这老头儿呀?”

察微王问:“他怎么快乐呢?”

老头儿回答道:“百官尊奉,万民贡献,想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这当然很快乐了。哪像我整天要为别人补鞋子这么辛苦。”

察微王说:“那倒如你讲的。”

于是,随后他便请老头儿喝葡萄酒,老头儿醉得毫无知觉。察微王让人把他扛进宫中,对王后说:“这个补鞋的老头儿说做国王最快乐。我今天和他开个玩笑,让他穿上国王的衣服,听理政事,你们配合点。”

王后说:“好!”

老头儿酒醒过来,侍候的宫女假意上前说道:“因为大王醉酒,各种事情积压下许多,应该去办事的地方了。”

众人把老头儿带到百官面前,宰相催促他处理政事,他懵懵懂懂,东西不分。史官记下他的过失,大臣又提出意见。他整日坐着,身体酸痛,连吃饭都觉得没味道,也就一天天瘦了下来。

宫女假意地问道:“大王为什么不高兴呀?”

老头儿回答道:“我梦见我是一个补鞋的老头儿,辛辛苦苦,想找碗饭吃,也很艰难,因此心中发愁。”

众人莫不暗暗好笑。夜里,老头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说道:“我究竟是一个补鞋的老头呢?还是一个真正的国王?要真是国王,皮肤怎么这么粗?要是个补鞋的老头又怎么会在王宫里?”

王后假意说道:“大王的心情不愉快。”便吩咐摆出音乐舞蹈,让老头儿喝葡萄酒。

老头儿又醉得不知人事。大家给他穿上原来的衣服,把他送回原来的破床上。老头儿酒醒过来,看见自己的破烂屋子,还有身上的破旧衣服,都和原来一样,全身关节疼痛,好像挨了打似的。

几天之后,察微王又去看老头儿。老头儿说:“上次喝了你的酒,就醉得不晓人事,到现在才醒过来。我梦见我做了国王,和大臣们一起商议政事。史官记下了我的过失,大臣们又批评我,我心里真是惊惶忧虑,全身关节疼痛,比挨了打还厉害。做梦都如此,不知道真正做了国王会怎么样?上次说的那些话错了。”

因而佛祖说:“莫羡王孙乐,王孙苦难言;安贫以守道,知足即是福。”

故事中补鞋的老头儿羡慕国王的生活,以为锦衣玉食、万民朝拜就是一种快乐,岂不知国王也有国王的苦恼,补鞋也有补鞋的乐趣。

其实布衣粗饭,也可乐享终身。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知足常乐,就是要有一颗豁达开朗平淡的心,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拒绝各种诱惑,心境变得恬适,生活自然就愉悦了。而人之所以有烦恼,就在于不知足,整天在欲望的驱使下,忙忙碌碌地为着自己所谓的“幸福”追逐、焦灼、勾心斗角……

所以,我们要养成知足常乐的习惯,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不能体会自己身边的幸福,眼睛总是盯着别处。

“习惯视点”

知足的习惯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一种从容,勇于改变确实是积极上进的表现,但盲目的改变就是一种妄想,它只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我们应当认清自己所处的现实,培养知足感恩的习惯,牢牢地把握住你所拥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