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登上心健康快车健康"心"观念登上"新"快车
36711800000010

第10章 了解我们的心和脑

我们的心脏是一个强壮有力的肌性器官,它的性格积极向上,像本人的拳头大小,正好位于胸部正中的左侧。由两个泵一样的左心与右心构成,这两个相互协调、通力合作的泵,连续不断地将血液送往全身,把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的器官和组织,同时也携带走全身各个器官代谢后产生的有害的废物。

左右两心由一个强壮的肌性壁(肌间隔)分开,同时又分为四个腔室,上面两个称为心房,下面两个厚壁的称为心室。心房和心室之间有四个心瓣膜,别看它们十分小巧,但是它们的存在却是大自然进化了千万年的杰作,它们共同作用,保证了血液在心腔内以单一方向运动,为血液循环提供了最佳保证。

左侧的泵(左心房和左心室)是将来自肺部含有氧气的红色血液(动脉血)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右侧的泵(右心房和右心室)是将由全身汇集而来的含有二氧化碳的黑色血液(静脉血)送到肺里,以便再生新鲜的动脉血。身体组织使用过的血液回流进入右心,再被泵出肺。流经肺的血管网称肺循环,它能使血液携带新鲜的富氧血回流到左心,再泵至全身组织,还于全身组织的血液通路称为体循环。在静息状态下,血液流经肺和全身组织的一次完整循环约需1分钟,心脏需泵出5~7升的血液。

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

别看我们的心脏重量只有300克,不到人体重量的0.5%,但它每跳动一次就要搏出70毫升血液,每分钟可以搏出近5000毫升的血液,每天就是700万毫升,即约7吨的血,相当于心脏自身重量的2万余倍。

心脏在一刻不停地为身体输送着血液,所以,它需要消耗大量的氧,这些氧来自相当丰富的血液供应,在人体所有器官中,只有脑所需要的血液供应量比心脏多。但是心腔内的血液不能直接渗入心肌细胞,所以心脏的肌肉细胞需要有一套独立的血管网来为它输送血液,这就是冠状动脉系统。

心动周期

心脏搏动与人的主观意志无关,不管你是在思考问题还是在走路看书,它都以每分钟60~90次的节律跳动着。决定这一节律的是一种特殊的心肌组织——窦房结,它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分界线,是整个心脏的马达。每隔一段时间,窦房结就会产生一种电冲动性兴奋,剌激心房而使左右心房收缩,然后,通过各种复杂的反应传到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的房室结,并由此传到分隔左右心室的室中隔,进而波及左右心室,使整个心室受波动而引起收缩。三个间隔明显的时相构成了按时有序的心脏搏动,第一阶段为舒张和血液充盈期,之后为收缩和挤压期。说起来让人感觉复杂,但实际上这个复杂的心动周期平均仅为0.8秒。当你在剧烈运动或是感到紧张的时候,你会觉得心跳加速,这是因为心动周期正迅速缩短。

1.舒张期

心动周期的第一阶段,缺氧血进入右心房,富氧血进入左心房,随后,血液流入心室。此阶段末,心室约被充盈至80%的容量。

2.心房收缩期

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启动心动周期的下一阶段,即心房收缩期。此期将心房内的残余血挤入心室。

3.心室收缩期

心动周期的第三阶段,即心室收缩期。心室出口处的瓣膜开放,血液被挤入肺动脉和主动脉,此阶段末,舒张期又重新开始。

我们的大脑,重量不超过1.4千克,但却有着超过120亿个神经元和500亿个为神经元通路提供支持的胶质细胞,它和脊髓一起,构成了人体的总指挥部,控制和调节着大多数的自主运动,如心脏的跳动、跑步、游泳等。更重要的是,这个仅仅1.4千克左右的软组织器官,却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思考、学习和创造等各种智力活动的主要场所。

脑是漂浮的,它漂浮在颅内的液体——脑脊液中,脑脊液是一种透明的液体,由脑室产生,每天更新4~5次。它含有蛋白质、葡萄糖、为脑组织活动提供能量,并且还含有适量的淋巴细胞,能够有效地抗感染,脑脊液充满在脑和脊髓周围,保护和营养着大脑和脊髓。

脑的表面

脑的最大部分是大脑(也叫端脑),其最明显的特征是表面有显著的折叠,而每个人脑的表面折叠形式又是不一样的。脑表面的浅凹称沟,深凹称裂。裂和一些大的沟围成的特异功能区叫叶,脑表面突起的部分叫回。

大脑的内部

大脑位于脑的中心,是整个脑的信息中转站。大脑周围的一组结构被称为边缘系统,不要小看这个边缘系统,它决定着我们的生存行为和情感,如愤怒和害怕等,甚至还有爱情。与边缘系统紧密相邻的是下丘脑,它全面控制着自主神经支配的身体活动。

灰质和白质

脑的灰质是由多群神经元胞体组成的,白质主要是由神经元胞体发出的有髓轴突或神经纤维组成。绝缘性的髓鞘由脂肪组成,起着增加神经冲动传导的作用。

纵行联系

投射纤维束是由有髓纤维组成的,在脊髓、脑干与大脑皮质之间传导冲动。这些神经束经过一个被称为内囊的交通环节,是一个致密纤维带和胼胝体的交叉。

丘脑和脑干

丘脑是神经系统的另一个中转站。它将来自脊髓、脑干的感觉神经信号进行分类、分析和引导并传到大脑皮质以及特定脑区。脑干中有数个生命调节中枢、如心跳、呼吸、血压、消化和某些反射活动:吞咽和呕吐等。

脑脊液和颅骨保护着大脑

大脑如此重要,所以大自然才为它制造了重重保护,首先是坚硬的颅骨,当收到意外撞击或者在硬物打击下,颅骨可能会骨折,而引起严重的脑外伤,这时颅内的脑脊液还能够吸收和分散一部分外界的机械力,从而保护大脑。

脑的供血

虽然大脑只占身体重量的2%,但是却需要身体20%的血液来维持它的日常功能,氧和葡萄糖由血液输送而来,若没有这些必要的物质,脑的功能马上就会丧失,出现眩晕、意识紊乱和失去知觉。缺氧6~8分钟,就可以引起脑损害以及死亡。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指任何影响脑血供的疾病。脑卒中是最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大约1/3的病人因此而死亡,1/3的病人因脑卒中而留有残疾。另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偏头痛,但它不会造成永久的功能丧失。

血管

复杂的循环系统使血液能行使许多不同的功能。血液的主要功能是为身体各组织、器官和细胞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细胞排出的代谢废物,调节全身的水、温度和酸碱平衡,它含有的血小板细胞和白蛋白还能防止由于损伤引起的失血并且有抵御感染的功能。

血液的运输

如果没有氧,人体内的所有细胞将很快死亡。来自肺的富氧血经过身体的各条动脉逐渐进入到较细的微动脉血管内,这些血管通过毛细血管网再连接到静脉系统。

静脉的结构

通过静脉回流到心内的缺氧血处于低压状态,它的流动有赖于一系列单向防止血液返流的静脉瓣膜。

血凝块

当人在失血的时候,血液中所含有的血小板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导致纤维(蛋白)束的形成,这些条束形成网架,网罗红细胞形成凝血块,堵住血管的裂口而产生凝血作用。

毛细血管网

动脉和静脉的两个循环通路是由毛细血管相连而组成的,这些极小的血管相互连接构成血管网,它的密度随着器官和组织的供血需要而变化,比如:心脏有一个致密的毛细血管网,而皮肤处的血管网则相对简单,血液在毛细血管网内比在动脉内流得缓慢得多,这样,细胞所需要的氧和营养物质就能充分交换。

交换场所

毛细血管的管壁非常薄,上面有很多细小的孔隙,因此带有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液体能流出进入组织细胞,同时如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也可回流入血管。

细胞生成

氧红细胞的寿命或周期仅为80~120天,在我们身体内,每秒钟就有200万个红细胞死亡,同时由体内红骨髓以同等效率产生新的红细胞,这个过程称为红细胞生成。它见证了人体所必需的氧能持续和充足的供应,对我们全身细胞的生存和正常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肾脏的作用

在血液循环中,肾脏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流经肾脏的血液只能携带很少量的氧,肾脏不能获得足够的氧,就会激活一种红细胞生成素,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加。

血红蛋白和氧

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由含铁血红素和呈带状蛋白链的珠蛋白组成。氧从微小的肺泡囊处进入红细胞,和铁结合成氧血红蛋白,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运输到全身,然后在毛细血管处释放氧进入周围的组织液中,身体内缺氧的各种细胞摄取这种生命元素,并利用它产生能量。

正常血液

正常的血液呈红色,是因为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分子含有能接受氧的色素,当它和氧结合时就呈现出鲜红色;贫血时,红细胞数量减少,由于缺乏血红蛋白,红细胞呈苍白色,血液颜色也会变淡,含氧也会较正常的血液少。

心和循环

心通过坚韧、富有弹性的动脉管道泵出血液。肺循环的血管起自心的右侧,它把血液运输到肺,在那里补充新鲜的氧;主动脉从心发出主干动脉,并由多条分支构成体循环,携带氧至全身组织。动脉血通过毛细血管网灌注全身的组织和细胞变成静脉血,再通过静脉网回流到心脏,这个有点像精密灌溉系统的血管网络总长度约150000千米。血液通过静脉回流到心的速率和搏出到动脉的速率相等,平均完成一次全身的血液循环大约需要1分钟。

门静脉系统

门静脉系统是两种不同组织之间的血管连接。从胃、脾、小肠和胰来的血液汇入许多小静脉,由小静脉汇合形成门静脉。门静脉将胃肠道的血液运输至肝,在肝内吸收、贮存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同时去除毒素、毒物和废物。去毒的血液进入下腔静脉回流到心,并到肺进行有氧交换,再分布至全身。

中医对心和脑的认识

中医上的“心”是身体中的“君王”

在心的认识上,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医认为心除了主血脉之外,尚有主“神”的功能。生活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说法,包括用“开心”形容喜悦,用“伤心”形容悲伤,用“关心”表示爱护,用“知心”表示朋友交往至深。《尔雅》中也说“谋,心也”,把思考归结为心的功能。

中医认为,“神主气”,而“气”正是人体的免疫力和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人为什么在恐惧、悲伤、抑郁的时候容易得病呢?就是因为“气”乱影响到免疫的缘故。心气还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如果因为抑郁、悲伤等导致心气运行迟缓,血液就会停滞造成淤血,相反,如果因惊慌、暴怒导致心气运行突然加剧,就会造成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因此,中医养生最讲究“心平气和”,心平才能气和,气和,免疫才能平衡,身体才能健康。

心与脑的联系

中医上讲,心主神,其实把脑已经归到“心”的大系统里了,也就是说,脑的功能是心功能的一部分,比如思考、记忆、精神、心理活动尽管由脑来执行,但受到“心”的影响。

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了“2004年北京国际科教电影电视展评研讨会”上,由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选送的作品《移植记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医学发展到新的前沿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挽救生命的心脏移植手术。但是,在接受新的心脏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他们接受了捐献者的喜好、憎恶、记忆、情感特征等。”中医泰斗邓铁涛先生同样同意捐献者的心脏移植可以影响到接受者的性情,这难道不是心与脑密切联系的佐证吗。

心与脑的联系的另一方面就是心为脑提供了血液,而血液中不但包含了营养成分和氧气,而且还包括了大量的激素、传递各种信息的神经物质,比如心钠素由心脏分泌,但在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也有大量分布。

心脑同病

了解了心脏和大脑的结构,就可以发现,心脏和大脑是人体需要血液供应量的最多的两个器官,也是对于人体最重要的两个器官。如同汽车需要汽油来提供能量一样,我们的心与脑,时时刻刻都需要新鲜的血液来提供能量。

我们的血管就是输送这些能量的载体,前面也提到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患上动脉硬化的血管好比“水管上粘了很多油腻的东西,造成水管堵塞或水流不畅”。

血管和我们城市中的道路也很像,血脂高,血流就会缓慢,就如同道路中车辆较多造成车辆行驶缓慢一样,而且我们会发现一些拖拉机也跑到了城市里的道路上,还会发现有好多违规的车辆停在路边,造成道路的狭窄,而这些违规的车辆就好比是我们血管内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血管壁上沉淀,造成血管狭窄及硬化,这样的话就很容易造成血管堵塞。车堵在哪里,就会造成哪一块的交通受影响,同样,哪一段血管堵了,哪个区域就会受到影响,这一块区域的功能就会减弱或丧失,因为缺少了血液供应,心脑血管疾病就是由于血管变得狭窄导致心脑供血不足。

如果堵在心脏血管的某个部位或是脑血管的某个部位那么问题就相当严重了,而因为心脑恰恰是最需要血液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两个器官有着丰富的血管支持系统,这样,发生“堵车”的机会也就更大,一个地方发生了交通事故,还会连带影响另一个地方。堵在心脏,血液不能正常流动,交通会进一步堵塞或者停滞;堵在大脑,等于堵住了司令部,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解决心脑血管的问题就如同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一样,拓宽道路(血管),减少路上卡车(血脂)的数量。所以,为了预防堵车的发生,我们必须改善交通状况,扩建道路或者请一些负责任的交通协管员,把一些停在路边的违规的车辆清除出去,把一些不应该进城市的车,如拖拉机给清除出去。扩张血管,尤其是人体末端血管以及脑血管,可以缓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就犹如拓宽了道路,不堵车了,症状就消失了,交通压力下来了,血压也就下来了。

心脑血管病——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其实是一个大类疾病的总称。但提起心脑血管疾病,我们一般是指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压。

据最新数字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0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上百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致残。在我国,现有高血压病人1.6亿,而且,患病率还在逐年上升;有脑血栓病人1000万左右,其中75%以上的人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我国因心脑血管病而死亡的人数每年约有360万,而且还在以每年6万人的数目递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最直接的原因是高血脂症。当血脂(主要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超过正常值时,就称为高脂血症,它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地侵蚀我们全身的组织和器官,并由此引起一系列心、脑、肾的损害。

它的发展步骤是这样的:高脂血症→血管硬化→血压增高→心脑供血不足→心脑血管意外(即脑卒中或冠心病)。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老年痴呆、糖尿病等老年性心血管疾病都可能合并高脂血症。因此,预防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应该是保护心脑健康特别需要关注的焦点。

很多人得了高脂血症而自己没有什么症状,也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因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忽视了降血脂,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注意科学饮食和适当运动,任由高血脂状况恶性发展,不加控制,这样,血管负担日复一日加重,形成的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血脂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造成血管内壁沉积物就越多,就像水壶里的水垢一样慢慢地、一层一层地沉积在血管内壁上,一般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就已经开始形成这种沉积物,甚至有10%的儿童从10岁就开始了,这种沉积物在医学上被称为粥样硬化斑块。一般人在成年后,由于这种沉积使动脉血管平均每年狭窄1%~2%,十几年或几十年后,由于粥样硬化斑块长期积存的作用,阻隔了血管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血管营养状况每况愈下,使血管慢慢变硬、变脆、变窄、失去弹性,而且,这种不良作用还能引起高血压病或加重高血压的程度。当血管的截面积的50%被挤占后,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的症状就十分明显了,这时,头晕、头痛、憋气的感觉就会时有发生。当血管的截面积被堵住90%以上,就可以认为这条血管被完全堵塞,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发生猝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治疗动脉硬化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粥样斑块从血管壁上剥离,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渗入管壁,激活管壁肌体营养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恢复血管的正常功能;(2)药物中原儿茶酚酸促进血管平滑肌柔韧,降低血流阻力;(3)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清理血液中的脂类物质,消除动脉粥样硬化复发的可能性。这也正是动脉硬化的专业治疗药物脑心清的神奇机制所在。

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因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肌缺氧(供血不足)所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绝大多数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

引起冠心病的原因是什么?

1.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通常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所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是指由于动脉壁内的脂质沉淀导致血管壁硬化变脆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始于血液中过量脂肪和胆固醇的聚积。这些物质渗入有细微损伤的动脉内壁,逐渐沉积的过程称为动脉粥样化。

根据斑块引起管腔狭窄的程度可将其分为4级:Ⅰ级,管腔狭窄在25%以下;Ⅱ级,狭窄在26%~50%;Ⅲ级,狭窄在51%~75%;IV级,管腔狭窄在76%以上。

2.斑块的形成

动脉粥样化的沉积逐渐形成团块样物质,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内核为脂肪,顶部被纤维帽覆盖,斑块使动脉壁增厚,并使管腔变窄,阻碍了血液流动,如果血液涡流使斑块表面变得粗糙,血小板和血细胞就可能在此聚集,产生血凝块,最终可能会完全阻塞动脉。

3.粥样硬化的部位

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发生在冠状动脉主干或者小分支的任何部位,但是斑块常发生在受压点,如动脉分支的接合处。

4.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后,只能通过少量的血液。

5.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什么是心绞痛?

心绞痛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心肌耗氧量和供氧量暂时失去平衡所引起。心绞痛既可因心肌耗氧量暂时性增加超出了已狭窄的冠状动脉供氧能力而发生(劳力型心绞痛),亦可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供氧不足而引起(自发型心绞痛)。

由于劳累引发的胸痛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心肌在负荷增加时供血不足,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是一种胸骨后的较窄或压缩性疼痛,有时可放射至颈部、颌部然后向下到达上臂部。疼痛常在休息时迅速缓解,如果一个人在受凉感冒、情绪激动或者饱餐之后,有轻度的劳累便可诱发心绞痛。

运动可以促使血液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处,阻碍了心脏肌肉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心脏缺血区。

心脏血液供应不足的时候,心脏不能获取它所需要的氧和葡萄糖,因此它试图通过其他的化学途径产生能量,但是由于供血不足,不能将生成的代谢废物充分地运走,结果引起疼痛。

治疗心绞痛的药物通过扩张冠状动脉,以增加血流量,这些药物也能降低血压、减慢心跳速度,从而减轻心脏肌肉的负担。硝酸盐类药,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是常用的药物。而一些中药如复方丹参片、脑心清颗粒则可以作为长期的防治用药服用。

心脏病发作是指什么?

心脏病发作经常是在轻微甚至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胸痛类似心绞痛,但往往更为严重,不一定是劳累引起的,靠休息也不能缓解,病人可出汗、乏力、甚至丧失意识。如果发作导致心跳完全停止、即心脏骤停,死亡就随之而来了。

1.血供应受阻

当一支冠状动脉受阻并且持续得不到缓解,它供应血液的心肌细胞就会坏死,心脏病发作的严重程度依赖于受损心肌的范围和其他冠状动脉的健康状况。

2.酶活性检测

酶是一类蛋白质,它调节着身体的化学反应。在心脏病发作时,受损组织会释放出某些酶进入血液,因此测定酶的活性有助于了解心脏的损伤程度。

2.酶释放

心肌纤维中的酶进入毛细血管,然后通过冠状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4.药物治疗

医生可以使用许多不同的药物帮助血液流通顺畅,溶栓类药物能溶解新鲜的血凝快,而抗血小板类药物和抗凝剂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防止凝块的形成。

5.溶栓剂

当纤维条束和血细胞缠绕交织时,形成了血凝块,溶栓类药物能使正常无活性的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纤维蛋白溶酶,后者能分解纤维蛋白、并溶解血凝块。

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由于绝对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伴有冠状动脉供血区的持续性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绝大多数(95%)的心肌梗死局限于左心室一定范围,并大多累及心壁各层,少数病例仅累及心肌的心内膜下层(心内膜下梗死)。

冠状动脉性猝死较为常见。多见于30~49岁的人,男性比女性多3.9倍。发病有两种情况:

在某种诱因作用下发作:如饮酒、劳累、吸烟、运动、争吵、斗殴等。患者可突然昏倒在地、四肢肌肉抽搐、小便失禁,或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口吐泡沫、大汗淋漓,很快昏迷。症状发作后立即死亡,或在一至数小时内死亡。

在夜间睡眠中发病:多在家中死亡且往往不被人察觉,所以多无目击者。

引起猝死的原因:多数为1~2支以上冠状动脉有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其中有的病例并发血栓形成。此外,冠状动脉畸形、梅毒性主动脉炎所致的冠状动脉口狭窄或闭塞,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时,主动脉瓣或二尖瓣上的血栓物质脱落,进入冠状动脉口所致的冠状动脉栓塞等均可引起猝死。

心肌供血不足在狭窄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过度负荷而造成心肌供血不足,亦可引起心肌梗死。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吸烟、运动不足、高脂饮食、肥胖、血压和糖尿病是产生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人们面临应激以及如何应答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高血压

高血压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都随之增高。血压愈高,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愈严重,发生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愈高。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血压超过21.3/12千帕(160/90毫米汞柱)者比血压在该水平以下者的冠心病患病率高2.3倍;开始患高血压年龄越早,以后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越大;舒张压超过12.5千帕(94毫米汞柱)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比正常血压者高3.6倍。

美国对5209例30~60岁男性进行了16年随访研究,发现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冠心病3种主要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均随血压升高而增加。

2.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

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血清胆固醇浓度与引起冠心病有关。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为5.胆固醇在体内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粥样斑块中胆固醇的主要来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故近来人们很重视血清总胆固醇(TC)与HDL-C比值的作用,把TC/HDL-C作为冠心病的预报指标,当其比值大于4.4时,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明显升高。

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年龄越早,今后发生冠心病的机会也越大。

3.超重和肥胖

超标准体重的肥胖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肥胖能使血压和血清胆固醇升高。国外研究显示:体重每增加10%,血压平均增加0.86千帕(6.5毫米汞柱),血清胆固醇平均增加18.5毫克%。35~44岁男性体重增加10%,冠心病危险性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性增加86%。

4.糖尿病

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机会较无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高1倍。

5.生活方式

(1)吸烟。烟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如尼古丁、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多环芳烃以及铅、镉、镍、汞及砷等金属毒物,其中多环芳烃和砷、镍已知是致癌物。尼古丁可剌激血管收缩,使血管内膜受损,亦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一氧化碳造成的缺氧,可损伤动脉内膜,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吸烟者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戒烟者较吸烟者冠心病的死亡率低。戒烟时间越长者,冠心病死亡率越低。

(2)饮食。冠心病高发地区人们的饮食中往往富含脂肪,尤其是肉和乳制品。植物油和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脂、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作用。膳食纤维又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我国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相对较高,但近年来,膳食中脂肪比重正在逐步上升,膳食纤维正随着食物加工的精细程度而减少,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3)体力活动。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体力活动及体力劳动强度趋向减少及下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脑力劳动者患冠心病的危险度增加。缺乏体力活动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度是有正常活动量者的1.5~2.4倍。且与冠心病的危险性呈等级相关。

6.水的硬度及微量元素含量

饮用水水质的硬度与冠心病亦有一定的关系。硬度是指溶于水中的钙、镁盐类的总含量。水中铁、锰、铝等盐类也会造成硬度。

水的硬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负相关。

7.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

冠心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联合危险因素越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合并症的可能性越大。曾有研究揭示,具有三种主要危险因素的个体(血清胆固醇=6.46毫摩尔/升(250毫克/毫升),舒张压=12千帕,有吸烟史),冠心病患病率比完全没有这三种因素的人高8倍,比具有两种危险因素者高4倍。

8.其他

如家族史、神经类型及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病均有关。

冠心病家族史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独立的危险因素。我国学者曾对冠心病有关的项目作调査,如:

个人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力活动、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

有关疾病史,如冠心病、脑卒中及高血压病的家族史、糖尿病史等;

甘油三酯、胆固醇等生化指标。

男人更容易得冠心病吗?

一般来讲,男性冠心病病人的死亡率比女性高3~6倍。不同国家的冠心病病死率明显不同,富裕的发达国家有着较高的病死率,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病死率已经在下降,主要原因是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更多地认识到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病死率在两性之间的差异正在减少。

根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当年全球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数为1700万例,每3个死亡的患者中就有1例是死于心血管疾病,这一数字到2020年预计将增加50%。亚太群组协作研组织(APCSC)一项历时5年,针对逾50万亚洲人口的研究表明,心脏病已在亚洲大规模流行,亚洲人罹患心脏病的年龄要比西方小得多,因而对我国及其他亚洲国家造成了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2003年9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患心血管病的患者中妇女比男子更容易死亡,妇女因心脏病和脑卒中死亡的数字是其他各种癌症致死数字总和的2倍。卫生组织指出,每年有16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其中860万是妇女;大多数妇女惧怕癌症,特别是乳腺癌,但她们对心脏病的重视程度远不及癌症。

2006年底,美国妇女健康调査协会出版的《妇女健康用户指南》称,心脏疾病每年要夺走50万美国妇女的生命,这比死于心脏疾病的男性还要多5万人,此数据让心血管病这一原来的“男性专利”骤然间成为威胁女性生命的一大杀手,其中又以冠心病为最。

根据美国健康部门调査:非洲裔、西班牙裔、拉丁裔以及亚洲裔的美国妇女比本国的白种妇女更容易患心脏病。因为她们患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概率比本国的白种妇女高,因此有色人种的妇女比白种妇女有更多的可能死于心脏病。面临心血管疾病的严峻挑战,有色人种妇女应该更注意减少患病危险因素。根据有关资料及我多年的临床经验,“冠心病”这三个字已经深入人心,不少著名人士因患冠心病猝死家中,人们对此越来越关注。广大女性朋友应重视以下几点,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冠心病。

第一,与男性相比较,妇女患冠心病有自己的特点,熟悉这些特点,对预防和治疗妇女的冠心病是必须的。从冠心病发病率上看,差别主要是在50岁以前男性更为多见,患者中男女的比率为1.5~4.0:l。一般认为女性较男性冠心病晚发10年;而女性绝经期后发病率明显上升。弗明汉心脏研究中心报告显示,同一年龄的妇女,绝经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为未绝经者的2倍,值得引起注意。

第二,运动心电图试验是初筛早期冠心病的最方便的无创性手段。据美国文献统计,女性该试验的假阳性率高达21%,而男性仅为7%。女性出现运动试验假阳性率为男性的3倍,其原因假说很多,但到目前为止尚不能科学地回答此问题。所以对女性患者,尤其是50岁以下女性患者运动试验阳性结果应持审慎的态度。临床经验表明,40~50岁的妇女,安静心电图非特异性ST段T波改变的机会较多,而实际上非冠心病所致的比例也较男性为多,不能单纯依照心电图仅存的ST-T改变就草率地下冠心病的诊断。

第三,国外资料还表明,女性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较男性高,尤其在绝经期后,其原因除有性别差异外,还有许多复杂的因素。有人认为妇女一旦发生冠心病,较男性预后差,但总的说来,男性冠心病病死率高于女性。口服避孕药可使血压升高、血脂升高、糖耐量下降及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35岁以下妇女如无血压、血脂异常,服避孕药是相对安全的;35岁以上妇女口服避孕药,其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其他器官血栓栓塞发生率上升,因此,35岁以上有冠心病易患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的妇女,不宜服用避孕药。有糖尿病的女性患者较男性更易患冠心病。绝经后的妇女要定期复査血脂。

第四,肥胖,特别是腹部脂肪尺寸与中年妇女的冠心病风险有关。正由于中等和完全肥胖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因此继续致力于预防肥胖和深入研究改变腹部脂肪是有必要的。在我们国家,超重的人达到2亿,肥胖者有6000万人。超重和肥胖的人更易患上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是否肥胖有两种计算方法。一个测定标准为体重指数:体质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的平方(米2)。目前我们国家的标准为BMI在20~25为正常;25~30为超重;30以上为肥胖。例如:一个人的体重是70千克,身高1.75米,那么他的体重指数为22.9,属于正常范围。

另一个测定标准为腹围,男性应小于90厘米,女性应小于80厘米。与体重指数BMI比较起来,腹围对于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更高,因为“大腹便便”者更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已有的研究明确显示,减轻过重的体重会使血压、血糖和血脂异常更容易得到控制。

除了高血压、葡萄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之外,腹部脂肪也与新陈代谢异常,包括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过多和甘油三酯水平上升等有关。

根据波士顿研究人员的研究报告,腰围在75厘米以上的妇女,患冠心病的风险是苗条妇女的两倍。波士顿妇科医院和哈佛医学院在8年里调査研究了44702名40~65岁没有患过冠心病、脑卒中和癌症的妇女。研究人员比较了腰围和髋围的比率,以确定女性冠心病的风险。他们确定腰围和髋围比率是0.88或更高的妇女患上心脏病的风险是比率不到0.72的妇女的3.25倍。照该研究报告所言,腰围为95厘米或更多的妇女,患上冠心病的风险更高。美国饮食学会发现,对于多数妇女来说,健康的体重应该是腰围和髋围比率在0.80以下。研究人员也发现,对那些体重属于健康范围(体质指数是25、1.60米高和体重66公斤或以下)的妇女,腰围和髋围比率以及腰围与冠心病风险息息相关。

第五,根据一项研究显示,许多妇女在心脏病发作前一个月会出现不寻常的疲劳与睡眠混乱现象,专家呼吁,妇女们应重视这些细微的征兆,及早预防可能的心脏病危机。

美国《健康与年龄》报导指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针对超过五百位曾因心脏病发作送医治疗的妇女进行调査,结果发现有九成五的妇女表示,在病发前一个月出现不寻常的症状,其中七成一的妇女有不寻常、无法解释的疲劳现象产生。另有四成八的妇女表示,心脏病发作前一个月有睡眠混乱的现象,四成二的妇女有呼吸短促的毛病,三成九出现消化不良,三成五则出现焦虑。所以我们提醒,如果妇女们能注意这些心脏病发作的早期征兆,就可提早治疗或防范可能的心脏病变。

第六,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人易患冠心病,例如吸烟,吃高糖、高脂肪、高盐等垃圾食品。喜欢久坐、情绪不佳、易怒、缺乏运动、酗酒、熬夜等,均有损健康。吃有益健康的食品、平均每日运动至少半小时,保持旺盛的精力,一天到晚乐呵呵,不吸烟和体重不超重的妇女患冠心病的风险极低。另外,低风险妇女日常饮食中高谷类纤维、含ω-3脂肪酸和叶酸的海产品最高达饮食总量的40%。

第七,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病人更是冠心病高发人群,因此降压、降糖、降脂治疗非常重要。按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求:正常血压为120/80毫米汞柱。当血压在120~139/80~89毫米汞柱时,应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发生。当高于以上标准时,则应服用降压药治疗。

同样,当胆固醇在4.5毫摩尔/升以下时冠心病较少,对于高脂血症应先膳食治疗3~6个月,如果效果不好应找医生治疗。还要积极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不要小看这三大杀手:高血压——无声杀手,局血脂——微笑杀手,糖尿病——甜蜜杀手。决不能对它们掉以轻心,因为它们是冠心病的好朋友。

总之,关心健康,从自己做起。管好嘴,吃健康食品。用好腿,多锻炼。勤动脑,多学习。行善抑恶,延年益寿。

高血压病人更易患冠心病吗?

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高血压为冠状动脉、脑动脉及外周动脉粥样病变的主要危险因子。高血压所致的冠心病是血压正常者的2~4倍,其主要原因是高血压通过影响内皮及平滑肌细胞内膜通透性而使动脉壁发生改变,表现为内皮细胞发生功能障碍,不能阻止血小板与单核细胞粘附在血管壁上,内膜表面不平滑,于是越来越多的血小板与单核细胞聚积在血管内壁上,这些粘附的血小板与单核细胞会释放生长因子,与其他生长因子一起会加速平滑肌细胞从中层游离至内壁,通过沉积与增生使内膜变厚,结缔组织增生,于是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当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超过75%时,临床上就会发生心绞痛。而冠状动脉完全阻塞时,局部心肌发生坏死,就发生了心肌梗死。

既然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降压治疗就可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但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降压治疗虽然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和死亡,但并不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生和死亡。有关专家认为,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一旦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尽管进行抗高血压治疗,也很难逆转。②高血压病人仍伴有其他的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例如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等。③有些降压药,如利尿剂、受体阻滞剂可引起高血脂、高血糖、低血钾和低血镁等不良反应。④与血压未降至理想水平有关。

由此可见,高血压治疗既要及时,越早越好,又要选择合适的降压药。当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时,除饮食控制,必要时服用降血脂药物外,最好不要选用利尿剂、受体阻滞剂,而应优先选用钙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始于什么年龄?

冠心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因此,人们往往产生一种表象认识,好像人们40岁以后才开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其实不然。一项最新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始发自少儿期,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这是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对人体新鲜心脏标本进行病理生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这一成果为我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由此看来,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大、中型动脉的结果,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因而人们从青少年开始就应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血管保护,重视健康积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自己怎样早期发现冠心病?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下列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发现冠心病,以免延误病情。

(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4)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5)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7)听到周围的锣鼓声或其他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者。

(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应该如何预防冠心病?

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通过广泛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缺乏体力活动和肥胖等,这些因素多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药物治疗等方式加以调节和控制。为此,预防冠心病可以通过以下各项措施进行:

1.合理调整饮食

一般认为,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同时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等,限制食盐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2.加强体力活动

流行病学调査表明,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比长期坐姿工作和缺乏体力活动的人的冠心病发病率低些,同时体育锻炼对控制危险因素(高血脂、高血压、体重超标),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循环也有良好的作用。

3.控制吸烟

吸烟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有人报告,在35~54岁死于冠心病的人群中,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多4~5倍,吸烟量多者比吸烟量少者危险性更大,可高达4~5倍,戒烟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冠心病的死亡率显著减少,而且戒烟时间越长效果越大。这足以说明吸烟的危险性和戒烟的重要性。

4.治疗有关疾病

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与冠心病有关的疾病,尽可能消除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防止冠心病是十分重要的。

心绞痛病人,应尽可能避免与纠正一切能诱发或加重心绞痛的因素,设法改善冠状循环与神经精神功能状态及解除与防止心绞痛发作。预防心绞痛发作应采取以下措施:

1.由于心绞痛是一个需要长期注意的病,因此患者要适当地了解疾病的性质,以便正确对待。要消除不必要的焦虑与恐惧心理,培养乐观的情绪。

2.工作应妥善安排,防止过度脑力紧张和重体力劳动。应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不良的精神剌激。初发或发作忽然变得频繁而加重者,应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短期休息和疗养。适度轻体力劳动或散步对于一般病人可减少心绞痛发作。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发生过快或突然用力的动作,如追赶公共汽车或在大风或在雪地上快步或长时间行走。在任何情况下有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安静休息。

3.与一般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一样,饮食方面须限制富含动物脂肪与胆固醇的食物,肥胖者应使体重逐渐减轻。而且要避免一餐过饱。茶与少量咖啡,如不致引起明显的兴奋或失眠,可以饮用。小量非烈性的酒也属无害,或许可起到扩张血管及镇静的作用。心绞痛患者应尽量不吸烟。

4.高血压、贫血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都能增加心脏负担而使心绞痛加重,应予积极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可诱发或加重心绞痛,需尽量设法纠正。心肌梗死的根本预防措施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对已发生心绞痛或疑有冠心病的患者,前面所述各项对动脉粥样硬化与心绞痛的防治措施,对预防心肌梗死可有一定的作用。

心率和心律失常

虽然运动或应激时心率可以增加,但正常心脏搏动保持在60-100次/分钟,如果心律不规则,或心率异常地过缓或过快,这种情况称为心律失常。引起心律失常的最常见原因是冠心病。先天性心结构异常也可能是致病因素。

1.病因诊断

心脏搏动是由位于心顶部的“起搏器”细胞发出的电兴奋引起的。这些电兴奋扩散到心房,然后沿着传导纤维传至心室,继而引起心收缩。不规则或异常的心率通常会产生头昏、晕厥、心悸、呼吸困难或者胸痛等症状。

2.动态心电图

由于心电图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即使存在心律失常,也可能只获得正常记录。佩戴一个24小时的Holter监视仪能检出间歇性异常心脏搏动。如病人有头昏、疼痛等任何症状时,也能留下记录。

3.佩戴Holter监视仪

病人佩戴一个Holter监视仪于腰带处,依然能正常活动。

4.异常类型

心律失常分为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时心率快于100次/分钟,心动过缓可低于60次/分钟,也可按照节律(规则和不规则)、起点的部位,心脏受累的部位进行分类,常见的心率失常原因有冠心病、应激、咖啡因和某种类的药物。

高血压

所谓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用血压计在肱动脉上测得的数值来表示,以mmHg(毫米汞柱)或kPa(千帕斯卡)为单位,这就是血压。平时说的血压包含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是指心脏在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舒张压是指心脏在舒张时,血管壁上的侧压力。医生记录血压时,如为120/80毫米汞柱,则120毫米汞柱为收缩压,80毫米汞柱为舒张压。按国际单位表示“kPa”(千帕斯卡),换算的方法:1mmHg(毫米永柱)=0.133kPa(千帕斯卡),那么120/80毫米汞柱相当于16/10.6千帕。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压增高为特征的疾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毫米汞柱(20千帕),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毫米汞柱(12千帕)。如果成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50毫米汞柱(20千帕),舒张压大于或等于100毫米汞柱(13.3千帕)为高血压;或两者有一项达到该指标同样是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两者之间,亦即收缩压在141~149毫米汞柱(18.8~19.8千帕),舒张压在91~99毫米永柱(12.1~19.8千帕),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血压的平均值在90毫米汞柱(12千帕)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一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

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有关吗?

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许多高血压病人伴有脂质代谢紊乱,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则较低。另一方面,许多高脂血症也常合并高血压,两者呈因果关系,但何为因何为果,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同属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两者并存时,冠心病的发病率远较一项者高,因此,两项并存时更应积极治疗。

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并存时怎么办?

1.管好嘴,控制热量摄入

进食热量过多,多余的热量就以脂肪的形式堆积在体内,使血脂和血压升高,所以应以限制脂肪摄入为主,不吃甜食,可适当吃鱼类、豆制品类、禽类、蔬菜类等,但每餐不可过多,不可暴食,晚餐要少吃。多吃富含钙、钾的食物,如香蕉、紫菜、海带、土豆、豆制品及菇类等,以促进体内钠盐的排泄,调整细胞内钠与钙的比值,降低血管的紧张性,维护动脉血管正常的舒缩反应,保护心脏。适度运动,能有效增加内源性热原质,增加身体热度,加速体内脂肪、糖和蛋白质的分解,有利于冲刷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又可使血脂分解加速,从而防止高血压、高脂血症,延缓各脏器的衰老,所以,应坚持锻炼,但老年人应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为主,不宜剧烈运动。

2.少吃盐

据报道,有学者发现高血压与盐敏感有关,部分盐敏感者有钠泵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呈显性遗传,由此揭示了世界上研究了100多年的关于吃盐多的地区高血压发病多,而有些人吃盐多却不发病的迷底,因此,对食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来说,减盐非常重要,而非食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过度减盐可影响糖和脂肪代谢,一般每日食盐量掌握在5克以下,对二者都不致产生明显影响。

3.戒烟限酒

烟酒对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均属促进因素,患者应断然戒烟,酒以不喝为好。

4.科学用药

在使用降压药时,要考虑对脂质代谢的影响。临床研究证明,有的降压药物对脂质代谢可产生不良影响,从而成为动脉硬化的促进剂,如利尿降压药有此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对脂质代谢也有影响。经降压治疗高脂血症未见好转,同时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时,应配伍应用抗高脂血症药物。中药方面,对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一般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和复方丹参片,六味地黄丸1次6克,1日2次;复方丹参片1次3片,1日3次,饭后服用。也可用杞菊地黄丸与复方丹参片同服。长期服用可标本兼治,平稳控制血压,经济而有效。

高血压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但我们并没必要为此而恐慌,因为高血压病有它的好发人群。通过流行病学调査和实验研究,目前认为高血压病患病几率与下列因素关系密切:

1.性别与年龄

女性在更年期以前,患高血压的比例较男性略低,但更年期后则与男性患病率无明显差别,甚至高于男性。

2.生活习惯

大量调査结果表明饮食结构对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对预防高血压有重要意义。比如过吃咸食者容易患高血压病,而喜食水果者患高血压的比例低,另外,低蛋白、高脂肪的膳食习惯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近年来有关膳食结构与血压调节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而比较多的研究证实,过多的钠盐、大量饮酒、膳食中过多的饱和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脂肪酸比值过低,均可使血压升高,而膳食中有充足的钾、钙、优质蛋白质、适量饮用葡萄酒可防止血压升高。还有研究表明有经常熬夜习惯的人易患高血压病,甚至发生脑卒中,而生活井然有序、平素早睡早起者患高血压比例低。

3.工作压力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工作压力也不断增加。

4.性格

性格与血压也密切相关,暴躁易怒、情绪急躁者,血压往往偏高;性情温和,处事不惊者,血压往往较稳定。实际上,性格、情绪微妙的变化,比如说一些促血管收缩的激素在发怒、急躁时分泌旺盛,而血管收缩的变化都会引起人体血压的升高,长期如此,将会导致高血压病的形成。

5.家族因素(遗传因素)

许多临床调査资料表明,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在同一家庭高血压病患者集中出现,不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因为有遗传因素存在。遗传性高血压患者有两种类型的基因遗传:①具有高血压病主基因,随年龄增长必定发生高血压。②具有高血压副基因,这些人如无其他诱发高血压病的因素参与则不发病,但目前如何从形态、生化或功能方面检测出这些遗传因素还是很困难的。所以,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病患者,家族成员均应定期测量血压,以便早日发现、早日预防、早日治疗。

6.体重因素

体重与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有关资料显示,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前瞻性研究也证明,在一个时期内体重增长快的个体,其血压增长也快。我国的人群研究结果无论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均证明体重指数偏高,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7.吸烟

现已证明吸烟是冠心病的三大危险因素之一。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据测吸两支烟10分钟后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而使心跳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吸烟者易患恶性高血压,且易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急、危、重症,而且烟叶中尼古丁影响降压药的疗效,所以,在防治高血压的过程中,应大力宣传戒烟。

高血压与高血压病是一回事吗?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常把高血压和高血压病混同起来,认为只要发现高血压就是高血压病,或者把高血压病简称为高血压,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高血压只是一个症状,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许多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嗜铬细胞瘤、柯兴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都可能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但由于这种高血压是继发于上述疾病之后,通常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或症状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病人的90%以上。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但随着病情加重,常常使心、脑、肾等脏器受累,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脑出血等并发症。

偏头痛是因为血压高吗?

早在1913年国外就有人注意到偏头痛病人数年后发生高血压者较多。后来的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偏头痛病人发生高血压病的机会是正常人的5倍。

国内学者研究认为:凡有间歇性发作一侧或两侧头痛,伴有视觉性先兆发作、恶心、呕吐与阳性家族史者即可诊断为偏头痛,确诊473例病人其中277例病人在数年后发生了高血压病或边缘性高血压。发生高血压后其头痛的症状性质多有改变,易伴有头昏、眩晕、耳鸣、失眠、心烦、急躁、肢体麻木等。

血液越黏血压越高吗?

除了血管口径外,血液黏稠度也是构成外周阻力的一个因素。凡使血液黏稠度增加的因素,都有可能加大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而增加心脏负担。红细胞的数量和性质的变化是影响血液黏稠度的主要因素。红细胞比容的增大,例如在多血症和失水患者,均可使血液粘稠度增大,引起血压升高。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加,也是使血液黏稠度增高的重要因素。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异常增加,可通过血浆黏稠度的增高,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这些因素都能改变外周阻力而影响血压。因此,血液黏稠度的状况与血压有一定的关系。

怎样防治高血压病?

人的正常血压可随年龄增加而稍有增高,也可受活动、情绪及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动。高血压的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心烦心悸,甚至肢体麻木等。在本病的早期,病人也可无明显自觉症状。在疾病的晚期,可引发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许多因素如性别、年龄、职业、饮食、活动、爱好和遗传等,都与高血压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对于有些因素如性别、年龄和遗传,我们确实无法控制,但是人们可以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其他致病因素。

首先是生活方式的改善,应少吃盐,不吸烟,限制饮酒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学习、工作和休息都要定时,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劳累。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动物脂肪及蛋黄等高胆固醇的食物,身体肥胖者要适当限制饮食和减轻体重。平时多运动,如慢跑、散步、气功等。这些措施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均有良好的效果。此外,还要定期复诊,一方面是要检査高血压被控制的情况,另一方面是要确定是否有心、脑、肾的并发症出现,对此也要尽早治疗。

血栓性疾病

什么是血栓?

在活体心脑血管内,血液成分聚集或凝固成固体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正常时,血液中存在着凝血与抗凝血两个互相矛盾的过程,两者经常处于动态平衡,使血液保持液体状态。只有在某些病理因素的作用下,使凝血过程处于主导地位时,心脑血管系统内的血液成分才会发生凝固,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在某些情况下有着积极的意义。如当血管有损伤或破裂时,在血管损伤处血栓形成,有止血的作用。但在另一些情况下,血栓形成可对人体带来不利影响。若血栓完全阻塞了动脉管腔,又缺乏侧枝循环代偿时,就可引起相关组织的局部缺血甚至坏死。此种情况发生于冠状动脉或脑动脉,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引起人体死亡。静脉内血栓形成阻塞管腔后,可使静脉回流受阻,当缺乏侧枝循环时,可造成局部组织淤血及水肿,严重时可引起组织坏死。

哪些原因易诱发脑血栓形成?

1.血管病变

最重要而常见的血管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硬化。其他还有血管发育异常,如先天性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脉管炎,如感染性风湿热、结核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等所致的动脉内膜炎;一些非感染性的脉管炎,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动脉壁创伤如损伤、手术、导管、穿刺等。

2.血液成分的改变

血管病变处的内膜粗糙,使血液中的血小板易于附着、积聚以及释放更多的五羟色胺等化学物质。血液成分中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增加、可使血液黏度增加,致血流速度减慢。此外还有血液病如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和各种影响血凝固性增高的因素,均使脑血栓形成易于发生。

3.血液动力学改变

脑血流量的调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血压的改变是影响脑局部血量的重要因素,当平均动脉压低于9.5千帕(71毫米汞柱)和高于24千帕(180毫米汞柱)时,由于血管本身存在的病变,管腔狭窄、自动调节功能失效,局部脑组织的供血即可发生障碍。

4.其他原因

另外,有人对脑血栓病人,通过与其他疾病患者配比对照后采集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吸烟、饮酒、饮食、精神剌激、体育锻炼、体重、血压、血糖、心电图、血清胆固醇等30多个成分进行归纳分析,发现高血压病史、心电图异常、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家族史、超重和喜食肥肉等与脑血栓形成的发病有关,其顺序为高血压病史、收缩压、体重指数和高密度脂蛋白减少,是影响脑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体育锻炼可减少脑血栓形成的发生。

如何预防血栓?

1.控制血压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不仅促使心、脑、肾血管的损害,也促使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故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防止发生脑血栓的重要环节。血压过高常是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直接诱因,但血压降得过低也是发生脑血栓形成的诱因之一,故不可在进入安静状态之前,如夜寝之前,服用过量降压药物。

2.控制血脂

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又一重要发病因素。因此,在维持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之间要有一个恰当的比例。除平时控制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外,遇有高脂血症者应加以积极治疗。

3.降低血黏度

血液黏度、血液浓度、血液聚集性和血液凝固性的异常增高或增强,也是脑血栓形成的发病因素之一。据调査显示,我国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很不理想。在自然人群中,97%以上的患者从不服用抗凝药物,应用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还有近1/4没有检测国际标准化率。故针对有高黏滞血症的患者应积极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除平时多饮水,采用血液稀释疗法、饮食疗法外,中年人为预防冠心病、脑血栓形成的发生,应及早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复方丹参片在心血管临床已经有30多年历史,具有很好的抗凝作用,副作用小,价格便宜,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线药物。专家建议,如果从35岁小剂量服用,提前预防,可能效降低重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尤其积极有效地治疗可发生脑血栓的各种原发病,以尽力减少发生血栓的可能性,如动脉粥样硬化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风心瓣膜病、心率失常、糖尿病、脉管炎等。

5.注意饮食

养成低盐、低动物脂肪、节制食量的饮食习惯,忌食辛辣,多食蔬菜水果及豆制品等。平时可以在饮食中添加一些具有保健作用的天然植物。

6.调节情志

过于激动、紧张、忧郁常是本病发病的精神因素。因此,要注意调理情志、放下思想包袱和不良情绪,不使五志过激。保持心情舒畅,调畅阴阳平衡,使气血畅达,脉络通和,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7.劳逸结合

起居有常,作息有规律,不过劳,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适度的文体活动、练气功、打太极拳等不仅可避免身体肥胖,也可保持身心健康,对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十分有益。

脑卒中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就是人们常常说的脑中风,是一类疾病的统称。这类疾病一般发病急骤,以突然间昏倒在地、不省人事,或突然间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特征。实际上当发现年纪大的人言语不清、半边肢体麻木活动不得力,特别是有短暂性昏迷和头晕、头痛,这都是脑卒中的前兆,从前兆到发病要4小时左右。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脑卒中就是由于脑血管出现问题,致使脑细胞失去血液、氧气和养分的供应,最终令脑细胞受损死亡,继而影响到部分脑细胞所控制的功能,例如活动及语言机能,妨碍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脑卒中”这个名字由来已久,古时中国的医学认为人得到“邪风”便会突然间失去局部感觉和行动能力。

脑卒中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病人出现程度不同的语言、运动、感觉功能障碍,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者中医称之为半身不遂,俗称偏瘫。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和糖尿病是公认的脑卒中四大危险因素。

1.高血压

血压越高,发生脑卒中的机会越大。高血压病人发生脑卒中的几率是血压正常人的6倍,大约80%的脑出血病人都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

2.血脂增高

是第二个发病的危险因素。血脂增高一方面使得血液黏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面可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所以,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在65岁以上发生脑梗塞的特别多。

3.糖尿病

糖尿病常伴动脉硬化,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黏度和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脑血栓形成。有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患脑卒中的年龄要提早10年,发病人数比血糖正常的人高2~4倍。

4.心脏病

脑的血液来源于心脏。当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时,脑的供血量不足,会引起脑梗塞;当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有心房振颤等心律失常发作时,心房内的栓子脱落进入脑血管,可引起脑栓塞。

脑卒中的其他危险因素还有很多,如年龄、生活习惯等。年龄越大越危险,55岁以后发病率大大增加。而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几率。

脑卒中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生气、劳累、饱餐、用力过猛、饮酒、激动、排便、停服降压药等都可以称为脑卒中的诱发因素。归纳起来包括气候变化、情绪激动、用力过猛、饮食不节等。

秋冬季比夏季好发。这是因为秋冬季天气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而夏季天气转热、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但是夏季中暑,出汗增多也会促发脑卒中。老年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差,因此要加强御寒和防止中暑,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情绪激动也会使血压突然升高,引起脑卒中。所以生气、吵架、恐惧、兴奋都可能成为诱因。为预防脑卒中,老年人要学会自我控制。过度疲劳是指工作、生活、学习等过分繁忙劳累;用力过猛包括搬动重物、用力排便以及体育锻炼过量等;两者都会引起血压升高,成为脑卒中的诱因。饱餐和进食过分油腻的食物能使血液中的脂质一下子增多,血液循环加快,血压突然上升,因而可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如何预防脑卒中?

限制钠盐的摄入。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少吃咸食,吃盐过多,会使血管硬化和血压升高,每天吃盐应在5克以下为宜。

1.少吃甜食

甜食含糖量高,可在体内转化成脂肪,容易促进动脉硬化。

2.少吃动物脂肪

动物含胆固醇量高,可加速动脉硬化。如肝、脑、心等应少吃。

3.戒烟少酒

有烟酒嗜好的高血压患者,会因烟酒摄入过多弓I起心肌梗死、脑卒中。

4.宜多食含钾食物

钾在体内能缓冲钠的危害,含钾食物有:黄豆、小豆、番茄、西葫芦、芹菜、鲜蘑菇及各种绿叶蔬菜;水果有橘子、苹果、香蕉、梨、猕猴桃、柿子、菠萝、核桃、西瓜等。

5.宜多吃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

如鱼、牛奶、瘦肉、鸡蛋及豆制品。

6.宜多吃高钙食物

美国医学专家认为,高血压患者毎天坚持食入高钙食物,能使2/3左右的人收到明显的降压效果。含钙的食物很多,如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虾皮、海带、骨头汤、黑木耳、核桃、沙丁鱼、鸡蛋等均含钙丰富。

如何预防凌晨的死亡时间?

寒冷的冬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入“危险的疾病高发期”。据专家介绍,心脑血管疾病之所以凌晨死亡率最高,是由于大部分心血管病药物药效一般仅维持2~6小时,睡前服用的药物在凌晨时差不多已经代谢完,处于危险期的心脏恰恰得不到保护,急性心衰、心肌梗死或猝死等此时最易发生,凌晨也因此被称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魔鬼时间”。这种问题到了冬季更为严重,冬季不但天气寒冷,心脑血管经常收缩,进而减少了心脑的供血,而且昼短夜长,多数老年人休息早,睡前就会服用心血管药,使“魔鬼时间”进一步延长。

通过药物缓释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白云山和黄中药联合广东药学院朱盛山教授就复方丹参缓释剂型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以缓释技术处理的复方丹参缓释剂型可以保证四种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丹酚酸B、人参皂苷Rgl和冰片)均衡长效释放12个小时,将来患者晚上服用一次,就可以安然度过凌晨时的“魔鬼时间”。

为什么不吃早饭易患脑血栓?

人在睡眠时因呼吸,排尿及显性或不显性的出汗而失去大量的水分,若不吃早饭可能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液的动脉粥样硬化,空腹活动有可能引起中枢调节紊乱,耗氧量增加,造成脑血栓,极易引起脑卒中,带来危险。

心脑血管病青睐谁?

有家族史者,尤其是父母或祖父母患脑血管病史者。

高血压病者,尤其是患有顽固的高血压病的患者。

血黏度高者,血液黏度的增高,容易促发血栓的形成。

糖尿病患者,血糖如果没有很好控制,容易患脑血管病。

高脂血症患者,易导致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可引起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发生脑血管疾病。

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者,如果心脏有继发心房纤颤,更容易形成血栓而造成急性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