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
一、定义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中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主要见于“胃脘痛”、“吐酸”。本病非常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二、病因
烈酒、浓茶、烟草、咖啡、辣椒及刺激胃粘膜的口服药物,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烧伤、严重创伤、大手术、维生素缺乏等因素都可引发胃炎。
三、表现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患者常没有临床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部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感、泛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部炎症、腹泻等,个别患者伴有黏膜糜烂上腹部疼痛较明显,并伴有出血。
四、辨证分型
1.寒邪犯胃证:胃脘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不渴,喜欢喝热水,面白或青,肢体不温,怕冷,舌苔白润,脉弦紧或弦迟。
2.肝气犯胃证:胃脘胀满,攻窜作痛,痛连两胁,每因烦恼忧郁而作痛或痛重,胸闷,嗳气,善太息(太息是指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舌苔薄白,脉弦。甚者则胃痛急迫,心烦易怒,呕吐酸水,胃中热辣不宁,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3.饮食积滞证: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不消化食物,吐后胀痛得减,厌食,大便臭秽不爽,有伤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4.脾胃虚寒证:胃脘隐隐冷痛,时发时止,喜暖喜按,食后缓解,时吐清水,饮食量大,口淡不渴,倦怠乏力,手足不温,大便稀,舌质淡,脉细弱。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脾俞、胃俞、中脘、章门、气海、足三里、太冲。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
操作:在脾俞穴、胃俞穴、足三里穴处均匀涂抹红花油,脾俞穴、胃俞穴采用平刮法,足三里穴采用坚刮法,以上各穴均以局部起痧为度,中脘穴、章门穴、气海穴采用拇指揉法,以局部酸胀为度;太冲穴要严格消毒,然后采用小号三棱针进行局部点刺,以出3~5滴血为度。
手法:采用补法。
注意事项:术前要进食少量温食,术中身体要呈半卧或头部稍高于躯干部。平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拔罐疗法
取穴:中脘、脾俞、天枢,肝胃不和加肝俞、胃俞、中枢,脾胃阳虚加关元、命门、腰阳关,胃阴不足加三阴交、肾俞,淤血内阻加膈俞、曲池。均可采用单罐、针后拔罐或留针拔罐。肝胃不和、淤血内阻、胃热夹滞还可采用刺络拔罐和闪罐。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体穴松筋与按摩
1.基本治法
①掌摩法:用掌摩法在胃部治疗,使热量渗透于胃部,时间约5分钟。
②三指按揉法:用三指按揉法按揉中脘、气海、天枢穴,每穴2分钟。
③拇指端点法:用拇指端点法点足三里穴,每穴2分钟。
④拇指按揉法:用拇指按揉法按揉脾俞、胃俞、三焦俞穴,每穴1分钟。
⑤掐法:用拇指掐法在内关穴做较强的刺激,每穴1分钟。
⑥掌搓法:用掌搓法搓两胁各1分钟。
足部按摩
反射区:胃、胰、十二指肠、小肠。
操作:
一手固定足部的五趾,另一手用拇指指端在胃、胰、十二指肠、小肠反射区,操作50~100次,以微微酸痛为宜。
手部按摩
反射区:胃、肝、胃脾大肠区。
操作:
以拇指指端点按胃脾大肠区,手法可稍重,持续时间可稍长。分别在肝反射区上施以拇指按揉法,操作2~3分钟,再施以点法,反复操作3~5分钟,至局部产生酸痛感为度。但注意手法要渗透柔和,逐渐加力。
耳部按摩
反射区:胃、脾、十二指肠、腹、神门、交感。
操作:
先在胃、脾施中重度点掐手法,反复10次,以患者耐受为度,双耳交替施术。在十二指肠、腹部施中度点按法,可持续按5~6分钟,反复3~4次,至红润为止。在交感部施提捏法,力度适中,在患者耐受范围内逐渐加力,持续1分钟,反复5~6次。在神门部施以中重度点按法数次,至耳部有热感即止。
小偏方
处方一:
活鲫鱼1尾,去鳞清内脏,煮成汤后,下面吃。可放盐、蔬菜等,忌放醋。连续服食3个月或半年。此方适于久治不愈之胃炎。
处方二:
鲜蒲公英根10克。水煎,每次1剂,每日3次,饭后服。不可间断。此方适于食欲不振之胃炎。
六、预防与调养
1.饮食要清洁,不可过饥过饱,一般以少食多餐、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少食肥甘厚腻之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烈性酒尤当禁忌。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间内进流食或半流质饮食。
2.避免有害的情绪刺激,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
3.劳逸结合,既不可过劳,又不可过逸。
4.如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一、定义
胃、十二指肠溃疡统称消化性溃疡病,属中医“胃脘痛”范围。俗称“心口痛”、“心下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二、病因
由于精神紧张,生活起居、饮食不规律、食物不洁以及神经功能失调等原因可导致胃、十二指肠抵抗力降低,加之胃所分泌的胃酸及消化酶过多,侵蚀了胃、十二指肠的表面,造成溃疡。大量吸烟的人和胃酸分泌过多的人特别容易罹患此病。
三、表现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多表现为钝痛、灼痛或剧痛,呈周期性发作,常伴有嗳气、泛酸,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胃溃疡的压痛点在上腹部正中或略偏于左侧,十二指肠溃疡多偏于右侧。
四、辨证分型
1.肝胃不和型: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嘈杂吞酸,郁闷或烦躁易怒,遇情志不遂则加重,善太息,大便不爽,舌苔薄黄,脉弦。
2.肝郁化热型:胃脘嘈杂,泛酸,胸满胀痛,胸中烦热,急躁易怒,惊悸不宁,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或经前乳房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3.脾胃虚型:胃脘隐痛,喜热怕冷,按则痛减,手足不温,进食生冷后加重,泛吐清水或酸水,纳差,身倦无力,便溏,舌质淡红、舌苔白滑,脉细弱。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肝俞、脾俞、胃俞、胃仓、中脘、气海、关元、内关、太冲、足三里、梁丘、阳陵泉、少冲、二间。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木鱼石刮痧板,介质用红花油。
操作:在肝俞、脾俞、胃俞、胃仓、足三里、梁丘、阳陵泉处均匀涂抹红花油,肝俞、脾俞、胃俞、胃仓采用平刮法,内关、太冲、阳陵泉采用角刮法,中脘、气海、关元采用拇指揉法以局部酸胀为度;少冲、二间二穴严格消毒后采用小号三棱针点刺,出3~5滴血为度。
手法:采用补法。
注意事项:术前饮用少量温水,嘱患者平时要保持良好的进食习惯,少食刺激性食品。
拔罐疗法
取穴:胃俞、脾俞、心俞、肝俞、足三里,可采用针后拔罐或留针拔罐。吸拔10~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体穴松筋与按摩
1.患者仰卧,双下肢屈曲,医者坐其右侧,用一指禅推法推中脘穴5分钟。
2.接上式,沿肋间隙用一指禅推法治疗,由上而下一个一个肋间隙治疗,时间约5分钟。
3.接上式,用拇指按揉法在足三里穴按摩1分钟。
4.患者俯卧位,医者坐其体侧,用小鱼际擦法擦热诸俞穴。
足部按摩
反射区:胃、小肠、甲状腺、肝、胆。
操作:
一手固定足部的五趾,另一手用拇指指端在胃、小肠反射区、甲状腺反射区、肝、胆反射区以及足底正中线,操作50~100次,以微微酸痛为宜。
耳部按摩
反射区:腹、胃、小肠、十二指肠、耳尖。
操作:
先在耳尖部施重提轻放手法,反复10次,以患者耐受为度,双耳交替施术。在腹、胃、小肠、十二指肠施点按法,持续按2~3分钟,力度适中,反复3~4次,至红润为止。
小偏方
处方一:
土豆汁100克,白及60克,柯子肉90克,枳实60克,蜂蜜500克。先将3味中药共研细粉面,再加入土豆汁、蜂蜜搅拌均匀,装在容器内备用。每日3次,每次1匙。2周为1疗程。病重者可服1个月。忌辛辣及不易消化之食物。此方适于胃溃疡。
处方二:
川贝母30克,川楝子10克,海螵蛸10克,鸡内金15克。上药共研细末,每次3克,早晚各服1次。此方适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处方三:
乌贼骨(去壳)360克,枯矾500克,元胡120克。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日服3次。3个月为1个疗程。此方适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处方四:
甘草粉20克,乌贼骨粉10克。两味和匀,每晨用2匙,以开水调成糊状,空腹时服用。吃完再制,继续服用。此方适于深度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并有凹陷状态患者。
处方五:
蜂蜜1杯。隔水蒸熟后,于饭前空腹1次服下,每日3次,连服2~3周。此方可使溃疡逐渐消失,并有一定的缓解疼痛作用。
六、预防与调养
1.适当休息:包括体力和身心两方面,特别是精神的放松。
2.饮食:避免粗糙过硬食物,定时定量,不宜过饱,少食或不食过冷或过热、辛辣、煎炸烟熏食物。
3.吸烟可增加消化性溃疡的患病率、复发率及死亡率,因此一定要戒烟、戒啤酒和烈性白酒,适量饮用低度白酒可以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促进溃疡的愈合。茶、咖啡、可乐等饮料因其可刺激胃酸的大量分泌,故应少用或不用。禁用皮质激素,它可影响溃疡病的愈合,且易引起溃疡复发。
慢性阑尾炎
一、定义
慢性阑尾炎是指阑尾急性炎症消退后而遗留的阑尾慢性炎症病变。以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为特点。
二、病因
慢性阑尾炎一般源于急性阑尾炎,经非手术治疗或自行痊愈不彻底,也可因阑尾周围组织粘连形成而妨碍炎症完全消退,或因阑尾管内异物引发的机械性刺激而产生炎症。
三、表现
1.腹部疼痛主要位于右下腹部,其特点是间断性隐痛或胀痛,时重时轻,部位比较固定。多数病人在饱餐、运动和长期站立后,诱发腹痛发生。
2.胃肠道反应病人常觉轻重不等的消化不良、胃纳不佳。病程较长者可出现消瘦、体重下降。一般无恶心和呕吐,也无腹胀,但老年病人可伴有便秘。
3.腹部压痛是唯一的体征,主要位于右下腹部,一般范围较小,位置恒定,重压时才能出现。无肌紧张和反跳痛,一般无腹部包块,但有时可触到胀气的盲肠。
4.间接体征:各种特定的压痛点如麦氏点、兰氏点及腰大肌征、罗氏征,在慢性阑尾炎的诊断中无意义。
四、辨证分型
1.淤滞型:右下腹部隐隐作痛,或胀痛,或钝痛,或刺痛,或初起腹痛在胃脘处,或绕脐作痛而走窜不定。血淤重则痛有定处,位置在右下腹,痛处拒按或有包块。同时可有脘腹胀闷,恶心反胃,嗳气纳呆,热象不显,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滑,大便秘结或正常,尿清或淡黄。
2.蕴热型:主要是实热或湿热蕴结的表现。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腹痛重而拒按,腹胀痞闷,恶心呕吐,口干渴喜冷饮或不欲饮,大便干结或溏而不爽,尿黄赤或黄浊,脉弦数或滑数,舌质红或舌尖红,苔黄燥或黄腻。
3.毒热型:表现为发热重或恶寒发热,口干渴,恶心呕吐不能纳食,右下腹或全腹痛重而拒按,面红,唇干舌燥,大便燥结,尿黄少或赤涩,脉洪数或弦数,舌红或红绛,苔黄燥。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选择大椎、大杼、膏肓、神堂、阑尾穴、足三里至上巨虚。刮拭时用泻法,刮拭以上各主刮经穴与配刮经穴部位3~5分钟,使局部出现紫红淤斑为度。
拔罐疗法
取穴:天枢、中脘、内关。采用针罐。针刺后留罐20分钟,天枢、中脘梅花针叩刺后闪罐5~6次,然后吸拔10分钟。发作期每日2~3次,症状缓解后可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状消失。
体穴松筋与按摩
取穴:上巨虚、阑尾穴、足三里、大肠俞、小肠俞、脾俞、肝俞、胃俞。
操作:
1.以拇指点按上巨虚、足三里穴各1~3分钟,重力点按揉阑尾穴3~5分钟。
2.指摩大肠俞、小肠俞、脾俞、肝俞、胃俞穴各1~3分钟。
3.以手掌轻贴患处,顺时针做环形抚摩,同时配合抹法,10~15分钟,以施术部位透热为度。
足部按摩
反射区:腹腔神经丛、盲肠和阑尾。
操作:
取腹腔神经丛、盲肠和阑尾反射区进行重点刺激。盲肠和阑尾反射区用拇指点按30~40次,按揉1分钟左右,以酸胀或微微疼痛为度;腹腔神经丛用拇指按揉法由外向内,持续3~5分钟。
手部按摩
反射区:阑尾。
操作:
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掌心向上,在手部均匀涂抹按摩介质,如按摩膏、凡士林等。
2.首先对全掌进行放松手法,分别从大鱼际、小鱼际开始向指根方向揉捏手掌,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然后分别揉捏每根手指,使整个手掌柔软,手指放松。
3.在阑尾反射区分别施以点按手法,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点按3~5分钟。然后施以拇指按揉法,反复操作2~3分钟,以患者手部反射区上出现酸、胀、痛的感觉为度。
耳部按摩
反射区:阑尾、腹、耳尖、耳中、神门。
操作:
先在阑尾、腹部施重按轻提手法,反复10次,手不离开皮肤,以患者耐受为度,双耳交替施术。在神门施点按法,持续按2~3分钟,力度适中,反复3~4次。之后在耳尖、耳中部施以掐法,至红润为止。
小偏方
处方一:
金银花、蒲公英、苡仁、生石膏各25克,大黄、败酱草、丹皮、桃仁各15克,川楝子、延胡各12克。药研细末,分3次用温开水冲服。
六、预防与调养
1.保持乐观的精神。忧愁、郁闷、恼怒、悲伤等不良情志刺激,情绪变化,容易打破人的神经系统的平衡,导致神经失调,尤其是植物神经紊乱。植物神经紊乱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胃肠道的功能失常是其常见表现之一。在精神刺激作用下,胃肠道发生痉挛、弛缓等,导致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可诱发阑尾炎。因此,应当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乐观开朗。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计较而泰然处之,避免剧烈的情绪变化。
2.调节寒温。注意季节、气候变化,适时地调节自身机体与自然界关系,天热减衣,天寒添衣,尤其是保证腹部免受寒冷刺激,维护胃肠道的正常功能状态。
慢性腹泻
一、定义
慢性腹泻在中医学中属“泄泻”范畴,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多见。常见于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病。按摩治疗腹泻有许多优势,特别是对慢性腹泻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二、病因
1.外因
①感受外邪:以寒、湿、暑、热之邪伤及脾胃为常见,脾喜燥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的功能,使脾胃上升精微物质和下降糟粕功能失调,而发腹泻。
②饮食所伤:饥饱无度或过食酒肉之品,使食物长久滞留胃肠,影响脾胃消化;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水湿停聚胃肠而发生腹泻。
2.内因
①情志失调:素体脾胃功能较差,又因忧伤恼怒而伤及肝脾。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伤则运化水谷功能失常而发腹泻。
②脾肾阳虚:年老体弱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肾阳不足则脾阳亦不足而发生腹泻;或脾阳不振,腹泻缠绵不愈而损伤肾阳,如此相互影响,致使脾肾阳虚。
三、表现
慢性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稀,甚至带粘冻、脓血,持续两个月以上。小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大便量多,色浅,次数可多可少;结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常于便后缓解或减轻,排便次数多且急,粪便量少,常含有血及黏液;直肠病变引起者常伴有里急后重。
四、辨证分型
1.脾胃虚弱证:大便时溏时稀,经常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反复发作,稍食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缓弱。
2.脾肾阳虚证:腹泻多发作于黎明之前,先为脐周作痛,然后肠鸣即泻,腹泻后腹痛缓解,腹部怕冷,腰部酸软,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
3.肝气乘脾证:腹泻每因情志波动而发作。平时有腹痛肠鸣,胸胁胀闷不舒,胃中有气向上逆,食欲不振等症状。舌苔薄,脉弦细。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脾俞、肾俞、大肠俞、中脘、天枢、足三里、二间、上巨虚。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木鱼石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
操作:各穴采用轻柔刮法,以少出痧为度,二间、上巨虚采取轻刺激为宜,中脘、天枢缓慢按揉以局部酸胀为宜。
手法:采用补法。
注意事项:术前要禁食,术后要平卧20分钟。要嘱患者平时少食用油性食品,注意锻炼身体。
体穴松筋与按摩
1.基本治法
①指摩法:用指摩法摩中脘、气海、关元各穴2分钟。
②掌摩法:用掌摩法逆时针方向摩腹,时间5分钟。
③拇指按揉法:用拇指按揉法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穴各2分钟。
④中指按法:用中指按法按长强穴1分钟。
足部按摩
反射区:胃、十二指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小肠。
操作:
一手固定足部的五趾,另一手用拇指指端在胃、十二指肠反射区、横结肠、降结肠、直肠反射区、小肠反射区,操作50~100次,以微微酸痛为宜。
手部按摩
反射区:小肠、大肠、肝、胃、肾、胃肠点。
操作:
1.在小肠、大肠反射区分别施以点按手法,反复操作3~5分钟,至局部出现酸、胀、痛的感觉为度。再施以拇指按揉法,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按揉2~3分钟。
2.分别在肝、胃、肾反射区上施以拇指按揉法,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反复操作2~3分钟,再施以点法,反复操作3~5分钟,至局部产生酸痛感为度。但注意手法要渗透柔和,逐渐加力。
3.最后以拇指指端点按胃肠点,手法可稍重,操作3~5分钟,至局部产生热、痛感。
耳部按摩
反射区:直肠、大肠、脾、胃、耳尖、神门。
操作:
先在大肠、直肠部施中重度点掐手法,反复10次,以患者耐受为度,双耳交替施术。在脾、胃腹部施中度点按法,可持续按5~6分钟,反复3~4次。至红润为止。在神门部施提捏法,力度适中,在患者耐受范围内逐渐加力,持续1分钟,反复5~6次。在耳尖部施以中重度点按法数次,至耳部有热感即止。
小偏方
处方一:
山药薏米粥:山药500克,薏米500克。将二味煮粥食用。1日3次,不拘量。
处方二:
板栗茯苓粥:栗子肉1两,大枣10枚,茯苓12克,大米100克。四味共煮粥,加白糖适量食用,每日服食。
六、预防与调养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注意个人卫生,不吃不洁、腐坏变质的食物,不喝自来水,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3.生气时暂停饮食,待缓解后再进食。
4.定时定量饮食,不可饥饱无度,少食肥甘厚腻之品。
5.腹泻期间要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热肥甘厚味。
6.腹泻耗伤胃气之人,应予淡盐汤、饭汤、米粥以养胃气。
便秘
一、定义
便秘,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患者常有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在不用通便药时,完全排空粪便的次数显著减少等症状。
二、病因
1.素体阳气较盛,或过食酒肉之品,以致肠胃蕴热;或热病之后,耗伤津液,肠道津液亏乏,以致便秘。
2.忧思恼怒,使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胃肠传导不利而发生便秘。或由于肺气不足或壅滞,肺清肃无力则大肠传导失司而发生便秘。
3.年老体弱或病后体虚、劳倦内伤而致气血不足,气虚则推动大肠传导粪便能力减弱而发生便秘;血虚则津亏,大肠失润而发生便秘。
4.素体阳虚或年老阳气不足,温煦能力减弱,寒从中生,凝滞肠胃而致便秘。
三、表现
便秘的主要表现是大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或排便时间正常,但粪质干燥,排出困难;或粪质不干,排出不畅。可伴见腹胀、腹痛、食欲减退、喛气反胃等症。常可在左下腹扪及粪块或痉挛之肠型。
四、辨证分型
1.热秘:大便干结,小便黄,面红身热或微热,口干,口臭,心烦,舌红苔黄,脉滑数。
2.气秘: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或不干,频有胃气上犯喉间,胁腹胀满胀痛,舌苔薄腻,脉弦。
3.虚秘:大便不畅,临便努挣不出,便下并不干结,便后汗出,短气,舌淡,苔薄,脉虚弱,为气虚便秘。大便秘结,面色无光泽,头晕目眩,心慌,唇舌色淡,脉细,为血虚便秘。
4.冷秘: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腰脊酸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大肠俞、小肠俞、次髎、天枢、腹结、气海、关元、支沟、足三里、公孙。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用凡士林油。
操作:在大肠俞穴、小肠俞穴、次髎穴、支沟穴、足三里穴处均匀涂抹凡士林油,大肠俞穴、小肠俞穴采用平刮法,支沟穴、足三里穴采用斜刮法,以上各穴均以局部刮出出血点为度;天枢穴、腹结穴、气海穴、关元穴、公孙穴均采用拇指揉法,以局部酸胀为度。
手法:实证采用泻法,虚证采用补法。
注意事项:如是心脏病、高血压的患者,应尽量先采用其它方法缓解病情。
拔罐疗法
取穴:神阙、气海、大巨、足三里、三阴交,天枢。采用单罐、针罐或灸罐。留罐10~20分钟,留针拔罐和艾条温和灸后拔罐留罐时间可稍长。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体穴松筋与按摩
1.基本治法
①指摩法:用指摩法在中脘、天枢穴治疗,每穴约2分钟。
②掌摩法:用掌摩法顺时针方向摩整个腹部6分钟。
③拇指按揉法:用拇指按揉法在脾俞、肾俞、大肠俞等穴各治疗2分钟。
④掌平推法:用掌平推法直推腹部1分钟。
⑤拇指点法:用拇指点法点长强穴2分钟。
⑥掌擦法:用掌擦法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足部按摩
反射区:胃、胰、脾、十二指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小肠。
操作:
一手固定足部的五趾,另一手用拇指指端在胃、胰反射区、脾反射区、十二指肠反射区、横结肠、降结肠、直肠反射区、小肠反射区,操作50~100次,以微微酸痛为宜。
手部按摩
反射区:胃脾大肠区、胃、肝。
操作:
1.先点按胃反射区,手法由轻到重,至局部出现酸、胀、痛的感觉为度,操作2~3分钟。再施以按揉法,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按揉2~3分钟。
2.分别在肝反射区上施以拇指按揉法,操作2~3分钟,再施以点法,反复操作3~5分钟,至局部产生酸痛感为度。但注意手法要渗透柔和,逐渐加力。
3.以拇指指端点按胃脾大肠区,手法可稍重,持续时间可稍长。
耳部按摩
反射区:便秘点、大肠、直肠下段、腹、三焦。
操作:
在便秘点、大肠、直肠下段部施重按快放手法,反复10次,以患者耐受为度,双耳交替施术。在腹、三焦部施点压法,不离开皮肤,持续按2~3分钟,力度适中,反复3~4次。
小偏方
处方一:
番薯叶适量。煎汤饮之。此方适于习惯性便秘。
处方二:
肥皂适量。将肥皂削成条,用水润湿,塞进肛门。此方适于实热便秘。
六、预防与调养
1.多饮水。
2.宜多活动以助肠胃蠕动、大肠传导,避免久坐少动。
3.养成定时临厕的习惯。
4.避免过度情志刺激。
5.不可滥用泻药,若使用不当,反而会使便秘加重。
6.热病之后,饮食甚少而不大便的,不必急于通便,等饮食渐增,大便自能正常。
慢性胆囊炎
一、定义
慢性胆囊炎指胆囊的慢性炎症,引起慢性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内有结石。慢性胆囊炎可以是急性胆囊炎发作过后的后遗症。
二、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胆囊炎病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和胆固醇代谢失常。梗阻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阻塞(结石等)时,胆汁潴留,胆色素被吸收,引起胆汁成分改变,刺激胆囊发生炎症。代谢性胆囊炎一般是由于胆固醇的代谢发生紊乱,而致胆固醇沉积于胆囊的内壁上,引起了慢性炎症。
三、表现
慢性胆囊炎常表现为中上腹、胁肋部胀痛,并牵及肩背,口苦、咽干,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大便不调(多数干结,少数溏薄),可伴有黄疸。胆囊炎有胆囊黏膜充血、水肿、增厚等变化。
四、辨证分型
1.感染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病变较轻者,仅有胆囊壁增厚,重者可以显著肥厚,萎缩,囊腔缩小以至功能丧失。
2.梗阻性胆囊炎:当胆囊管阻塞时,胆汁潴留,胆色素被吸收,引起胆汁成分改变,刺激胆囊发生炎症。
3.代谢性胆囊炎:由于胆固醇的代谢发生紊乱,而致胆固醇沉积于胆囊的内壁上,引起慢性炎症。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天宗、胆俞、期门、日月、梁门、阳陵泉、胆囊穴、光明、丘墟。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用红花油。
发作期:先刮后背部天宗、胆俞及肩胛部;然后刮胸部期门、日月、梁门。
缓解期:先刮后背部胆俞、胸部日月及腹上区;然后刮下肢部阳陵泉、胆囊穴、光明、丘墟及小腿外侧。
操作:在背部天宗、胆俞,胸部期门、日月、梁门、阳陵泉、胆囊穴等处分别涂抹红花油,天宗、胆俞、腹上区、肩胛部采用平刮法,期门、日月、梁门采用角刮法,阳陵泉、胆囊穴、光明、丘墟及小腿外侧采用斜刮法,以上各穴均以局部出现血痧为度。
手法:采用泻法。
注意事项:急性发作者尽量采用药物疗法。慢性发作者术后一定不能饮酒或食用含油脂高的食品。
足部按摩
反射区:肝、胃、胆、十二指肠、横结肠、升结肠反射区。
操作:
一手固定足部的五趾,另一手用拇指指端在肝、胃反射区、胆反射区、十二指肠反射区、横结肠、升结肠反射区,操作50~100次,以微微酸痛为宜。
手部按摩
反射区:肝、胆、十二指肠。
操作:
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掌心向上,在施术部位均匀涂抹按摩介质,术者一手托患者手,一手施术。
2.首先揉捏整个手掌,操作3~5分钟,使手部放松并产生热感。
3.在十二指肠反射区先采用拇指点按法,反复操作2~3分钟,至局部产生热感。然后再施以拇指按揉法,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点按3~5分钟。以患者手部反射区上出现酸、胀、痛的感觉为度。然后再施以点法,可用力稍重,但应逐渐加力,手法做到柔和渗透。
4.最后点按肝、胆反射区,频率为100~200次每分钟,反复操作2~3分钟,再施以拇指按揉法,反复操作3~5分钟,至局部产生酸痛感为度。
耳部按摩
反射区:胰胆、神门、肝、耳中。
操作:
在胰胆、肝、耳中部施向上重提向外轻拉的按法,手不离开皮肤,持续5~6分钟。反复3~4次。在神门施点按法,持续按2~3分钟,力度适中,反复3~4次,至红润为止。
小偏方
处方一:
山楂山药饼:山楂、山药、白糖各适量。将山楂去核,同山药共蒸熟,冷后加白糖搅匀,压为薄饼服食,1日1剂。宜用于饮食停滞型的胆囊炎。
处方二:
陈皮槟榔:陈皮20克,槟榔200克,丁香、豆蔻、砂仁各10克。将诸药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煮;煮至药液干后,停火候冷。待药液冷后,将槟榔取出,用刀剁为黄豆大小的碎块备用。每次饭后含服少许。适宜用于肝气犯胃型的胆囊炎。
处方三:
牛蒡炒肉丝:牛蒡子10克,猪瘦肉150克,胡萝卜丝100克,调味品适量。将牛蒡子水煎取汁备用。猪肉洗净切丝,用牛蒡子煎液加淀粉等调味。锅中放素油烧热后,下肉丝爆炒,而后下胡萝丝及调味品等,炒熟即成,每日1剂。适宜用于肝胃郁热型的胆囊炎。
六、预防与调养
1.减低食物中的脂肪含量,不吃肥肉、油炸和含脂肪多的食品,并注意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此外,要少吃含胆固醇多的食品如蛋黄、鱼子及动物的脑、肝、肾等。烹制食品时,应以炖、烩、蒸、煮为主。
2.进食富含优质蛋白质及糖类的食物,以保证热量的需要,有促进肝糖原的形成和保护肝脏的作用。
3.多补充水分,以稀释胆汁;增加进餐次数,刺激胆汁分泌和排泄。
4.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西红柿、胡萝卜、玉米、鱼肝油等,多饮瓜果汁,如橘汁、梨汁、苹果汁、荸荠汁及藕汁,西瓜汁更有清热利湿退黄作用;少用含纤维素多的食物,避免因肠蠕动而增加疼痛,可用少渣食品或半流质饮食。
5.忌用酒类和刺激性食物或浓烈调味品,菜肴味道宜清淡,饮食不宜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