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还展望了微型技术在医学上广泛应用的光明前景。有的医学科学家提出设想:大型平面电视屏幕上各个光点的亮度都由一个微型机械来控制。那样,如果将这些微型机械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重要部位,就可以将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健康状况显示在这个大屏幕上,使医生非常直观地从电视屏幕上看到这些组织和器官的情况。这将是诊断技术的一个突破。
无论是中国古代医家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还是现代医学的打针吃药,都在相当程度上采用了“模糊处理”技术。而微型技术则直接深入到人体,就好比是医学家从人体体内将组织解剖出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样。它比以往的“X射线探测法”和其他的一些诊断技术更加科学。如果技术更成熟的话,还可以用微型机械直接在人体体内完成从诊断到治疗的一整套过程。
微型技术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将引起医学的革命,意义之大,也许将超过X射线发明对医学的贡献。
电子视觉技术
重见光明是每一位盲人的最大愿望,虽然那些应用超声、红外等新技术装备起来的多功能导盲杖、导盲犬已经大大帮助了盲人,但它们离盲人的愿望仍有一定的距离。他们的第一需要仍然是赋予他们眼睛的功能,让他们能看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最新的电子视觉技术则可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了。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使盲人复明的装置,它包括一个系在盲人头部的电极和一个可以产生图像的电脑,只要把电脑配备的一个一立方毫米大小的镜头安放在一个人造眼中,再与一个非常精密的电脑相连就会产生图像,盲人通过这个装置可以看到眼前4米以内的景物。
法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盲人使用的“电子视觉眼镜”,能使盲人脑海中反映出如实的声像环境。盲人使用这种眼镜,可以识别周围各种障碍物,楼房的高低、汽车的大小、人的高矮他都能知道,甚至连白天和黑夜、晴天和阴天他也能了解。这个装置的核心是一个装在眼镜框中的微型电子摄像机,它对光线非常敏感,可将物体反射的光线转变为各种不同的声音,盲人戴上这种眼镜走路,通过聆听不同的声音就可以了解周围的情况。
对于由于视网膜损伤而失明的人来说,人造视网膜复合晶片可以使他们重见光明。美国科学家发明的这种晶片由一排排的电极和感光器组成,厚度仅为0.02毫米。把晶片移植在接近视觉神经的视网膜上,感光器就可以透过瞳孔接收到光线和影像,由电极向大脑发出脉冲,从而使盲人复明。
近视眼也可以从电子视觉技术中得到帮助。美国科学家研制的“好视力”电子眼镜便是为近视者增强视力的好帮手。这种眼镜酷似照相机镜头,装有一个微型电脑,能把视觉形象通过电脑聚焦于患者的视网膜上,从而增强视力。
还有一种“弱视增益”电子装置,它是应用微型照相机和电子监视器使弱视者看到清晰的物体,最适合于那些因为糖尿病、青光眼、视网膜黄斑变性而视力下降的人。
神奇的高科技将使人的视力大大增强。
X光结晶学
你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X光结晶学的名字,也不知道这是门什么样的学问,但是,就像你即使不明白重力是怎么回事,可它却还是会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样,X光结晶学也在科学生活中影响着一系列学科的进步。没有它,生物学、冶金学、化学都不会在几十年间取得这样大的进展。
X光结晶学基本上可以算是显微镜学的一种,但是,世界上还没有一台显微镜可以把组成物质的原子放大,而X光结晶学就填补了这项空白。科学家们让X光透过细小的结晶粒,把资料记录下来,然后根据折射光线的模式,进行大量的计算工作,最后还原出立方体结构,也就是原子的立体图。20世纪最大的一项科研成果——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立体结构能为人所知,便是X光结晶学的功劳。其他一些物质,如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等的原子结构也是通过X光结晶学得到的。
X光结晶学还帮助科学家们洞悉了几种物质的立体结构。比如,伤风及感冒病毒的立体结构,这将有利于科学家找到它们的致病原因并削弱其功能,从而可以有效地治疗感冒。一些跟DNA有接触的分子,它们是开启或关闭遗传因子的钥匙,了解了它们的结构,有利于科学家寻找到医治某些疾病的方法。在治疗艾滋病方面,X光结晶学也有其独到的作用。X光结晶学对制药业非常重要。专家认为,只要人们能掌握与某种疾病有关的蛋白质的立体结构,进而研究它的特点和发病过程,就可以采取相应对策,研制出针对这些疾病的药物来。因此,X光结晶学很受重视。
当然,用X光结晶学解析原子结构是件很困难、很繁琐的工作。科学家取得了结晶粒折射光线的模式,还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工作。以典型蛋白质为例,科学家先要取得3万个折射光线参数,然后进行10万个计算程序的运算,才能取得其结构模式。如果没有超级计算机帮助的话,10万个程序的计算就要花上10年时间。
科学家依靠X光结晶学已经取得了1000多种蛋白质的结构了,到2000年,这个数目可以达到2万个,总有一天,人们可以找到生命本身的结构。
基因疗法
艾米是一个年仅6岁的可爱的美国小女孩,可是,由于遗传的因素,她不幸患有腺苷膜基因疗法病例:出生仅3天的扎卡利·里金斯因ADA基因缺乏,而进行基因治疗,通过输入正常的ADA他获得了痊愈氨酶缺陷症。她身体内无法合成有分解氨基毒素功能的酶,导致血液中大量积累这种由细胞代谢而产生的毒素,使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和B细胞中毒死亡。艾米整天浑身无力,吃不下饭,不想走动,还出现各种疼痛,小小年纪就吃尽了苦头。
医院在进行了一系列治疗后,发现病情无法缓解,于是他们决定,给艾米实施基因疗法。医生给艾米移植健康的基因,一年多以后,艾米能够自己合成以前不能合成的腺苷膜氨酶了,从此,她又成为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女孩了。
人体大约有10万个基因,它们保证了人体的正常运转,一旦基因出现缺陷就会导致人得病。现在人们已经知道的由于基因缺陷引起的基因病有4000多种。基因缺陷是造成25%的生理缺陷、30%的儿童死亡和60%的成人疾病的病因,与人类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基因病有两类:一类是单基因病,如先天性粘液稠厚后再将健康人的正常基因植入病人体内,以取代有缺陷基因;另一类是多因子病,由一个或几个基因缺陷以及环境因素引起的,如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病、神经变化病等。
针对基因缺陷而导致的病变,可以进行基因治疗方法。它的主要过程就是先诊断病人所缺陷的基因,然后再将健康人的正常基因植入病人体内,以取代有缺陷的基因,恢复该基因的功能,达到治疗基因病的目的。
几年前,基因疗法还只是一个梦想,现在,基因疗法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医疗的各个领域了。现在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已经采用了37种技术路线、21种基因标记对临床上不同疾病进行过实验治疗。
动物实验治疗证明,基因疗法对遗传疾病、恶性肿瘤、病毒性传染病、心血管病等方面的90余种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前景。基因疗法作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手段推向临床已是指日可待了。我国也于1993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基因治疗中心,对基因疗法进行研究和推广实施。
活细胞疗法
随着基因细胞培养技术的提高和完善,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了一种用活细胞作为治疗剂,医疗各种疑难遗传病症的“活细胞疗法”。这一新兴的医疗方法主要采用遗传工程在体外繁殖患者的自体细胞,包括淋巴细胞、骨髓细胞、肿瘤浸润的细胞、异体的胚胎细胞、婴儿脐带细胞、胸腺细胞等活细胞,使之扩增或产生具有疗效的物质(抗体、蛋白、激素等),再将这些活细胞注入或植入患者体中,来医治一些恶性肿瘤和血癌等疾病。从国内外临床实验和应用来看,这种活细胞疗法对癌症、白血病、糖尿病、血友病、烧伤以及艾滋病等严重的遗传病、传染病都有明显的疗效。
这种新疗法的发明使治疗癌症的办法由手术,放射疗法和化疗这3种,发展到4种疗法。
这种疗法分3步进行,第一步是用外科手术切下患者的一部分癌组织;对基因疗法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最前沿的领域第二步,用设备改变
癌细胞的遗传基因,使其变成能产生一种抗癌物质的细胞;第三步,将这些改造后的细胞由患者大腿部重新注入人体内。这些细胞一旦进入人体,便会对患者的癌细胞发动进攻。这种治疗办法在于发挥患者免疫系统的能力战胜自身的疾病。1991年10月8日,美国全国卫生研究所的史蒂文·罗森堡博士给一名患晚期“黑瘤”癌症的病人,用这种活细胞疗法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人体试验。
罗森堡指出,这种活细胞疗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向扩散的癌症进攻而不伤害正常细胞。
脑磁图
人的颅脑周围也存在着磁场,这种磁场称为脑磁场。但这种磁场强度很微弱,要用特殊的设备才能测知并记录下来。需建立一个严密的电磁场屏蔽室,在这个屏蔽室中,将受检者的头部置于特别敏感的超冷电磁测定器中,通过特殊的仪器可测出颅脑的极微弱的脑磁波,医生正在对一位患者的脑磁图进行诊断。
再用记录装置把这种脑磁波记录下来,形成图形,这种图形便称作脑磁图。它是反映脑的磁场变化,此与脑电图反映脑的电场变化不同。
脑磁图对脑部损伤的定位诊断比脑电图更为准确,加之脑磁图不受颅骨的影响,图像清晰易辨,故对脑部疾病是一种崭新的手段,为诊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要与脑电图结合起来,互补不足(脑电图易受过多电活动的干扰,也受颅骨影响,波幅衰减等),其诊断更准确。
三维超声波扫描
美国科学家已开发出一种三维超声波扫描技术,该技术能使医生们就像在病人身体上开了一扇窗子一样研究病人的体内器官。该技术的发明者之一、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新兴心血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主任奥拉夫·拉姆说:“这一技术使目前的超声波技术显得过时了。
这种三维超声波处理技术,采用并行计算即时分析大量的声音反射波,非常迅速地生产图像,使外科医生能够在屏幕上从任何角度观看一整颗跳动的心脏。这台多用途机器能够加快诊断速度,增加诊断的精确性,并且可帮助医生不做外科手术的情况下,较以前大大增加对人的心脏了解。
用超声波扫描的胎儿图像
采用三维技术后,我们能够非常迅速地观察整个跳动的心脏,并且可观看我们选择的任何部位。我们能观看心脏的前面、侧面和横侧面,一切都是在心脏跳动时进行的。”
为了“实时”捕捉跳的心脏以及胎儿活动图像,避免延迟,每个信号必须用大规模并行计算机处理技术同时处理。当有关内部组织的图像出现在观察屏上后,医生用一个接触垫能够同时调出多达16个切片的画面。
切片的视角可以不同,而且可把它们做得薄些和厚些。为了能随时观看它们,医生能够把所有的图像存储下来以便以后分析。
试管婴儿
试管婴儿正式名称为玻璃管受孕儿,英文简称为IVF。它使得体外受精卵移植治疗不孕症成为现实,同时也解决了输卵管不通不能妊娠的问题。试管婴儿揭示了很多生理现象,为研究人类生殖学开拓了新的途径,同样,也给人类的生殖伦理提出了新的问题。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澳大利亚及英国的医学家就分别发表出关于体外受精卵移植的文章。举世闻名的第一例试管婴儿,于1978年7月25日诞生在英国奥德海姆总医院。这一试管婴儿健康地发育成长的事实,为许多患有输卵管疾病而不能生育的妇女带来了希望创举的荣誉归英国医学家爱德华,当时,剖腹产出的女婴重达2700克,自此之后,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都相继有试管婴儿出生的报道。我国首例试管婴儿于1988年3月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诞生。这项技术深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深受因输卵管不通而不孕的妇女的欢迎。
试管婴儿主要是解决卵子与精子不能相遇,不能结合受精的问题。其培育包括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移植两个步骤,娩出后叫试管婴儿。具体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激发排卵,可以使用促排卵药物,让患者在一周内有多个卵子排出。
收集卵子。根据医学条件及技术水平可采用剖腹取卵、腹腔镜下取卵以及在B超引导下经阴道取卵3种方法。
将卵子培养约4小时,等待体外受精。
体外受精,采集好丈夫的精液,待液化后,摒弃精浆,进行体外受精培养,大约需72~76个小时。
进行胚胎移植。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将受精卵从培养基中取出,移植至宫腔内。
试管婴儿适于那些女性卵巢功能正常、子宫正常,但输卵管梗阻、输卵管积水,经反复治疗无效的人,以及排卵有障碍者;男性要求精液正常、无病菌感染,但精子减少等症。年龄一般要求双方都在40岁以下。
目前“试管婴儿”的体外受精成功率可达60%~70%,但胚胎移植成功率仅为10%~20%。从已经分娩的试管婴儿情况看,目前尚未发现特殊的先天异常,这项技术正在被进一步开发研究。
器官移植
1954年,美国波士顿的一家医院里,一位24岁患了晚期肾炎的病人接受了一个新手术。
医生从病人的孪生兄弟身上取下一侧活肾,将它移植到病人的体内,手术获得成功,病人得以痊愈。肾脏移植术,是器官移植的一种,而且是较为简单的一种。
器官移植,就是将另外一个人身上的健康器官取出来,移植到病人的身体上的手术,就如同植物学的“移花接木”一样。器官移植可抢救某些危及生命的组织器官,是极其重要的治疗途径,往往可以达到起死回生的目的。
人体器官移植是比组织移植复杂得多的一种手术。人体组织的移植较为简单,如眼球的角膜移植,皮肤移植(植皮)和血管移植,目前来讲难度并不太大。而器官移植则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以肝脏移植为例,从健康人的身体中取出的肝脏,在移植到病人身体内的过程中,移植肝的细胞会大量坏死,移植后的肝脏制造白蛋白和纤维蛋白的能力显着下降,病人每天要输入大量的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其存活时间也很有限。
医学专家告诉我们,器官移植并不像坏了的机器更换零件那样简单,即使是自行车更换零件,也要考虑零件的规格是否合适。在器官移植中,这一问题同样地重要。这就是器官移植中的大敌:“排异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