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抗衡衰亡的现代医学
36705700000010

第10章 人体与疾病(2)

相传唐高宗李治很胖,经常犯头痛病,而且说话不利落。御医就替他针刺头部并少量放血,每次都能取得止痛的效果。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头痛与人类相伴的历史很悠久,人类与头痛做斗争的历史也很悠久。除了用针灸治疗头痛外,人们还试用各种各样的东西来治头痛,如氨、银、汞、胡椒粉、鸦片、大麻等,甚至还有人拿电鳗来电击病人。

然而,时至今日,头痛仍然是一个令人头痛的症状,不仅病人感到万分苦恼,就是医生也常常对它束手无策。说起来,头痛并不能算做病,而是许多病共同拥有的一种症状。比如,伤风感冒会头痛,中暑了会头痛,生病发烧也会头痛,有时候身上什么病也查不出来,但就是头痛得厉害。在一般人看来,头痛就是脑子中痛。这个回答并不正确。人体上许多部位都对疼痛的刺激很敏感,比如用针刺一下你的手指,你的手指就会感到痛。可是脑子本身却没有感受疼痛的神经,就是把脑浆全部掏出来,人也不会感觉到痛。那么,头痛又是从何而来呢?

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头部的致痛结构或部位有以下几处:脑硬膜,尤其是头颅底头痛期,在头皮和脑血管扩张时,病人一侧头部或整个头部产生严重的搏动性疼痛的部分;供应脑血流和硬脑膜血流的动脉;全部静脉和静脉窦;颅脑神经和脊髓颈段的脊神经;头颅骨外的头皮、肌肉、动脉和静脉。当以上至病结构部位受到某种刺激时,人就会感到头痛。

能够引起头痛的原因有很多,这就造成了五花八门的各种头痛。究竟有多少种头痛,这个问题恐怕还无人能说得清。在各种各样的头痛中,有很多可以找出原因来,治疗起来也就可以对症下药。比如,脑瘤逐渐长大时会压迫周围的致痛结构或部位,或使头颅腔内压力升高,引起人头痛。只有把脑瘤切除掉,这种头痛才会停止。长时间低头写字、看书,看电影时不断扭动颈部,都会造成颈部肌肉紧张,使人感到头痛。头部振动或摆动过猛,会使致痛结构受到猛烈牵拉,引起-阵阵头痛。

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也可以引起炎症,造成头痛,如脑膜炎、脑炎、脑寄生虫等。

常见的偏头痛是因为动脉和静脉发生扩张,许多血管却出现收缩,结果血液大部分都流入大脑皮层,许多脑神经细胞缺乏正常的血液而受到刺激所致头痛。

不过,造成偏头痛更深刻的原因在于脑部激素不调和,刺激到脑部血管。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调和,目前还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只能肯定与遗传有关。

还有一些头痛至今原因不明,专家们只能做出一些推测来,因而治疗起来也比较棘手。

比如丛集性头痛,这种痛毫无先兆,常在深更半夜发作,把病人从睡梦中痛醒。这种病发作起来极有规律,就像钟表那样准确。有人认为,这种病和五官部位的炎症有关,也有人认为它是由颈动脉血管壁的水肿引起的。

再比如性交引起的头痛,它常常发生在性高潮之前,可持续几分钟或几天。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肌肉紧张、收缩和极度痉挛造成的。也有人认为,它与性交时血压升高有关系。

在引起头痛的众多原因中,情绪反应是值得重视的一种。有些人的精神在受到某种刺激时,如焦虑、不安、恐惧、气愤、悲伤等都会感到头痛。一般认为,这种头痛是因为紧张感到肌肉收缩、痉挛,压迫头皮血管造成的。但也有人指出,人的情绪在做出某种强烈反应时,脑内会产生出某些化学物质,是它们引起了头痛。但这些化学物质的成分及其作用方式,目前还弄不清楚。

神经衰弱

100多年前,很多医生常在这样一些病人面前感到束手无策,他们总是絮絮叨叨地说出一大串症状,什么失眠、头痛、情绪低落、心跳过快、血压偏高或偏低、手足发冷、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简直是百病集于一身。可是说来也怪,这种人虽然有这么多症状,但却找不到与之相应的器质性疾病。

1869年,美国医生布雷德首先提出,这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并把它称之为神经衰弱。

其实,这种叫法是很不科学的,因为从理论上讲神经细胞是没有什么衰弱或不衰弱现象的。

但是在没有完全搞清其病理机制之前,人们就只好继续沿用旧名。

患神经衰弱的人症状很多,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体力和脑力上容易疲劳。他们总感到整天缺乏精力,难以胜任日常的学习和工作,特别是精神活动的耐力及效率很差。正常人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后,也会产生疲劳感,但经过休息后就会恢复过来;神经衰弱患者稍事劳动就会感到疲劳,有时甚至早上刚起床就累得不得了,即使长时间休息也不能完全恢复。因为易于疲劳,这种人就懒得活动,而活动越少,就更易疲劳,于是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产生烦躁不安、精神过敏、腰酸腿疼等不良反应。

神经衰弱的另一个常见症状是失眠。患者常感到难以入睡,上床后浮想联翩,无论如何也睡不着。哪怕有一点声音,如脚步声、钟表的嘀嗒声,都会使他们觉得难以忍受。有时即使睡着了,也是恍恍惚惚,似睡似醒,或者噩梦不断。

神经衰弱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焦虑、忧郁、怀疑等症状。有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十分担忧,心神不安,无心学习和工作,四处求医;有人对恢复健康失去信心,产生厌世的念头;还有人胡思乱想,记忆力不好就以为得了脑瘤,不爱吃饭就以为得了胃癌。

人们从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神经衰弱常见于以笔墨桌椅为伴的脑力劳动者,尤其是学习中的学生更是如此,而在体力劳动强度较大的农民和码头工人当中,却很少发现此病。

有人曾对5所大学中的8051名学生做过调查,有神经衰弱症状的人多达547人。由此可见,神经衰弱主要和脑力负担过重有关系,而与体力劳动无关。通过调查还发现,同样是大学生,体育学院和戏剧学院的学生很少患神经衰弱,新入学的大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发病率也明显减少。而那些神经衰弱的大学生,大多作息时间不合理,经常开夜车,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由此可见,脑力劳动过度只是发病的原因之一,不注意劳逸结合,不参加文体活动,精神过于紧张,很可能是更重要的致病因素。

同样脑力负担繁重,但不一定得上神经衰弱。这种现象就提示人们,还存在着别的致病因素。深入调查发现,神经衰弱又与人的体质,心理状态,性格等有关系。一般来说,体格健壮,性格开朗,心情愉快的人,就很少得神经衰弱。而体质瘦弱,心事重重,性格内向,过分关注自己,自信心不强的人,即使脑力劳动负担不重,也可能患上神经衰弱。

很多神经衰弱患者在百般求医问药不见效果之后,开始进行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情绪,结果使以往的症状大大减轻。有人运用心理疗法,也使很多神经衰弱病人不药而愈。这些事例从反面证明,体质、心情、性格等因素也在促发此病中起有一定作用。

结核病

链霉素等都是治疗结核病的特效药。因此原本死亡率很高的结核病,已经比脑中风、癌症、心脏病等的死亡率低,这是医学发展所带来的恩赐。故有很多人认为结核病不可怕,很容易即可治愈。

如上所述,结核病真的从这个社会消失了吗?答案为否定的。只可以说结核病的死亡率减低,但病人的数量仍然很多。往昔结核病被认为是年轻人容易患的疾病,而今却以老年人居多。虽然结核病的特效药不少,不过这类特效药最近用来治疗病人时,往往没有发挥其药效。看情形,结核病的性质已经改变了。没有改变的是:结核病仍然是一种令人害怕的疾病。

结核病发病初期,其自觉症状很轻微,例如食欲不振、体重减少、轻微发烧、盗汗等,属于最普遍的症状。若没有治疗而任其恶化至某一程度时,会偶而吐血。病人看到自己吐出鲜血,通常会引起很大的恐慌,此时应镇静,马上就医治疗。

一般来说,结核是由细菌(结核菌)感染所引起的,属于慢性和潜行性的疾病,所以不会有突然发烧或肿胀等急性症状。但在病变部位会产生“结核结节”,且坏死的组织会变性,成为乳酪一般的状态,干酪化变性为其特征。所以,在病变部位看到这种变化,同时检查出有结核菌时,即可判断是患有结核病了。问题是:细菌究竟透过何种途径而感染人体的呢?

一般的想法是吸进了结核菌,或结核菌从伤口侵入人体才发病的。

自然状态下,大气中时常浮游着很多结核菌,所以每一个人都有感染结核病的机会,然而受到感染而生病的人只是少数。从疾病的原因来看,结核菌并不是绝对性的。故是否患结核病,完全视个人的抵抗力。结核菌是细菌中属于最弱的一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15分钟,就会全部死亡。所以,若连这种弱细菌都无法抵抗而受到侵害,这种人的体质应该说是相当弱了。

人体对细菌和外界的侵入物皆具有抵抗力,其生理性结构之一是细网内皮组织。细网细胞细小突起而互相连结,看起来很像一道细网。人体用以抵抗外物的抗体,就是细网内皮组织的状态,这种组织存在于淋巴腺、脾脏、肝脏、缔合组织内。一旦这种防卫力减弱时,生理机能就会出问题,细菌则会趁虚而入,且在人体内繁殖。

结核病在病理学上属于“炎症”。炎症是为应付病态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组织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障碍,对此障碍细胞所做的修复反应。由于此生理反应的结果,在组织上产生了杆棒状的微生物(结核菌),称之为结核。

总之,会患结核病的体质,有其共通的缺陷反应形式,其血液性状有种共通的缺陷。检查出结核菌之前,可以观察到结核特有的菌血症,红血球的沉降速度就成为结核诊断上有利的手段。所谓粟粒结核,就是侵犯肺脏的结核菌传播到全身时所引起的疾病。不过,与其说细菌从肺脏流出,莫如说是病人的体质虚弱,全身的组织才会出现结核性病变来得恰当。

结核最容易侵略肺脏、喉咙、支气管等呼吸器官。所以呼吸系统的器官不好的人,容易患结核病。结核菌又被称为“偏性好气性菌”,其原因是这种细菌最喜爱在氧气充足的地方繁殖,而呼吸器官是人体中氧气最充足的,当然会最先受到侵害。

一旦患结核之后,应立刻想办法根治。欲根治结核过去也称为消耗病

结核,就须先有净化的血液,亦即有优良的细胞品质。结核病患者于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充分的营养”、“新鲜的空气”,并处于“安静”的环境里。食物是维持人体生理机能健全所需要的东西。不要以精制白米、肉食为主要饮食,而要以胚芽米、蔬菜类为主要饮食。在空气新鲜的地方,放松心情。并依自己身体的状况而做适当的运动,以增强基础体力。不要为了芝麻小事而耿耿于怀,对一些打击也不必紧张,否则纵使处于安静的环境里也无法静下心来。让头脑休息,并做适当的运动才是正确的保健之道。

胃溃疡

按现代医学观念,胃溃疡症状轻微者,以借饮食来控制;症状稍重者,方须使用药剂;症状极为严重时,则需要动手术。此一念已成为胃溃疡治疗的原则。

尽管大众对饮食疗法均甚熟悉,然而饮食的内容却往往无法配合疾病的治疗。例如有人认为胚芽米会增加胃的负担,应避免食用,这是错误观念。事实上,胚芽米对于胃的健全化,是不可或缺的食品。

胃壁产生溃疡称为胃溃疡,即胃组织表面发炎,坏死的细胞纷纷剥离下来。发炎的原因,主要是来自血液中毒素的作用。

当胃局部组织死亡(坏死)时,由于身体本身具有抵抗力,所以可以产生新细胞和新组织,同时将受伤的组织排出体外。

总之,胃壁的组织细胞对局部性的病变能产生抵抗,促进胃液的分泌。因此,对溃疡的表面会产生刺激,结果使症状恶化。

此时,患者会有压迫的燥热感、刺痛感、痉挛等痛苦的症状发生。若症状更加恶化时,就会发生出血或吐血。在此症状未出现前,由于神经的反射作用,患者会频频打呵欠,或胸部有郁闷感。

为何胃病中最常发生溃疡症状呢?这是因为胃与自律神经关系密切。不当的饮食或神经紧张,会使胃受害或自律神经失调,有了这些情况时,易引起胃黏膜变异而产生胃溃疡。

心脏病

看起来生气蓬勃的人,却突然死亡,其原因大多是心脏病发作。

心脏本来是一个很强韧的脏器,一个活到100岁的人,其心脏始终没有休息,也跟着跳当心脏病发作时,医生可使用药物以帮助血流畅通动了100年。可是现代人因为心脏病而丧命的情况却日益增多。

因心脏疾病而死亡的人,其病因是心脏细胞发生坏死的现象,以致无法充分地输送新鲜血液,引起全身组织窒息的关系。所谓坏死,就是局部性的细胞停止作用。细胞活动时,必须得到充分的氧气和养分的供应,同时把活动所产生的废物尽速搬运出去。上述的两种作用缺一不可,否则细胞就无法正常活动。

对细胞的活动产生不利的条件后,到细胞坏死的期间,有一段很长的过程。组织性的脏器机能很像团体活动,纵使受到一些不利的条件所影响,也会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进而达成其功用。

上述的状况也同样适用于心脏。例如:冠状动脉发生异常收缩,使血流的分量减少;或受到有害物质的作用导致出血;或血液性状有问题,使血液的输送能力降低;或发生血栓的现象等不利的条件产生时,心脏是不会立刻发病的。但是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不能一拖再拖,否则心脏会逐渐负荷不了,因而易引起心脏病。对心脏病患而言,狭长症是属于初期性的疾病,可是会产生此病症的原因,却早就酝酿于内。

一旦患有心脏病,要想长寿就不容易了。因为若是其他的器官生病时,可以想办法强化血液循环而提早康复,然而主导血液循环的心脏本身一旦受到损害,则难以康复。所以,心脏病的预防与治疗,实际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医师诊断的结果,宣布病人患心脏病,或病人突然心脏病发作时,会立刻使人心理产生很大的恐惧感。不过,上述细胞发生病变的程度仍相当轻微,所以不必过于烦恼,只要专心接受治疗即可。

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是在冠心病的基础上,冠状动脉持续性痉挛或管腔内血栓形成,或由于血输出量骤然下降,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造成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坏死所致。

心肌梗塞常发生在饱餐(特别是吃了过多脂肪食物、饮酒等)后、安静或睡眠中、用力大便时。

冠状动脉闭塞后20~30分钟,相应的心肌细胞即开始发生坏死,1~12小时内大部分心肌细胞呈凝固样坏死,坏死的这些心肌细胞功能丧失,范围如果超过40%,血排出量会急剧下降,病人会出现低血压或心原性休克,心肌收缩力减弱,造成急性心力衰竭。坏死组织1~2周后开始吸收。并逐渐形成瘢痕,经过6~8周的时间愈合,成为陈旧性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