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保肝护肝101个小窍门
36694400000003

第3章 用药小窍门

常见乙肝用药错误不到用药时,却用了药80%左右的乙肝患者都是病毒携带者,尤其是一些儿童和少年,处于免疫耐受阶段,此时用药将导致对于各种治疗无应答,使各种药物的治疗都起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这个阶段大量用药治疗,不但浪费钱财,而且还会打破患者机体的免疫沉默状态,使得肝功能出现异常,加重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病情。

该用某种药,却用错了不少乙肝患者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本来应该是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最佳时机,但是却使用了抗肝纤维化药物,使病情更加严重。也有的是肝硬化、腹水症状,应该加强使用利尿性药物,补充白蛋白,可是却用上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也会致使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药物剂量过大有些中药处方,急于求得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个别药物剂量过大,甚至有的高出国家药典规定的几倍。例如有的药方中川楝子用量达到20克,山豆根达到30克。虽然中药的毒副作用较小,但是某几味中药的超量使用,也会因为剂量过大,导致机体不能及时吸收和代谢,过多地停留在肝脏,无疑给肝脏增加比较大的负担,肝功能反而日渐衰退。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剂量一定要把握准确,使用任何药物治疗,都需要根据体重,换算出合适的剂量。

药物剂量过小有的乙肝患者必须使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是某些乙肝患者担心干扰素的副作用太大,就自行减小干扰素的使用剂量。比如,医生开的是隔日注射一剂(300万~600万单位/隔日),有的患者就自行更改为隔两日注射一剂,或一周注射一剂。这样,使用的剂量偏小,往往起不到治疗效果,不但不能及时阻断病毒的复制,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使得干扰素都不能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用药时断时续有的乙肝患者在治疗时掉以轻心,用药时断时续,想起来就吃药,这种做法不能保证药物在血液中保持恒定和有效的浓度,达不到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不但会使机体产生抗药性,而且还会使病情时好时坏,越治越不好治。

用药疗程不足乙肝的治疗一个疗程耗时较长。一般来说,一个疗程至少需要半年至1年时间,而且很多治疗都是1个疗程结束后,经过检查,又会接着上个疗程继续治疗。所以,坚持用药很重要。如果短期使用药物,会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用药当停不停乙肝患者如果使用某种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后,就应该逐渐减量,直到彻底终止服用该药物,避免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和体内毒素蓄积。例如降酶药物联苯双酯,本身只是单纯降低转氨酶的药物,既无抗病毒的作用,也没有保护肝细胞膜的作用,只能作辅助性治疗,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应该逐渐减量,并及时停止,如果长期服用,容易产生耐药面掩盖病情。

随意换药有的乙肝患者虽然经过医生的诊断确立了治疗方案,可是一看广告宣传,就擅自更换了药物。随意换药是十分危险的,因为随意换药使治疗变得复杂,一旦出现病情加重或者其他情况,医生不能准确判断新情况出现的原因,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所以,乙肝的治疗方案一经医生确立,就应该坚持依方服药,并随时监测病情,不能擅自半途停药或换药,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小儿用成人药有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患有乙肝,于是在查出小儿也患有乙肝后,便自行决定将自己服用的药物用于小儿。殊不知,这样做的危害很大,不但不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因为小儿的肝脏及其他脏器发育不完善,如果服用成人的药物,就会对小儿的各个脏器造成损伤。例如,拉米夫定对12岁以下的儿童一定要禁用,其他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以及膦甲酸、阿糖腺苷等药物也不适合给儿童使用。

使用干扰素须个体化不同乙肝患者因感染病毒的程度不同和自身身体素质不同,清除乙肝病毒的能力也不一样,因此使用干扰素必须强调个体化和差异性,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剂量和疗程等做有针对性的治疗,只有因人而异,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乙肝患者通过锻炼或者其他辅助疗法,使其机体免疫功能日渐提高,能够识别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于是就出现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反复升高,也就是进入了慢性乙肝活动期。此时,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将会有大约30%的患者在15~20年后发展为肝硬化,其中一小部分甚至会发展为肝癌。因此,及早清除乙肝病毒成为治疗慢性乙肝的关键。

目前,在众多抗病毒药物中,α干扰素是唯一可以彻底清除乙肝病毒并有远期疗效的药物。就干扰素作用机制来说,它不是直接产生抗病毒作用,而是刺激人体产生抗病毒的活性因子,以达到增强人体抗病毒的能力。

但是,干扰素也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乙肝患者。它主要用于处在免疫应答及炎症活动阶段的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即患者ALT轻中度升高(正常值的2~10倍),血清HBeAg阳性时,可用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毒传播途径、病程、转氨酶水平等因素有关。一般认为,年龄大于60岁、转氨酶水平正常的男性患者使用干扰素的疗效最差,女性患者则效果较好。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较多:血清ALT/AST显著升高、病毒含量较低、病程较短以及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ALT正常者、伴有HDA及HIV感染者效果较差。另外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方法也会影响疗效。

干扰素的应用量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一般应用300万单位,每周3次或隔日1次,3个月为1疗程,其HBeAg与HBV-DHA的阴转率在治疗结束时约为25%~40%,远期疗效约为20%~25%。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个剂量已经没有太明显的疗效,国内外肝病医学专家主张加大剂量(500~600万单位),延长疗程至4~6月,疗效可能有所提高。使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符合下列条件的病例,可取得较好疗效:

(1)ALT升高2~10倍。

(2)HBA-DNA(+)和HBeAg(+)。

(3)病程小于5年。

(4)不合并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感染。

(5)不合并HIV及其他免疫性疾病。

在我国,乙肝常因母婴垂直传播使婴儿在预产期或新生儿时受感染,因而患儿自幼已携带上乙肝病毒,这种情况使用干扰素的疗效较差。此外,所有干扰素均需通过和靶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干扰素反应基因成分,产生抗病毒蛋白及多种免疫调节因子。目前发现干扰素受体有异质性,故干扰素疗效也因人而异。

谨慎服用7类伤肝药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日常新陈代谢和服用某些药物所产生的毒性会在肝脏内代谢,所以乙肝患者应慎用下列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

(1)抗生素类及其他化疗药物。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土霉素、洁霉素、麦迪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吡嗪酰胺及磺胺类药物。

(2)抗肿瘤药。更生霉素、丝力霉素、氮芥类、光辉霉素、巯嘌呤(6-MP)氨甲蝶呤、门农吉利碱、冬酰胺酶等。

(3)中枢抑制药及抗疼痛药。氯仿、三氯乙烯、氟烷、苯巴比妥、水合氯醛、氯丙嗪、苯妥英钠、扑热息痛、保泰松、消炎痛、辛可芬、秋水仙碱。

(4)抗抑郁药。异丙肼、丙咪嗪、阿米替林、苯乙肼。

(5)抗寄生虫药。氯喹、硝硫氰胺等。

(6)激素类及其有关药物。甲基睾丸酮、乙烯雌酚、苯丙酸诺龙、他巴唑、硫氧嘧啶、氯磺丙脲、氨苯磺丁脲。

(7)其他。双氢克尿塞、利尿酸、甲基多巴、安妥明、大剂量烟酸、硫唑嘌呤、金属类药物(如砷剂、铋剂、锑剂等)。

乙肝患者在服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一旦发现对肝脏有损伤的药物,就尽量不要服用。

养肝护肾的冬虫夏草医学研究发现,冬虫夏草对乙肝患者的肝肾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对化学毒物和药物造成的肝、肾损害也有保护作用。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其生长十分奇特:虫草真菌感染蝙蝠蛾幼虫,使其得病、僵化、死亡,次年春夏,自幼虫头部生出草茎,因而是虫菌复合体。

冬虫夏草味甘,性温,入肺、肾经,具温和平补之性,有滋肺补肾、止咳化痰之功效。适用于肾虚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等症,也用于肺气虚或肺肾两虚的咳喘、劳嗽痰血以及病后虚弱、神疲少食等症。既可单用研末服,又可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古代医家称之为“诸虚有损至灵之品”。

经过现代药理学家研究,得出虫草主要有以下作用:

保肝作用冬虫夏草含有多种氨基酸成分和多种无机元素,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功能的改善与恢复。虫草菌丝还具有激活肝脏枯否细胞的作用,能改善肝功能,降低ALT。

调节免疫作用冬虫夏草能增强乙肝患者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主要是T细胞功能的改善以及NK活性、巨噬细胞功能的提高,从而使得机体清除肝炎病毒的能力加强。

防癌作用冬虫夏草有保肝护肝、防止癌变的作用,因为虫草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它对鼻、咽癌细胞也有抑制作用。

平喘作用冬虫夏草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扩张作用,能有效防止乙肝患者咳嗽、气喘等症,并能加强肾上腺素的作用。

其他冬虫夏草还有抑制平滑肌、增加心排血量、镇静、催眠等作用。

临床观察表明,虫草菌丝能显著提高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抑制γ-球蛋白,从而纠正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例倒置,同时可改善肝功能,对患者免疫有双向调节作用。服用时最好研末服或制成中成药,也可以做成药膳服用,最好不要入煎剂。

以下是可保护肝脏的两种药膳。

虫草糯米粥

原料:虫草5克,糯米50克,冰糖适量。

制法:先将5克虫草研成粉末,然后把糯米50克、冰糖适量放入沙锅中;加水煮成稀粥,均匀地加入虫草末,再煮片刻即可。

功效:具有保肝、护肝的效果。

雄鸭报虫草

原料:老雄鸭1只,虫草8克,黄酒、盐、高汤、味精等适量。

制法:将老雄鸭除内脏,洗净切块,放入沙锅里;将虫草碾成末入沙锅,再加入黄酒、盐、清汤等,小火煲2~3小时即可,食肉喝汤。

功效:对于久病乙肝患者有补益的效果。

注意事项:虫草能辅助治疗乙型肝炎,适用于脾肾阳虚之症。因其性偏温,故阴虚火旺者不宜单独食用。

怎样预防耐药发生据报道,中国目前有超过10万乙肝患者发生耐药现象。在乙肝治疗中,一旦发生病毒耐药情况,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而且,耐药还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甚至更加严重等不良后果,一旦药物之间发生交叉耐药,那么会给后续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耐药发生是病毒变异的必然结果目前临床治疗乙肝的主流药物是核苷类药物,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乙肝防治的必备药物。此类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可以迅速抑制乙肝病毒,能够有效防止或延缓慢性乙肝进展为肝硬化、肝癌。

但是这类药物又有“通病”,就是不但疗程漫长,而且不能轻易停药,一旦停药,病情极易复发,还可能导致病毒变异,产生耐药性。

显然,治疗乙肝过程中的耐药发生是病情变异的必然结果。乙肝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变异导致耐药问题是严重的,但是并非是不可阻挡的灾难,只要坚持服药,积极应对,可以将耐药问题的风险降至最低。

乙肝病毒耐药的迹象如果乙肝患者治疗期间疗效一直不错,乙肝病毒DNA一度被抑制,病毒载量明显下降,可是继续治疗中发现病毒载量又慢慢升上来,与原来已经下降的最低值相比,升高了10倍以上,并经再次医学检查证实,这就意味着病毒耐药的发生。

乙肝患者原本治疗效果不错,突然出现病毒载量上升,超过2万国际单位/升或是高于治疗前水平,这个现象就称为病毒反跳。同时,血清转氨酶水平也上升至正常水平以上,这反映出病毒复制增加导致肝脏炎症的频繁活动,医学上称之为生化学突破。

可见乙肝患者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看是否发生耐药,一般检查的间隔时间是半年,主要化验血清中乙肝病毒DNA水平、耐药基因序列以及肝功能。

4招对付乙肝耐药肝病医学专家给出了关于病毒耐药变异预防方面的几大策略,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帮助乙肝患者预防耐药的发生:

(1)使用强效的抗病毒药物。诸如干扰素,快速持续抑制乙肝病毒载量至不可测水平。减少耐药发生率首先要通过强效药减少血液中病毒的数量,或者尽可能降低病毒载量。因为病毒复制越低,发生变异的可能性越小,那么耐药率的发生也就越低。

(2)乙肝患者选择具有高耐药基因屏障的抗病毒药物。也就是需要多个位点同时突变才能产生耐药的药物。例如,博路定体现了“强效降病毒”和“高耐药基因屏障”两个预防乙肝病毒耐药的关键因素,是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理想用药。其中,“耐药基因屏障”好比一堵墙,1个位点发生变异的几率大概为5万分之一,而3个位点同时发生变异的几率则在一千万分之一左右。初始治疗应选择抗病毒活性强、低耐药的药物,这已经是当今国际医学界对慢性乙肝治疗的共识。

(3)患者严格遵从医嘱,不得滥用药物或擅自停用药物。乙肝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前,应该了解整个治疗的时间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最好在医院建立治疗档案,方便医生定期诊断。

(4)乙肝患者要在整个治疗期间进行自我监测。每3~6个月到医院做1次检测,以了解病毒复制指标和病毒耐药基因序列。如果出现耐药,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经济状况以及耐药提示调整治疗方案。

耐药发生后,医生会根据患者耐药病毒基因测序的结果来选择没有耐药的那些药物进行补救治疗,或者停用原来的药物,改用新药。例如,如果发生拉米夫定耐药可以加用或改用阿德福韦酯,也可以改用恩替卡韦,或者加用替诺夫韦也可以;针对阿德福韦酯的耐药,最好加用替比夫定或改用替比夫定,或者加用恩替卡韦,也可以不用阿德福韦酯,改用恩替卡韦;一旦发生恩替卡韦耐药,患者可以选择在原来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或者停用恩替卡韦,改用阿德福韦酯,也可以在原来用药的基础上加用替诺夫韦或者干脆改用替诺夫韦。

如果出现上述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耐药,也可以停止原来的用药,改用干扰素特别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可以解决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耐药问题。

抗乙肝病毒的拉米夫定拉米夫定口服后能被迅速吸收,进入肝细胞,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使肝细胞和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数量迅速降低,而随着病毒数量的降低,肝脏炎症也会逐渐减轻。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大量的临床经验均证明,使用拉米夫定对于乙肝患者具有以下优点。

(1)服用安全,其副作用比其他类似药物相对较小,即使是重型肝炎或等待肝移植的晚期肝硬化患者都可以安全使用。

(2)能够迅速降低血清HBV-DNA,治疗2~3个月后,90%以上患者的血清HBV-DNA就可转阴。

(3)拉米夫定还能促进HBeAg的阴转和抗HBe血清的转换。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不但不会发生耐药,而且血清转换率逐年增加,3年可达65%。

(4)长期服用拉米夫定能够有效改善肝组织炎症,延缓或阻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程。

(5)拉米夫定还能够促进ALT的下降和肝功能的恢复,并维持长期稳定的状态。

(6)拉米夫定有助于减少肝炎发作次数,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拉米夫定耐药处理方法拉米夫定耐药最初表现为突破感染,即血清HBV-DNA水平下降或转阴后继续治疗时转阳或明显上升。部分患者没有任何的临床症状,ALT正常,类似免疫耐受。也有部分患者出现肝炎的突然发作,ALT水平升高,这可能是由于突变株激发的免疫反应所致。

治疗米拉夫定耐药突变,应改用或联合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如果乙肝患者不能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时,可参考以下方法处理。

(1)无失代偿性肝病基患者的ALT<5×ULN,即于ALT的升高低于5倍的正常上限,HBV-DNA低于治疗前水平,可继续使用拉米夫定,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

(2)无失代偿性肝病基础患者的ALT<5×ULN、HBV-DNA高于治疗前水平或持续不降,考虑拉米夫定对病毒的抑制作用下降,可停用拉米夫定,改用其他有效治疗方法。

(3)无失代偿性肝病基础患者的ALT继续升高达≥5×ULN、或伴有胆红素等生化指标异常,经拉米夫定继续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仍无好转,建议改用或加用其他有效抗病毒治疗和支持治疗,也可在严密监测下停用拉米夫定,并连续至少每月1次到医院去做检查,及时发现病毒耐药突变株和野生株的交替,一旦野生株占优势,且伴有ALT升高,立即实施拉米夫定再治疗。

(4)对于有失代偿性肝病基础患者,一旦发生耐药突变和肝炎发作,应慎重处理,原则上应继续使用拉米夫定。如患者ALT≥5×ULN,或伴有胆红素等生物化学指标异常、出现肝硬化失代偿迹象者,不宜轻易停药,应采取积极保肝支持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干扰素治疗需注意的问题乙肝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不能使用干扰素(1)乙肝患者出现失代偿期肝硬化。

(2)重型乙肝患者不宜使用干扰素。

(3)乙肝患者的胆红素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时禁用干扰素。

(4)乙肝患者有其他严重合并症,如严重的心、肾疾病者不宜使用干扰素。

(5)乙肝患者伴有精神抑郁症及精神病时不宜使用干扰素。

(6)经过检查,乙肝患者的白细胞数小于4×10/L,血小板数小于80×10/L时,不能使用干扰素。

(7)乙肝患者还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也不能使用干扰素。

(8)经过器官移植术后的乙肝患者不能注射干扰素。

§§下篇

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α干扰素用药期间引起的不良反应常常是可逆的。

(1)注射干扰素后会出现感冒样反应,如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一般症状较轻,经过充分休息即可缓解,无须另外处理。如果反应严重不能耐受时,应立即停用。

(2)干扰素会在用药的过程中出现骨髓抑制的现象,即出现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但是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持续下降,就要严密观察。当中性粒细胞计数小于1.5×10/L,或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L时需要减小用药的剂量。中性粒细胞计数小于1.0×10/L或血小板计数小于30×10/L时,应立即停药。

(3)如果乙肝患者出现神经症状以及免疫性疾病等,应立即停药。

(4)患者出现脱发、失眠、轻度皮疹时,可对症治疗,暂时不停药。

如何提高干扰素的治疗效果选择最佳用药时机尽管干扰素治疗乙肝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并不是所有人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效果都很理想,因此,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就非常重要。乙肝患者的免疫清除期是注射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而且这个时候也能取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那么如何判断乙肝患者什么时候处于免疫清除期呢?可以通过转氨酶(ALT)来判断,如果转氨酶升高,则往往表示机体免疫系统正在清除病毒,或者说处于清除期,这个时期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更为合适。一般而言,患者体内转氨酶越高,使用干扰素抗病毒的效果也越理想。如果ALT大于正常值的5倍,那么通过干扰素治疗,e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可以达到50%。

延长用药的疗程延长使用干扰素的时间,将有助于提高干扰素的治疗效果。实验研究证明,α干扰素治疗乙肝48周疗程的效果优于24周疗程。另外,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监测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就能了解干扰素的治疗效果,对于治疗48周取得HBV-DNA及时反应、但e抗原还未发生血清学转换的乙肝患者,是否延长治疗就能够达到e抗原血清学转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更长时间的观察。

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尽管目前的一些医学研究认为,同时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的方案并不能帮助干扰素促进e抗原血清学转换,但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的生理机制在于:先使用干扰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后续联合治疗就会提高疗效。尤其是对于治疗前HBV-DNA水平高的乙肝患者就可以采用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而且联合治疗还能降低核苷类药物导致的病毒变异率,因此乙肝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以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提高依从性,合理处理不良反应使用干扰素治疗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就是患者的血象改变,如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如果这些情况处理不当,或患者的依从性比较低,盲目停药,不但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可能促使病毒自我复制,反而不利于乙肝患者的康复。其实,干扰素的不良反应通常在治疗初期出现,一般在4周内降至最低,而后稳定于这一水平,但是停药后就会恢复不良反应。

乙肝抗病毒之误区多多盲目地相信一些广告宣传许多乙肝药物广告总是只宣传患者们所关心的,即让“三阳”转“阴”,好像只要转“阴”了,病就算彻底治好了。其实,从病理学角度来讲,这样的宣传是不科学的,因为对于乙肝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致力于抗病毒,改善症状、恢复肝功能。即便转“阴”,也不是服用一种药物就能在一两个疗程达到目的的,更何况乙肝病毒指标全部转“阴”是不可能的。

所以,乙肝患者要明确治疗的目的不应只是各种“阴”转,而是阻止肝炎向慢性化以及纤维化发展。没有适应证也用药服用药物首先要明确,最佳适应证是指乙肝病毒DNA阳性、谷丙转氨酶(ALT)反复波动在100~300单位之间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如果有以上的适应证,可以在医生的帮助下服用抗病毒药物,不能为了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没有医院的检查和医生的诊断就自行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用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服用抗病毒药物,几乎是大多数慢性乙肝患者的“通病”。很多乙肝患者服用了一段时间的药物后,感觉有好转,见好就收,就立即停药;还有的乙肝患者经过检查发现病毒停止复制,就误认为自己已经痊愈,不需要继续服药了。过段时间感觉有些“不太好”,到医院一检查,发现乙肝病毒又开始复制,就再找医生开药治疗。殊不知,这样对病情的稳定以及康复极为不利。因为每复发1次,病情就可能加重一些,同时还会增加治疗的难度。而且慢性肝炎复发极容易使病情向肝纤维化发展,在此基础上最终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不停换医生,滥用抗病毒药物作为一种慢性病,必须要制订有针对性的长期治疗方案,一位医生对病情刚刚熟悉,治疗方案也确定了,突然换了医生,一切又要从头开始,不但耽误时间,浪费金钱,而且对治疗极为不利,因为不停地换医生,还会造成重复治疗重复用药,尽管有些药的名称不一样,但其中的成分可能相同,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反而会因为加重肝脏负担而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找一位值得信任的医生,抓住首次治疗机会,坚持治疗,坚持按时服药,90%以上的患者是有可能痊愈的。即使痊愈后也要特别注意,不要让肝病再次复发。

“小三阳”患者不用进行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小三阳”状态,是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复制的“冬眠期”。如果“小三阳”患者的病毒十分稳定,几乎没有复制的现象,而且肝功能正常,病情相对平稳,就可不服用任何药物治疗。但是要注意生活起居,不可太劳累,不能抽烟酗酒等。如果“小三阳”患者肝功能出现异常,或者HBV-DNA定量很高,就有可能是发生了乙肝病毒的前C区变异。这样的“小三阳”患者仍需要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治乙肝:抗病毒才是聚焦点当前市场上治疗乙肝的药物比比皆是,各种各样的广告铺天盖地,争相宣称他们的药物能够在短的时间内迅速实现“大小三阳转阴”。其实,治疗乙肝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转阴”,而是为了有效地遏止病毒复制以及炎症向慢性化、纤维化发展,促进肝功能恢复。只有这样,才能稳定住患者的病情,才有可能出现转阴的情况,否则“转阴”无从谈起。

现在出现了用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结合的方法以治疗乙肝的措施,这一根本性的治疗措施日益受到重视,也有几种较为有效的相关药物问世,如干扰素、拉米夫定和日达仙等。这些药物的合理使用,可以促使部分乙肝病毒复制指标转阴,部分免疫指标改善,但是这些改善往往也是暂时性的。一旦停药或是用药期间发生病毒变异和耐药性,病情又会反复甚至恶化。这是因为抗病毒及免疫调节虽然是治疗乙肝的根本,但是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只能起到部分抑制病毒复制和清除游离在血液中的病毒的作用,而对于整合于肝细胞内的乙肝病毒却无能为力,所以难以彻底消灭病毒。而且一旦患者擅自停药,或者滥用“转阴”药物,不但暂时受到抑制的病毒又会重新活跃起来,而且会形成变异性转阴的现象,这对以后的药物选择以及确定治疗方案会造成极大的困难。

若想获得持久的抗病毒效应,除了坚持按医生的处方服药,规范自己的生活饮食以外,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从多靶点切断乙肝病毒的复制途径,如抑制病毒核酸多聚酶活性、抑制病毒cccDNA生成、结合病毒外壳抗原、整合和清除过多的抗原等;另一方面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如激活CTL、NK、LAK细胞、激活原特异的B细胞等,以改善宿主的抗病毒状态,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

遗憾的是虽然上述目标明确,但是将其付诸实施的难度极大,目前只能实现暂时的部分效应,达到永久的完全效应还只是一种理想。但是明确了以上的内容,相信患者不会再轻易相信广告上的“转阴”宣传。

有的乙肝患者不宜抗病毒治疗虽然抗病毒是乙肝患者的首要目的,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乙肝患者都适合进行抗病毒治疗。至于哪些患者适合抗病毒治疗,可以根据以下几种情况判断。

两对半检查经过两对半化验,如果患者属于乙肝小三阳或单纯表面抗原阳性,且HBV-DNA为阴性,就不需要做抗病毒治疗;如果患者是大三阳,但是肝功能正常,而且肝脏无任何病理损伤,也不宜抗病毒治疗,因为此时用药难以奏效;急性乙肝患者经过两对半的化验,发现伴有骨髓抑制或糖尿病,那么就不适合抗病毒治疗;乙肝重型肝炎阶段也不宜进行抗病毒治疗。

当病毒被抑制时,不宜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果患者的乙肝病毒被抑制,感染被控制,病情稳定,化验的表现为e抗原转阴、e抗体转阳,同时HBV-DNA为阴性,肝功能保持正常,就说明病毒已经受到了抑制,可以考虑停止抗病毒治疗,不必终生持续用药治疗。因为慢性乙肝毕竟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抗乙肝病毒药物的持久应用可能会诱导乙肝病毒变异或增加病毒变异的机会。一旦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就会给治疗和预后带来不少麻烦。另外,持久用药还会增加药物本身所带来的毒副作用。

肝炎患者服药的“安全防线”用药过多、用药不合理或盲目用药,往往影响肝炎患者的病情转阳甚至加重对肝脏的损害。因为任何药物都要经过肝脏的排毒和代谢。肝脏是进行药物生物转化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而乙肝患者的肝脏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功能障碍,进入肝脏的药物,很可能会造成肝脏负荷过重,发生肝内环境紊乱,加重对肝脏的损害。药物应用过程中会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有以下几类。

(1)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氨基比林、消炎痛、布洛芬、速效感冒胶囊、感冒通等,其中红霉素会引起黄疸,静脉滴注四环素会引起肝坏死。

(2)抗生素类。如四环素、红霉素、磺胺类、先锋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即便是没有乙肝病症,这些抗生素药物也会对正常人的肝脏造成极大的损伤,在机体抵抗力比较弱的时候容易对肝脏形成感染,造成慢性肝炎。

(3)镇静药。如冬眠灵、巴比妥、苯妥英钠、吗啡等,往往会引起过敏性肝炎和胆汁淤积。

(4)抗结核的药物。如利福平、雷米封、对氨基水杨酸、乙胺丁醇等,会引起乙肝患者黄疸和转氨酶升高。

(5)驱虫药物。如乙酰氨基酚、治疗血吸虫病药物、驱虫的硝硫氰氨等,毒性比较大,肝脏内可能会有残留,从而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

(6)抗肿瘤药物。如硫唑嘌呤、丝裂霉素、博来霉素、放线霉素等会引起体内血液循环不畅,致使肝脏功能迟迟难以恢复。

(7)降脂药物。如安妥明、烟酸等有可能引起肝脏血液循环功能障碍,从而使产生新陈代谢功能紊乱,造成肝功能障碍迟迟不愈。

(8)中药跌打丸可因剂量大而引起肝细胞坏死,甚至小剂量也会引起变态反应而发生转氨酶、黄疸升高,亦不乏因此致死的病例。

(9)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甲磺丁脲、氨甲磺环己均极易引起肝损害,而吲哚美辛可引起严重的肝坏死。

(10)其他如氨水杨酸、非那西汀、含碘的造影剂、新生霉素、蛋白质合成激素、避孕药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胆红素代谢紊乱,黄疸和转氨酶升高。氯丙嗪,乙酰丙嗪、丙氯拉嗪、三氟拉嗪等均可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

另外,治疗皮肤病的药物,如甲氨蝶呤也会加重对肝脏的损伤。

乙肝患者用药过多、用药不合理或自己盲目用药,很有可能弄巧成拙,严重影响病情甚至加重肝损害。乙肝患者在治疗肝病及并发症时,应慎重、合理地选择用药。

正确选择4种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拉米夫定为脱氧胞苷类似物,在细胞内与磷酸反应生成拉米夫定三磷酸盐,通过HBV多聚酶嵌入病毒DNA中,导致DNA链合成中止。拉米夫定适用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慢性乙肝患者。每日剂量100毫克。

使用拉米夫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患者停止使用本品后,病情可能加重。因此如果停用,就要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若病情恶化,应考虑重新使用本品进行治疗。

(2)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分者,不建议使用拉米夫定。

(3)孕妇及16岁以下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品。

(4)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拉米夫定可引起病毒变异。

阿德福韦酯阿德福韦酯是单磷酸腺苷的无环磷酸化核苷酸类似物,在细胞内与磷酸反应生成有活性的阿德福韦二磷酸盐,发挥抑制HBV-DNA多聚酶的作用,适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复制、血清氨基酸转移酶持续升高的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日剂量10毫克。

使用阿德福韦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停药后会发生肝炎急性加重。因此,停止乙肝治疗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其肝功能,若有必要,应重新进行抗乙肝病毒的治疗。

(2)肾功能障碍或肾功能不全的乙肝患者用阿德福韦酯会导致肾毒性。这种情况应密切监测其肾功能并适当减少剂量。

(3)使用阿德福韦酯前,应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以防出现HIV耐药性。

(4)与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合用,会导致乳酸性酸中毒,严重的会伴有脂肪变性的肝肿大,甚至出现致命事件。

恩替卡韦恩替卡韦是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对乙肝病毒(HBV)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它适用于对病毒复制活跃、血清转氨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成人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每日剂量0.5~1毫克。应空腹服用(餐前或餐后至少2小时)。使用恩替卡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停止治疗后可能会使病情加重。如有必要,可重新恢复抗乙肝病毒的治疗。

(2)肌酐清除率小于50ml/分的患者(包括接受血液透析或CAPD治疗的患者)应调整用药剂量。

(3)与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时,有可能导致乳酸性酸中毒和重度的脂肪性肝肿大,甚至危及生命。

替比夫定替比夫定能够抑制HBVDNA聚合酶活性,从而抑制HBV复制。适用于治疗有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复制、并伴有血清氨基酸转移酶(ATL或AS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活动性病变的肝功能代偿的慢性成年乙肝患者。对于成人和青少年(16岁以上),本品的推荐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600毫克,饭前或饭后口服均可。

使用替比夫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停止服药后可能会发生肝炎急性加重,因此对停止服药治疗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其肝功能。若有必要,应重新服药治疗。

(2)使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肝炎可能会导致肾毒性。这些患者应密切监测其肾功能并适当调整剂量。

(3)建议用替比夫定治疗的育龄妇女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