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名著32种
36691400000024

第24章 二十四、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

【作品内容】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最先以德文发表于1911年,修订再版于1926年,数年后出版了德文第三版,德文第三版只是重印第二版。1934年,以德文第二版为依据的英译本,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46卷。由何畏等翻译、张培刚等校对的中译本,据此英译本译出,于199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一、时代背景

熊彼特的研究工作一贯重视历史分析,所以对他的重要文献的阅读也要以他所关注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熊彼特指出,书中的某些思想,可以追溯到1907年,但到了1909年,所有这些思想和见解都已经整理就绪,当时一个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纯经济特性的总体分析框架已经形成,此后一直没有重大的更动。

众所周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阶段,全球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虽然很早就有其他学者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态势,主要的争论集中于经济增长是否有极限,从一个普通的生产函数来看,生产肯定是有极限的,但这必须假定技术水平不变,熊彼特提出的“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样就可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

二、框架及内容

《经济发展理论》的副标题是“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该书以“创新理论”为主要特色,全书共六章:第一章,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第二章,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第三章,信贷与资本;第四章,企业家利润;第五章,资本的利息;第六章,经济周期。中译本还添加了一个附录――经济变动的分析,以辅助理解第六章对“多层次”经济周期理论的分析。

第一章是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熊彼特首先用静态方法分析了“循环流转”,这里包含了一个著名的、理想类型的静态经济模型,即“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这种模型假定在经济生活中存在一种所谓“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熊彼特认为这种静态分析方式只适用于解决一种类型的问题――在给定条件下,决定商品的价格和量。静态经济模型中不存在“企业家”,没有“创新”,供给与需求总是平衡的,这个体系中的货币量只是从事日常交易所需要的量,企业总收入等于其总支出。在这里任何新事物都是没有意义的,经济没有变动,没有发展。经济系统中的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生产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资”,因而不产生利润,也不存在资本和利息。这在马克思的视野里是一种简单再生产过程,经济变量始终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年度变化周而复始,波动微不足道。

第二章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这一章是本书的核心,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最主要贡献所在,也是他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所在。熊彼特在本章首先区分动态理论和经济史。通常的分析往往从经济史的角度解释经济发展,熊彼特认为这种处理方法过于简单化,“由于事情的经济方面对于每一种其他的事情的这种根本依存性,所以不能单用以前的经济的情况去解释经济的变化”。的确,经济不可能只是简单一种自回归过程,经济的发展过程也不可能是由经济系统简单的自我作用或外部作用产生的,发展过程要复杂得多。

为了改变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人们必须把业已存在的各种要素组成一个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就是实现创新的一种情况。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鉴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绝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熊彼特就是按照这种思想方法定义了企业和企业家,“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通过分析企业家的三种动机,他似乎表明企业家的某些才能需要一定的天赋、后天艰苦的训练以及某些随机性因素。

按照熊彼特的看法,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所以,本质上,熊彼特认为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而言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从来不是静止的”。他借用生物学上的术语,把那种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的这种过程,称为“产业突变”。并说“这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事实应特别予以注重”。可见,熊彼特明显地指出,以企业家及其所在的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活动,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所以说,“创新”和“企业家”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两个核心要素。

第三章是“信贷与资本”。熊彼特认为,在静态条件下,经济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所以不会发生延期支付和信贷等问题。但是在动态分析方法下,这些问题就发生了。他提出了一个问题:“需要用来购买新组合所必要的生产手段的钱从哪里来,如果有关的人恰好手中没有的话?”这是一个有关资本来源的问题,传统理论认为它可以来自储蓄,但熊彼特认为经济系统的储蓄有限且缺乏对储蓄的刺激,所以不能以储蓄作为资本的主要来源。熊彼特对此提出的看法是,借信用支付手段之助,实现新组合的人们可以获得生产手段的现有存量,这一方面针对消费性支付,另一方面也表明,在熊彼特的框架内,对那些缺乏资金的企业家来说,信贷绝对是最要紧的。由于货币是银行创造的,从而是银行承担了义务,所以熊彼特认为,借助银行家可以帮助解决企业家资金短缺的问题,因为银行家通过银行储蓄、外汇票据或某些类似的技术,实现货币创造。因此,熊彼特特别重视银行家的作用,“一个银行家与其说主要是商品‘购买力’的中介人,倒不如说是这种商品的生产者”。今天所有的准备基金和储蓄通常都流向于银行家,他们代表了总需求,从功能上看,已经代替了私人资本家,或者是变成了他们的代理人,他自己已经变成了典型的资本家。所以,熊彼特认为信贷现象的要旨是:“在本质上乃是为了授予企业家以购买力而进行的对购买力的创造,但并不单纯是现有的购买力的转移。”

在熊彼特看来,所谓资本,就是企业家为了实现“新组合”,用以“把生产指往新方向”、“把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种“杠杆”和“控制手段”。这种杠杆不是具体商品的总和,也不是由现存商品供给的任何可指定部分所组成,而是可供企业家随时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业家和商品世界之间的“桥梁”,其职能在于为企业家进行“创新”而提供必要条件。可见,资本是交换经济中的一种要素,在动态分析的视角下,资本是可以在任何时候转交给企业家的一宗支付手段的数额。考虑资本是一种特殊的要素,熊彼特进一步论述了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的职能是用信贷交易来为发展的目的筹措资金。此处的分析主要是描述性的。

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是“企业家利润”和“资本的利息”。在熊彼特看来,资本家的报酬是利息,发明家的报酬是专利费,企业家的报酬是工资,这三者都是来自“企业家利润”。熊彼特对企业家利润的定义是:一种超过成本的剩余,它是一个企业的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额。与前面相似的是,利润也只能存在于动态经济中,在静态经济中,经理人领取的是工资,没有可供分配的剩余。当打破静态经济周而复始的循环时,技术和组织结构的创新就发生了,这种创新会产生超过原有产出水平的剩余,而这就是利润的来源。熊彼特认为,当一位企业家率先采用新的组合进行生产时,他将获得超过其他资本家一般水平的利润,但是当所有资本家都掌握了这种新组合方式,则利润也就消失了,这类似于马克思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竞争。

关于利息,熊彼特继承了利息是一种价值现象这一传统说法,他用六个命题概括了他的利息理论:第一,利息来自于剩余价值;第二,发展中的剩余价值分为两类:企业家利润和代表“发展反应的”那些价值,而利息来自于前者;第三,利润不可能立即转化为利息;第四,利息只能存在有交换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第五,交换经济中,企业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利息成为一种永久性现象;第六,“利息是购买力价格中的一个要素,而购买力又是作为控制生产品的一种手段。”

第六章是“经济周期――初步评述”,这一章是熊彼特以后的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起点。熊彼特的更加完善的、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多层次经济周期理论最终集成于《经济周期理论》一书,所以这一章的副标题是“初步评述”,显然他意识到这里还没有把他的想法展开到他期望的程度。直到1926年《经济发展理论》德文修订再版时为止,熊彼特尚未发展到“多层次”的“三种周期”理论,此时,他主要关注的还是7至11年的“尤格拉周期”,即仍是单一的经济周期理论,而且他特别喜欢征引尤格拉的表述“繁荣是衰退的原因”。熊彼特认为,是创新活动打破了原有的均衡,如前面有关利润和利息的论述,创新活动能够使企业家获得其他资本家未曾拥有的(超额)剩余价值,创新有利可图,其他企业纷纷学习这种新技术、新组合,当企业家“成群结队地出现”时,经济很快就会进入繁荣阶段。这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第一,竞争导致的优胜劣汰引起波动,老企业依赖于资本积累,一旦新企业对经济环境变化敏感就容易导致破产;第二,企业家偿还了银行贷款后,信贷利息下降,同时由于大量偿还贷款,企业家手中的现货减少,新创造的购买力下降,导致需求不旺;第三,供给持续增加导致产品过剩、资源浪费。在一段时间的萧条之后,新的企业家又会在一些产业中出现,熊彼特认为这就是资本主义体系的逻辑,当出现了“群体”企业家后,创新活动又会再次集中发生,新一轮的繁荣又开始。这种繁荣与衰退的交替出现,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均衡状态在不断地被打破,从旧均衡不断走向新均衡,而新均衡又再次被打破,在这期间,创新活动是对旧均衡“破坏”的动力之源,所以“创新”又被称为“创造性破坏”。

中译本所参考的英文版和德文第二版删掉了德文第一版中的最后一章,由于这一章反映了青年熊彼特对经济理论与整个社会―经济现象的关系,所以我们也想简单介绍之。虽然熊彼特没有以一个一般性理论阐述社会―经济现象,但是他为此提供了方法。熊彼特在第一版谈论改良的经济图景时结合了六个因素:第一,静态过程;第二,动态过程;第三,静态学和动态学之间的互动;第四,静态过程对经济发展的继发性的反作用;第五,由人口、技术等内部发展所引发的对经济体系的影响;第六,由战争、政治干预等外部因素所引起的经济体系的动荡。熊彼特也同时关注某些独立的领域,比如艺术、道德等。他认为社会上总是有从事上述种种事业的人群,在静态层面和动态层面上对这些人群及他们关心的领域进行分析将有助于理解作为“单一的整体”的社会。

【简要评述】

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的发展观、“创新理论”、“企业家”都是经济学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且他的一些研究方法对其他领域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将理性地评价他的这些重要遗产,同时也会谈及书中的局限。

一、发展观

熊彼特是较早注意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学者。他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如人口和财富的增长并不能称做是发展过程,它没有产生质上的新现象,而仅是一种适应过程,像在自然数据中的变化一样。在熊彼特的视野里,经济增长是数量的变化,是静态过程,适用于静态方法,但是他也承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才是动态的过程,创新活动(包括采用新技术、新的组织形式等)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这种创新活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所以他认为,经济发展也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创新与企业家

正如前文所述,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全新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技术条件的组合引进生产活动中,他概述了五种形式的创新活动。熊彼特认为只有企业才能承担采用新组合的创新活动,从事创新活动的人就是“企业家”。创新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起到了核心作用,这个理念统领全书,它既能打破静态经济,使经济进入到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又是整个资本主义周期性发展的根本动力,使资本主义从旧均衡转向到新均衡。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创新活动,创新是由企业家进行的,凭借的工具性载体是企业。熊彼特的企业家定义不同于其他经济学家所阐述的企业家,他认为企业家的主要功能就在于进行创新,他不拥有、不管理、不筹资、不组织、不促进、不冒险,他只是把新的组合引入到生产活动中,此外不做其他事情。熊彼特从三个方面概括了企业家的特质:“第一,存在有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常常也是(虽然不一定是)一个王朝;第二,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冲动,求得成功不是为了成功的果实,而是为了成功本身;第三,存在有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办成的欢乐,或者只是施展个人的能力和智谋的欢乐。”

这里,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人格化,熊彼特的企业家概念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范畴,只有当某些人实现了新组合时,他们才是企业家,只有发挥了特殊功能的时候,某一部分人才可能变为企业家,在这之前他可能是经理、公司所有者、工人、土地或资源所有者。综上所述,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是企业家的主要职能。

三、分析方法

在其一生的研究中,熊彼特的著作往往融动态均衡分析、历史分析、数学和统计分析于一体。于其他著作相比,《经济发展理论》还是比较侧重抽象理论的,但是他也综合运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在书中,他的理论分析遵循了他所倡导的静态学和动态学相结合,因此更为准确地反映了经济过程。在他看来,循环流转经济是一种静态过程,而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动态过程,创新使得静态经济开始进入了动态过程,经济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才可能产生经济周期。熊彼特对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发展历史的分析展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他以创新理论在历史的脉络下展开对经济发展过程的理论分析。自此以后,他的多部著作都体现了他独特的经济史观。

不得不承认,这部著作并没有继承奥地利学派的传统,更主要的是采用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在理论分析时,虽然没有借用马克思的理论,他利用了马克思的一些概念、分析方法和思路。虽然他反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但在对经济发展过程的看法上,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本质上,他们是不同的,马克思谴责资本主义社会,而熊彼特的分析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观的另一种思路,成为资本主义热心的辩护人。

熊彼特一生致力于在经济学中推广数学方法,但《经济发展理论》却主要是一种历史的、进化的模型,没有形成数学化的理论,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未能实现。虽然熊彼特在该书中运用了历史方法,遗憾的是,他没有很好地详细进行历史和经验的说明。更根本的是,熊彼特视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这否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其他诸多要素的作用,比如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劳动。

(金铁鹰)

参考文献:

[1]Haberler,Gottfried,1950,“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64,No.3.(Aug.),pp.333-372.

[2]Allen,Robert Loring,1991,Opening Doors:Life and Work of Joseph Schumpeter,Transaction Publishers.;中文版,洛林?艾伦著,马春文等译,开门: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Schumpeter,Joseph Alois,1934,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 cycle,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Redvers Opi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中文版,熊彼特J.A,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Swedberg,Richard,1991,“Joseph A.Schumpeter:his life and work”,Polity Press Ltd;中文版,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熊彼特[M],安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金指基著,熊彼特经济学[M],林俊男、金全民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施建生,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M],中信出版社,2006.

[7]熊彼特,J.A.著,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M],宁嘉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8]熊彼特,J.A.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熊彼特,J.A.著,经济分析史[M],杨敬年、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一卷、第二卷)、2005年版(第三卷)。

[10]殷凤,卓尔不群的创新者:约?阿?熊彼特[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