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创造进化论
36681400000033

第33章 两种秩序

知识理论的主要问题就是了解科学如何成为可能,也就是说,事物之中存在的何以是有序而不是无序。规律的存在是个事实。

但是,尽管我们经常见到的是有序而不是无序,但无序似乎也是正常的现象。因此,秩序的存在就成了一道需要解开的谜题,是一个无论何种情况下都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地说,在我们致力于发现规律的时候,我们把它当做偶然性的东西,即便这种偶然性不在事物本身,至少从我们的头脑来看是如此。我们无须解释

一个被我们认定为不是偶然的事物,如果规律并不向我们显示为对某种东西的战胜,或者并不显示为向某种东西上的添加(而这种东西认为是“无序的”),那么,古人的唯实论就不会谈到一种“物质”,今人的唯心论也不会设想出理解力在天性中组织起来的一种“感觉多样性”了。所以说,一切规律无疑都是偶然的,并且也都被想象成是偶然的。然而,这种偶然性究竟和什么有关呢?

我们认为,答案是确凿无疑的。一条规律是偶然的,并且看起来如此,这是相对其反面规律而言的,好比韵文之于散文是偶然的,而散文之于韵文也是偶然的。然而,所有不是散文的语言都是韵文,并且可以被认为是韵文;所有不是韵文的语言都是散文,并且可以被认为是散文。同理,任何一种事物状态,只要不具备其中一个规律,就必定具备另一个规律,并且必定可以被认为是具备另一个规律。但情况也有可能是,我们并不理解到自己正在想的究竟是什么,只能透过情感状态的云雾,去感知那些真正呈现给我们大脑的概念。任何人只要考虑一下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无序”这个概念的使用,就能证实这一点。当我走进一个房间,然后说这个房间“无序”的时候,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每个对象的位置都取决于那个在房间里睡觉的人的自主运动,或者取决于一些有效的原因,无论是什么,这些原因都使得每一件家具、衣服等物品各安其位——从“规律”这个词的第二层含义来看,房间的规律是完美的。但是,我所期望的却是规律的第一层

含义,即一个有条理的人有意识地置于生活当中的那种规律,那种有意志的规律,而非自发的规律。因此,我把这种规律的缺乏称做“无序”。归根结底,只要缺乏其中一条规律,无论是观察到的存在还是想象出来的存在,所有存在都是真实的,都是另一种规律的呈现。不过,我对第二种规律不感兴趣,我只对第一种规律感兴趣,我把第二种规律的存在表述为第一种规律的函数,而不是把它说成是无序,把它表述为自身的函数。相反,当我们确定自己正在想象一种混乱状态时,也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中,物理世界不再受规律支配,此时,我们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想象事实,毫无规律地出现或消失。首先,就我们所知,我们想到物理的宇宙,这里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相互适应,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任意裁定,我们对这个宇宙进行增减和抑制,以获得我们所说的无序。在现实中,我们已经用意志取代了自然的机制,我们已经用大量的原初意志取代了“自发的规律”,其程度相当于我们对这些现象的显现和消失的想象。毫无疑问,所有这些微小意志要想构成一种“有意志的规律”,它们就必定早已接受了一种更高意志的方向。但是,仔细地观察这些微小意志,我们就会看到,它们正在做的,恰恰就是这件事情,我们自己的意志就在那里,它轮番把自己客体化为每一个这样的无常意志,并且小心翼翼,既不把同样的东西连接起来,也不允许结果适应其原因——实际上,是用一个简单的意图覆盖了全部的原初意志。这里再一次表明,这两种规律,如果一个缺失,另一个就会存在。

机会这个概念和无序的概念关系十分紧密,在分析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发现同样的元素。当我靠着原因的纯机械运作,转到了轮盘上的一个数字而获胜时,好像有位好心的精灵在关注我的利益;或者,当风的纯机械力量掀开了屋顶上的一片瓦,正好砸在我头上时,此时,好像一个邪恶的精灵成心与我作对——在这两种情况中,在我应当发现意图的地方,我却发现了机械作用,事实上,我原本应该发现的似乎就是意图。这就是我说“机会”一词所表达的含义。在一个失序的世界中,相继出现的现象之间毫无规律可言。对于这样的世界,我应当再说一遍:这是机会的王国,这就意味着,当我期望发现机械作用的时候,却发现了大量的意志,或者毋宁说是大量的判决。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大脑在试图界定“机会”时会显得异常犹豫。无论是有效原因还是终极原因,都无法用于对这个词进行界定的尝试。在终极原因缺失的观念和有效原因缺失的观念之间,大脑摇摆不定,无法停息,每一种定义都把大脑推回到另一种定义那里。实际上,只要把机会的概念视为纯粹的概念问题,而不掺入任何感情,这个难题就依然无法解决。但是,在现实中,机会却只把人的头脑状态客观化,这个人原本只希望其中一条规律,却发现自己面对的是另一条规律。所以说,机会和无序必然会被想象为相对的。因此,如果我们想把它们作为绝对的东西呈现给自己,我们就会感觉到我们自己在这两种规律之间来回穿梭,正当我们因一种规律无法前进时,却进入了另一种规律。而假设这两种规律都不存在,

其实就是两种规律全都存在。不仅如此,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的大脑,永远不会停留在其中任何一个上面。无论是在事物中,还是在我们关于事物的概念中,把这种无序表述为规律的基础,这都没有问题,因为在无序中就隐含着这两种规律,它就是由这两种规律联合而成的。

然而,我们的智力并不会因此止步。通过一个简单的命令,智力便把无序设定为“没有规律”。智力在这样做的时候,只想到一个词语或是一组词语。如果它想把概念和词语连接起来,它就会发现无序或许的确就是对规律的否定。不过,这种否定也因而隐含地肯定了对立规律的存在,但我们却看不到这一点。要是因为它不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要么是因为我们无意间又否定了第二种规律,也就是说,这其实就是重新建立了第一种规律。那么,我们又怎样谈及一种由理解力组织起来的不连贯的多样性呢?我们如果说没有人会以为这种不连贯性是已经被我们理解了,或是能够被我们理解,这种说法毫无意义。当我们谈到它时,我们以为自己正在想的就是它,于是,在分析那个真正存在的概念时,就像以前已经说过的那样,我们发现头脑因面对一种它不感兴趣的规律而感到失望;或者,头脑在这两种规律之间来回摇摆;又或者,头脑面对的是一个关于空洞词语的纯粹而简单的观念,我们给一个本身包含某种意义的单词添加了否定性前缀,而使它变成了这样的空洞词语。但是,我们却忽视了这种分析,其原因仅仅在于我们并未想到去区分这两种彼此之间不能化约为对方

的规律。

事实上,我们说所有规律都必然呈现出偶然性。如果存在两种规律,那么这种偶然性就能理解了——一个规律的形式和另一个规律的形式之间存在着偶然的联系。在我发现几何规律的地方,生命的规律就可能存在;而在生命规律存在的地方,就可能会出现几何规律。

然而,如果假设每个地方的规律都同属一种,并且都仅仅承认从几何规律到生命规律之间存在程度的差别,如果在我看来一种决定性的规律尽管存在偶然性,而一旦与另一种规律联系起来,它的偶然性就消失了,那么,我必然就会相信,一种规律的偶然性和自身的不存在相关,也就是说,和这样一种状态——一种完全没有任何规律的状态相关。我相信自己正在思考的就是这种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似乎就被暗含在规律的偶然性当中,而偶然性是个无可置疑的事实。因此,我会把生命规律放置于等级序列的顶点;然后把几何规律当做生命规律的次等形式或者简化形式放在下面;最后,我把无规律放在等级序列的最底层,无规律本身是不连贯的,所以要把它放在规律的下面。这就解释了我为什么把不连贯性感觉为一个词语,这个词语背后必定隐藏着某种真实的东西。这种真实的东西,即便不存在于事物中,至少也存在于思想中。但是,如果我观察到,一种决定性规律的偶然性所隐含的事物状态,其实是相反规律的呈现,并且,如果我据此把两种互为逆反的规律排序,那我就会感觉到,根本无法设想二者之间

存在着中间等级,从这两种规律到“不连贯性”之间,也无法进行降序排列。要么不连贯性仅仅是个毫无意义的词语,要么我赋予不连贯性一个含义,使它能够置于这两种规律之间,而不是置于两者之下。这里,并不是首先出现不连贯性,然后出现几何规律,再出现生命规律;而是只存在几何规律和生命规律,之后,由于头脑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才产生了关于“不连贯性”的概念。所以说,谈及一种不协调的多样性(规律被叠加其上),这就是切实地进行以问题为论据的论证工作,因为在我们设想一种不协调的状态时,就已经设定了一种规律,或者设定了两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