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办事一本通
36675700000006

第6章 上篇:增强积极健康心态难得糊涂

在名利面前,很少有人不动心。当名利就在眼前时,你应该如何对待?当名利为他人所得时,你该如何自持?得意忘形是幼稚的表现,它会招来同事对你的反感;眼红妒忌是弱者常犯的毛病,它无法提升你的进取精神。保持自己的平常心才是成熟的表现。

在人的一生中,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把自己的聪明派上用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时有发生。面对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人心世态,有时有必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一副糊涂表象示之于众人。否则你的精明就可能招来众人的嫉妒与怨恨,甚至为你带来祸端。因此,适时地装装糊涂无疑是一种明智的处世哲学。

“糊涂学”并非一种处世的技巧,也不是基督的那种泛爱与宽容,它是中国特有的为人处世的大学问、大智慧,也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人生大境界。

有时“糊涂”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刚;是处事不悖,达观权变;是外乱内整,内精外钝;是有所不为,尔后大有所为;是宠辱不惊,是非心外;是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是宽容忍让,不计前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藏锋露拙,明哲保身;是匿壮显弱,明知故昧;是乐天知命,顺应自然;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与世无争,宁静致远;是吃亏是福,财去人安;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保静养神,清心寡欲;是沉默是金,寡言鲜过;是谤我容之,侮我化之……

有了“糊涂”这种大智慧,人才会清醒,才会冷静,才会有宽容之心,才能平静地看待世间这纷纷乱乱的喧嚣、尔虞我诈的争斗;才能超功利,脱世俗,善待世间的一切,才能居闹市而有一颗宁静之心,待人宽容为上,处世从容自如。

有了“糊涂”这种大智慧,你就会感到“天在内,人在外”,天人合一,心灵自由,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解放。

凭着这颗自由的心,你再不会为物所累,为名所诱,为官所动,为色所惑。

有了这种大智慧,你才会幡然顿悟,参透人生,超越生命,不以生为乐,不以死为悲,天地悠悠,顺其自然,人生得以恬静,心灵得以安宁。

老子大概是把“愚”的处世艺术上升至理论高度的第一人。他自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而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更是那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似糊涂又非糊涂、似聪明又非聪明的境界。人依于道而行,将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中国人向来对“智”与“愚”持辩证的观点,《列子·汤问》里愚公与智叟的故事,就是我们理解智愚的范本。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自心里明白就足够了。

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即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辅佐卫文公时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但到了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执政后,国家则出现内乱,卫成公出奔陈国。宁俞则留在国内,他虽为国忠心耿耿,表面上却装出一副糊里糊涂的样子,后来周天子出面,请诸侯霸主晋文公率师入卫,诛杀佞臣,重立卫成公,宁俞依然身居大夫之位。这是孔子对“愚”欣赏的典故,他很敬佩宁俞“邦无道则愚”的处世方法,认为一般人可以像宁俞那么聪明,但很难像宁俞那样糊涂。在古代上层社会的政治倾轧中,装愚是官场权力较量的基本功。仅以三国时期为例,就有两场充满睿智精彩的表演:一是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刘佯装糊涂得以脱身;二是曹、司马争权时,司马懿佯病巧装糊涂反杀曹爽。后人有语云:“惺惺常不足,蒙蒙作公卿。”苏东坡聪明过人,却仕途坎坷,曾赋诗慨叹:“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

“难得糊涂”是糊涂学集大成者郑板桥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将糊涂学升华为:“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做人过于聪明,无非想占点小便宜;遇事装糊涂,只不过吃点小亏。吃亏是福不是祸,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饶人不是痴,痴汉不饶人”,歪打正着,“吃小亏占大便宜”。有些人只想处处占便宜,不肯吃一点亏,总是“斤斤计较”,到后来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郑板桥曾说过:“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真是算尽自家耳!”

郑板桥以个性“落魄不羁”闻名于世,心地却十分善良。他曾给其堂弟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为美,未尝不啧啧称道。囊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以仁者爱人之心处世,必不肯事事与人过于认真,因而“难得糊涂”确实是郑板桥襟怀坦荡无私的真实写照,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毫无原则稀里糊涂地做人。糊涂难,难在人私心太重,太过自我,陡觉世界太小,眼前只有名利,不免斤斤计较。《列子》中有齐人攫金的故事,齐人被抓住时官吏问他:“市场上这么多人,你怎敢抢金子?”齐人居然理直气壮:“拿金子时,看不见人,只看见金子。”可见,人性确有这种弱点,一旦迷恋私利,心中便别无他物,唯利是图,用现代人的话说是:掉进钱眼里去了!

聪明与糊涂是人际关系范畴内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艺术。得糊涂时且糊涂,是做人的真谛,聪明人不妨试一试。

培养开朗的性格

性格开朗的人比较重视人际关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也能很快地交到新朋友。他们办事很有效率,再加上自己的聪明和极强的应变能力,所以会很讨上司的喜欢。他们往往会成为聚会和晚会上的灵魂人物,总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他们开朗的性格使别人愿意接近他们,也决定了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内向的性格与之相比就会有很大的不足。

笨嘴拙舌在以往是老实、憨厚的表现,普遍获得大众心理上的好感,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那种老实憨厚的形象,那种不愿意与他人往来,一味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的态度和行为,与时代的要求越来越不协调了。性格的内向或外向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是在人际交往中,性格比较保守的人,对于密切人际关系,沟通情感,对于获得社会信息,开阔思路和视野,将是不利的。

性格主要是后天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能够改变的。因此,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可以重新塑造和培养自己的性格的。

只要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人们爱交际的程度有时是受个人心情所左右的。情绪高涨了,性格内向者会增加交际活动并显得坦率;情绪不高,连爱交际的人也会懒得理人。情绪是交际中的重要因素,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或满腔热情,是性格内向者打开社交局面的重要一环。因此,正确对待生活、事业和集体,热爱并关心它的成长,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积极热情的情绪,是性格内向者产生话题的情感基础。你热情投身到生活中去了吗?你在执著地追求着事业目标吗?你满腔热情地参加集体活动并以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自豪吗?假如做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感到有无数话题需要交谈,有许多观点需要交流,有深厚的情感要彼此沟通。它们将改变你的内向和沉默,把你逐渐变成性格开朗的人。

如果把“说”看作信息输出,那么,要想输出,先得有信息输入和信息处理。输入信息就是学习,处理信息就是思索。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说起话来思想内容要丰富得多。因为输入或输出太少,你的知识结构会很狭窄,你的话题也永远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之内。大脑在长期汲取各方面知识并加以连贯、加以思索,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才会在你的脑内不断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产生许多思想火花,它们催促你去表达。层出不穷的新观点给你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话题,而阐述这些话题并汲取各种不同意见,又会给你带来更系统的思想。这样,你的脑子越来越聪明,你得到的不仅是话题,更重要的是智慧和才能。这就是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大脑机敏与否的一种反应,话题与知识面成正比。

思考所用的是内部语言,这种语言还有待于“外化”,即转化成外部语言,才能为人所了解。千万不可小看了这一步,言语障碍大都发生在这个环节。怎样才能“外化”呢?

(1)树立起信心。你可能气馁:“我从小认生”,“我不敢当众讲话”,“我说不好”,“……”不!你实际上比自己想象得更强,在你身上,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发掘,只不过你束缚了自己,没有发掘出来。无数事实证明,成功者在凯旋之前大都自信必成。这种信念给他以神奇的力量,使他百折不挠。

(2)掌握风格。言语有各种风格:大众的风格、艺术的风格、科学的风格和机关的风格。你的风格多半由生活环境决定,但在面对不同的交谈对象时,你应该适当选择。

(3)发挥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语优势:有的以思想性取胜,说话富于哲理,含义深刻;有的以逻辑性取胜,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有的以情感取胜,富于感染力,以情动人;有的以声调取胜,抑扬顿挫,引人注意。你应当了解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

(4)事先准备话题。事先准备几个话题,以备“急需”,这是摆脱尴尬的方法之一。准备话题要考虑对方的情况,对方关心的问题,自己关心的问题,双方关心的问题。这些都是活跃气氛引人入胜的讨论话题。

(5)制定自我训练计划。在开始的一个月里,不妨先做这样几件事:①每次读报把最重要的或最有趣的消息报告一两个人。②跟三四个人谈家常。③和朋友讨论一下共同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和电影、戏剧。月底检查执行情况,看看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提高了,再进一步训练自我表达能力、即兴讲演能力;提高不多,就要继续训练复述和随机交谈的能力。鼓足勇气去实现这个计划,你的表达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但丁说:“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骑士的重要。”建立起你的信心,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向性格,成为一个语言幽默生动、讨人喜欢的人。

适应周围的环境

一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是很难改变的,如果你对周围的环境不适应,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如果你想刻意去改变环境,不仅非常辛苦,而且费时、费力,更有可能让你心力交瘁而导致最终的失败。

一个人,当所处的环境比想象中的要恶劣得多的时候,你是花徒劳的工夫去改变环境,还是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呢?

以开车走过崎岖山路来说吧,你有几个处理方式:

①停车不开,等施工单位来把路填平了再上路。

②自己下车把路填平。

③慢慢开过那段路面。

这三种方式都各有利弊:

第一种方式最省人力,但问题是,等施工单位要等到何年何月?除非施工人员就在身边,可以立即填平路面,否则等不是办法,那太消极了。

第二种自己填平路面看来最积极,但花的心力也最大,也很费时间,更有路未填平人已累倒的情形。不过若把路填平,则是一片坦途。

第三种慢慢开过那段路面,虽然要忍受颠簸,但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和太大的心力。

人生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开车走过崎岖山路”一样,它除了不可抗力的意外之外,大半来自于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的不协调。例如学非所用、人际关系紧张,大材小用等。而这些不协调中有些来自于主观认知和客观现实有差距,例如自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其实他根本就不是什么“大材”。例如人际关系紧张,可能并不是因为别人不理你,而是自己太高傲……

碰到不如意时,也像开车经过崎岖路那般,有三个处理方式供你选择:

①等待别人伸出援手,来替你解决问题。

②自己来改变客观环境。

③改变自己来适应客观环境。

第一种方式令人不堪等候,也不可倚靠。因为这个人不知道在哪里,就算他出现了,也不一定会替你解决问题。因此面对不如意的事,只能采用第二、第三个方式改变环境,或是改变自己!

要改变环境很难,因为每个人都有不易突破的自我,如果你有强烈的愿望、坚强的意志和相对优势的条件,你当然可以去改变环境。但你若不具备改变环境的条件,你要改变环境的作为会非常辛苦,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有可能心力交瘁,最终失败!

因此,如果无力去改变环境,那就不如改变自己。就好比路难填平,那就不如慢慢把车开过去!

“改变自己”有一个过程:

——检视自己和环境不协调之处何在,而为了避免一厢情愿的看法,最好也请别人来检视。旁观者清,群医会诊,往往能找出病因。

——接下来就要改变自己待人处事的态度与方法,以减低与客观环境的冲突,达到和谐的境地。好比开车经过崎岖路,把车速放慢,挡位放低,这样就可以“如履平地”了!

行崎岖路如还要开快车,很有可能车毁人亡,遇不如意事还要一意孤行,不知调适,改变自己,则很有可能为自己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如果你想刻意地改变环境,那就意味着你要走很多的弯路,饱尝艰辛,甚至有可能碰得头破血流而以失败告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做战胜困境的强者

生活中没有谁会是一帆风顺的,大多数人在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时,都不由自主地退缩了、颓废了。为什么不试着坚持一下呢?用长远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事物,也许你就会发现,难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解开。

有一位先生,可以说是一位战胜困难的强者,而他所采用的方法,说来十分简易,但是对于他的事业却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个方法就是在办公桌上摆上一个箱子,然后将写有“保持积极心态,一切都有可能”的标签贴于箱上,每当发生难题,或者他的失败主义思想又开始作祟时,他便把有关难题的文件或书面资料投到此箱中。等一两天之后,再把这些文件取出,此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据他形容:“当我取出箱中这些文件时,任何难题看来一点也不觉得困难了。”

有一次,一位50来岁的先生来找戴尔·卡耐基寻求帮助与建议,他正处于失意的困境中,并显出绝望无助的模样。他对卡耐基表示:“我已经不行了!”并悲叹地说道,他花了毕生心血所努力创造的资产竟突然毁于一旦。戴尔·卡耐基问他:“你真的一无所有了吗?”他回答说:“是的,一点也不错!现在,我已经上了年纪,即使想东山再起,也没有这个本钱了。而且,我已经信心尽失了。”他继续说着。

戴尔·卡耐基对他的境遇感到遗憾和同情。不过,由于他烦恼的真正原因在于失去希望后一种悲观的阴影占据他的心中,进而扭曲了他的人生观,因此,戴尔·卡耐基试图唤醒他的积极态度。

对他说:“拿张纸来,把你剩余的资产一一记下来。”他叹息说:“没有用的!我刚才不是已经告诉你了,我已经一无所有了。”

“没有关系,让我们试试看。你太太还在你身边吗?”

“你这样问是什么意思?当然在了!她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人。我们结婚已经30多年,不论发生任何大风大浪,她也绝对不会离开我或提议离婚的。”

“好!就把这点写下来吧!——我的妻子依然跟我同甘苦、共患难,而且绝对不会提议离婚。现在谈谈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怎么样呢?”

“我有两个孩子,而且都是好孩子。我很感谢他们曾经很贴心地对我说:‘我们喜欢你,我们希望能够帮助爸爸!’”

“那么第二点就是——我拥有两个深爱着我、且希望帮助我的孩子。”

“你的朋友如何呢?”

“我有真正称得上了不起的朋友,他们是善良的好人。他们都曾对我表示乐于施以援助之手。”

“好了,第三点也写出来吧——我有一些好友,他们乐于帮助我,也对我相当尊敬。”

“你个人的诚信与认真程度如何呢?还有,你有没有做过错事?”

“我的认真态度可说是接近完美的,从过去以来,我一直努力做些正当的事,而且我的良心也没有受到蒙蔽。”

“好的!把第四点的答案写下来吧——诚实。那么,你的健康情况如何呢?”

“我的健康状况良好,我几乎没有因病告假。我想,我的身体是相当健壮的。”

“非常好!现在把第五点记下来——良好的健康状况。”

现在,把还拥有的资产列举出来——

了不起的妻子……结婚30年;

愿意帮助我的两个孝顺的孩子;

乐于帮助我,并尊敬我的好友;

诚实……没有做过可耻的事;

良好的健康状况。

戴尔·卡耐基将写好的纸片推向坐在桌子那端的先生,并说道:“你看吧!我想你完全持有上面列举的这些资产。虽然,你曾经自以为失去了一切而一无所有。”

他莞尔一笑,对戴尔·卡耐基表示:“我好像没有想过这些事,甚至从来没有思索过。不过,现在我认为事态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严重。”他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如果我能获得某些自信,如果我能自觉有某些力量在我体内,或许我真的能够重新再来!”

就这样,他获得了东山再起的巨大力量。他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由于想法的改变——亦即心态的转换。积极乐观的信仰与观念带领他走出怀疑的阴影,并对他的内心赋予足以克服一切困难的充足力量。

面对人生的困境时,首先想到的是悲观、不幸、绝望,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最美的彩虹应该在风雨之后,要相信这一点。在困难面前,聪明的人会这样去做:仔细地审视这些困难,看看有没有克服的办法。如果这个办法行不通就找下一个,总会有解决的办法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而且我们也应该相信,“困境”也会给予我们额外的馈赠,因为我们正在一条与众不同的征途上向更圆满的人生迈进,无疑会看到与众不同的风景。

培养冷静自制的心理习惯

阿芝·瓦尔蒂是法国尼斯市的一名警察,这天晚上他身着便装来到市中心的一家烟草店门前,他准备到店里买包香烟。这时,店门外一个叫让·皮埃尔的流浪汉向他讨烟抽。瓦尔蒂说他正要去买烟,让·皮埃尔认为瓦尔蒂买了烟后会给他一支。

当瓦尔蒂出来时,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汉缠着他索要烟。瓦尔蒂不给,于是两人发生了口角。随着互相谩骂和嘲讽的升级,两人情绪逐渐激动。瓦尔蒂掏出了警官证和手铐,说:“如果你不放老实点,我就会给你一些颜色看。”皮埃尔反唇相讥:“你这个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在言语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团。旁边的人赶紧将两人分开,劝他们不要为一支香烟而发那么大的火。

被劝开后的流浪汉骂骂咧咧地向附近一条小路走去,他边走边喊:“臭警察,有本事你来抓我呀!”失去理智、愤怒不已的瓦尔蒂拔出枪,冲过去,朝皮埃尔连开两枪,皮埃尔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杀人罪”对瓦尔蒂做出判决,他将服刑25年。

流浪汉死了,警察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烟,罪魁是失控的情绪。生活中,很多人没有冷静自制的习惯,他们总是放纵自己的情绪,结果惹出了很多是非,警察瓦尔蒂和流浪汉的悲剧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作战时,一方守城,一方攻城。守城的将护城河的吊桥高高吊起,紧闭城门,那攻城的便无可奈何。实在不行,攻城的便在城下百般秽骂,非要惹得那守城的怒火中烧,杀出城来——攻城的就可以乘机获胜了,兵法上称之为“激将法”。但如果守城的能克制忍耐,对方也就无计可施了。敌我作战需要有克制忍耐的大将风度,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处事,也须有克制忍耐的涵养。

唐代宰相娄师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没多少才能,现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会引起别人的嫉恨。该如何对待?”他弟弟回答说:“今后如果有人往我脸上啐唾沫,我也不说什么,自己擦了就是。”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担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为愤怒,你把唾沫擦掉了,这就不能让那人怒气得到发泄。唾沫不擦自己也会干的,倒不如笑而接受呢。”

娄师德兄弟的这番谈论,有打比方、开玩笑的成分,其中心意思就是要忍耐、要退让,不要去和对方“针尖对麦芒”。不然,就会更加激怒对方,使矛盾尖锐化,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当事人因不能克制自己,而引发争吵、咒骂、打架,甚至流血冲突的情况。有时仅仅是因为你踩了我的脚,或一句话说得不当。在地铁里为抢座位,在公交车上挨了一下挤,都可能成为引爆一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的导火索。在社会治安案件中,相当多的案件都是由于当事人不能冷静地处理事情,致使许多小事升级而发生的。

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时,难免情绪激动、发火、愤怒,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这种激动的情绪不可放纵,因为它可能使我们丧失冷静和理智,使我们不计后果地行事。因此,我们在遇到事情时,在面对人际矛盾时,要学会克制,学会忍耐,而不要像炮捻子,一点就着。

姜岩是办公室的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她同丈夫离婚了,与10多岁的儿子和女儿住在一起。她的烦恼是:“我总是无法克制地向别人发脾气,虽然事后常常后悔,但又总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恶劣情绪。我们办公室的职员流动得相当快,所以对大多数的人很难有真正的了解,而我周期性地与这样或那样的人发生口角。我试图强硬些,也试图亲切愉快些,可怎么都不管用。如果我粗暴强硬,他们就怨恨不满并予以回击。而如果我态度可亲,他们又觉得我软弱可欺,想趁机利用我。我在家里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我的孩子们都怨我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这使我感到我令他们失望了。但更令我自己失望的是,我即使付出这么多的代价,却仍然得不到同事们的理解和拥戴。我曾失落之极,认真考虑过辞职。可是我在个人生活上已感觉失败,如果现在辞职,那么我在事业上也失败了。”

很显然,姜岩的挫败感就是由于她放纵情绪的习惯造成的。由于她随意向同事发泄自己的怒气,结果失去了同事的信任,既伤害了自己,又得罪了他人。

所以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冷静自制的习惯,受到刺激时,不轻易发怒;遇到不高兴的事时,也不要向别人发脾气。如果你忍不住又要发火时,就试试曾是美国总统的杰弗逊所教的方法:“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10,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100.”这样长期坚持下来,我们一定会养成自制的习惯,好多事情再做起来就手到擒来了。

好马照吃“回头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这样一句俗话:好马不吃回头草!是的,作为一个人,我们不能没有做人的骨气与尊严。为了达到自己的某一目的而受人摆布,丧失应有的自尊和人格,实在不是一种可取之道。但有些场合下,曲折迂回的战术确实能助你一臂之力。如果一味坚持“好马不吃回头草”这一信条,你就缺少了一种回旋的时间与空间,自己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

一个公司的员工因故被老板辞退,一个星期后,老板又给她打来电话,并向她解释事情的原委:之所以让她走人,确实因为老板当时心情不好,但公司仍欢迎她回去,而这位员工听后生气地拒绝了,她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还有一位男士,他被女朋友给甩了,因此心情十分痛苦,因为他心里深爱着这个女孩。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女朋友回头又找他并向他认错,并表示愿意重归于好,而这位男士为了维护自己的男子汉气概,便毫不留情地说:“你把我当什么了?好马还不吃回头草呢!”

有很多人这样认为:做人就是要有一种“好马不吃回头草”的志气,要有一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但你应该明白:如果你真的有志气,宁可当匹英雄的死马,也不做一匹赖活的活马,那么世人倒真应该为你立一块纪念碑了。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非真有什么英雄气概,而是因为一时冲动、意气用事,结果把自己的后路给断送了。况且很多情况下,你完全有把握分清自己当时是一种志气还是在意气行事。绝大多数人就是在面临该不该回头时,错把意气当成了志气,或用志气来掩盖自己的意气,明知自己无草可食,而回头草又鲜又嫩,却怎么也不肯回头去吃。

当然,我们并不是教你老是去吃回头草,而不去寻找自己的生路,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多种选择与可能,并不是不吃回头草就会饿死无疑。回不回头,完全是一种个人的选择,当你面临回不回头这一选择时,请务必谨慎思考:

(1)你现在有没有草可吃?如果有,这些草能不能吃饱?若不能吃饱,或目前无草可吃,那么将来会不会有草可吃?在吃到草之前,你还能支持多久?

(2)这些草是不是值得你去吃?对你真的有意义吗?

除了上面两点,你没有必要再去考虑别的问题,如面子、志气等,因为一旦考虑面子和志气就会使你无法冷静和客观地对待自己目前的处境和问题,换句话说,你要考虑的是现实问题,而不是面子问题和志气问题!

当然,回头草有时是好,但吃起来并不那么令人好受,因为当你吃回头草时,也许会遇到周围人的议论,甚至嘲讽,以至于让你吃得不舒服导致消化不良!这里,奉劝你一句话:“吃你的草,管他别人怎么说!你只要认真、诚恳地吃,把自己吃得膘肥体壮就可以了!何况时间一久,别人也会忘记你是否吃过回头草!而且当你把自己吃得身强体壮并且对他人大有帮助时,别人会对你刮目相看——果然是一匹好马。”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观与处世哲学,我们不苟求每个人都去吃回头草,但在面对不如意,甚至是很残酷的现实时,我们有必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如果“回头草”丰盈、肥美那就尽管去吃,或许会让你吃出一个成功的人生。

挨骂是有效的“收益点”

人的本性都是偏向于自我的:自己做事都很正确,自己走的路都是直的……因此一听到有人责备自己时,就恼火、就不服气。其实,很多时候责备对于你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让你明得失,反省自身,这对你是一种很好的促进。

比如一家公司新进的员工竟无法写好一封信,并且打电话时也语无伦次,上司或前辈就会来指责他的缺点。听到这样的指责,他才会痛下决心赶快学习,好早日脱离这种窘境,不再受人指责。虽然内心“好烦”,但也会开始努力,逐渐学会要领,最终成为能独当一面的职员。

相反如果一味地放任,不加指责。即使他本人因日子久了,而多少有些进步,但因为自以为这种程度已经可以了而娇宠自己,于是就此永远停留在这程度,不再有进步。结果,对他本身以至公司、社会都没有好处。

人一旦挨骂,就该坦诚接受这严厉的责备,谦虚地反省。然后发奋图强,如此不仅能够促进自己的成长,增加实力,还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增加别人对你的好感,你们之间的关系也许还会因此而升温。

懂得挨骂,会挨骂者,显得特别会理顺关系,会理顺关系的人才能把关系做好。

比如在职场上,长年累月地领别人的薪水做事,不可能连一次骂也没挨过。你应好好利用这些机会,把挨骂当成一种重要的磨炼,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

首先,要保持顺从态度。虽然不必做到像应声虫一样的地步,但最起码脸上应该露出反省的表情,并以坦率诚恳的语气向上司道歉。

挨骂之后,不可垂头丧气,亦不可嘻嘻哈哈,让人产生随骂随忘的印象。当然,最重要的是应尽快改正错误,无礼的反抗态度只会使自己受损害。

应该认识到,无论多么优秀、杰出的人,总免不了会挨他人的责备。第一次被骂的感觉必然不好受,可是你无论如何都必须通过这一关。

有些人初遭痛斥,也许会产生那种骂法让人受不了,干脆一刀两断的想法,其实大可不必,这才是你真正需要冷静的时刻。

其实,与他人真正建立关系往往始于挨骂。对于挨骂的原因,应该好好反省。说得更彻底一点,这是等于你与他人之间的一种沟通。当他开始责备你的时候,也就代表他已经开始将你视作真正的工作伙伴了。

此外,责备的内容之中多半透露着他人的本意和大量的实务知识,应心平气和地聆听,别漏掉这些有用的情报。

不要讨厌或害怕挨骂,妥善运用他人和你之间“骂与被骂的关系”,是促进双方了解的重要一步。

挨骂也是一件好事,对于松下幸之助手下的员工显然就是如此。因为被老板骂过了,就代表老板在重视他,每当被骂,同仁也都过来为他祝贺。退一步讲,被骂的员工确实也是因为自身工作中存在不足,老板指点出来,如果自己能够改正,对自己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一种促进。所以被人骂,有时不是坏事,调整好心态,我们将发现,这反而是我们与骂人方关系更进一步的开始。

挨人骂了,先别急着生气,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那对我们做人处关系都将是有效的“收益点”。

从容应对压力

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只有在经受压力的挤压之后,才会迸发出来。因此,当我们面临巨大的人生困境和压力时,一定要挺住,要勇敢地激励自己,唯有如此,才能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每个人对自己潜能的大小,往往不能认识,只有经过大事件、大变故,或大危难的磨炼,才能把潜能激发出来。这就如同一颗水雷,没有巨舰的撞击,它是不会发出这样大的爆炸力的。而当它遇到一尺多厚的军舰钢板的阻挡,它巨大的杀伤力才能全部爆发出来。

为解放黑奴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林肯耕过田,伐过木,做过铁路员工,当过测量员,任过州议员,做过律师,连任过国会议员。虽然他都尽了所能,但并未表现出非凡的才干。当林肯担任总统,国家危急存亡的重任放在他的肩头时,这位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的智慧才得以发挥出来。

人在受到巨大压力时,有时会产生出乎意料的能量。他会想从那里脱离而拼命地去挣扎,这种不肯认输的热情会凸现出来。这种斗志在普通人看来,有时会产生被认为奇迹一般的成果。

这不是奇迹,而是必然的。对于过去被认为什么事都无法做成的人,突然在危难关头做出了某种了不起的事,就是这个缘故。不管什么难关,只要有热情和欲望,都是可以突破的。

同样,贫困的压力也能唤出潜能。一般人都为生于贫穷之家而苦恼,而一位哲人说:“生为富家子弟的人,仿佛是负重赛跑的运动员。大多数的富家子弟,总是不能抵抗财富所加于他的诱惑,而陷于不幸之中。这一类人往往不是那些穷孩子的对手。”

这位哲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生于贫穷之家,表面看来是人生的不幸,但同时给贫穷孩子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往往越贫困越能激发人的潜能,为了摆脱贫困的境地而奋斗,很能造就人才。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周围比比皆是。

美国有许多侨民,在最初踏上美国这片国土的时候,受教育程度并不高,语言也不通,既没钱又没朋友。是贫困的压力唤醒了他们内在的潜能,激发了他们的智慧,为生存为发展而努力,最终获得了让社会认可的地位,使千万个有钱财、有机会并受过良好教育而无成就的本土青年羞愧得无地自容。

潜在的智慧是通过不断与困难作斗争而获得的,伟大都是在向困难的挑战中产生出来的,不在困难阻碍中奋斗而要想锻炼出能耐来,是不可能的。一个生长在优越环境中,常依赖父母而不能自食其力的青年,从小就被溺爱惯的人,是很难激发起自身潜能的,也是很难取得成就的。贫困可以激励人、锻炼人、成就人。

假使一个青年不被生活逼迫着去工作,他将怎样呢?假使不用劳动,就可以获得他所要的东西,他将怎样呢?假使他已经得到了他所要的东西,他还肯奋斗吗?

我们诅咒贫困,我们要摆脱贫困,我们还要感谢贫困,因为贫困能激发起人的巨大潜能。

罗伯特在伦敦郊区经营农场,有限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温饱,他的身体强健,工作认真勤勉,从来不敢妄想拥有巨大的财富。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罗伯特瘫痪了,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亲友都认为他这辈子完了,事实却不然。

罗伯特的身体瘫痪,意志却丝毫不受影响,依然可以思考和计划。他决定让自己活得充满希望、乐观、开朗,做一个有用的人,继续养家糊口,而不至于成为家人的负担。

他把自己的构想告诉家人:“我的双手不能工作了,我要开始用大脑工作,由你们代替我的双手,我们的农作物改成玉米和马铃薯,用收获的玉米和马铃薯养猪,趁着乳猪肉质鲜嫩的时候加工成各种熟食出售,一定会很畅销!”

他们的熟肉制品果然销路很好,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

天无绝人之路。生活抛给我们一个问题,同时也给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压力与动力并存。

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各种各样的挫折都会不期而遇。幸运和厄运,各有令人难忘之处,不管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都应该对生活心存一分感激,生活教会了我们许多,越是贫困的生活越能激发我们的潜能和智慧,从而让我们不断发现自身的价值,也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正确对待冷遇

我们在求人办事时受到冷遇是很常见的事。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或拂袖而去,或纠缠不休,或怀恨在心。这样的反应其实是不利于办事的,甚至有时会因小失大,影响办事儿效果。因此,了解受到冷遇的具体情况再做出相应的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若按遭冷遇的成因而分,不外三种情况:

一是自感性冷遇,即估计过高,对方未使自己满意而感到的冷落。

二是无意性冷遇,即对方考虑不周,顾此失彼,使人受冷落。

三是蓄意性冷遇,即对方存心慢怠,使人难堪。

当你被冷落时,要区别情况,弄清原因,再采取如下适当的对策。

对于自感性冷遇,自己应反躬自省,实事求是地看待彼此关系,避免猜度人和嫉恨人。

常常有这种情况,在准备求人办事儿之前,自以为对方会给以热情接待,可是到现场却发觉,对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表现得很冷淡。这时,心里就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

其实,这种冷遇是对彼此关系估计过高,期望太大而形成的。这种冷遇从某种程度来说是自己造成的。如遇到这种情况,应自己检点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期望值,使之适应彼此关系的客观水平。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心理恢复平静,心安理得,除去不必要的烦恼。

有位朋友到多年不见面的一个老同学家去探望。这位老同学如今已是商界的实力人物,每天造访他的人很多,感到很疲劳,大有应接不暇之感。因此,对来家一般关系的客人,一律不冷不热待之。

这位朋友一心想会受到热情款待,不料遇到的是不冷不热,心里顿时有一种被轻慢的感觉,认为此人太不够朋友,小坐片刻便借故离去。他愤愤然,决心再不与之交往。后来才知道,这是此人在家待客的方针并非针对哪个人的。他再一想,自己并未与人家有过深交,自感冷落,不过是自作多情罢了。于是又改变了想法,并采取主动姿态与之交往,反而加深了了解,促进了友谊。

对于无意性冷遇,应理解和宽恕。在交际场上,有时人多,主人难免照应不周,特别是各类、各层次人员同席时,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是常见的。这时,照顾不到的人就会产生被冷落的感觉。

当你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责怪对方,更不应拂袖而去,而应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给以充分理解和体谅。

比如,有位司机开车送人去做客,主人热情地把坐车的迎进去,却把司机给忘了。开始司机有些生气,继而一想,在这样闹哄哄的场合下,主人疏忽是难免的,并不是有意看低自己,冷落自己。这样一想气也就消了。他悄悄地把车开到街上吃了饭。

等主人突然想起司机时,他已经吃了饭且又把车停在门外了。主人感到过意不去,一再检讨。见状,司机连说自己不习惯大场合,且胃口不好,不能喝酒。这种大度和为主人着想的精神使主人很感动。事后,主人又专门请司机来家做客,从此两人关系不但没受影响,反而更密切了。

这种态度引起的震撼,会比责备强烈得多,同时还能感召对方改变态度,用实际行动纠正过失,使彼此关系得到发展。

对于有意性冷遇,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给予恰当处理。一般地说,当众给来宾冷遇是一种不礼貌行为,而有意给人冷落那就是思想意识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予以必要的回击,既是维护自尊的需要,也是刺激对方、批判错误的正当行为。当然,回击并不一定非直来直去地吵架不可,理智的回敬是最理想的方法。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天,纳斯列金穿着旧衣服去参加宴会。他走进门时,没人理睬他,更没人给他安排座位。于是,他回到家里,把最好的衣服穿起来,又来到宴会上。主人马上走过来迎接他,安排了一个好位子为他摆了最好的菜。

纳斯列金把他的外套脱下来,放在餐桌上说:“外衣,吃吧。”

主人感到奇怪,问:“你干什么?”

他答道:“我在招待我的外衣吃东西。你们的这酒和菜,不是给衣服吃的吗?”

主人脸刷地红了。纳斯列金巧妙地还击了宴会的主人。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对有意冷落自己的行为持满不在乎的态度,以此自我解脱。有时候,对方冷落你是为了激怒你,使你远离他,而远离又不是你的意愿和选择。这时,聪明的人会采取不在意的态度,“厚脸皮”地面对冷落,我行我素,以热报冷,以有礼对无礼,从而使对方改变态度。

我们在求人办事时遭遇冷落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仔细分析一下受冷落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心存忌恨或拂袖而去都是很不理智的行为,根本达不到自己办事成功的目的。

顺境中也要广结善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代儒家思想的精华,可这种思想历来被视为迂腐,单是这两条中的一条又有几人能做到呢?邵氏公司的主要创始人邵逸夫是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的。

邵逸夫从事电影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已难以准确统计,单说他设在香港的邵氏电影制片厂,20多年来所摄制的影片就有1000余部。邵逸夫不愧为名副其实的“电影皇帝”!

电影皇帝当然也是一位巨富,但他像许多热衷于慈善事业的成功人士一样致富不忘播爱心。

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创立了香港“邵氏基金”,用于社会福利事业,援助生活贫困的人。据统计,邵氏基金历年来捐出的款项已超过8亿港元。1985年以来,邵逸夫又多次捐款支援中国大陆兴办教育事业,到1992年初,他捐资兴办的教育项目已达84个,总额达5亿多港元,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几乎都有邵逸夫捐建的逸夫楼。

为了表彰邵逸夫多年来对中国内地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1990年6月,中国政府在香港举行了“邵逸夫星”命名颁授仪式,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冠名为“邵逸夫星”。

这样的善举古代就有:中国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就是一例,孟尝君以养士而闻名。一次,他的门人冯谖到孟尝君封地收债,他收了能还者的债契,对于不能偿还者,他一一验证了契券后,出人意料地大声宣布:“所有债务全部免除。”随着一阵青烟,契券被付之一炬。“孟尝君万岁!”欢呼雀跃的债民们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口号。

这是春秋时冯谖以门客的身份,为孟尝君广结善缘的一个场面。冯谖此举,并非全是为了民生之苦,而是富有远见地为孟尝君留取资本,但对百姓来说,毕竟是得到了实惠。

齐国新王即位,孟尝君失宠,由国都被逐往薛地。孟尝君凄惶茫然之时,见封地的百姓们成群结队地到百里之外的大路上跪迎他。

在薛地,孟尝君受到的拥戴使齐王震惊,齐王因此向孟尝君道歉。一年后,齐王居然答应将宗庙建在薛地,并隆重迎接孟尝君回国都做相。孟尝君的举动虽有“收买人心”之嫌,但他毕竟做了得人心的事,人们是以他乐善好施来拥戴他的。

多栽花,少种刺;多铺路,少拆桥。这是古人教育后辈晚生的诚言。冯谖所为,实不难让人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智慧。

近代以来,搞民意测验,常有一些反常现象,得票率高的往往不是那些身居高位、富贵显赫的人,而人缘好,乐善好施的人往往最有群众基础。

谁能广结善缘,谁就能得人心,并获得众人的交口称赞,这可说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