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时尚生活指南——科技万事通
36675400000117

第117章 挑战疾病

◆阿斯匹林——使用最广泛的药物

阿斯匹林是人类常用的具有解热和镇痛等作用的一种药品,它的学名叫乙酰水杨酸。复方阿斯匹林由阿斯匹林、非那西汀和咖啡因三种药物组成。因为这三种药的拉丁文字头分别为A、P、C,所以又叫APC。

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为解除父亲的风湿病之苦,将纯水杨酸制成乙酰水杨酸,这就是沿用至今的阿斯匹林。它保持了纯水杨酸的退热止痛作用,但毒性和副作用却大为降低。1899年,德国化学家拜尔运用工业方法制造阿斯匹林的工艺,大量生产阿斯匹林,畅销全球。至今,阿斯匹林仍是一种使用广泛、疗效肯定的药物。阿斯匹林在人体内的作用如下:

抗凝血:阿斯匹林进入循环系统后,可作用于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心。此中枢会监视血液的温度,及引发身体产热或散热的反应。阿斯匹林因此有退烧的作用。它也可产生发汗、毛囊竖立和最重要的血管收缩或扩张作用。

消炎:阿斯匹林常用来治疗风湿症,减轻炎症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血中前列腺素的浓度比正常人高出甚多,使得关节滑液改变,阿斯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而减轻发炎与疼痛。

解热:阿斯匹林作用在血小板上,降低血液凝固的能力,因此外科手术前一周不可使用阿斯匹林。但是它对凝血引起的血栓症具有疗效。

◆青霉素——轰动世界的发现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由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钱恩和物理学家弗罗里对弗莱明的发现大感兴趣。钱恩负责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同时,弗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至此,青霉素的功效得到了证明。

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青霉素的出现,当时曾轰动世界。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罗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天花的绝迹

1979年10月25日,被定为人类天花绝迹日。但有关怀疑是天花的病例,并没有真正绝迹。多年来,世界各国共报告过大约200起疑似天花的病例。经过查证,这些病例几乎全是水痘、麻疹和猿痘,不是什么绝迹的天花重生。然而,英国有两起病例是真正的天花。患者是在做实验时染上的病毒,这是极特殊的情况。联合国卫生组织为防止天花病死灰复燃,曾采取了许多措施。1975年以前,世界上共有76个实验室存有供研究用的天花病毒。到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重新作出决定,世界上只有3个实验室保存着天花病毒,它们分别在前苏联、美国和南非。

攻克癌症的努力

1990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直良弘人在堪培拉宣布,他的研究小组创造了一种遗传工程方法,在实验室成功地断开了引起纤维肉瘤的基因,逆转了纤维瘤细胞的增长,使癌细胞很快恢复到正常良性状态。这是人类在治疗癌症方面的重大突破。

德国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新型抗癌药物,动物实验表明,它只攻击癌细胞,不攻击正常组织,几乎没有副作用。但该药还需要在临床实验中证实疗效。迄今为止抗癌药物几乎都有一定副作用,在攻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人体正常组织器官。

德国格丁根的科学家蒂策领导开发出的这种新型化合药物,能够首先对病变细胞做标记,然后“引导”相关药物成分前来“攻击”。而在这种药物对癌变细胞发动攻击之前,不会造成对健康组织器官的损害。药物的有效成分可以摧毁肿瘤的遗传物质,达到彻底消灭癌细胞的目的。据介绍,科学家已经利用该药物对感染人体癌细胞的实验鼠做了实验,取得了良好疗效,并且实验显示该药物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

◆挑战艾滋病

艾滋病被人们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具威胁的疾病”,它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中文名称艾滋病就是英文缩写字母AIDS的音译。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计划署宣布,从1981年6月5日,美国的第一例艾滋病被发现到1998年底,全世界2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210个国家和地区发现艾滋病疫情,感染者总数已达3006万人,致死者达1170万人。

作为一种20世纪80年代才被真正定性的复杂疾病,科学家们对艾滋病的起源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结论。通常的说法是:一种中非绿猴体内的变异性病毒通过某种途径突破人与兽的界限,侵入人体进而在人类中传播开来;但也有证据表明,这种病毒源于西非的黑猩猩。一般普遍认为,最早的人类艾滋病的发生,也与发病的这个地区有关。而现在,它已经演化为人类社会的一场灾难。

直至20世纪末,虽然人们在艾滋病的发病机理、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检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研究进展,在研究重建免疫系统以控制发病情况方面也获得了一些成功,但对于艾滋病毒和艾滋病本身的防治,人类仍然无能为力。

◆埃博拉病毒曼延扎伊尔

1995年5月18日,扎伊尔有关方面宣布,在过去的一周中,在扎伊尔基奎特至少有77人死于一种致命的病毒感染。整个城市人心惶惶,成千上万的人踏上了躲避这场灾难的征程。这种埃博拉病毒是包括麻疹病毒在内的病毒中的一种。它能通过体液进行传染,破坏体内器官造成死亡。这种病不容易引起大规模流行,因为它会使病人很快死亡,来不及传染给更多的人。埃博拉病毒最初是1976年在扎伊尔的埃博拉河附近突然传染而被发现的,并以这条河的名字命名。据说这种病毒极少发生在对病毒有免疫力的动物身上。

生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