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环境科学知识
36673600000006

第6章

环境是相对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我们常说我们生活在环境之中,就是把人作为中心事物来说的。由于自然界作为中心事物的对象很多,因此,人们对环境的理解也不相同。从环境科学角度来看,我们研究的中心事物是人,所以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既不同于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也不同于自然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即环境是作用于人类这个中心的所有外界事物。

环境宣言

国际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此次大会共有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约5000~8000名代表出席,102位国家元首亲自与会,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聚会,也是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盛会。联合国秘书长首先建议,全体代表肃立,为地球静默两分钟。大会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这是一个值得载入人类史册的两分钟。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它指出:预测全球人口至2050年将达饱和容量100亿。同时,人类活动营力对地壳表层的改造与影响已接进自然营力,一些盲目的行为已形成新的地质灾害,全球城市化发展趋势迅猛,可耕地已占用2000万平方千米,剩余的不足1500万平方千米,每年有15万平方千米热带林在扩大耕地中毁亡,5万~7万平方千米耕地变成沙漠,由于表土流失、水浸、盐碱化、沙化、草地放牧过度等,每年约有21万平方千米肥沃耕地丧失生产能力。预测至2010年,全球将会有50万~100万种动植物灭绝,地球上全部植物只能提供80亿人口的食物,地质灾害有增无减,如地震、火山、山崩、滑坡、泥石流、洪水、海啸、岸边侵蚀、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垃圾及工业废弃物、核废料污染、矿区塌陷等。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视和测定,作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随着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内容也由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包括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

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往往不只是测定其成分和含量,而且需要进行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监测。对物理污染因素(如噪声、振动、热、光、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和生物污染因素,也应进行监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确切地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群、生物的生存和生态平衡的影响程度,从而作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背景值

环境背景值又称为“自然本底值”。指在未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要素,如水、土、大气、岩石、河湖沉积物、农作物、植物、水生生物等的基本化学成分和含量。如果环境要素的化学成分和含量超过环境背景值(即超过正常含量),就表明环境可能受到污染。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或多或少对环境都有所污染和破坏,如今,要找到一个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已经是很困难的事了。因此,环境背景值实际上是相对不受直接污染的环境要素的基本化学成分和含量。对环境背景值的测定是开展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编制区域规划和城乡规划中有关环境保护内容的依据。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的科学。由于近数十年来的迅速发展,环境科学现已包括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物理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医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与环境工程学等大的分支学科;而这些大的分支学科又包括下一层次的分支学科。环境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是物理科学、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有关部分交叉形成的。

环境科学已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扩大到社会科学各领域。运用的知识和方法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医学、工程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环境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如下:

环境化学是运用化学与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在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中形成、迁移、转化与归宿的学科。

环境物理学主要研究电磁波、光、热、声、振动等对人的影响以及减少这些影响的技术及其依据的原理与理论。

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特别着重研究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以人-地系统为对象,研究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演化,特别是人类活动对地理和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和地质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环境工程学

环境工程学是运用工程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手段,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改进环境质量的学科。

环境医学

环境医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的学科。主要从医学角度出发研究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和危害,包括探索污染物影响健康的作用机理,查明环境致病因素和致病条件,阐明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早期反应和潜在的远期效应等。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研究采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研究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方面,对各种宏观的与微观的环境保护计划与治理工程项目进行经济方面的研究。

环境法学

环境法学研究为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而制订各种环境保护法规的必要性、制订法规的依据和程序。环境科学目前正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迅速发展。它的各个分支学科基本上都形成不久,远未达到成熟阶段。

环境方法标准

环境方法标准是指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以试验、分析测试、抽样与统计运算为对象所制定的方法标准。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

在环境临测中,用来标定仪器、验证测试方法、进行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或物质。它必须经过标准化活动定值并由标准化权威机构批准,并给出保证值,即元素或成分含量均值和不确定度。

环境资源

环境资源是指来源于环境的有社会价值的物料、服务或信息,包括人们在周围环境找到的任何有用的东西。来自于动植物的食物,用于烹饪、取暖和建筑用的木材以及金属、煤炭和石油等都是环境资源,即使是清洁的土地、空气和水也是环境资源,它们具有吸收社会废物的能力。太阳辐射的热量、湖泊、河流和海洋中的交通运输和娱乐、一种美的景致或一个新物种的发现均是环境资源。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指导理论、目的、内容和应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纳入环境保护。这就要求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人体健康,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环境异常

环境异常是自然环境的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破坏了自然生态的相对平衡,使人类及其他生命体受到威胁或被灭绝的现象。通常,发生环境要素的改变,使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即靠自然能力不能使环境恢复原有状态,或达到新的生态平衡。按照其发生的范围,可分为全球环境异常、区域环境异常和局部性环境异常。例如,如今世界范围内温度增高,就是全球异常,又如我国西南地区pH值普遍降低,酸雨问题严重,就是区域异常,再如因某地或某区建设新企业基地,向自然环境排放废水或废气,构成局部异常。环境异常在程度上有别于环境灾害,但是环境异常现象的加剧,可能导致环境灾害的发生。

环境质量

所谓环境质量,一般是指一处具体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于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环境质量通常要通过选择一定的指标(环境指标)并对其量化来表达。自然灾害、资源利用、废物排放以及人群的规模和文化状态都会改变或影响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是衡量环境质量的依据,是环境保护的政策目标,也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环境质量标准包含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生物环境质量标准四类。环境质量标准适合于全国范围,地方只能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规定的项目作为补充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是国家为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存环境,对污染允许含量所作的规定。环境质量参数是环境中污染物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等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环境质量基准和环境质量标准是两种不同概念,环境质量基准是由污染物同特定对象(人和其他生物等)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的因素,不具有法律效力。环境质量标准是以环境质量基准为依据,并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制定的,由国家管理机关颁布,一般具有法律强制性。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污染物允许剂量或浓度原则上应小于或等于相应的基准值。环境质量标准体现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是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

环境基础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是指在环境标准化活动中,对有指导意义的符号、代号、指南、程序、规范等所作的统一规定。它是制定一切环境标准的基础。

环境危机

环境危机是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的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环境意识薄弱,没有深刻认识到人与环境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因人口压力过度地向环境索取资源,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和破坏;生产过程中没有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废弃物质;人类利用科学技术,经常不适当地扩大干预自然的规模和强度,导致局部和全球性的气候异常、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淡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及环境质量下降等。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具有高度环境意识和觉悟,并把科学技术用于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时刻,人类才能克服和消除环境危机。

环境污染

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如水、空气、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噪声、废热、废水、废气、尘渣等污染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超出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以致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现象称为环境污染。例如,将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附近河流,造成鱼类死亡,人、畜生病,使附近环境受到污染。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不合理使用等造成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很大,直接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因此防止环境污染是全人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环境致癌物

环境致癌物是指生产和生活环境中能引起恶性肿癌的物质。大部分环境致癌物是本世纪以来发现和确定的。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的和人为的两类;按性质,可分为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三类。大多数环境致癌物既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为污染的。已经确定的环境致癌物主要有:苯及氯代苯、芳香胺、煤焦油、加氢合成的煤油和煤焦油、页岩油、燃料油、润滑油、对异油、芥子气、砷、石棉、铬、镍、紫外线、电离辐射、血吸虫、华文圉吸虫等。这些环境致癌物可以通过肌体的不同部位侵入人体内,对生命产生极大的威胁。

环境灾害

环境灾害是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并通过自然环境作为媒体,反作用于人类的灾害事件。这种灾害不限于各种自然现象,同时包括那些被打上人类活动烙印的类似事件以及有损于人类自身利益的社会现象;它也不同于一般环境污染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突发性,而且在强度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方面远远超过一般环境污染,对人类身心健康与社会安定的影响不亚于自然灾害。另外,环境灾害不同于自然灾害,是因为它不仅具有灾害的共性,还具有特性,在于它的发生不仅取决于自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探索环境灾害的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客观规律,研究其成因机理与致灾过程,并据此确定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和抗灾对策,最终将达到减轻环境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造福人类的目的。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一般把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两大类。通常指的环境要素是自然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岩石、生物、阳光和土壤等。环境要素是组成环境的结构单位,环境的结构单位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如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大气组成大气层,全部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由土壤构成农田、草地和林地等,由岩石构成岩体,全部岩石和土壤构成的固体壳层称为岩石圈;由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全部生物群落总称为生物圈。而阳光中的辐射又能为其他要素所吸收。

环境标志

环境标志亦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是指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向有关厂家颁发证书,证明其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过程全部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同时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环境标志工作一般由政府授权给环保机构。

环境标志能证明产品符合要求,具有证明性质:标志由商会、实业或其他团体申请注册,并对使用该证明的商品具有鉴定能力和保证责任,因此具有权威性,其只对贴标产品具有证明性,故有专证性;考虑环境标准的提高,标志每3~5年需重新认定,又具有时限性;有标志的产品在市场中的比例不能太高,故还有比例限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