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品菜根谭学管理
36663900000047

第47章 做好人才配置,善于组合下属

“原文”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然无险侧之人情。

“译文”一个天性善良、心地纯洁的乐观主义者,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看得很美好,而毫无缺陷;一个天性忠厚、心胸开朗的达观主义者,待人接物都抱着宽大为怀的态度,因此他把万事万物都看得很正常而毫无邪恶。

“评析”

一个天性善良、心地纯洁的乐观主义者,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看得很美好,而毫无缺陷;一个天性忠厚、心胸开朗的达观主义者,待人接物都抱着宽大为怀的态度,因此他把万事万物都看得很正常而毫无邪恶。人与人的性格不同,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不一样。一个优秀、称职的管理者会对下属的个性及心理机制抱有浓厚的兴趣,只要持续地保持沟通,耐心地倾听与观察,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员工,特别是那些核心员工的志趣。然后合理使用,让每个人去干自己最擅长的工作,为他们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会,不要强人所难。这样既能避免大材小用,造成人才多余,浪费人才,也能避免下才大用,才不称职,贻误工作。

管理者在选人用人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全局,教育下属服从需要和分配,而且必须考虑人才的志趣,充分考虑下属自身的个性、兴趣,根据下属的心理特点合理进行人才配置,从而达到组织最佳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人尽其才”,挖掘出下属潜能,提高工作业绩,增强企业竞争力。

对于人才,不仅有量才使用的问题,还有合理组合发挥其集聚效应的问题。工作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就单个讲,都是人才,如果把两个能力,经历,资历,性格,年龄相当的人放在一起,很容易“碰撞”,“闹内耗’,但如果一柔一刚、一老一少、一男一女地加以组合,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因此,一个管理者使用人才,不仅要重视个体的素质,还要高度重视群体结构的合理化,使群体中的个体相互弥补,相得益彰,达到一加一大干二的效果。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声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地管理账务,所以导庙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看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两人分工合作,使寺庙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关键看如何运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就必须善于取长补短,合理组建和搭 配他们的工作,从而发挥各自的优势。

历史上著名的“房谋杜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匪为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唐朝开国不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人们把他们两个并称为“房、杜’。唐太宗发现房玄龄能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但房玄龄却不善于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整理。而杜如晦虽不善于想事,但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做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什么事经他一审视,很快就能变成一项决策、律令,报到唐太宗面前。于是,唐太宗就重用他二人,把他们俩搭配起来,密切合作,形成合力,辅佐自己。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一个人做事,不能样样都会,我用人总是用他的长处,避免用他的短处。”毋庸置疑,唐太宗的“房谋杜断’的用人搭配体系是非常高明的。

这种合理搭配可以出现在任何场合,比如在一家运作完美的医院也会发现同样的现象:医师、护士、X光技术人员、药剂师、病理学者,以及其他卫生人员,全都集合起来工作以完成一个共同目标。我们常见到,一个急症病人就动员了整个医院的几乎所有部门。这时候分秒必争,整个系统中稍有差误,衔接不上,就会危及生命。而且,这个医疗小组几乎是自动自发地协调合作,按照一般的计划和作业程序。在一位医师的要求下展开行动。

由此表明,用人效果不仅表现在所用人的质和量的高低多少,而且还在于人才的合理搭配,并且后者更高于前者。在一个拥有众多人才的群体中,不仅要有个体的优势,更需要有最佳的群体结构。作为管理者应做好人才配置,善于组合下属。我国民间有这样一条谚语: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反映了人才整体匹配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这方面一个出色的例子,那就是张辽、李典、乐进三人同心协力守合淝、张辽威震逍遥津这次战斗,据书中第67回记述,曹操派人把一个木匣送到合肥前线,上面写道:“贼来乃发。”当孙权率十万大军来攻合肥时,张辽等人开匣观看。书中指出:“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当时曹操远在千万里之外的汉中,为什么要送个木匣,对守卫合肥做出如此具体的安排?这会不会脱离实际?曹操极善用兵,为什么要违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的军事原则?这样会不会影响指挥?其实不然。以后的情节发展令人信服地说明,曹操这样做,正是从实际出发,目的在于促成张、李、乐三人性格互补,以便团结对敌,谋求最佳的整体效应。因为他清楚地了解三位将军的作战能力、用兵特点、性格修养,并且知道三个人平时有些隔阂,预料到大敌当前,三个人难以形成统一的决策,更无法协同作战,发挥各自的特长。

张辽坚决执行曹操以攻为守的指令,表示自己亲自出击,和敌人“决一死战”;展示了广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李典“素与张辽不睦”,对于张辽提出的建议,起初“默然不答”,后为张辽的行为所感动,立即表示“愿听指挥”,反映了公而忘私、勇于捐弃前嫌,豪爽直率的性格;乐进是个中间人物,态度模棱两可,对张、李二人都不敢得罪,并有些怯战。由于张辽的模范行为,使三个人的隔阂顿时冰消瓦解,在危急关头戮力同心,把不可一世的吴军打得七零八乱,一战令“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

曹操远征汉中,为什么让“素皆不睦”的三位将军孤零零去守合肥?后人有个叫孙盛的对此做过很好的解 释,他认为:“夫兵,诡道也。至于合肥之守,悬弱无援,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任弱者,则惧心难保。” 可见,曹操一开始就匠心独运,巧用张、李、乐三人,以便他们性格上取长补短,甚至有意利用他们的不和,防止一人说话,大家通过,冒然决策。到了危急时刻,曹操以一道指令,促成他们团结,形成一个最佳的指挥结构。由此可以看到曹操择人任势的高超艺术。

《三国演义》里的战例,现代化管理学的理论,都告诉我们:合理的人才匹配可以使人才个体在总体协调下释放出最大的能量,从而产生良好的组织效应。一个组织的效能,固然决定于人才因子的素质,更有赖于人才整体结构的合理。结构的残缺,会影响组织的运转;能力的多余或互不协调会增加内耗。合理的人才结构,不仅可以实现“凑”,即能力的简单相加和集中,造成众志成城的宏伟景象,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人才因子各扬其长,互补其短,发生质的飞跃,诞生一种“集体力”,一种超过个人能力总和的新的合力。这是一项不需要新的投资,仅仅通过优化组合就能获得的巨大效益,是合理使用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虽然武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流人物,但不成气候,其原因司马懿说得好:“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就是缺少个决策,谋划高手。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得了天下,因为在他的领导集团中,既有善于决策谋划的张良,又有善于安邦治国的萧何,还有善于带兵打仗的韩信。正如唐朝诗人刘禹锡写下的:“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杨柳枝词九首》),人才正是在交相辉映中闪现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年龄匹配

年龄匹配是人才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按照邀老,中,青的一定比例,合理组织人才队伍,形成梯队,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作用,使一个企业既能继承,又能创新,持续稳步地向前发展。

知识匹配

知识匹配是指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人才,互相结合,互相协作,去实现组织目标。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等工作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技术的进步,产品的开发,市场的竞争,都需要多种知识的横向综合,而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掌握众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因而需要不专业人员的通力合作。

能力匹配

能力匹配是指不同能力的人应该有个合理的结构。前面曾经讲过,人的能力有类型和大小等差异,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要有精明的决策者,高超的组织者,踏实的执行者,机灵的反馈者,冷静的咨询者,廉明的监督者,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考虑能力结构时,除了重视学历外,更要考虑一个人的实际水平和工作能力。

气质匹配

气质是指一个人的“脾气”,“性格”等。在一个合理的人才群体结构中,人才个体的气质应该是互补和协调的。俗语说“一个神一个像,—个人一个样”,人的气质是丰富多彩的。在企业中,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内向;有的人泼辣,有的人宁静;有的人健谈,有的人寡言;有的人急躁,有的人温和;有的人风度翩翩,有的人不修边幅。因此,管理者在考虑人才配置时,一定要注意气质互补,就好比让湖海去吸收骄阳的燥热,让火焰去熔化冷硬的冰块,让砂石发挥掺离的作用,让粘土去增强泥浆的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