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3661800000025

第25章 赋予韧性似大海般深度的粤商2

第五章2依托大海,开拓疆域,逐鹿商场

2009年暑假,北京电视台曾组织了一次京广两地小学生交流夏令营活动,在对广东来的小客人进行采访时,一位主持人问佛山来的一名小学生:“你觉得北京好,还是你们老家好?”小朋友回答:“老家好。我们老家那里有大海!”

广东人从骨子里透出了因为面朝大海的自豪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种种便利。

广东位处岭南,山地多平原少,好的是平原地区河川交错,交通便利,且面向海洋,有丰富的海产品和林果产品。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珠江三角洲早期比较发达的农业。农业的发达为当地人脱离土地从事商业提供了前提。然而,农业在岭南经济中的比重并不大,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小。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岭南人的重商思想。

鸦片战争后,广东对外贸易的门户最早被打开,经商带来的丰厚利润诱使人们纷纷从土地中游离出来投身于商海,从商队伍日益壮大,农业人口逐渐减少。清朝中后期,仅潮州一地的非农人口就有10万户之多,经商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那些即便仍在从事农业的生产者,也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自然经济中的务农者,而是以商业头脑经营着农业的两栖业主。史料中说,当时“务农者少,即有肥美之田,多种荔枝、龙眼、蒲葵之属。以其获利颇赢,非若稼穑之力苦而利微也。”可见,商品意识已经渗透于整个岭南社会之中。即便那些吃皇粮的官人,也纷纷跳进商海,他们或弃官从商,或亦官亦商。正如屈大均所言:“无官不贾,且又无贾而不官。”

追溯起来,广东人依托大海积极开展世界贸易的历史十分悠久。自汉代起,广东沿海一带就开始承担着与世界交往的重任,从番禺出发的船队带着大量的黄金和丝织品,冒着巨大的风险出海贸易,在茫茫大海上开辟了一条联系亚、欧、非的国际商道——史称“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最早的海上通道,全程约5000海里,单程航行需要数月时间。此间,番禺、徐闻、合浦都成为重要的港口城市。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南朝政治中心的南移,广州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海贸空前繁荣,一度在波斯及美索不达美亚独占商权。此时,在广州的外国商人也很多,并开始有一部分定居广州做生意,成为最早的侨民。盛唐时,中国兵败于大食国,又因安史之乱而造成西域失控,使得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窗口,广州走向极盛之境,时间长达数世纪之久。两宋时,广州航运繁忙,2007年自南海打捞的装满大量官窑瓷器的海底商船,就是宋代执行远洋运输的沉船。清时设立“十三行”,相当于后来的外汇结算及兑换银行,规定外商只能通过“十三行”与中国贸易。可以说,自广东的先民能出海与人交易的时代起,那里的商业活动就从来没有中断过。从这个角度讲,广东人天生是商人的后代。

广东有浩渺的南海环绕其南,大海在孕育了广东人的商业因子的同时,也铸就了广东人冒险的性格。近代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广东新会人梁启超曾说:“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彼航海者,其所求固有利也,但求利之始,都不可不先置利害以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曰以勇气,曰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襟山带海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培育了岭南人强悍坚韧、敢于冒险、勇于任事、大胆革新、追求自由的精神特质。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历史上,广东人创下了许多第一:率先引进外国军事技术、仿造火轮和制造水雷的是番禺的梁仕成;制造我国第一架照相机的发明家是南海市的邹伯奇;第一个著名的铁路工程师是南海市的詹天佑;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的创始人是台山县的黄秉常;中国第一家火柴厂的创办人是肇庆的卫省轩;第一个留美大学生和首次率领留学生赴美的人是珠海的容闳……

在新时期的中国商业版图上,广东人当中同样涌现出了一流的商业才俊,任正非、李东升、黄光裕、马化腾、何享健、王石……他们以广东人的智慧和耐力逐鹿商场,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