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要点】高达1.5cm。茎直立,多分枝,淡绿色或浅红色,有短柔毛。叶互生,线形或披针形,长2~5cm,宽0.3~0.7cm。花小,两性或雌性,单生或2朵生在叶腋。花披片2,黄绿色。雄蕊5;子房上位,1室。胞果扁球形,包于宿存花披内。花期7~9月,果期8~10月。果实扁球状五角星形,直径1~3mm。外披宿存花披,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膜质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剥离花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长约1mm,黑色。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果实。
【性味功用】气微,性寒,味辛、苦。
【用药宜忌】不可与螵蛸配伍。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验方精选】
1,用地肤子五钱,车前子三钱,青箱子三钱,共以水煎,这是一天的量,分二至三次服下。治疗夜盲症。
2,地肤子60克,白藓皮、苦参各30克,川椒10克,白酒(或酒精)250毫升。将上药加工成粗末状,装入纱布袋中,置白酒内浸泡15天,过滤装瓶。用于治疗癣症及湿疹。外用。用棉球蘸药酒涂擦局部,每日2~3次。本方也可以用醋浸泡。
红豆蔻
【简介】别名“山姜子”、“红扣”。多年生草本。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实。
【来源】生在山谷草丛或林下,产于广东、广西、云南、台湾。
【鉴别要点】高1~2m。叶2列,狭长椭圆形,长30~60cm,宽8~14cm,先端急尖,两面无毛或背面有长柔毛。叶柄细短,叶鞘抱茎。圆锥花序顶生,花序轴密生甜美毛。花绿白色,花萼筒状,长4~8mm,3裂。花冠筒长6~10mm,裂片矩圆形,长12~16mm,先端呈兜状。唇瓣倒卵状匙形,先端深化2裂,边缘具缺刻,白色,具浅粉红色条纹。蒴果椭圆形,肉质,熟时橘红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果实长圆形,长0.7~1.2cm,直径4~8m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顶端有淡黄色宿萼,基部有呈凹点状的果柄痕,果皮易碎。种子6粒,呈多面形,种皮暗棕色,微有光泽。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果实,晒干,用时去其果皮。
【性味功用】有香气,性温、味辛辣。
【用药宜忌】阴虚有热者禁服。
【功能主治】燥湿散寒,醒脾消食。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保健药膳】
大枣炖猪肘子
[原料]大枣50克,红豆蔻9克,猪前肘1只,冰糖150克。
[制法]将大红枣洗净,将红豆蔻拍破,装人纱布袋中,扎紧日,将猪前肘刮净皮毛人沸水锅水透,捞出,用凉水冲洗干净;将沙锅底上垫一瓷碟,放入猪前肘,注入清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撇去浮沫,加入大枣,药袋和冰糖,猛火炖30分钟,后改用文火偎150分钟,捞出药袋,即可起锅。
[用法]吃肘子肉。
[功效]温中益气,和胃健脾,生津止渴。
[主治]脾胃虚弱,呕吐,泄泻,月经不调。
【验方精选】
红豆蔻3克,萝卜子、苏子各6克。
水煎服。其功效降气化痰,适用于咳疼不爽之慢性支气管炎。
豆蔻
【简介】别名“白豆蔻”、“圆豆蔻”、“原豆蔻”、“扣米”。多年生草本。为姜科植物,爪哇白豆蔻的果实。另外,白豆蔻的果实亦入药。
【来源】生在山沟阴湿处,我国多栽培于树荫下。海南、云南、广西有栽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
【鉴别要点】叶披针形,顶端有长尾尖,除具缘毛外,两面无毛,无叶柄。叶舌初披疏长毛,后脱落而仅有疏缘毛。叶鞘口无毛。穗状花序圆柱形,苞片卵状长圆形。花萼管披毛,花冠白色或稍带淡黄。唇瓣椭圆形,稍凹入,淡黄色,中脉有带紫边的橘红色带。雄蕊1;子房披长柔毛。花期2~5月,果期6~8月。果实类球形,直径0.8~1.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有浅棕色绒毛。果皮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用时除去果皮,取种子打碎。
【性味功用】气芳香,性温,味辛凉略似樟脑。
【用药宜忌】阴虚血燥者禁服。
【功能主治】化湿和胃,行气宽中。用于食欲不振、胸闷恶心、胃腹胀痛。
【保健药膳】
豆蔻牛奶饮
[原料]白豆蔻10克,牛奶250毫升,白糖20克。
[制法]豆蔻去壳,研成细粉;牛奶用中文火烧沸,加入白豆蔻粉,用文火煮5分钟,停火。把白糖加入牛奶内,搅匀即成。
[用法]每日4次,每次60毫升。
[功效]滋补气血,消食行气。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营养不足患者。
【验方精选】
白豆蔻、诃子、藿香各2钱。共研末,姜汤送下,每服1钱。可治恶心吐酸。
花椒
【简介】别名“川椒”、“红椒”、“蜀椒”、“大红袍”。高大灌木或小乔木。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另外,同属植物青椒的果皮亦作花椒入药。
【来源】生在山坡灌木丛中或向阳地、路旁。主产在四川、陕西、河北。
【鉴别要点】小叶5~11,卵形,椭圆形至广卵圆形,长1.5~7cm,宽0.8~3cm,边缘有细圆锯齿,齿缝处有粗大透明腺点。叶轴具狭翅,下面生有向上升的小皮刺。花序顶生,花披片4~8。雄花雄蕊5~7。雌花心皮4~6。果成熟时红色至紫红色,密生疣状突起的油点。花期3~5月,果期7~10月。分果瓣多单生,偶有2,罕为3个并生,直径4~5mm,果皮由腹面开裂或延伸至背面亦稍开裂。外表面红紫色或红棕色,极皱缩,散有多数疣状突起的油点,直径0.5~1mm;内果皮淡黄色,常由基部与外层果皮分离并向内反卷。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种子及杂质。
【性味功用】香气浓,性温,味麻辣而持久。
【用药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畏款冬、雌黄、橐吾、附子、防风。恶枯楼、防葵。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症;外治湿疹瘙痒。
【保健药膳】
干姜花椒粥
[原料]花椒3克,干姜5片,高良姜4克,粳米100克,红糖15克。
[制法]将干姜、高良姜、花椒洗净,姜切成片,以白净的纱布袋盛之,与淘洗净的粳米同加清水煮沸,30分钟后取出药袋,煮制成粥。[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长期服食可见效。
[功效]暖胃散寒,温中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心腹冷痛,呕吐,呃逆,口吐清水,肠鸣腹泻等。
【验方精选】
取花椒10克,胡椒3克,二味共研细粉,用白酒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伤湿止痛膏封闭,每日一次,此法适宜于寒凝气滞之痛经。
苍耳子
【简介】别名“野茄子”、“刺儿棵”、“疔疮草”、“粘粘葵”。一年生草本。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带总苞的果实。另外,苍耳全草亦供药用,治急、慢性胃肠炎,菌痢。
【来源】生在荒地、山坡等干燥向阳处。分布于全国各地。
【鉴别要点】高30~90cm。茎粗糙,有短毛。叶互生,三角状卵形,长6~10cm,宽5~10cm,先端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缺刻或3~5浅裂,有不规则粗锯齿,两面有粗毛。叶柄长3~11cm。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雌雄同株。雄花序在上,球形,花冠筒状,5齿裂;雌花序在下,卵圆形,外面有钩刺和短毛。花期7~10月,果期8~11月。纺锤形或椭圆形,长1~1.5cm,直径0.4~0.7cm。表面黄棕色七黄绿色,有钩刺。顶端有2枚粗刺,基部有梗痕。质硬而韧,2室,各有1枚瘦果,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枚,有油性。
【采收加工】9~10月割取地上部分,打下果实,晒干,去刺,生用或炒用。
【性味功用】气微,性温,味辛、苦。
【用药宜忌】血虚之头痛、痹痛忌服。忌猪肉、马肉、米泔。
【功能主治】散风湿,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保健药膳】
苍耳苡仁粥
[原料]苍耳子10克,苡仁20克,大米100克,白糖10克。
[制法]把苍耳子、苡仁去杂质、洗净。大米淘洗干净。把大米、苍耳子、苡仁、白糖同放锅内,加水600毫升。把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45分钟即成。
[用法]每日一次,每次吃粥100克(苍耳子不吃弃去)。
[功效]散风除湿。
[主治]肝炎兼风寒湿痹,四肢挛痛患者食用。
【验方精选】
苍耳子、白芷、辛夷、川芎、杏仁、甘遂、细辛、鹅不食草各20克,香油300毫升,液体石蜡500毫升,冰片1.5克,薄荷霜1克,苍耳子适量。焙成深棕色后研粉,每次服3~5克,每日3次,连服2周。或将粉末与蜂蜜混合制成丸剂(每丸含药粉3克),每次服1~2丸,每日3次,连服2周,必要时可服3周至2个月。用本方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即过敏性鼻炎)。
连翘
【简介】别名“黄花条”、“落翘”。落叶灌木。为木樨科植物,连翘的果实。
【来源】生在野荒坡或栽培。主产在山西、河南、陕西。
【鉴别要点】高2~4m,枝条下垂,有四棱,髓中空。叶对生,卵形至椭圆状卵形,长6~10cm,宽2~5cm,先端锐尖,边缘有锯齿,一部分形成羽状三出复叶。花先叶开放,单生在叶腋,花萼4深裂,花冠金黄色,4裂,内有红色条纹。雄蕊2,着生在花冠筒基部。蒴果卵圆形,表面散生瘤点。花期3~5月,果期7~8月。果实长卵形于卵形,稍扁,长1.5~2.5cm,直径0.5~1.3cm。表面有不规则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顶端锐尖。“青翘”多不开裂,表面绿褐色,种子多数,黄绿色,一侧有翅。“老翘”自顶端开裂成两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汪黄棕色,平滑,具一纵隔。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初熟略带绿色时采收,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时采收,晒干,习称“老翘”。
【性味功用】气微香,性微寒,味苦。
【用药宜忌】脾胃虚弱,气虚发热,痈疽已溃、脓稀色淡者忌服。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外感风热、咽喉肿痛、痈肿疮疖、瘰疬。
【保健药膳】
蜂蜜连翘茶
[原料]连翘、蜂蜜各30克。
[制法]将连翘用沸水冲泡,加入蜂蜜。
[用法]以茶频饮,每日1剂。
[功效]清热散结。
[主治]适用于实热痰湿壅结的便秘。
【验方精选】
连翘100克(中药店有售),放砂锅中加水600~700毫升,煎取200毫升,过滤去渣,温度适宜时用小块无菌纱布浸药汁后塞入****。每天一次,每次保留3~4小时,连用至愈。此连翘煎水可治****滴虫。因症型各有不同,最好在医嘱指导下进行。
吴茱萸
【简介】别名“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灌木或小乔木。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
【来源】生在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
【鉴别要点】高2.5~8m。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披黄褐色长柔毛。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11,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4cm,宽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披白色长柔毛,有透明腺点。花单性异株,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骨突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果含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果实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
【采收加工】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
【性味功用】气芳香浓郁,性热,味辛辣而苦。
【用药宜忌】阴虚火旺者、肠虚泄泻者、胃火吞酸属者,忌服。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头痛、疝痛、脚气、痛经、脘腹胀痛、呕吐吞酸、口疮。
【保健药膳】
吴茱萸粥
[原料]吴茱萸2克,粳米50克,生姜2片,葱白2茎。
[制法]将吴茱萸研为细末,用粳米先煮粥,待米熟后下吴茱萸末及生姜、葱白,同煮为粥。
[用法]每日2次,早晚温热服。用量不宜过大,宜从小剂量开始。一切热证、实证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忌服。
[功效]补脾暖胃,温中散寒,止痛止吐。
[主治]虚寒型痛经,及脘腹冷痛,呕逆吐酸。
【验方精选】
吴茱萸20克,研为细末,另取面粉少许,与吴茱萸末加醋后调为糊状,摊在四层厚的小纱布上贴敷于两足心“涌泉穴”处,并用胶布固定。隔日换药一次。可治口腔溃疡。
沙棘
【简介】别名“沙枣”、“醋柳果”。落叶灌木或乔木。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棘的果实。
【来源】生在河边、高山、草原。产于华北、西北及四川、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