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张家界民族风情游
36586900000007

第7章 张家界民俗大观园(2)

腊月二十四,土家过小年

张家界少数民族过年习俗中,腊月二十四被称为“过小年”,为何有如此习似,在民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白族、土家族人民喜欢定在腊月二十四这天,迎接“司命菩萨”下界过小年,“司命菩萨”是专给民间送命令的慈善神灵。每年哪天是什么节日,哪天播种,哪天育苗,哪天插殃、收割、晒谷、进仓,都要接到“司命菩萨”传授的命令后,农家人才敢按照时令或节日开展农业生产。因此,请“司命菩萨”过小年的习俗慢慢沿袭下来。在湘西北山区迎接“司命菩萨”下界是一件体面而又严肃的大事。腊月二十四天刚煞黑,桑植县澧源镇、洪家关、瑞塔铺一带土家、白族人就开始请神,即请“司命菩萨”来农家做客,请“司命菩萨”来农家过小年。仪式很隆重,主人家先办好一桌最丰盛的宴席,将桌子抹了又抹,将厨房扫了又扫,然后将屋内的小孩哄走,插香烧纸,开始举行请神仪式。主人会将几滴酒洒到火灶里,燃放一挂挂鞭炮。主人站在桌前,双眼紧闭,两只手合于胸前,十分虔诚。口中念念有词,词名叫“接司命菩萨下界”,词的内容一般由主人家自己编说,但大多离不开一些客套话或颂扬司命菩萨辛苦的言语:“司命菩萨呀/你辛苦一年呀/365天天天发送命令/腿子跑断了/喉咙喊干了/眼睛被风吹痛了/头发被雨打湿了/天天操心/日日挂念/今年你该歇气了/我土家人××(念名)接你下来/逮杯酒/逮餐肉/过几天好日子/过几天我再送你回去/你就要下来/过小年呀……”一会儿,厨房的门或什么东西发出响声,主人会虔诚地轻轻喊一句:“您来了,恭喜恭喜,倒茶!请坐!逮酒!”主人一边给另一只空留的豌夹菜添饭,给另一只空杯倒酒添酒。据说,接“司命菩萨”过小年,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一直延续过到腊月二十八日,才依依不舍地按地方送神风俗送菩萨回界过大年。在接菩萨过小年的当中,桑植蹇家坡等地还时兴一种禁忌,即不准在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八日期间烧烤干锅。农村炒炒米、炸包谷花也必须在腊月二十三以前炒完,未炒完也必须等至腊月二十八日以后,否则被认为是对“司命菩萨”的不尊(有一种传说,说厨房的干锅是“司命菩萨”的皮和肉,司命菩萨下界最怕皮肉受苦),而要受到当地老人们的怨骂。

二说是玉帝每年都要派“司命菩萨”在腊月二十四至二十八日期间下界向全世界饮食五谷的人们发送命令,命令的内容有两项:一是从腊月三十日开始过大年,一直可过至四月八日。二是在过年后,农家人必须以耕种为本,尽早按时令播种五谷,保持人间烟火旺盛。土家族、白族的农家人就形月成在腊月二十四日晚,迎接“司命菩萨”这个农家的“使者”下界过小年的惯俗。但烧香、敬酒、送恭贺词等等程序都可以根据自身家庭经济条件妥善处理。列于照天灯,即点燃用青油或茶油的灯火,是绝不能吝啬的。腊月二十四日晚,农家厨房只要有灯光的照射,“司命菩萨”就下界过小年。但绝不能用桐油灯,据说在湘西某些偏僻地方,许多人把照桐油灯当成是驱赶神灵的手段。

三说是腊月二十四日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开始,老鼠们都躲到土家族、白族人家居住的木地板下面,举行隆重的“嫁女”典礼。老鼠们窜来窜去,得意忘形,发出叽叽吱吱的恩爱声,令人们无法忍受,于是,人们就决定来个“以牙还牙”,也采取过小年的热闹方式,先烧香祭拜,再吃饭喝酒,用人类的欢闹声惊跑老鼠,驱赶老鼠,搅乱“老鼠嫁女”的美梦。久而久之,形成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的俗规。

凡此种种,众说不一。到底哪种传说正确,无可考据,但腊月二十四日,家家户户都要办一桌丰盛的宴席,进行祭祀,从这些习惯分析,土家族、白族人在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起源于祭祀肯定无疑了。

腊月二十九,土家赶年忙

张家界土家族团聚过年,与其他民族习俗不同:若腊月大就二十九过年,月小就在二十八过年,土家族叫做过“赶年”。

相传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因朝廷腐败,防务废弛,倭寇(指日本)就乘机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大肆骚扰抢劫。朝廷虽派军队抗击倭寇,但那些将军都贪生怕死,士兵风都吹得倒,还打么子仗?加上内奸与倭寇勾结,一打起仗,一个个吓得垮山般往后跑。当时,尚书张经上奏说湖广湘鄂西土家族人剽悍勇猛。机智善战,要保大明江山,只有征调土司兵了。明世宗于是颁下诏令,征调土司兵赴前线平倭。于是永定卫茅岗土司王覃尧之和儿子覃承坤奉旨率士兵出征。当时正值年关,“麻雀也有个三十夜”,可军令如山,皇令难违,覃尧之晓得这一去难回,决定与亲人过最后—个年。于是下令:“蒸甑子饭,切坨子肉,喝包谷烧酒,提前一天过年赶路!”

过年后,土司兵浩浩荡荡,开赴前线,与保靖、永顺、容美(今湖北北鹤峰、来凤)等地士兵,并肩奋战,收复了被倭寇侵占的土地,最后将倭寇赶出来国门,为祖国立了大功。明世宗钦赐匾额,上面写着:“东南战功第一。”

此后,土家族人民为纪念先烈们的战绩,每年都提前在腊月二十九夜里过大年。这个年,土家人又叫“赶年”。《长乐县志》记载:“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将士,除夕,倭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西方朔 搜集)

2.张家界社戏

张家界乡戏

喻灿锦永居城市水泥森林的人,恐怕对乡戏已是十分疏远了。但是,如果您去张家界旅游,如果您还幸运地碰上乡戏,那么,张家界土生土长的乡戏,肯定会勾起您化不开的乡情。

张家界乡戏开场锣总是“咚咚锵”、“咚咚锵”响个不停,一定要敲得人不耐烦,似乎连场外最后一个观众也给招进来了才肯开场。直到你忍无可忍,那红幕才终于咧开嘴,吐出一个人儿来。先慢条斯理地自报家门,字斟句酌地陈述剧情。然后宽大的袖子左一摆,右一摆,抹抹胡子;双腿左一迈,右一迈,停住,整整衣冠。那一丝不苟的一招一式和阳戏特有的嗯嗯啊啊的拖腔唱调,会让您舒筋活血。

最喜欢的一个舞台人物是穆桂英。你看她身后遍插五彩小旗,一身戎装,一支长枪在手,舞了个行云如风,打了个落花流水,好不精彩热闹。你由此会喜欢上扮穆桂英的那个刀马旦。每当她背插小旗,口咬长翎做空中翻身的绝活几时,心里不禁为之捏了把汗,生怕她演砸了,那简直比自个儿败阵还难过。紧张地盯着“穆桂英”,缓缓地随着“哒一哒一哒一”的慢板弯腰、弯腰,然后猛地一个鹞子翻身——过来了!于是长长嘘一口气,巴掌都快替她拍烂了。

而对那跑龙套的喽罗,倘若翻跟头时打了跌,您和乡民们就会毫不客气地嘘他,起哄,直到那人满面通红地退场。

最能赚取小孩子同情心的是生死牌那场戏,县官叫犯人挑字牌,摸到“生”字即有机会活命,摸到“死”牌便即刻要见阎王。即使看过十次,每一次到这时还是胆颤心惊,生怕那被冤枉的好人摸了“死”牌去,全然不顾戏中人的命运早被编剧先生预先安排好了。

乡戏休停间歇,一班小戏迷突然窜出来,床单披在身上,你可想象是五彩的霓裳,枕巾搭在手上,做了宽长的水袖。口中咿咿呀呀哼几句长腔,腰肢摆摆扭扭。袖子一忽儿摆来摆去,一忽儿又犹抱琵琶半遮面——千金小姐当如是状吧?再用那袖子将面全掩住了,脖子徐徐向上一伸,手指圈成杯状往外一亮:这一杯奴家先干了!

“小姐好比一朵花呀,咿呀,走起路来羞答答,啊——”这句台词可能是您记得最清楚的一句阳戏。多少年后猛然忆起,不禁怔怔发呆,历历在目在张家界乡场上偶温乡戏的岁月……

赶庙会

张家界市桑植县白族地区,过去曾盛行一种庙会。会期那一日,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要汇聚一地,进行各样的物资和文化交流活动,所以其名称为赶庙会。赶庙会的日期,各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据说都是按本地祠庙所供奉的本主的生日所选定的。如廖坪赶庙会的日子是正月十五,那一日是谷氏祖先永和的生日;马合口、双溪桥、黄家台等处关帝庙都是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因那一天是关云长的生日。

庙会期将要临近的前几天,便有人忙碌地做着各样准备工作:搭棚、打灶、备货等。一待会期日到来,周围远近几十里的人便盛装艳服,挑的挑,背的背,带着各样农副产品如山禽、家畜、药材、茶叶等来赶会。来者少则几百人,多则成千上万人,十分热闹。赶庙会时有许多活动进行。首先是游神:由一人扛着“万民伞”走在前面,接着两人举着神旗,后面一人执鼓,一人执锣,二人吹长号,一人吹唢呐,三人举执事牌,牌上写着“祖奉本主×××神天仙”。中间是四人抬的一乘神轿,“三元”老师一手拿海螺,一手提铃宝跟在神轿之后,其后还有会首与收香纸的人跟随。游神穿街走巷,从人群中走一会后,便在一个宽阔地点扎住,由仗鼓队跳起欢快的仗鼓舞,同时玩龙灯、舞狮子和九子鞭等,内容十分丰富多彩。待到日暮时分,人们玩乐尽兴,在市场上亦买卖交易完毕之后,才一个个散会回家。

白族人的赶庙会活动虽然夹着一些迷信色彩,但它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方式,在历史上已深为人们所喜爱。解放后的一段时期内,这种活动也没有间断过,直到“文化大革命”兴起,各地的祠庙统统被毁,千百年来历史上所留下来的许多文化遗产被一扫而光,作为祠庙附属物的赶庙会活动,也就披彻底扫荡殆尽了。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的兴旺发达,白族人的赶庙会日,已被热闹的集市贸易所代替。白族地区还统一规定了许多固定的赶集日,人们的物资文化交流,比过去任何时期都已显得更加繁荣昌盛了。

小箩筐,晃悠悠,哥哥挑你进吊脚楼

张光灿

张家界多山,除了山还是山,山之高,路之险,山民们只能用双脚去丈量。于是,山民们双肩上跳舞的箩筐,便成了一道特有的风景。如果您有闲情,不妨欣赏。

如果你在秋收季节游张家界,你会看到男人们用一根桑木扁担担一副箩筐,在山坡,在田间,在村头巷尾,伴着秋风秋雨,挑回了金灿灿的喜悦,挑回了甜甜的祝福。男人们能挑百多斤重的粮食来回走几十里不换肩,把张家界男人的雄性展现在人面前。走在蜿蜒曲折的田野山间,若遇上村姑,一定会换来她们甜甜的笑脸和纯朴的妩媚,村姑们最喜欢这样充满阳刚之气的湘西汉产。收割包谷时,男人的一担可装上女人背的两倍多,紧紧扎扎,在箩筐上装出平平稳稳、颗粒饱满的包谷坨,让人咋舌,更让村姑们爱慕。在村姑们心目中,湘西男人若挑不上百多斤的担子就不是男人,是废物“瘪三”。

张家界男人到女方家“相亲”时,男主人都要请一帮青年小伙子挑担。出发时走在“相亲”的路上,青年小伙子个个雄赳赳气昂昂挑着担儿,悠哉游哉,清一色的箩筐,有的装上七八个“猪肘子”,有的装上一满担碗口大的嵌有花儿的白糍粑,有的装满金灿灿的稻谷,相亲的男主人则挑上一担手镯、手表、新衣服等贵重礼物。队伍浩浩荡荡,有说有唱,尽显男人们的风流。歇气时,男人们抽上香烟,个个能说会唱山野趣事,令人捧腹大笑,令人遐思。相亲完后,回男主家时,小伙子们大都挑着空担,扁担上系一条崭新的毛巾,这是女方为感谢小伙子们跋涉辛苦回赠的礼物。

若遇男人到女方“娶亲”时,在吹吹打打的娶亲队伍中,有一个有福气的、又和主人很亲近的壮男人挑着一副耐挑能装的箩筐,里面装上女方陪嫁的锅碗炊具等物品。据说箩筐是圆的,象征着夫妇团圆,百年好合,恩恩爱爱……

最有趣的是“送竹米”,女人生孩子时,娘家喜添外甥,笑得合不拢嘴,便要忙得不亦乐乎了,于是四面张罗,到处捎信,择定好良辰吉日,邀请亲朋好复前来贺喜。路上,队伍长长的,几十担箩筐装上稻谷、鸡蛋、炒米、雄鸡、腊肉、银菩萨七色丝线帽、孩衣孩裤、摇篮、童车等贺礼。大人牵着小孩,男人挑着箩筐,一路鞭炮齐鸣,嘻嘻哈哈十分热闹。娘家是最爱体面和热闹的,即使通公路的地方,他们也会把礼物放在车上,待到进门时,再装讲箩筐,送去的担担祝福,祝福外甥长命富贵,易养成人……在张家界,“送竹米”的多少,象征着娘家喜欢女婿、外甥的程度,好面子的张家界人呵,用箩筐显示自己浓浓的亲情。

湘西箩筐,张家界人的生命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