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和事业一样,都是一门学问,一个聪明的人,像乔布斯,可以将二者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不厚此薄彼,让两者相得益彰。他是我们该学习的榜样。想要幸福,就不能让自己的人生残缺,就要事业和家庭并重,将两者都经营好。记住,只有家庭和事业双丰收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两者缺一,你的成功都是不完美的,是残缺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意义的。
NO.89不一样的拿来主义
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种植自己的粮食,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自己穿的衣服,我们说着别人发明的语言,使用别人发明的数学……我们一直在使用别人的成果。使用人类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发明创造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史蒂夫·乔布斯
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已经被证实的有效的经验和知识来为自己服务。这并不是偷懒,也不是可耻的事情,而恰恰是充满智慧的拿来主义的一种体现。
乔布斯就深知利用别人已有的经验进行创造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且这种拿来主义也成为他成功的一条捷径。不过,他的这种拿来主义不是完全的抄袭,而是带有创新性的不一样的拿来主义。
1979年,为了研发新型电脑,乔布斯决定到施乐公司研究中心参观。因为当时施乐为防止打印机、复印机等核心业务受到冲击,并没有将精力投放在计算机新技术Alto上。而乔布斯是“识货”的人。他知道这项技术若继续开发,肯定会有前景。参观回来后,乔布斯就将从施乐公司看到的Alto新技术用到了苹果的系列个人计算机中。不仅如此,个人计算机上的USB接口技术虽然是英特尔公司发明的,却是苹果公司首先把它应用到个人计算机上,并使得这一技术被广泛推广。对这种新技术的运用,加之根据苹果系列个人计算机的独有特色,使得苹果个人计算机很快成为市场上的佼佼者。
再比如,WiFi无线网络也不是苹果发明的,WiFi无线网络是美国朗讯公司开发的,但它像当初施乐公司的Alto一样并没有引起过多关注。直到后来,苹果公司将这一技术用在笔记本电脑中,将其与简约又不失华丽的苹果笔记本设计相结合,它才广为人知。
最后,以iPod 为例,其造型选择烟盒大小,不是更大,也不是更小。硬盘是东芝生产的1.8英寸的硬盘,其滑轮选曲界面来自惠普早期的一款设备。这些带有创新性的拿来主义令无数“果粉”对iPod爱不释手。
足见,真正智慧的拿来主义不是单纯的模仿,你必须理解伟大思想或作品的真正内涵,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就像乔布斯,他“拿来”的不是产品或者作品,而是灵感和思想。
齐白石曾说:“似我者死,学我者生”。让自己频出新意是摒弃一味模仿的,因为一味地模仿只是生搬硬套,而不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变通。但另一方面所谓新意又是鼓励创造性模仿的,在对标杆的模仿中,融入自己的创意,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变通,在模仿中变得强大。
既然如此,我们怎样才能在“拿来”的过程中做到创新呢?
首先,模仿是创新的一个环节,但模仿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朝着既定目标进行的创造性模仿。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而不知加入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只能是重走别人走过的路,走不出一条自己的路。在最初阶段我们都要经过一个模仿过程,向前人学习其优秀之处,吸取他人的精髓,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创造。个性是区别于大众的。正因为个性的差异,才构成人生万象的异彩纷呈,才谈得上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吸引、心心相印,才能领悟到成功的真谛。
其次,要想创新,还要走出自己的路来。老跟在别人屁股后边学,充其量只会落下“模仿者”之名。其实,创新都是有个性的,没有个性的创新几乎是没有的。创新之初模仿成功者的模式是可以的,但不能一味模仿而不求突破。模仿是手段,创造才是根本。因此,要根据自己的个性,设计一条成功的路线和方法,这才是高人。
身处当下这个价值创新的时代,能否在有效运用拿来主义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已经是一项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懂得以优秀者为师,向他人学习,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来进行创造。因为成功很重要的秘诀之一,就是要用已经证明有效的成功方法去取得进一步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这会令你节省许多无畏的消耗与探索。
NO.90预测未来的唯一方法是创造未来
未来不可预测,但是可以用双手去创造。而且,拥有了创造未来的能力后,你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便也是可以预测的了。
——史蒂夫·乔布斯
电脑先锋艾伦·凯说过:“预测未来的唯一办法是创造未来。”乔布斯毫无疑问是这一阵营里的人。
1996年乔布斯卷土重来,在从高楼落到谷底的12年后,他重新被苹果雇为其兼职顾问。受命于苹果的危难之际,乔布斯对奄奄一息的苹果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组。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自己也为苹果更是为世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当然,这些成绩也让他有了辉煌的未来。
纵观乔布斯的一生,可谓奇迹连连,车库里诞生的AppleII开启了个人电脑新时代;Macintosh引发了图形用户界面革命;iPod改变了绝大多数人的音乐消费模式;而iTunes则挽救了整个音乐工业;iPhone更是带来了智能手机的******;iPad则改写了人们的数字生活方式……
所有这些,都表明乔布斯用自己的发明改写了未来,引爆了新一轮的范式转移。实际上,预测未来的唯一办法是创造未来,这里强调的是对机遇的创造。也就是说,当自己给自己创造了机遇,我们便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洞悉未来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一种明显的超前意识。超前思维是每个成功者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隐藏着他超前思维的痕迹。在预测机遇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发挥诸如自觉、判断等非智力因素的特殊作用。只有善于分析,及时觉察各种预兆,才能见微知著,推断未来,从而创造未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远见力,让自己具有洞悉未来的能力呢?
要培养自己洞悉未来的能力,首先要让自己看清前景。然而,要准确地看清事物的前景,并非易事,为了看清前景,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看清前景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中关键的一环便是搜集并利用信息。
要想识准时务,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前景,必须把决策建立在掌握准确信息的基础上。信息掌握得越准确,越有利于制定出正确的决策。在获取信息和汲取知识方面,应该有这样一个信念——信息就是机会。这就是说,只要自己认为有必要,就应该立即把知识和信息抓到手。感到需要时,就是学习的好机会。
仅仅搜集信息还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前景,一定要对信息进行总结和归纳。
如果能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搜集信息,使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并努力把各种信息搭配组合,那么头脑中就会闪现出好的主意。因此,我们需要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从中筛去没用的,找出有用的。
充分地搜集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一件事情的前景,便能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识准了时务,看准了前景,成功也就不远了。
第二,有远见,还需要有胆识。
对于自己确定的目标要用长远的目光来看,看准了,还要有胆量去做去落实。不要把好的想法仅仅停留在想的层面,而要去落实。
伟大的成就和业绩,永远属于那些富有洞悉未来的能力并具有奋斗精神的人们,而不是那些一味等待机会的人们。因此,我们年轻人要培养自己的远见力,善于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勇于创造机遇,如此才能得到机遇的垂青,创造出自己梦想中的未来。
NO.91求知若渴,虚怀若愚
斯图尔特和他的团队出版了许多期《全球概览》,然后很自然的,最后出了停刊号。当时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正是你们现在这个年龄的时候。在停刊号的封底,有一张清晨乡间小路的照片,那种你四处搭便车冒险旅行时都会经过的乡间小路。在照片下印有一行小字:求知若渴,虚怀若愚。那是他们亲笔写下的告别讯息,我总是以此自励。
——史蒂夫·乔布斯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中阐述了自己从年轻时便以“求知若渴,虚怀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这句话自我激励。尽管此言不是乔布斯本人原创,而是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典杂志——《全球概览》。但因为乔布斯用自己神一般的成功人生对其孜孜践行,这句话几乎风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当下所有年轻人自省和自励的哲理名言。
乍一听这句箴言,如果仅限于书面求解似乎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尤其是针对渴望成功的年轻人。那么,我们不妨沿着乔布斯对其践行的人生轨迹去体会其中的真意,相信大家一定会颇有收获,就像乔布斯当年那样。
那时,乔布斯考入里德学院没多久,从年龄上讲可谓是非常年轻。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不知道大学如何能帮自己搞清楚人生目标,却要花费父母的毕生积蓄,所以决定退学。事实上,他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受到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的强烈求知欲所驱动,所以不想再在无兴趣的课程上浪费时间和金钱了。对此,当时的教导主任杰克·达德曼曾指出,乔布斯有一颗渴求知识的心,这很让人感兴趣,他拒绝不动脑筋地接受事实,任何事情他都要亲自检验。也正因如此,在乔布斯停止交学费后,达德曼还是允许他旁听课程,并可以继续住在宿舍里。当然,这次求知转折只是点燃乔布斯成功人生的一粒火种。在他后来每一次的成功探索和产品创新中,无一不体现求知欲的可贵与重要。
与求知若渴相比,虚怀若愚似乎令许多人费解。其实,对于这个词,我们不必苛求于一字一字地解释。就乔布斯而言,此词兼有虚怀若谷与大智若愚的综合含义。他虽然为人处世方面略显张狂,但在知识和创新方面,诚然是一位很谦虚的人。他推崇真正的知识,一生对理想孜孜以求,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理想主义不是注定要被撞得头破血流而最终以失败告终,理想主义也可以成功,只要你永远谦虚、努力地汲取真正的知识。不过,对于伟大的成功而言,仅靠虚怀若谷地积累知识还远远不够,因为这只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阶梯,要想彻底推开成功那扇大门,还需要有大智若愚的攀登行动。纵观乔布斯的一生,为兴趣而辍学、被赶出苹果后抛售近全部股份、NeXT做得风生水起时却同意回归当时几乎是一团糟的苹果……哪一件抉择在当时常人看来不是“foolish”呢?然而,当我们站在乔布斯成功人生的终点回望时,把这些点滴统统串联起来,谁又会不感慨他这些大智若愚的伟大决定呢?
最后,我们不妨再将目光聚焦到乔布斯提到这句话的场景上。那次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中,他说自己初次接触到这句话时的年龄,应该与当时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年龄相仿。作为一名渴望成功的年轻人,他那时非常喜欢并研读《全球概览》,甚至评价其不仅是当年的经典读物,而且是富有诗意的神奇读物。他为此还特意解释了自己如此评价的原因:“那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个人计算机跟桌上出版还没出现,所有内容都是打字机、剪刀跟拍立得相机做出来的。杂志内容有点像印在纸上的平面谷歌,在谷歌出现之前35年就有了:这本杂志很理想主义,充满新奇工具与伟大的见解。”不难看出,求知若渴,虚怀若愚在年轻的乔布斯身上体现得多么明显。他几乎是刚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虚心地、如海绵吸水般涉猎自己喜欢领域的世界动向和前沿知识。这种求知欲望和人生态度,为他未来的成功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所以,他在演讲最后大声地对年轻人说:“当你们毕业,展开新生活,我也以此(求知若渴,虚怀若愚)祝福你们!”这份祝福与叮咛,值得我们当下所有的年轻人去铭记、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