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口才训练课堂
36553600000003

第3章 如何反驳别人的语言攻击

1.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本来应该是一条为人处世的准则,但若一味地老实宽厚,反倒会迁就纵容别人不适当的言行。所以,面对别人的无礼攻击和嘲笑挖苦,我们一定要学会适当的反击,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

一个吝啬的老板叫伙计去买酒,却没有给钱。他说:“用钱买酒,这是谁都能办得到的;如果不花钱买酒,那才是有能耐的人。”

一会儿伙计提着空瓶子回来了。老板十分恼火,责骂道:

“你让我喝什么?”

伙计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从有酒的瓶里喝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能从空瓶里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显然,老板只是想占对方的便宜,如果伙计不能有效地反驳他荒谬的论调,就有可能遭到老板的严厉训斥,或者是自己贴钱给老板买酒,无论如何,吃亏的人都是他自己,没准儿还会助长老板的嚣张气焰。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了这样无理取闹、蛮不讲理的人,也一定要据理力争,适当反驳,切不可一味地任其摆布。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去反击这种无理取闹的行为,让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呢?

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的涵养与气量,在气质上镇住对方。然后要冷静考虑对策,从中选出最佳方案,以免做出莽撞之举。最后还要选准打击点,反击力要猛,一下子就使对方哑口无言。

着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才华横溢,又具有很强的个性和正义感。他看不惯也不能容忍一切腐败现象,就对此进行猛烈的抨击,但一切依然如故,有时候他还会受到对方的嘲笑和挖苦。即便如此,马雅可夫斯基仍然会坚持自己的立场,对于一切攻击进行尖锐的驳斥。

在一次演讲中,他刚讲了一个笑话,忽然有人喊道:“您讲的笑话我不懂!”

“您莫非是长颈鹿!”马雅可夫斯基感叹道:“只有长颈鹿才可能星期一浸湿了脚,到星期六才能感觉到呢!”

“我应当提醒你,马雅可夫斯基同志,”一个矮胖子挤到主席台上嚷道:“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不错,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他边说边用手指着自己和那个胖子。

诗人接着回答条子上的问题。“马雅可夫斯基同志,您今天晚上得了多少钱啊?”

“这与您有何相干?您反正是分文不掏的,我还不打算与任何人分呢!”

“您的诗太骇人听闻了,这些诗是短命的,明天就会完蛋,您本人也会被忘却,您不会成为不朽的人。”

“请您过一千年再来,到那时我们再谈吧!”

“马雅可夫斯基,您为什么喜欢自夸?”

“我的一个中学同学舍科斯皮尔经常劝我:你要只讲自己的优点,缺点留给你的朋友去讲!”

“这句话您在哈尔科大学已经讲过了!”一个人从座位上站起来喊道。

诗人平静地说:“看来,这个同志是来作证的。”诗人用目光扫视了一下大厅,又说道:“我真不知道,您到处在陪伴着我。”

一张条子上说:“您说,有时应当把沾满尘土的传统和习惯从自己身上洗掉,那么您既然需要洗脸,这就是说,您也是肮脏的了。”

“那么您不洗脸,您就自以为是干净的吗?”诗人回答。

“马雅可夫斯基,您为什么手指上戴戒指?这对您很不合适。”

“照您说,我不该戴在手上,而应该戴在鼻子上喽!”

“马雅可夫斯基,您的诗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

“我的诗不是大海,不是火炉,不是鼠疫。”

马雅可夫斯基在与这些个别观众的交战中,既驳斥了对方无理取闹的言行,也有力地维护了自己的立场和尊严。

然而,有时反击这种不适当的言行,也不宜锋芒太露,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反而更为有利。

有个叫比尔的人,常以愚弄他人而自得。一天早上,他坐在门口吃面包,看见杰克逊大爷骑着毛驴从远处哼呀哼呀地走了过来,于是他就喊道:“喂,吃块面包吧!”

大爷出于礼貌,从驴背上跳下来说:“谢谢您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

比尔却一本正经地说:“我没问你呀,我问的是毛驴。”说完,很得意地一笑。

对比尔这一无礼侮辱,杰克逊大爷十分气愤,却又无法责骂这个无赖。他抓住比尔“我和毛驴说话”的语言破绽,狠狠地进行了反击。

他猛然地转过身,“啪,啪”照准毛驴脸上就是两巴掌,骂道:“出门时我就问你城里有没有朋友,你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没有朋友为什么人家会请你吃面包呢?”

“叭,叭”对准驴屁股又是两鞭,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乱说!”

骂完,翻身上驴,扬长而去。

大爷借教训毛驴来嘲弄无赖,使他有苦难说,无辫子可抓,幽默地反击了比尔的挑衅。

总之,对于故意寻衅的人和尖酸刻薄的语言,我们一定要学会恰当的反击,而不能一味地忍让和宽容,让小人得意。兼有软硬两手,才是人处世、自保并争取主动的真理。

2.放大荒谬是反驳的妙招

面对别人不适当的言行,有时候不宜直接回击,而将正话反说,委婉地点拨对方,则既能够巧妙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能避免伤害对方,造成过分尴尬的局面。

楚庄王的一匹爱马死了,他非常伤心,下令以上等棺木,行大夫礼节厚葬。文臣武将纷纷劝阻也无济于事,最后楚庄王还下决心说:“谁敢再劝阻,一定要杀死他。”

很明显,不论怎样改头换面,只要一说“不”,必是自取其辱。优孟知道了,直入宫门,仰天大哭,倒把庄王弄得异常纳闷,迫不及待地问是怎么回事。优孟说:“那马是大王最喜欢的,却要以大夫的礼节安葬它,太寒酸了,请用君王的礼节吧!”庄王越发想知道理由了,优孟继续说:“请以美玉雕成棺……让各国使节共同举哀,以最高的礼仪祭祀它。让各国诸侯听到后,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啊。”至此庄王恍然大悟,赶紧请教优孟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终于将马付于庖厨,烹而食之。

优孟如果直陈利弊,凛然赴义,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最终的结果却实在可以令人想象,而他正话反说,却能巧妙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反语是语言艺术中的迂回术。正话反说,以彻底的委婉,欲擒故纵,取得合适的说话角度,达到比直言陈说更为有效的说服效果。

齐国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怒,命人将这个胆大包天的人绑在了殿下,要召集左右武士来肢解这个人。为了防止别人干预他这次杀人举动,他甚至下令:“有敢于劝谏者,也定斩不误。”文武百官见国王发了这么大的火,没人敢上前自讨杀头。晏子见武士们要对那人杀头肢解,急忙上前说:“让我先试第一刀。”众人都觉得十分奇怪:晏相国今天怎么啦?只见晏子左手抓着那个人的头,右手磨着刀,突然仰面向坐在一旁的齐景公问道:“古代贤明的君主要肢解人,你知道是从哪里开始下刀吗?”齐景公赶忙离开坐席,一边摇手一边说:“别动手,别动手,把这人放了吧,过错在寡人。”那个人早已吓得半死,等他从惊悸中恢复过来,真不敢相信头还在自己身上,连忙向晏子磕了三个大响头,死里逃生般地走了。

晏子在齐景公身边,经常通过这种正话反说的方法,迫使齐景公改变一些荒谬的决定。比如,一个马夫有一次杀掉了齐景公曾经骑过的老马。原来是那匹马生了病,久治不愈,马夫害怕它把疾病传染给马群,就把这匹马给宰杀了。齐景公知道后,心疼死了,就斥责那个马夫,一气之下竟亲自操戈要杀死这个马夫。马夫没想到国君为了一匹老病马竟会要杀了自己,早已吓得面如土色。晏子在一旁看见了,急忙抓住齐景公手中的戈,对景公说:“你这样急着杀死他,使他连自己的罪过都不知道就死了。我请求历数他的罪过,然后再杀也不迟。”齐景公说:“好吧,我就让你处置这个混蛋。”

晏子举着戈走近马夫,对他说:“你为我们的国君养马,却把马给杀掉了,此罪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不得不杀掉养马的人,此罪又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了养马人的事,传遍四邻诸侯,使得人人皆知我们的国君爱马不爱人,得一不仁不义之名,此罪又当死。鉴于此,非杀了你不可。”晏子还要再说什么,齐景公连忙说:“夫子放了他吧,免得让我落个不仁的恶名,让天下人笑话。”就这样,那个马夫也被晏子巧妙地救了下来。

我们发现,正话反说可以放大荒谬,让人更为明白地看到荒谬的真面目,从而达到了更好的劝谏效果。

汉武帝刘彻的乳母曾经在宫外犯了罪,武帝知道后,想依法处置她。乳母想起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请他搭救。东方朔对她说:“这不是唇舌之争,你如果想获得解救,就在将抓走你的时候,只是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但千万不要说一句话,这样做,也许有一线希望。”当传讯这位乳母时,这位乳母有意走到武帝面前,要向他辞行。只见乳母面带愁容地不停地看着汉武帝。于是,东方朔就对乳母说:“你也太痴了,皇帝现在已经长大了,哪里还会靠你的乳汁养活呢?”武帝听出东方朔是话中有话,面部顿时露出凄然难堪之色,当即赦免了乳母的罪过。

总之,说反话的效果源于它的“显微镜”作用,荒谬之上再加上更荒谬,则荒谬就无处躲藏,显而易见了。

3.幽默能让对方的说法不攻自破

弗洛伊德说:“最幽默的人,是最能适应的人。”

人生常常有许多尴尬的时刻,在那一瞬间,我们的尊严被人有意或无意冒犯,或者被喜欢恶作剧者当众将了一军。此时,有的人感到自己丢尽了脸面,无地自容,恨不能把头扎进裤裆里去。可是有些人却不,他们会面不改色,从容自若地谈笑如故,将有伤自己脸面的难局一一化解。着名电影导演希区柯克有一次拍摄一部巨片,这部巨片的女主角是个大明星、大美人。可她对自己的形象“精益求精”,不停地唠叨摄影机的角度问题。她一再对希区柯克说,务必从她“最好的一面”来拍摄:“你一定得考虑到我的恳求。”

“抱歉,我做不到!”希区柯克大声说。

“为什么?”

“因为我没法拍你最好的一面,你正把它压在了椅子上!”这就是幽默的力量。

面对别人苛刻的意见和要求,恰当地回敬对方一个幽默,能够巧妙地表明你的看法和立场,而且不至于让场面过分尴尬。同样,当别人故意找茬、妨碍你工作的时候,运用幽默的力量也能够有效地处理好眼前的问题。

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和心态的放松,人投身于社会中,总会遭遇无数的痛苦、悲伤以及困苦,如果你善于运用幽默的力量,能够主动地去创造幽默,那么世界一定会充满了欢笑,也可能化解不少的纷争。面对别人的一些不适当的言行,处处针锋相对,只会让矛盾越积越深,而运用幽默的力量,则能够打破紧张的局面,使自己和对方各种各样不愉快的心情,顷刻间烟消云散。而且凭着你的幽默风格,你还可以同别人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关系,受到别人的喜爱和支持,做起事来自然事半功倍。

4.反驳要抓住对方的要害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从道义上来说,这一命题当然能够成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双方对垒,有时会出现一种荒谬——有理的被对手置于困境,竟会寸步难行。那对手,或者是掌权者,凭借权力,以势压人,使你欲辩不能;或者对方是无赖汉,刁钻泼皮,不讲道理,使你辩而不获。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有理的一方不甘忍辱含垢,必欲力争抗辩,争出困境,那么在论辩时,所说的话全都要切中事理的要害或问题的关键,使对手理屈词穷,钳口莫辩,从而挽狂澜于既倒,变颓势为胜局。

有位哲学家常说:“人的眼睛看到的都是幻觉,而不是真象。”可是当他在街上遇到惊马时,他却躲上了房顶。

人们想用他自身的行为来驳斥他自己的谬论。所以我们问他:“你不是说人眼看到的都是幻觉吗?为什么还要躲上房去呢?”

发扬进攻精神,从他自身上找问题,这是对的,但是人们对他的狡诈性估计不足,没有注意到,在指出他躲上房去这一行为时,涉及我们自己的视觉。而按他的谬论,这视觉是幻觉。这就给了他可乘之机,让他得以自圆其说:“你们看见我上房了吗?那是你们的幻觉。”

第一个回合没有驳倒他之后,我们要总结一下:进攻精神和找他自身的矛盾,这个方向是对的,要保持;但是不要涉及我们的视觉,而是要在他的视觉上找问题。另外,我们在以往的经验中可知,要注意对方话语中笼统概括一切的字眼,这往往是他的破绽之所在。他说:“人的眼睛看到的都是幻觉。”这句话中“人”和“都”这二字都是这种字眼。“人”是指一切的人,就应包括这位哲学家在内。“都”是幻觉,那就是说从来没有看到过真象。想到这里,他的破绽就显示出来了。我们可以问他:

“你是人吗?”

“这是什么话?我当然是人!”

“那你看到过真象吗?”

“没有。”他只能这样回答。否则他就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幻觉说。

这时我们就可以进一步问他:“既然谁都没有看到过真象,那你何以知道我们看到的都是与真象不同的幻觉呢?”

这位哲学家就很难再自圆其说了。这种方法,可以叫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就是说用他自己的话来攻击他,揭示出他话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从而驳倒他。

齐宣王是个骄横、喜欢虚荣的人,据《战国策》记载,有一次齐宣王召见颜蜀,便碰了一个硬钉子。

齐宣王坐在自己的宝座上,露出骄横之态呼道:

“蜀,走过来!”

颜蜀对此很不满。他也学着齐宣王那高贵的样子,竟然对齐宣王呼道:

“王,走过来!”

齐宣王气得发抖。

左右侍臣慌了,对他喝斥道:“王是人君,你是人臣,王叫你过来,天经地义;你叫王走过来,难道可以吗?”

颜蜀不慌不忙地辩道:“若论道理应该可以。我若走过去,是仰慕王的势利;而我呼王过来,则是让王表示趋奉贤士。我觉得与其叫我做仰慕势利之事,倒不如让王做趋奉贤士的好君王!”

齐宣王尽管心里明白,但面对颜蜀这等爱君爱国的高论也不好发作。一场险情就这样过去了。

由此可以得出抓住要害反驳对方的步骤:

首先,在貌似强大的对手面前,自己的态度要坚毅刚强,旗帜要鲜明,要抱定必胜的信心,始终不渝。

其次,用以揭露强敌的理由要充足有力,举证要确凿无误,不让对手有空子可钻。

再次,触机便发,言词犀利,字字句句都极富分量,极起作用。

最后,釜底抽薪,当头棒喝。要让对手感到,再不还以公道,待产生严重后果时,就悔之晚矣。

似此,哪怕是对付很有些强权的对手,也能稳操胜券。

不仅如此,反击的言论或举动还应比对方的高出一筹,这样,才能在两相对照之中,既保持主动地位,又能够打动对方,产生巨大的说服力或说服作用。

5.把握语言反击的有效性

在冲突中,我们反击的目的是调节和改善自己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是为解决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这是反击有效性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口才是战胜对手的一大法宝,但良枪在手,用不好也会走火,伤人害己。因此,利用语言进行反击,必须把握反击的有效性。

掌握语言反击的度是反击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所谓度,就是界限性。根据不受气的第一大准则,利用语言反击时,应按照自己对环境的敏锐判断,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准确把握该说什么、怎样说、说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应根据对语言出口后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准确预测,确定自己的语言界限。否则,语言不准确或不到位,则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

掌握语言反击的度,首先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不要扩大打击面。在反击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丁就是丁,卯就是卯,而不应四面树敌,把本来可以争取的中间力量甚至朋友统统都推到与自己对立的阵营中去,使自己陷于孤立、被动地位。笔者曾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在北京乘坐公共汽车时,行李超过规定标准应额外买票已是众所周知,但外地人却未必了解这一规定。一位肩扛大包的外地人上车后,因购买行李票同乘务员争执起来。他似乎也挺有道理,责问乘务员道:“我坐火车走了几千里都没因行李多交费,单就你这公共汽车就该多交费,啥子道理?”一句话一下子把乘务员已到了嘴边的话给噎了回去,不知如何反驳。过了半天,她似乎自言自语道:“就这帮没素质的外地人把北京给搞乱了。”谁知,这趟从北京站开出的公共汽车上,乘客中三分之二是外地人。她这一句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乘客们纷纷质问乘务员:“我们这些外地人难道都没买票?难道都不讲道理?这位老乡初来北京,是他不了解北京的规矩还是他故意蛮横无理?”这位乘务员依照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本没有什么过错,开始时她完全受到大家支持,但她因反击时语言的度没有把握好,才使自己一步跨入了困境当中。这是我们在进行语言反击时应吸取的教训。所以,语言反击应三思而后行,话语出口之前先掂量,否则,话语出口如覆水难收,自己会更加受气。

其次,应控制打击的力度,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一句话把人噎死。在大多数情况下,反击时应为对方留一点余地,掌握打击的分寸。因为大多数人都爱面子,给对方留有余地,实质上是为缓和彼此间的冲突留下了回旋的空间,也为自己留了一步台阶。否则,你把他逼进了死胡同,他别无选择只能与你对垒。结果,双方剑拔弩张,到头来两败俱伤,还是没有改变你受气的境地。这并不是我们反击的目的。然而,在生活中许多人并不能深刻理解这一道理,似乎反击得越狠越好,实际上并非如此。所以说,语言反击是一门斗争艺术。

阿伟暗恋上了佳佳,但佳佳心有他属,并不为他所动。终于到了佳佳的生日了,阿伟决定在生日party上“火”一把。在摇曳的生日烛光里,阿伟动情地唱起了“爱,爱,爱不完……”佳佳感觉阿伟在大庭广众之中令自己很难堪,但她只淡淡笑了笑,以舒缓的语调说:“看不出阿伟平时不声不响,原来歌喉如此优美。我们该为将来那位有幸拥有他深情歌声的小姐祝福。”一句话,似是赞美,又似表白,于无声处给了阿伟当头一棒。但不知情者不会有任何觉察。既给阿伟留足了面子,又使自己轻松战胜了对手。

以上这两个方面,可概括为一句话:只有把握语言反击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保证语言反击的力度,有效地达到反击的目的,使自己避免受气。

6.反驳的艺术

当你想要驳倒对方时,除了必须理由充分外,还要靠说话的技巧。你要悉心静听对方说话,摘出他话中的要点与漏洞,如果对方不曾说完,无论如何不要插嘴,面部表情也不要露出什么地方不对、什么地方赞同的表示,等他说完,有时还需问他一句,还有其他的意见吗?言多必失,让他畅所欲言,正是找寻反驳点的好机会。

你开始反驳时,态度必须从容,说话必须稳当,先把他的话总括扼要地提出,问他是否是这些意思,再从他对的方面,表示适当的赞同,使他高兴。说到后来,用“但是”两字一转,逐层反驳,把轻的放在前面,重的留在后面,越说越紧,越说越硬,直到使他无法置辩。如果你要教训他几句,更要留在最后,看见他的面部表情已有感悟的表示,才好开始说教训的话。说教训的话,态度必须诚挚才显出你的善意,千万不要有斥责或讥笑的意思,免得他恼羞成怒,引起新的纷争,因为反驳者虽恃理由与技巧使他折服,但也必须动以感情使他心悦诚服。理由越是充分,反击越是强烈,语气就越要婉转。中间有时还要替他设身处地,代为表达苦衷与用意,然后随即加以反击,使他知道错误所在。有时还不妨态度激昂,接着又须和悦,春风与雷霆,相互间用,充分表示你的立场的公正,表示你的凛然难犯,表示你的富于同情。就全部反驳过程而论,都是欲抑先扬,但不要“扬”得过分,否则反使你的“抑”失去了力量,也不要“抑”得过分,这会使你的“扬”引不起他的感悟,废话是绝对要避免的,但是巧譬善喻绝不是废话,譬得越巧、喻得越善,越能激起他的感悟。

反驳完毕,你虽取得胜利,态度仍须谦让,使他不觉得是失败,更须丢开主题,随便谈谈,总要有说有笑,把反驳时严肃的空气尽力冲淡。争辩是一回事,交谊是一回事,争辩只限于一个事项,不要牵涉到交谊,如果彼此都是代表人身份,随时要把代表人的本身分开,不要产生有直接人身攻击的嫌疑。万一对方盛怒之下,对你做人身攻击,你必须用和气的态度向他说明你是代表人,不是当事人。经过多方的解释必可减少误会,即使对方出口辱骂,你也要大度包涵,付之一笑。

至于没有利害关系的辩论,有的是维护个人的主张,有的则是比赛彼此的口才。为维护主张而反驳,多少要承认对方若干的论点,反驳的语气,有时可用补正的方式,不必完全以攻击的态度,倘若是在会议上,只要争取多数人的同情,促使各方面的响应,让各方面群起而攻击,造成他四面楚歌的局面,就可以不必单枪匹马和他相辩。这种四面合围,不但力量雄厚,声势浩大,而且你也可以不必费极大的气力。

至于比赛辩论技术,原只是游戏性质,不要过分认真,倘使对方假戏真做,你便乘机退出,表示讲和。有人不能明白这一点,往往因薄物细故,极力争辩,弄得双方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其实这又何苦呢?

课后练习:怎样运用口才大胆反击别人

在现实生活中,受气的情形各种各样,因此在反击时一定要注意机动灵活,对症下药。根据不受气的四大准则,针对语言反击的特点,可归纳出六大技巧。

(1)针锋相对,主动突围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得理不让人的人。你忍耐,给他留面子,他不会懂得,也不会领情,反而会变本加厉,得寸进尺。对这种人,只能采取“堵”的方法,进行积极反击。

有些人一看到“针锋相对”,就会想到双方指着鼻子对骂的那种类似于斗鸡的情形。其实,这是口才反击的下下策。他不仁,你也不义,在对骂中对方撕破了脸皮,你也不过半斤八两。这种方式实不可取。上上策应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气概,抓住对方的逻辑错误,在心平气和中显示你的千钧之力,令对方无地自容。可见,语言反击的分量不在于个别具有杀伤力的词汇,更不在于浊词污语,关键在于运用逻辑推理,以理反击。

以牙还牙,是一种常用的反击形式。即运用与对方平行的逻辑推理,达到否定对方的目的。使自己摆脱受气境地的一种形式,带有明显的“斗”的意味,主要反映人的勇气和机智。

辜鸿铭在留学英国时,生活的孤独压迫着他,常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乡情感。每逢传统的中国节日,他总要按照古老的中国习俗,设下供桌,摆上丰盛的酒菜,遥祭祖先,寄托自己的思乡思国之情。有一次,房东太太看到辜鸿铭跪在桌前,叩头如仪,不无蔑视地问:“喂,小伙子,你这样认真地叩头,你的祖先会到这里来享用这些酒菜么?”辜鸿铭的心大受刺激,一股怒气冒将上来,自尊心使他的刻薄和幽默同时爆发,他彬彬有礼地答道:“想来,你们到处给你们祖先奉上鲜花,你的祖先该嗅到了鲜花的芳香了吧!”在平静之中显示着浓烈的火药味,你打了我的左脸,我也不会饶过你的右脸,但话语中分明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这是不同民族的不同习俗。如果我的方式错了,你的也不会是正确的。

以谬治谬,让对方扇自己一记耳光。这是一种语言反击的高明方法。其高明之处就在于,抓住对方话语中的漏洞,利用他的逻辑,推导出令其自我否定的结论。此之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蛮不讲理的人。面对他荒谬的逻辑,你根本无理可讲。遇到这种情况,许多人往往一怒之下,大骂其无赖。而对方则会铿锵有力地讲出串串歪理,令你无言以对。在这种情况下,应冷静地分析其理论的荒谬之处,将错就错地展开推理。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在对话中取得明显的效果和成功,首先在于对话者能抓住对方谈吐中的语言错漏或荒谬之处,接着巧妙地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设喻、设例,去迎击对方,让对方哑口无言。如我国老掉牙的民间故事“公鸡下蛋”与“男人生儿”的巧对就是以谬治谬的一个典型例子。

有位县太爷想刁难一位憨厚的农夫。他诬陷农夫伙同乡里百姓借口天旱年成歉收,抗拒缴纳租税,定农夫抗交皇粮的罪名。农夫被毒打一顿之后,县太爷限他三天之内交出两个“公鸡蛋”,否则就被处以死刑。农夫不知所措,但其妻聪明机智。三天后,农夫的妻子代丈夫来到公堂回话。县太爷劈头怒喝:“你家丈夫为何不亲自来面见?这分明是目无本官!”农夫的妻子平静地答道:“回县太爷的话,我家丈夫不敢抗拒县太爷之命。只是他正在家中生孩子,实在脱不开身,才叫民妇代其前来的。”县太爷此时早已忘了自己要“公鸡蛋”的荒唐逻辑,怒喝道:“什么?你家男人也会生孩子?真是天大的笑话!大胆贱妇,竟敢愚弄本官!来人呀,给我打!”农妇听罢却胸脯一挺,面无惧色,勇敢地说道:“且慢!大人,既然男人生孩子是天大的笑话,那公鸡生蛋不也是天大的笑话吗?县太爷要贱民交出公鸡蛋,岂不也是在愚弄百姓吗?”荒唐苛刻的县太爷被驳得哑口无言。

可见,以谬治谬的关键是抓住对方的荒谬、错漏之处,以其自身的逻辑使对方陷入进退不得的两难境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语言反击方式的有效性在于一语击中要害,反击有力,让对方既无招架之功,又无还嘴之力,从而使自己避免受气。

在生活中,有时由于场合、身份等条件的限制,以谬治谬的反击不能像这位农妇这样简捷,针锋相对在语言交流中不这么直接,而是要顺水推舟,顺藤摸瓜,经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层层诱导,才能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入彀,使对方自己否定自己的观点。但无论是直截了当的反击,还是诱导对方自己否定自己,都要抓住对方的要害,步步进逼,语出有力,以理服人。

以谬治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应遵循我们的第一大定律:按照事物本身的游戏规则进行反击。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逻辑,高明的反击者不会无理取闹或情绪用事,而是将对方的逻辑为我所用。这样,既遵从了事物自身的特定游戏规则,又有条有理地达到了反击的目的,使对方心怒却不能言。这正是语言反击的效力所在。针锋相对地进行积极反击,应注意言辞力度,做到掷地有声,该出手时则出手,不可词软语绵,啰嗦半天不得要领。

(2)以妙语暗示自己的实力

根据不受气的第二大准则,实力是一个人借以树立自己不好惹的形象,以防受气的关键。有时候,实力明明白白地摆在明处,别人自然不敢造次。但有些时候,实力在暗处,不为人注意,易被施气。在现代社交中,人们更多的是追求文明,语言反击不宜激烈,更不可满口粗话,动不动来上一句“你爷爷也不是吃素的”。既要做到让对方明白自己看错了人,又要点到为止,能使对方保留面子,能恰到好处地防止自己受气,又能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这就需要把话说到妙处,于不动声色中显示自己的实力,以此压倒对方。

绵里藏针,是暗示自己实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特点是含而不露。在反击中,语调平和,言辞委婉得体,既予对方以尊重,不伤害对方的情感和体面,又巧妙地暗示自己也不是好惹的。一般情况下,对方会知趣地就此打住,顺着你留的台阶下去,彼此相安无事。

有位经理,本性好色。一日,见一位公关小姐姿色美艳,便一味令人肉麻地恭维道:“小姐,你是我遇见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真是令人神魂颠倒,永远也忘不了!今晚下班后我请客,不知小姐可否赏光?”公关小姐虽然厌烦至极,但职业的本能使她必须有所克制。于是,她彬彬有礼地答道:“这位先生,非常抱歉。下班后我必须去武校同一位真正永远也忘不了我的人约会。”“你是说你的男朋友?在武校?”经理半信半疑地问。“是的。我们是武校时的同学。”这下可令这位经理目瞪口呆了。他怎么也想不到面前这位身材匀称的姑娘身怀武功,这就已够他应付的了,更何况还有一位武校的男朋友。公关小姐见状,意味深长地笑起来:“他可是个醋坛子。这事我可不敢含糊。”连她都不敢含糊,这位武功门外汉又哪能惹得起?这位心存非份之想的经理只得干笑着退开了。这位小姐没有横眉冷对,也没有出言不逊,而是于淡淡的话语中暗示了自己的实力,使原本轻视她的经理顿时望而生畏。

这种绵里藏针的反击方法,柔中见刚,以柔克刚。既巧妙地使自己摆脱受气的境地,又无损于对方的体面,以自己良好的修养显示了内在的威慑力。但运用此种方法时必须态度鲜明,不要吞吞吐吐,黏黏糊糊,拐弯抹角,以致辞不达意,给对方造成半推半就的误会。

(3)巧用幽默

幽默可以使人在受气时,以轻松诙谐的方式,理智地回击对方。人们在受气时往往头脑发热失去冷静,反击方式往往也是硬邦邦的出言不逊,结果使僵局更僵。幽默则可以使人在处境困难时放松自己,以巧妙的语言体面地给对方以反击,收到既缓和气氛又恰如其分地反击的双重效果。

调皮式的幽默,往往化干戈为玉帛,使事态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这种反击方式,不是针锋相对,剑拔弩张,而是轻松谐趣,话语中透着善良、真诚和理解。言语心传,双方会意,在哈哈一笑中皆大欢喜。反击变成了逗笑,唇枪舌剑之争就巧妙躲过。因此,幽默是一种与人为善的积极反击方式。

冬季的北京寒气袭人,各家商店门口都挂着厚重的棉帘子。由于进出者一里一外,相互看不见,如果两人同时掀棉帘子,相撞之事自然在所难免。一天,一位小伙子正掀棉帘子准备进去,恰好里面一位小姐也在掀棉帘子准备出来,同时迈出了脚。姑娘一脚踩在小伙子鞋上,冷不防打了个趔趄,不禁哎哟一声惊叫。小伙子忙伸手扶住并说了一声对不起,让开了道,让小姐先出来。小姐出门后,看了小伙子一眼,说:“你是怎么走路的?”咄咄逼人的责问令小伙子一时语塞。在门口踩脚本来双方都有责任,自己已友好地道歉了,姑娘还不放过,小伙子也有些急了。但他转念一想,人家是斯斯文文的小姐,踩了小伙子的脚已有些不好意思,何况又在众目睽睽中被他扶住,更是不好意思。只是姑娘因自己的失态心中恼火,便不经意地把气撒到了这位“肇事者”身上。如此一想,顿时怒气全消,笑着说道:“对不起,我是用脚走路的,刚才吓着您了。”小姐一愣,随即扑哧一笑:“你这个人说话真逗,这不能怪你,主要是我没看见,脚也伸得快了一点儿,对不起踩了你。”小伙子对姑娘的反击,完全是友好的。人用脚走路是正常的,怎么会吓着别人?小伙子以自己的幽默,巧妙地告诉小姐,是我的脚害了你,暗示自己对她的理解和尊重。姑娘由责问到道歉,一场口舌之争得以避免,全靠了小伙子善意的幽默。

先承后转,在自我打趣中暗藏机锋,令对方猝不及防。这种方法往往用于一些不适宜顶撞的场合或人。有时候,我们会置身于一种这样的尴尬境地:对方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了你,但对方是一位领导,你虽然受了气面子上还得过得去。或者,碍于你的身份、地位,不宜直截了当地予以驳斥,但心中的确又非常不满。这时,不妨先以漫不经心、自我解嘲的口吻说几句顺着对方思路的话。最后话锋一转,得出一个令对方大出意外的结论。既活跃了气氛,又缓解了尴尬气氛。这种方式,一波三折,很有攻击力量,让对方措手不及,又不失自己或对方的面子。对方最后只能干笑两声了之。

萧伯纳的着名剧作《武器与人》初次演出,大获成功。应观众的热烈要求,萧伯纳来到台前谢幕。此时,却从座位里冒出一声高喊:“糟透了!”整个剧场立刻鸦雀无声,空气似乎凝固了一般。面对这种无礼的行为和紧张的局面,萧伯纳微笑着对那人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道:“我的朋友,我同意你的意见。”他耸了耸肩,看了看刚才正热烈喝彩的其他观众说:“但是,我们俩反对那么多观众又有什么用呢?”顿时,观众中爆发出了更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在这种情况下,对对方无礼的行为予以必要的回击,既是维护自己尊严的需要,也是讽刺对方、批判错误的正当行为。但怒气冲冲地回击和辩论都不可取,最理想的方法是幽默地回敬。萧伯纳的话语温文尔雅,表面看来似乎是对对方表示理解,细细体味一下,则是一种强有力的反击。

总之,幽默作为化解自己受气局面的积极反击方式,其根本特征就是具有准确的行为界限。它的有效性就在于能够根据周围环境,预测自己的行为后果,据此确定自己反击的方式和反击的分寸,使之有礼、有节。

(4)弹出弦外之音,让对方领悟到自己的潜台词

这是一种比幽默更微妙的反击方式。反击者好像并不是针对对方的言行,而是在谈与之全然无关的另一件事情。但若仔细分析一下,就会明白这两件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说话者在用类比的方式,委婉地向对方传达自己的观点,巧妙地否定对方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指向彼此都心照不宣,言者有意,听者亦有心。这种反击方式委婉、得体,潜台词不言而喻。

运用这种方法反击,说话前必须经过周密的考虑,确定严格的行为界限。说话时目的明确,看似东拉西扯,实则胸中有丘壑。此外,要注意事件的相似性,以此启发对方。切忌漫无边际或毫无联系地夸夸其谈。

(5)转移话题,顾左右而言他

在交往中,有时对方的话语或问题会使人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尬尴境地。要使自己从这种紧张、尬尴的氛围中解脱出来,可以对所提问题避而不答,选择与当前话题无关的问题,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向别的方向。

转移话题本是一件挺容易的事情,把话头给引开不就完事大吉了吗?但要真正做到不露斧凿之痕,自然过渡到别的话题上去也并非易事,这需要机动灵活的应变技巧。否则,则会给人造成“装聋作哑”的不良印象。

一天早晨,上班的人们陆续来到了办公室。大家进门一看,不禁愣住了:老张的桌子上,东西横七竖八地乱堆着,两个抽屉被撬开了,1000元现金不知去向。正当大家议论纷纷之际,办公室的“活宝”小王来了。他装模作样地把办公室和每个人的脸打量一番,煞有介事地盯着老张说:“这贼也真行!这么多办公桌不撬,单撬有钱的你这桌子,肯定是对咱办公室的情况十分熟悉的人干的。老张啊,你儿子大学没考上,隔三差五地往咱这里跑,你们父子俩是不是里外串通,使咱这1000元公款不翼而飞?”小王平日里和老张开玩笑开得惯了,这大伙都清楚。但在这样的场合,大家还是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老张。丢了公款,老张本来就心中窝火,听了这不知轻重的玩笑,更火冒三丈。但他马上镇静下来,不慌不忙地说:“按道理说这种可能性也存在。不过我儿子上星期就到上海他姥姥家去了,咱们昨天又在郊区宾馆玩了个通宵。这次应该说我们父子俩没得到机会。现在咱们还是协助公安部门调查一下经常到我们办公室来、对情况非常了解的人吧。”紧张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又开始讨论谁最具有作案的可能。

老张把话题转移得自然、流畅,让人看不到任何硬扭的痕迹。人们只听到其“言他”,而没注意到他是如何“顾左右”,巧妙地把话题引开的。

(6)此时无声胜有声,适当的沉默也奏效

沉默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具有其独特的使用价值,在社交活动中,在某些情况下,恰到好处的沉默比口若悬河更有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雄辩是银,沉默是金”。只要我们因时因地适当把握、运用它,沉默也能成为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其效果有时甚至会超过直言抢白,具有特殊的威力。

适度的沉默是一种积极的忍让,旨在息事宁人。在人际交往中,各人的生活阅历、学识水平、社会地位各异,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不同,见解必然迥异。然而,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的细小分歧,三缄其口,洗耳恭听,颔首微笑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否则,各执己见僵持不下,互不相让,只能令双方都不愉快。此时,若采取积极忍让的态度,保持适度的沉默,撤出争论,表现出自己的宽广胸怀,则有利于促使对方冷静下来,缓和、化解矛盾,避免事态激化。有效地使自己避免、摆脱受气的境地,在对付一个特别矫情的对手来说更应如此。

老王和小张是处里的正副职。老王为人稳重,小张年轻气盛,好胜心强,常常为处里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同老王较劲。两位领导若在办公室里当着下属的面争论不休,甚至大吵大嚷,既伤了彼此间的同事情分,又在下属面前丢了面子,显然不妥当。老王对此采取了一种偃旗息鼓、洗耳恭听的策略,不与小张对垒。当两人之间发生分歧时,老王先说明情况表明态度,转而保持沉默。任凭小张言辞多激烈,也不与他强辩,不反击。小张肝火再旺,见此情景,也不好意思再强辩下去,渐渐冷静下来,进而心平气和地发表意见,甚至还做些自我批评。因此,两人虽性格截然相反,但工作配合得很默契,关系也算融洽。老王的沉默是理智的,其动机在于顾全大局,吃亏让人,避免无谓的争论。

轻蔑性沉默是对付无理挑衅的有效的反击武器。当对方出于不良动机,对你进行恶意攻击、造谣诽谤或无理取闹时,如果你予以驳斥反击,可是又同他无理可讲,反会使周围的人难以分清是非,有损于你自己的形象和声誉。这时,你无需争辩,只需以不屑一顾的神情,嗤之以鼻。这种轻蔑性沉默会比语言驳斥更有效。

小朱和小吴是同班同学,学习都很出色。但小朱为人热情,性格活泼,关心班集体,因此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在班上第一个入党。小吴却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对同学和集体利益则漠不关心。但他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公开对小朱造谣中伤,在公开场合含沙射影地说:“哼,啥叫入党!还不是靠送礼、请客、拉关系!这样的党员,是败家子!谁稀罕?”小朱明知他是在无事生非地找茬骂自己,不免怒火顿起,但和这样胡搅蛮缠的人争吵,又会有什么结果?还不是自己白白挨骂!不知情者说不定还会对他的话信以为真。于是,他强压怒气,对小吴轻蔑地冷笑一声,瞟了他一眼,转身而去。小朱的轻蔑性沉默,在当时这种情况下,比语言批驳显得更有力、得体,更能使周围的人洞察其中原委。

当然,沉默的方式和内涵多种多样,但总的来看,在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主要是这两种。在受气时,要做到沉默不语,积极忍让,并非易事。这首先需要宽广的胸怀和准确把握自己行为界限的能力。正如培根所言:“假如一个人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随时能够判断什么事应当公开做,什么事应当秘密做,什么事应当若明若暗地做,而且深刻地了解了这一切的分寸和界限——那么这种人我们认为他是掌握了沉默的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