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提醒自己,荣誉已成过去
我在中国佛学院对学生讲:“你们要时时提醒自己,原有的荣誉和成绩已经成为过去,一切都要从新开始。”人常犯的毛病是,将过去所得到的名声、成果背在身上,放在心里,时时不忘以此标榜自己。这样的习惯很不好。
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即使过去真的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那代表的也是过去的那个你,与今时今日的你没有多大关系。若是时时刻刻把原有的名誉挂在嘴边、心上,那就很难再放低自己的姿态,摆正当下的位置,取得继续前进的动力。
人总是习惯于将任何事都分个轻重高低,与人相处时也总讲究个身份地位,论资排辈,乃至于工作、学习、娱乐,处处都要有输赢胜败,名次排位,所以大家难免会将这些东西看得很重,放不下,以至于时刻都想要争得头筹,争不到就苦恼失望。
与熟悉的人聊天时,他们总是喜欢提及我过去的一些经历,言语间对我多有夸赞,而我只是默默倾听,有关以往的种种,皆不愿多提。过去的早已过去,提它做什么,和尚虽老,此身此心尚在,生命尚未终结,那就必须继续往前路行进,继续去完成此生的价值。若一直沉浸在过往的成就当中,总是回头去看此前的人生,就很容易被那些成就束缚住,限制了未来的发展。
我见很多老人,退休无事可干,喜欢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说话时动不动就是“想当年如何如何”,把以前的辉煌拿出来讲,也不管听的人是不是爱听。这就是在心理上把自己的前路封死了。有些人可能认为,人老了,做不成什么事了,可是这世间仍有许多人,身老而心不老,趁着生命还在,尽力为世间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的晚年生活,比之无所事事,要好得多了。
老人尚且如此,年轻人就更当如此。在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会逐渐收获很多,这些收获有的会成为更进一步前行的积淀,有的却会成为人们的绊脚石。为什么这么说呢,假如你在心理上把这些收获放下了,只从事上去用它,那它就是你的垫脚石;如果你时时把它放在心上,它就会影响你对未来的判断和规划,因为你会将以前的荣耀当作未来前进的参考,这样一来,进步的空间就小了。
把过往的成绩放在心上,还会使你背负着过重的压力和负担,从而令当下的信心发生动摇。总想着自己过去站在多么高的位置上,你就害怕今时今日会失败,会退步,会在人前失掉面子,结果做事情就束手束脚,不敢放胆去干。
同时,它还会令你产生自满的情绪,从而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也会失去闯过人生荆棘的拼劲和勇气。轻易地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那么,你在心理上就停滞不前,觉得当下的困境闯也可以,不闯也行,抱着这样无所谓的心态去做事,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最后什么事也做不成,只能抱着已有的成就困守一生。
真正明智、清醒的人,他知道自己若想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敬,实现人生的价值,就必须不断完善己身,站得更高,走得更远,而不是处处标榜自己、处处炫耀自己,把名次、地位当作自己的标志。
和尚对佛学院的学子们寄予厚望,所以希望他们不要被现有的荣誉和成果绊住脚步。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每一个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的人。重要的是能够时刻检视自己,是否怀着自满的心,是否已经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同时也要放下已有的成功,不论过去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在心态上都得保持住一颗平常心,将所有的成就当作寻常事一般对待,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侥幸心理,也不能有任何的骄慢心理,要把自己摆在低处,时时存一颗从头开始的谦和心,在行动上则要从零开始规划,从当下的每一件小事开始努力。
想要争强、争气,不可只争一时,而应争千秋万世的风景;不可只看当下的成绩,而应看一生的成就。那些站在原有的成果上,止步不前的人,往往只会成为一个笑谈。
放下半调子聪明
《楞严经》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一切法皆是语言、表相的东西,只有假相、假名,并无实质的意义。好比一件衣服,是由布料构成,布料又是由丝线构成,丝线是通过很多的因缘聚合,最终才变成了一件衣服,所以衣服虽然命名为“衣服”,实际上只是因缘聚合的结果,从根本上来讲,并没有衣服这种东西。
这世间有很多事物,都不能够光从文字和言语上去理解,只通过文字语言去理解,肯定会有偏差。宋代的雪窦禅师写过这样一首诗:“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一见便生擒。可怜猎犬无灵性,只向枯桩境里寻。”一只兔子横躺在一条路上,老鹰冲下来就把兔子叼走了。可是猎狗却没有灵性,只向枯树根的空洞里拼命寻找。
这首禅诗是在说学禅的人,很多时候都只知道参话头,参公案,就像猎犬一样,只向枯桩境里寻找。如果是大智慧的人,就会像老鹰一样,一下子就把兔子叼上去了。什么意思呢,前者是执著于表象,反而离觉悟的境界越来越远,后者则是看穿了本质,所以能够一下子就触到事物的真相。
要看透这世间的真相,不能只看表象,而应该透过表象,去看实质。可是,这世间种种,岂是轻易能够看透的?别说大家,和尚看了八十年,也不敢说看穿了多少。只是偏有这样一些人,懂了些道理,半调子聪明,便以为自己生了智慧,处处都要表现出这种“智慧”来。平常大家朋友之间聚会,其中就总会有几个高谈阔论之人,这样的人只顾着表现自己,认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最好的,最正确的,所以喜欢对别人的言行指手画脚,也很少去听别人说话,很少去理解别人的观点和想法。
聪明的人容易依赖这种聪明,也很容易被这种聪明蒙蔽双眼,因为当聪明只浮于表面时,人就会很浮躁,总想着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获取什么好处,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这样。
我们看从古至今那些开悟的大德,他们并不向别人宣称自己觉悟的事,也不会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更不会利用自身的智慧去谋求私利。身边的人一看,很平常啊,怎么就开悟了呢?其实,真正的觉悟就是这样,一点也不浮夸,它超越了语言所能表达的界限,所以,得道的高人往往很缄默,什么也不说,因为说什么都是多余,他们只是把智慧留了下来,用它去为众生度脱苦厄。
现在的社会上也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修养、有智慧的人,取得了很多成就的人,他们总是很平实,而那些半桶水成就的人,自认为聪明的人,才会像跳梁小丑般聒噪不已。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就在这里,沉得下去,对自己的人生有清醒的观照,能够恰到好处地应对外界,这是一种智慧;要是做人很浮躁,脑子很混沌,眼睛只看得见功利,只看见那些对自己有益的部分,这就只是自以为是的聪明。
聪明最多换来一些小利,要真正把握人生、命运当中最重要、最本质的部分,从而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人生、改变命运,还得靠智慧。
明朝有位名叫袁了凡的人,他有一种“顺天应命”的人生态度,认为一切都是注定的,不需要刻意追求。有一年,他去拜访一位名叫云谷的禅师。云谷禅师对他说,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修养内心,增进品德,就可以改变命运。袁了凡告诉禅师,按算命的说,他自己考不上进士,而且没有儿子。云谷禅师问,“你自己想想,你能考到进士吗?应该有儿子吗?”
袁了凡想了很久,说“不应该”,并承认他自己性格上有很多缺点,性格急躁,心胸不开阔,不能容人。有时还仗着聪明来压别人,任性,说话不注意。脾气也不好,又喜欢喝酒,喜欢彻夜游玩,不保养身体等。他认为这都说明自己德行不够,所以不应该有福气。云谷禅师说,“你今天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就可以改正……务必要积德,务必要宽容,务必要有爱心,务必要爱惜身体。”袁了凡接受了他的教导。在佛前做了忏悔,并且表露心愿,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后来,他的性格大大改善,命运也越来越好。
聪明并不等于智慧,袁了凡也很聪明,可是如果没有云谷禅师的点拨,他很可能一辈子就这样庸庸碌碌过活,一事无成。
其实真正有智慧的人,没有一定要做什么,也不一定非要表现什么,他不会自以为有智慧,只是能够对生活不起烦恼,恰到好处地应对处理外界的各类人事。而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对这种聪明机巧引以为傲,甚至想要用聪明才智来为自己谋取私利。他们常常烦恼缠身,弄不清自己真正的目标和需求。
什么叫恰到好处地应对外界?就是说心里有谱,什么样的人事都看得清,看得透,所以应对起来知道分寸。比方讲,一个人好好地工作、生活,结果有恶人来害他,扰乱他的工作和生活,造谣生事,毁谤他,或者在他前行的路上给他制造阻碍等等,这个时候,他却只是安安静静地应对外界的扰乱、议论、阻碍,很冷静,很沉着,不管对方出于什么目的,基于什么样的理由,他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容忍并消化掉对方的恶意,不给自己制造苦恼,也不给对方制造更多传播恶的机会。
如果是那些半调子聪明的人,很可能就会想办法去报复对方,以牙还牙,他们只顾着应付眼前,无暇顾及将来,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造成更大的麻烦:一方面,他们活在自己睚眦必报的狭隘当中,并不快活;另一方面,他们的行为和心念也会招惹来更多的恶,让未来的生活陷入更多的烦恼中。
所以说,能够恰到好处地应对生活,这是一种智慧。若能放下半调聪明,专心去修养智慧,然后用智慧来指引人生,就能少走弯路、歧路。
一步一步,不能乱走
佛教常劝世人要“活在当下”。所谓“当下”就是指:你现在正在做的事、待的地方、周围的人;“活在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人、事、物上面。
我们平日里坐禅便是如此。和尚当初向学僧讲解规仪,说“行、住、坐、卧,行如风、立如青松。行步如雁行,一行一行地不能乱走。坐如钟,如释迦牟尼佛一样打坐,双腿一坐,两手结弥陀印,眼观鼻,鼻观心,头不能摇来摇去,眼不斜视。坐如钟,像一口钟,稳稳当当地,不东倒西歪。”
这些规仪体现出来的一个道理,就是要注重当下,在当下修行。行住坐卧,都要静定于当下,然后在每一个当下里去体悟禅境。离开了“当下”,这一切的规仪就失去了意义。制定规矩、仪态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打坐,为什么要有规定的姿态?这都是为了参禅修行。比如,打坐是人的身心最平衡的一种姿态,所以打坐可以静心,可以入定。如果身体在这里行住坐卧,心却飞向了别处,根本就不在当下,那也用不着这么多规矩。
任何修行都必须在当下完成,假如说,我们总是把修行的成果寄予未来,那么,当下的修行也就不会有任何收获。不能够怀着平常的心态,一步一步,规规矩矩往前行,我们的步伐就很容易变得乱七八糟,从而影响到将来的发展。
唐代的文益禅师去参访著名的桂琛禅师,感到没有什么收获,便向他辞行。桂琛禅师把他送到了寺门口,指着院中一块石头说道:“你平时常说‘三界唯心’,你且说说,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文益说:“既然三界唯心,自然是在心内。”桂琛说:“一个四处行脚的出家人,为什么要在心里头安放一块大石头呢?”文益无法回答,便放下包裹,留在寺中继续参禅。一个多月来,文益每次呈上心得,桂琛都予以否定。直到文益理尽词穷,桂琛才告诉他:“若论佛法,一切现成。”这一句话,使文益恍然大悟。
若论佛法,一切现成。佛法就在眼前,就在脚下,不用向远处、深处追溯寻求,若眼前脚下的佛法尚不能领悟,更远处、更深处的又怎能为你所领悟?我们身处的每一刻都在不断地流逝,成为过去,然而未来终究无法提前到来。就像走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做事也必须从眼前入手,按部就班地做。
不要总想着一口吃一个胖子,也不要漠视当下的时刻,好高骛远。人生是有限的,能够占有的时空也是有限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能够做的事也是有限的,所以,做事时,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应当是当下的事,既要做好,又要做对;有所不为的事则是牵系过去,担忧未来。
没有人能够越过这一步,直接到达下一步,除非他愿意接受上一步的孱弱无力,愿意让上一步的不完美影响到下一步的完美。生命的意义只能从当下的这一步上去寻找,如果我们不反求当下,就永远摸不准生活的方向。将全部的精力都贯注到此时此刻,才是度过人生最好的方式,因为每一个此刻都会引导和影响下一刻。失去了此刻,就等于失去了未来;把握此刻,才能创造出未来的财富。
人的一生,收获的季节只有一季,大部分时间应该都是属于孕育、生长和蕴藏的季节。所以,大部分时间都需要等待和忍耐,需要持平常心,一步一步,慢慢前行。无论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了多少困境,出现了多少叫人难以忍受的失败,也不必灰心,因为只要你的每一步都没有偏离,都用心地去走了,收获的那一季就总会到来。
别因懒惰浪费了天生的本钱
和尚有一句话,道出了行动的重要:“人学便知道,不学亦徒然。”很简单的话,很简单的道理。去学了,就能知晓“道”,若不去学,就没办法了。很多事情,做与不做,其结果必定不同。即便做了之后失败了,败得很惨,那也比完全不去做的人多了一份失败的经验,而这样的经验可以让你从此避免犯相同的错误,这不是相当于比别人多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么。
可惜,世人遇事,推三阻四找借口、懒得去做,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做的居多,勤奋去做,主动迎难而上的人却很少。与之相反,这世间无欲无求的人很少,满心追求,想要获取成就的人却居多。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是:尽管很多人都想要成功,而最终有大成就的人却只是少数。
原因显而易见。不去做,害怕失败不敢去挑战,拿什么资本去成功呢。无论大家的目的是什么,是求升官发财,还是求功名利禄,或者是求福报、求智慧,都必须先有付出的准备。这里的付出,不仅是付出时间、精力,也是付出觉悟和决心。如果做事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一个恒常的心态和行动,就不可能成就大事。
虚老曾开示我辈:“修行一法,易则容易,难则实难。易者,只要你放得下,信得实,发坚固心和长远心,就可成功,难者,就是你我怕吃苦,要图安乐,不知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尚且要经过一番学习,才能成功,何况我们要学圣贤,要成佛作祖,岂能马马虎虎就可成功。
“所以第一要有坚固心,因为修行办道的人,总是免不了魔障。魔障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等尘劳业境,这些业境就是你我的生死怨家。故每每许多讲经法师,也在这些境界中站不住脚,这就是道心不坚固的原因。次之则要发长远心,我们人生在世,造业无边,一旦要来修行,想了生脱死,岂能把习气一时放得下呢?古来的祖师,如长庆禅师坐破蒲团七个,赵州八十岁还在外面行脚,四十年看一‘无’字,不杂用心,后来大彻大悟,燕王和赵王非常崇拜他,以种种供养,至清朝雍正皇帝,阅其语录高超,封为古佛,这都是一生苦行而成功的。”
这世上的事多是如此,怕吃苦,图安乐,世事便难行;若你下得了决心,断得了惰性,忍得了折磨,世事便易行。总之,你若以懒惰的借口让自己过得安逸,无所事事,到头来整个世界都会变成你的阻碍;相反,若你肯自己给自己设置阻碍,不放松,不拖延,那么世界反而会给你让路。
古人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总把该做的事推到明天,给自己找很多的理由,很多的借口,最后无非就是蹉跎了生命。回顾人生,没有哪一天活得真实、富足。这样的人与民间传说中的一种鸟很像,这种鸟叫寒号鸟。寒号鸟要搭窝,天冷的时候,它想着,我要搭窝我要搭窝,光想不做,到了天热的时候,就把搭窝的念头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只顾玩乐,等到天气又变冷的时候,还是没有窝住。
人有时也是这样,没钱的时候,没有成就的时候,总想着要努力,要挣钱,可是决心永远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却不去做,到最后,仍然没有钱,没有成就,只能去羡慕别人。
有些人可能觉得,努力地去做事很累,容易把身体累坏。人常说,身体是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切事业、成就都无从谈起。但是,如果你们以为让身体养尊处优就是在保护身体,这就错了。就像机器很久不用会生锈一样,身体太久不用也会出毛病。正常地使用身体,不仅不会损害健康,反而有助于健康。
每个人的一生中,时候一到,色身就会被无常毁坏,既是如此,在此之前就要好好利用它,让它无愧于来世间走一遭。我们生就这副色身,不是为了让它享尽安逸,而是要让它来帮助自己实现此生的价值。所以,千万别因为懒惰,浪费了天生的本钱。
但是,和尚也要提醒一点,懒惰固然不可取,过分的劳累也不行。现代生活中,工作压力很大,常常发生一些人因过度操劳而猝死的事,大家也要警惕。不过,话说回来,身体的健康可以用心来调,心态调整好了,身体自然不会出毛病。
什么样的心态不好呢?这要分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方面,假如说,你整日什么也不干,一事无成,又满心的追逐,对别人满心的艳羡,成日活在妄想之中,不去靠行动改变现状,却也不甘于现状,这样当然就不可能有好的心态;另一个方面,如果你的能力有限,身体的步伐跟不上欲望增长的速度,想要的东西又很多,无论如何也不肯停下追逐的脚步,这样心态也不可能平衡。
相反,如果你树立一个目标,每天都勤奋做事,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有成就感,没有遗憾,没有悔恨,也没有对于未来不切实际的妄想,心态自然就好,身体也自然康健。
指望结果,本身就是一种烦恼
在谈及学道之事时,和尚告诉众人:“若能学得一分便有一分功德,学得十分,便会威仪堂堂,功德巍巍。”和尚的意思是勉励大家要勤学,多学,但决不是为了让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时刻去计算自己学得了几分,有了几分的成果。
成佛是这样一个过程,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要去修行,但是,若在修行的过程中,总是指望结果,那就是给自己制造烦恼。内心时时被成佛的结果所束缚,也就谈不上解脱。
做任何事情,在还没做成之前就先指望结果,这就是一种烦恼。你总在想结果好不好,好的话能给你带来什么,不好的话,结果又会如何伤害你,这样一来,还有什么心思去认真做事?有时候,我们去做一件事,花费了巨大的心血,自然而然就会期待有好的结果,可是,世事难料,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能换回同等的回报,倘若结果不好,那心理上的落差就可想而知,受到的打击恐怕也就更大。
你们看,这就是自寻烦恼。假如从一开始我们就只是一门心思去做事,不去想结果,那么无论结果是好是坏,就都不能够动摇到我们做事的决心。以前佛陀去度众生,尽力地帮助众生,试想他若是期待众生的回报,或者期待众生在经他帮助之后统统都能离苦得乐,走上正路,那他恐怕就不能够在这条路上坚持这么多年了。因为这些期待有可能会落空,一旦落空,就会有失望,一失望,就容易沮丧,结果影响到做事的状态,甚至还有可能丧失做事的信心。所以众生虽然千差万别,有的可能一下子就能觉悟,有的却反反复复,有的懂得感恩回报,有的却会恩将仇报。而佛一概不问不管,他只是尽自己的全部努力去做,不因任何事而动摇。
若说人生当从结果上论英雄,那等于是歪曲了人生的意义。结果是什么呢,每个人的人生最终都会走向同一个结局,那就是死亡,不管最后你是有钱没钱,有名没名,这些金钱和名誉都会成空。若以死亡而论,恐怕谁也不是英雄。有钱的若这一生都吝啬成性,谁也没有接受过他的任何帮助,那他的人生也就谈不上成功;没钱的如果这一生都乐善好施,将自己所拥有的财富都用于帮助他人,回馈社会,那么最后哪怕他身无分文,也不能够说他失败。
人生理所应当是一个过程,是由每一个当下所连结成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这过程当中。大家应该注重的是这个过程中的意义,而不是一心把眼光投向未来,忽略当下要做的事,放松当下的努力。人生在世要注重眼前,不要一心盯着成功看,结果忘记了眼前该做的事情,等到失败了再来抱怨上天没有给自己机会。机遇是平等的,关键是看能不能在机遇掠过眼前的时候能够一手抓住。如果你的精力贯注于眼前,那就能抓住机会;如果你的眼光一直看着未来,那么机遇就只会从你眼前偷偷溜走。
每个人的前途就像是一次旅行,不仅仅要求目标和详细的计划,还要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执行力,所以幻想美好的结果没有用。不骄不躁,用心做好手头的事情,充实的人生便是成功的。
古人讲的尽人事,听天命,就是这个道理。尽人事,你得把自己全部的能量都发挥出来,切实地去努力,听天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之后,结果如何,就得看天命了。这里的天命并不是迷信上天的力量,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所谓的因缘和合,用古人的话来讲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外在力量,外在的力量并不是不可改变,它可以用内在的力量去改变,所以听天命实际上是在尽内在的最大力量之后,再把结果交给外在的力量去决断。
不要让结果成为压在自己心上的一种烦恼,而应该让它成为一种自然而然到来的结局,或者,所有的结果也不过是人生当中的一个过程,无须对它太过在意。好的结果连结的很可能是下一次失败的起点,不好的结果却有可能是下一次成功的起点。在一个狭隘的时空范围里论成败得失,真是大可不必,不如只是尽心尽力去做事,无论每件事的结果如何,都把它当作人生财富的一部分。
光讲不行,要靠实际功夫
世人有一种毛病,很多事情都喜欢拿到嘴边来讲,讲得天花乱坠,落实到行动上,却是一场空。和尚身边有一位居士朋友便是如此,每回听他讲话,都觉得他想法很多,也很好,却始终不见他的行动,也就没有相应的成果拿出来,有时他还问和尚,为何自己什么事也干不好。和尚告诉他,不是干不好事,而是你根本没有去做,讲的太好,行动力却太弱。
光讲不行,讲的那是假的,是空的,要靠实际功夫。佛子的修行,必须要说到做到。什么叫修行,修行就是要这样子,讲得到行不到,不如不讲;讲到就要做到,才是修行。古语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一丈虽长,却是假的;一尺虽短,却是实实在在的,相比起来,自然是后者好。
“认真做人,认真持戒。若欲参禅,当访明眼善知识,久久亲近,将一件生死大事挂在眉头;若欲听教,当访高明家师,时时请益;若经旨义理不明,当废寝食,手不释卷;若是回家去,应当侍奉师长,事事承顺,不可违逆;若抚训幼徒,当教之事上接下,出入礼节;若处静室,非仁德之人,不可互相往来。须先自己脚踏实地,然后自能感发,十方檀越信心恭敬。”这是和尚在一篇文章里所讲,也是和尚一生所秉持的修行之道。佛法是需要修证的,一个人去修证、实践佛法不一定能成佛;但一个不去修证、实践的学佛者则绝不可能获得解脱。
临济在黄檗禅师门下,行为精纯专一。睦州首座问他:“你到这里多少时间了?”临济回答:“三年了。”睦州又问:“你参问过老师吗?”临济回答:“没有。”睦州告诉他:“你去问问住持和尚,什么是佛法的大义。”临济就去问了,话音未落,黄檗就打他。回来后,睦州问他:“你问得怎样?”临济答道:“我话还没有说完,和尚就打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睦州说:“你还没弄清楚,再去问问吧。”临济又去,黄檗又打。就这样三度发问,三度遭打。
临济心灰意冷,对首座说:“承蒙您慈悲为怀,鼓励我去问佛法。也感谢住持和尚不吝赐教, 只恨我太愚钝,不能领会深义。我只好离开这里了。”首座说:“你就是要走,也应该去向和尚告辞。”于是,睦州首座先到黄檗那里为临济说好话:“三次向你问法的那个和尚,非同常人,如果他来告辞,你要指引他一条路。”临济去向黄檗告辞时,黄檗告诉他:“你今后别的什么地方也别去。只要去大愚和尚那里就行了。他一定会指点你。”
于是,临济直接去找大愚和尚。大愚问:“你从哪里来?”临济答:“从黄檗那里来。”大愚问:“黄檗有什么话语?”临济答:“我三次去问佛法大义,三次都被师父打了。不知道我有没有过错?”大愚说:“黄檗是求成心切,这么婆婆妈妈的,为了帮助你悟法,弄得自己都累死了。可是你还到我这里来问错没有错。”临济一听,豁然大悟道:“原来黄檗的佛法也不多啊!”大愚一听,一把揪住临济道:“你这尿床鬼,刚才你问有错没错,现在又说黄檗佛法没多少,你明白了个什么道理?快说!快说!”临济却不答话,直朝大愚的肋部打了三拳头。大愚推开他说:“你的老师是黄檗,悟不悟不关我的事。”
临济回来,把事情的始末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黄檗,黄檗听完便说:“大愚这老鬼真饶舌,等将来我一定要痛打他一顿。”临济便说:“等什么,要打现在就打。”说完,便挥拳朝黄檗打去。黄檗大喝道:“你这个癫和尚,竟敢在虎口拔牙!”临济便大喝一声。黄檗明白,临济是真的觉悟了。
临济禅师开辟临济一宗,他修佛的过程中经历许多,哪像嘴上说一些公案,背几首禅诗那么容易?实事需要实干。佛法需要自己去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修成正果。那些只知道一味谈玄,不思进取的人,永远也不会有成就。
据说从前有个和尚问文益禅师:“您是如何修行的呢?”当时文益禅师的回答是:“步步踏着。”“步步踏着”,这四个字平实淡然,却有着重大的意义。人走路时都是一步一步向前走的,脚下踩得很实在,心无二念,才是修行之道。
一步一个脚印,做好今天的每一件事,明日才有收获。好高骛远,总想着一步登天,是无法有所成就的。空话、漂亮话谁都会说,重要的是去行动、去实干。理想勾画得再美,也不如做好眼前的一件小事。做好一件事,便是朝成功迈进了一步。要使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有所作为,就要从当下此刻开始,抛却幻想,脚踏实地,一步步为理想而奋斗,让每一步都留下坚实的脚印。
所有的智慧都是修来的,多修就多得,少修就少得,不修就无得。这是我修行一生的经验之谈,如今我是老了,你们年青要悉心体会啊。只学而不行是不好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
求快不求深,成不了大器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比喻,说身心浮动的人好比滚动的石头,滚动的石头无法长出苔藓,从而也很难成为坚固不移的磐石。现代人在为人处世时,往往缺少耐心,在一个地方住太久了就开始厌倦,读书读久了也不耐烦,工作时间不长就计划着跳槽。
你们看庄子描述的大鹏鸟,它在飞到九万里高空之前,都要有静待大风的耐性。人在做事之前,也需要沉潜下来,培养自己的气度、学问、能力,将自己修炼得像大海一样深广,这种修炼必定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过程,但也唯有耐得住寂寞和孤独,方能在养深积厚之后,一飞冲天。
凡事欲速则不达,越是急于求成,越难以成功。但人们总认为等待太耗费时间和生命,不是在等待中失去希望,就是被等待耗尽了理想,消磨了斗志。如果说成事真有捷径的话,那就是等待,在等待中养精蓄锐,静待时机到来。有时,即使有实力,也不一定能做成事,因为成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即恰当的时机和位置,以及贵人相助。
所以,着急也没有用。因缘没有成熟,就必须要静待成熟的时机。现在的人为什么这么着急要取得成果呢,无非是因为功利心太重,就连佛门中的修行,也时常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尽快出成果。我只告诉他们,用三年时间修来的智慧,可能遇到一件事就垮了;用三十年时间修来的智慧,才有可能应对万事。就像树木一样,三年的木材能用来做什么呢?若是长足了三十年,三百年,那境界自然就不同了。
求快不求深,成不了大器。如果急于求成,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那么很可能就会被眼前的利益所束缚,失去大志,如此一来,所取得的成就也只可能是浅薄的成就。成功是没有直达电梯可乘坐的,要做成大事业,一定要一步步来,否则,即使你凭借运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你自身的修养、能力和智慧不够,也守不住这些成果。
所有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如果每一步不能实实在在地踩出脚印,路也就不会成形。在做事的时候,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以为可以花最小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成果,也不要幻想着一步到位。每一件事情都是需要按部就班地去做,即使启程的时候慢一点,行进的过程中慢一点,只要是切实地在前进,没有走弯路,这就比胡乱前进要好得多。
慢慢来,不用着急,一心急,事情反而做不好,结果浪费更多的时间。古人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很朴素的真理,只有多花点功夫去把刀磨快,才能砍出更多的柴。可惜如今的人,往往渴望快速成功,所以很多人都产生了投机取巧的浮躁心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欲速而不达,不仅赔上了更多的精力,也赔上了养深积厚的时间。
人们常说成功太高,难以企及,实际上只是因为耐不住成功之前的卑微和寂寞。付出了一点努力,立刻就要求见到成果,立刻就想要成功,这是很多人身上都有的毛病。这样的人,会在失败的时候怨天尤人,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败因。昔赵州和尚年过八十,道行深厚,却仍然不辞辛劳,外出行脚,这可以说是对自身修行境界的一种无止尽的追求。今人与之相比,实在汗颜。
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不要去挑剔结果;没有把自己身上的毛病看清楚,就不要忙着去抱怨别人,抱怨命运。面对人生路上的困境和挫折,不要心浮气躁,恨不得马上解决掉,要沉得下心来,冷静地去面对。有时候,困难之所以很大,看似不可克服,是因为我们自身还不强大,能力还不够,所以要沉下心去修炼自己。
眼前每一件不起眼的工作,是否都用心对待;身处荆棘中的每一步,是否都耐心隐忍地走过;看不到未来的处境下,是否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每一次难堪的困境,是否都咬紧牙闯过去了——这些都需要大家去扪心自问。在原地踏步的时候能保持冷静、理智和自信,看清周围的形势,并安下心来磨练自己的本事,涵养自己的器量,这是改变困顿处境的关键。
什么造就了我们去世时的模样
佛教讲生死轮回,是说死不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结,它只是这一段(今生)生命过程的结束,下一个(来生)过程随之即起。今生如何取决于前生你所做的业,而今生的业又决定了你的来生;如此今生的业,报在来生;来生的业又报在再一个来生……循环往复,生死轮回。如果你在今生做得很圆满,做得如法如佛,当你面对死的时候,就好像如影随形,有什么样的今生就会影射出什么样的来世。今生做了好事,下一生就可以进入三善道(天、人、阿修罗);如果罪孽深重,就会沦入三恶道(地狱、恶鬼、畜牲)。
佛教把生死讲得很透彻,但它并不是要劝人去死,而是劝人好好地去活,去安顿自己的生命。当你用一种很清醒、很智慧的态度看待死亡,就知道人有“来”的一日,就必有“去”的一天,生死是逃不了的两重关卡,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会去思考,如何活才能无愧于这场生命。
只可惜,大多数人都看不透,都是贪生怕死的,都要离苦得乐,避祸趋福。活着的大多数时候,人的内心都为外物所遮蔽、掩饰,用浮躁的心情在世间行走。生下来,因不能为所欲为而号啕大哭;上了学,因不能痛快玩一场而屡屡大发脾气;上班了,因为不能发迹而唉声叹气;到老了,一事无成却贪生怕死。每过一天,很少会想到要把这一天过得如何有意义,如何快乐,只顾着盘算、权衡,只顾着为自己的利益得失或悲或喜。
这样去活,能够活出什么意义来呢?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尽头回顾一生,是希望自己满心欣慰满足,还是愿意满心的悔恨遗憾?是我们一生的所作所为,决定了去世时的模样啊。每个人都该问问自己:“我这一生到底做了什么?”大家来到世间,都有需要完成和学习的东西,也需要发现人生最宝贵的事物,并为此贯彻始终。认真地活,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神会禅师前去拜见六祖,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神会答道:“没从哪里来。”六祖问:“为什么不回去?”神会答:“没有来,谈什么回去?”“你把生命带来了吗?”神会答:“带来了。”“既有生命,应该知道自己生命中的真相了吧?”神会答:“只有肉身来来去去,没有灵魂往往返返!”慧能拾起禅杖,打了他一下。神会毫不躲避,只是高声问:“和尚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
慧能又杖打了三下,才说:“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神会答:“感觉痛,又不痛。”“痛或不痛,有什么意义?”神会答:“只有俗人才会因为痛而有怨恨之心,木头和石头是不会感觉到痛的。”“这就是了!生命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一切尘想与贪欲的。见与不见,又有什么关系?痛与不痛,又能怎样?无法摆脱躯壳的束缚,还谈什么生命的本源?”慧能又说:“问路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去路,如果知道,还用问吗?你生命的本源只有自己能够看到,因为你迷失了,所以你才来问我有没有看见你的生命。生命需要自己把握,何必问我见或不见?”神会默默礼拜合十。
人的生命只属于自己,于他人而言,只存在着羁绊的关系,任何人也无法替我们来决定命运。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主宰着生命的繁华与清净、优雅与从容、美满与幸福。别人不能替我们而活,也不能替我们承受死亡之苦,一切的决定权都在自己而已。
来到这人世间,我们是要发挥自己的价值,投入到人群当中,融入到社会当中,发挥着自己的热量,把此生过得了无遗憾。生命的意义由自己决定,大家不妨从现在开始,好好想一想,你希望自己去世时是怎样的模样?想好了之后,就从此刻开始认真地去活,去安顿自己。千万不要以为现在为时还早,你根本就不知道大限会什么时候到来,所以,一切都从此刻开始,不要再推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