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36543000000049

第49章 第49招 让孩子不在偏科

偏科一般是指孩子特别喜欢某一门课,并且该门课的成绩较好。同时不喜欢某一门课,并且该门课的成绩较差。偏科现象在孩子们中间经常存在。十分有害,家长必须帮助孩子努力加以克服。

李湛刚上小学三年级,但他对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课程已经有了亲疏好恶了,他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我最喜欢的是体育课,不用坐在教室中一动不动地听讲,像玩一样,很自在;我还喜欢图画课。我喜欢画动物,画风景,老师和同学都说我画得很棒。”

“我不喜欢的是语文课和音乐课。语文课上老师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而我又回答不好。一到语文课就担心老师提问,老师要是不问我,又觉得自己受了冷落。音乐课我也不喜欢,因为我总是唱不好,同学们总嘲笑我。”

从李湛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经过两年多的学校生活,孩子们对学科的评价已经有了自己的根据。这些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是学校老师和孩子家长应该认真对待的。

孩子们对体育课的喜欢几乎是共同的、一致的。它的最大优势是孩子们有身体活动,而且很自由。对图画课和音乐课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在思想上是统一的。即李湛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别人对他的表现的评价。表现好、他人评价高的,就喜欢;表现差、他人评价低的,就不喜欢。这表明:对学科的好恶和会不会、懂不懂有关系,和评价的高低有关系。李湛对语文课之所以不喜欢,则又和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校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是为以后发展打基础的基础性学科。如果孩子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不喜欢,则可能意味着这方面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有些家长,甚至学校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认为,不管孩子们喜欢与否,学习是他们的任务,只要努力把成绩搞好就行。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孩子对学科的好恶与他们的学习成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于他们喜欢的学科,孩子们能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将学习的困难当作令人兴奋的挑战。一般来说,孩子在他喜欢的学科方面能有独到的见解,学习成绩也不会差。对于他们不喜欢的学科,孩子们是把它当作自己的负担来看待的。即使是相对轻松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也是难以忍受的,45分钟的课是那么无奈的漫长。

有自制力的孩子,也许能有好的考试成绩,但过后在脑子里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对学科的好恶是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我们经常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喜欢一件事,会促使人不倦地追求。

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发现,好的学习成果也会激起学习的兴趣,使得过去的不喜欢变为喜欢,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尤其如此。一般说来,孩子在小学低年级对学科尚未形成稳定的、内在的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大多也是外在的。这时,别人的较高评价能够引起孩子对学科的热爱,并进一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却惯用所谓“客观”、“公正”、“严厉”的态度来评价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进步认为是应当的,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导致孩子不喜欢某些学科。

那么,对不喜欢某些学科的孩子应该如何指导呢?我们认为,纠正偏科的总的原则是激发孩子对所有学科的热爱。但是,应当允许孩子对某些学科有特别的兴趣。

1.发现孩子的强项促进提升发展

孩子的智慧潜能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大多数孩子从小就会表现出较明显的能力偏向和兴趣爱好倾向。家长应该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和表现机会,以便孩子的智慧潜能能表现出来。家长通过观察孩子在不同环境的活动中的表现,常常可以发现孩子对某个领域是否特别感兴趣,是否表现出某方面卓越的能力等,也能初步明了孩子的智力强项和弱项。在确定了孩子的智力强项以后,家长就应该为孩子的智慧潜能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孩子的智力强项得到更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

父母可以让孩子所在的学校和老师意识到自己孩子的才能。在孩子步人新的学校时,家长应该将自己对孩子的观察情况向学校反映,让学校老师能很快意识到孩子的智慧强项,同时,家长可以和学校配合,共同为孩子提供适合孩子才能的课程和教育。

尽力为孩子提供开发潜能的学习机会。孩子所在的学校如果难以满足孩子的学习需要,家长可以为孩子在社会上寻找额外的学习机会,如让孩子参加特殊才能培训班;鼓励孩子参加比赛,展示和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天赋。

2.承认智力弱项,坚持全面发展

在承认孩子的智力具有特殊性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忽视孩子的弱项和缺点,更不能放弃对孩子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培养。

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父母应重视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如果不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全面发展,最终可能连中学毕业文凭都难拿到。

此外,全面发展更是社会的要求。任何一项工作的成功都需要人们运用多种智能方能顺利达到。一个出色的数学家不仅需要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要能与人合作完成任务,能自如地与人交流思想观点,还得有相当的自知能力,清楚自身的特点,能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

既然人的才能领域有强有弱,又如何能做到“全面发展”?有效的做法是使孩子自觉地将智力强项的思维特点“迁移”到智力弱项领域中。因此,家长和老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一些在某个特殊领域确实具有一定天赋的孩子,应该考虑到他们的特殊需要。可以让他们完成不同于其他同学的作业,关键是要让他们感到作业具有一定的“智力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