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36543000000044

第44章 第44招 科学的方法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许多孩子不快乐的原因在于虽然刻苦学习了,却收效不佳。要想让孩子学得更快、更好、更高兴,光靠“时间 汗水”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国有句关于治学的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莘莘学子,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千百年来,中国的父母无不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要勤学苦练,似乎惟有“勤学苦练”才能成才。但是,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孩子要学习好,且要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光靠“勤”和“苦”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帮助孩子学会正确、高效地学习。

引导孩子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经说过:一个学生如果只会死啃书本,应付考试,那他所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很可能只是重复前人所掌握的东西。托尔斯泰也尖锐地指出: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当孩子面对新的问题时,如果能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会让解题过程变得更轻松。考试的真正目的,也正是为了让孩子自如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然而,联系已有知识的关键在于一个字——活,如果用得过于死板,反而会起到不好的效果。

现代汉语的语法分析体系是从西方套用来的,这就是说我们使用着中国语言,而衡量这种语言的标准却是西方的。这套不合体的标准,却在语文课上被老师津津乐道。而实际上,我们更应当从整体上去把握中国语言,把握语言的整体特征,不能强求每个孩子都成为语言学家、逻辑学家。

正是语法体系的错位,使得我们的语言审美也出现了问题。譬如《明湖居听书》巾的一句:“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我们一定会说这一句很美。然而,有孩子就模仿,写《我的同桌》:“她的头发像黑色的瀑布,眼睛像夜明珠,鼻子像大理石,嘴像一条小船,脸盘子像十五的月亮……”当所有这些比喻拼凑到一起时,就出现了一个极恐怖的形象,还不如直接说一句“我的同桌很美”来得实在。

这就是刻板套用已有的知识,这种毛病还不止出现在文科中,理科一样存在着类似问题,例如用错了公式和定理。这种刻板的套用,归根结底,还是孩子对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仅仅凭借一些表面印象来运用,并没有真正的理解。

高钢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孩子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孩子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父亲开眼界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

一个学期过去,父亲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孩=产笑着说了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老爸的脑门上。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做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父亲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作吗?于是乎他严声厉色,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父亲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真不知道让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他只觉得,一个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竟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父亲没有赞扬,也没评判,因为自己也有点发懵,一是他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这是父亲本人在读研究生之后,才开始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他已经30岁了。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就能处理大量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编纂成书。最初是对资料的搜集和筛选,然后是把选好的内容按照一定逻辑关系连接起来,最后再从文字上通一遍,配图,排版,打印。分章分节本身就体现出了逻辑的递进关系,而列出参考书目,则显示出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整个过程中,找资料并不难,难的是在各种资料之间建立联系,把散乱的点连缀成篇。有了这种能力,任何复杂的综合应用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了。对家长来说,让你的孩子获得这样的能力,其实并不难。

1.让孩子找联系

对于孩子学习上的难点,家长可以让他寻找各种关联内容,或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者在规律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这样有助于孩子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结,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

2.让孩子独立制作知识结构网络图

家长可以让孩子把某一科目的知识,都用图表的形式联结起来,体现出相互间的关系。这能让分散的知识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尤其在自己动手总结的过程巾,孩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

3.遇到难题时,引导孩子回忆相关知识

当孩子在难题面前“卡壳”,父母可以引导他回忆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努力寻找相互间的联系。可以把难题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用相应的知识解决。这同时也是对旧知识的一次复习。

4.让孩子系统介绍某一门科目

家长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介绍某一门科目的内容。为了尽量全面,孩子就不得不寻找相互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一旦建立,以后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5.用创造性的题目,锻炼孩子的综合能力

家长可以仿照前面提到的例子,出一些有创造性的题目,让孩子独立完成一篇论文。题目应该能尽量引起孩子的兴趣,也可以由孩子来选。你会发现你的孩子也能完成一份研究报告,而且里面会有他自己的体会和心得。

6.引导孩子去认识和发现

要帮助孩子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复制知识。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对孩子来说是未知的,家长要引导孩子自己去认识和发现,孩子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至关重要,当孩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家长应该因势利导,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这对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7.培养孩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促进孩子自主性学习的途径之一。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是孩子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不是惟一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加强指导,使孩子发展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

8.学会反思和自我小结

在学习的一定阶段内孩子自己进行反思和自我小结,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编写自问自答、自解题等,是使孩子学会独立学习和整理信息的有效途径。

转变教育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孩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帮助孩子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是广大父母教育观念转变的迫切问题。

教孩子善于运用I具书

应该说,工具的发明,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劳动与创造的结晶。人类之所以高于任何其他动物,正是因为人类在劳动、学习、生活中,能够运用思维与知识,创造发明工具。这些人类发明的工具中,除了交通工具,还有千百年来人们发明制造的生产工具、学习工具。在用于学习的工具中,每个孩子都要接触和使用的,便是工具书——学习中可以当作工具来使用的一种书。

工具书非常多,如语文方面,便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和更丰富、更完善的《汉语成语大词典》等,这些工具书,都是我们学习相关知识时不可或缺的工具,就像我们出门要乘车,上天要乘飞机,过河要乘船一样。每一本工具书,都是这一类相关知识的高度总结和具体阐释,并教导人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如上面所举的几种字典、词典,就集中了语言文字与文学方面的字、词、音、义和相关知识、成语典故、历史、文学等等。在学习中遇到相关疑难,只要打开它们,便会得到专家、学者、教师们百问不厌的帮助、讲解,让人在工具书的帮助下,解惑释疑,完成作业。增长知识。

学习最忌讳的一种坏习惯,是孩子对学习中的问题似是而非,一时不懂,又不愿凭借工具书仔细弄懂。结果不是一时不懂,而是一世不懂,以至在学习与生活中话说错了,字读错了,意会错了还全然不知。比如有的人,对于“恶”、“好”、“为”这些一字两音、两意,甚至多音多意的字,总是搞不准确,老把“凶恶”与“可恶”不分,把“很好”与“喜好”不分,把“为了”与“作为”不分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只要打开工具书,就都会让人明明白白,可不少孩子就是养不成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有学者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就是知道怎样去学习,怎样去查找,怎样去运用工具书。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知道自己所需要学习的东西在哪里,这就是知识。专家、学者、科学家能够从无到有地发明、创造出机器、车辆、飞机、轮船、科学仪器和各种工具书,而我们如果连使用都不会,都不愿学的话,那岂不是辜负了这些人类的宝贵财富。

打开《现代汉语词典》,便打开了现代汉语的知识宝库。从小学到大学以至今后的工作与长期学习中,它都能成为我们最忠实的老师和帮手。只要你养成了查阅它的习惯,有事要查,无事也查,那么,天长日久,积累下来,人的相关知识就会日渐丰富,用之不完。一本《汉语成语大词典》,是近40名语言学家毕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的集大成。它收录、列举、阐释了古今所用的一万七千条常见成语及其变体,并包括古今常用的俗语和谚语。这本词典的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对我们学习、使用汉语词汇进行交流、表达、写作都是极有帮助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使用即查阅它的习惯。

应该说,要拥有必需的工具书并不难,难的是是否养成了查阅它、使用它的习惯。记住,工具必须使用,否则它便会失去价值。作为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孩子自己查阅工具书

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个孩子在学习中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难,如果是在家长身边,也许很多家长乐于解答,以为这就是在帮助孩子学习。但作为家长,首先要看看孩子遇到的疑难属于哪一类,凡是通过查阅_丁具书能够解决的,家长一定不要代劳,让孩子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有三个好处:一是培养独立自学能力;二是不养成依赖性:三是形成查阅、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2.为孩子准备工具书以外的相关学习资料和参考书

帮助孩子丰富知识,并在独立的自学中扩充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养成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的习惯,就是对孩子一生最好的学习指导。应该明白,一个人仅凭记忆要记住太多的东西实在太难,但查书是不难的,只要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哪里能够找到,这就可以了。做学问、搞写作、从事科研工作,光凭模糊的记忆是不行的,记忆有时似是而非,并不可靠,只有查阅资料方可准确无误。

3.告诉孩子剐轻信记忆

记忆有时会出错,有时会张冠李戴,有时会是假象,没有谁没被记忆欺骗过。所以,要告诉孩子别轻信记忆,尤其是生活中久远的东西,知识性的东西,需要准确与精确的东西都要查看工具书以确保无误。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积累

高尔基说,要使理想的宫殿变为现实的宫殿,必须通过埋头苦干、不声不响地劳动,一砖一瓦地去建造。

来看乌龟和兔子的另一场比赛。两人都决定要经商,并且都选择了酿酒业,看谁酿的酒好,谁卖的钱多。兔子的动作很快,一天过去后,它已经开始喝自己酿出来的酒了。看到乌龟还在慢腾腾地酿酒,兔子一边嘲笑乌龟,一边将自己酿出来的酒拿到集市上去卖。但是,它的酒味道又酸又涩,一坛也卖不出去,沮丧到极点的兔予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而此时,乌龟的酒刚酿好,酒香扑鼻,还没有等到乌龟把自己的酒拿到集市上,就已经被那些闻香而至的客人买得一干二净了。这个小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酿酒不等于跑步,要的是赢利,而不是快速。其实学习也是一样,要的是平时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地努力,踏踏实实地积累,而不是浮浮躁躁、一蹴而就,不是临时才将佛脚抱。

1.从量变到质变

有个“笨人吃饼”的笑话。说的是一个行路人,肚子饿极了,便到烧饼铺买烧饼充饥。吃了一个不够饱,又买一个,还不顶事,再买一个,这样一连买了6个,吃后仍感不饱,又买了第7个烧饼,结果只吃了一半便饱了。这时他很后悔,狠狠地打了自己几个耳光,懊悔地说:“唉,我这个人是多么愚蠢啊,前面吃的6个饼子都白自浪费了。早知道这半个烧饼就能吃饱,何必去买前6个烧饼呢!”这个故事的哲学意义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质变则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总是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不懂得这一点,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笨人吃饼”的笑话。

现在有许多孩子平时不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考试前夕,便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进行“突击”,还自以为是“最佳学习方法”,这岂不与那位笨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吗?平时不用功,依靠临考前的突击侥幸取胜,这真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呀!

我们要提倡脚踏实地的学风。要记住: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小流”与“江海”,“跬步”与“千里”的关系,是量与质的关系。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只想飞跃而不讲积累,是无论如何也“飞跃”不起来的。

1999年的一天北京奥申委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会徽设计。决定发布之后,全国人民、海外同胞和国际友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

奥申委的要求非常苛刻:规定设计时间为两周,设计师们必须自费带作品亲自来北京;不发稿酬;包括路费自己解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位名字叫陈绍华的美术爱好者决定另辟蹊径,他从一幅五环相联的草图中找到了感觉,用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象形,相互环扣象征着吉祥如意,并且图案尤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它表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后来他从众多参赛者当中脱颖而出,荣登“国手”宝座,一举中标,成为世界瞩目的一颗明星。

陈绍华成了人们眼中的幸运儿,但是有谁知道,他的成功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是一个特别留意身边小事的人,每一次灵感闪现,他都会记在一个小本子上,不管当时有没有用;同时,他在平时也练就了相当深厚的美术功底。后来,他在第六届全国美展大赛、全国第二届广告展平面创意大奖赛、1992年“平面设计在中国”海报征集比赛中都获得了奖项。由此看来,陈绍华的功夫在平时,到了重要关头便一能厚积薄发,他所设计的奥运会会徽的胜出正是“上帝”对他的奖赏。

2.狠抓记忆黄金时间

童年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可以利用这一黄金时期背诵一些美文佳作、名言警句,让语言文字在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只有浩瀚的大海才能卷起万千巨浪,形成各具特色的浪花,而干涸的洼地只能是望洋兴叹。

3.由外而内,从追列求

思路与方法的培养,最终达到认知结构和情感态度的变化,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孩子也从被动学习到自我要求学习,才进入了会学的新高度。

4.树自信。炼人格

给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问,让他们主动运用积累下来的东西进行自己的创新,把积累内容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鼓励,这样就会让人在无意识中寻求发展的目标。

教会孩子学会变通

一个人,不管其知识功底是深是浅,只要他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多方向地思考,来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那么他的头脑就相当灵活,思维就相当活跃,他的创新想法也就会源源不断、汩汩而出。

巴柴是位钓鱼老手,他常常到纽芬兰结冰的海岸上凿洞钓鱼。日子长了。他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把钓到的鱼放到冰上,鱼就会马上冰冻起来。并且如果鱼身上的冰不融化,即使经过几天,鱼的味道也不会变。对于这个规律,他很是惊奇,于是便决心进一步试验蔬菜和肉类冰冻的效果。结果更让他惊喜,这些东西跟冰冻鱼一样,也能持久地保持鲜味。之后他又进行了锲而不舍的试验,终于有一天,他研究成功了保持食物新鲜度的冷冻方法。于是,巴柴申请了“冷冻法”专利,并以3000万美元的报酬卖给了通用食品公司。

巴柴是靠什么成功的呢?他靠的就是擅于变通、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冰冻的鱼能保鲜,那么蔬菜呢?还有肉类行不行呀?一种思维方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一点也不夸张。

“举一反三”是类比推理的一种,是根据两个不同对象的某些相同属性,在它们中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使得我们在面对它们时能更拥有主动性。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金华火腿厂在全国的信誉很好,是出了名的质优大厂,但是他们却遇到了产品滞销的难题。为什么呢?金华火腿厂原先生产的火腿一只好几斤重,食用起来相当不方便,因为不方便,所以买的人就不多,积压滞销现象自然就出现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金华人绞尽了脑汁。挖空了心思,最后只得在社会上寻求指点。那时候我国著名的点子大师何阳给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设计出“火腿罐头”系列新产品,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当别人问起他的思考过程,何阳说,他想到了速食面,想到了午餐肉罐头,想到了宾馆酒楼的火腿肉丝……就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设计了“火腿罐头”。

又是举一反三的功效,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神奇的威力了。何阳借助这个思维方式使自己的公司名声远扬,同时也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使他的事业迈向了一个新的辉煌。我们为何不去借鉴一下他的成功经验呢?

l,多方向延伸思维

汽车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具有很多的优势。但是,有许多人一坐上汽车,就有头晕、胸闷、恶心等异样的感觉,这使他们对汽车抱有一种恐惧的心理,这在医学上称为“晕动病”。导致“晕动病”发生的原因很复杂,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但是,其中有一个普遍的因素,是人在车上的时候,眼睛总是投向窗外,眼睛里看到的是飞快位移的千变万化的事物,人在瞬间接受如此多的东西,犯晕是很自然的结果。瑞士的医生们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们考虑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使人的注意力变得集中,使人在车上的时候,能沉浸在某一动人的事物当中,因而可以不被车窗外的事物干扰。于是,他们想到了墨镜对眼睛的保护作用,想到了视频对眼睛的吸引作用,然后把这些想法加以综合,设计出一种带画面的眼镜。人戴上它,就可以尽情地欣赏其中的风光,把晕车的感觉抛到九霄云外了。这种具有特异功能的眼镜解决了很多人的晕车问题,得到大家的认可。

我们发现意在其中的仍是举一反三的功效。医生们不断将思索的方向扩展。在事物间建立起普遍性的联系,就由一个发明走向了另一个发明,由一个成功走向了另一个成功。

2.寻找共同点

事物之间总有或远或近、或大或小的联系。抓住了这些联系点,就是抓住了一条纲,可以轻松地捞起整条网,捕获丰硕的鱼。

3.关注不同点

不同点对于事物才是更为重要的,一个事物之所以有别于其他事物,关键就在于这不同点上。通过认真观察,发现其中细微的差别,就可以从一个跳板跳到另一个跳板。不断地向前发展。

4.加强举一反三的训练

比如,做数学题,同一种方法、方式解出了这一题,家长应督促孩子尽快地去做相关的题目,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其他科目也是同样的道理。

5.肯定孩子的思维跳跃

孩子们经常会有一些奇妙的想法,新奇的创意,他们的思维不是亦步亦趋的,而是跳跃的。这是好事,孩子们的这些想法说不定将来就是一项项小发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