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36543000000036

第36章 第36招 帮助孩子数理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孩子终身受益。

要求孩子养成保持书桌整洁的习惯

如果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书桌,父母是否知道保持桌面整洁干净的重要性?保持书桌的整洁习惯,这不仅仅是讲究个人卫生,还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有的孩子很不注意收拾自己的书桌,各种小摆设,吃剩的食物,早已不再使用的文具、书籍,堆得满满一桌子。有的孩子还喜欢在桌面上张贴人物照片、娱乐海报,或者一些自我激励的警句格言,不论是放得整整齐齐,还是横七竖八,自以为很有气氛,实际上它们不断刺激视觉,都会影响学习。

放在桌面上的东西,学习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进入视线,而且有些物品还会引发无限的遐想。成为思想开小差的诱发因素。当孩子全神贯注学习之时,要保持注意力长期集中,本身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一段时间后,即使没有干扰因素,也会产生疲劳而转移注意力。书桌上摆放着许许多多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无异于加快注意力分散的进程,干扰了正常的学习。

即使书桌上摆放的是与学习有关的课本、作业本,也尽可能在不用的时候收拾好,不要堆放在桌面上。桌面上堆着一大堆书籍,容易引发焦虑的情绪,这些课本、书籍会给自己无形中增加压力:还有许多内容没弄懂,有许多作业还没完成……尤其是看到那些本来就有压力的学科,望而生畏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心情完全被打乱了。

下面是一位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家访的叙述:

我曾经到一位学生家里家访,顺便“视察”了他的学习环境:那是一个布置得十分舒适的小书房,书桌上收拾得一尘不染,一张旋转的工作椅,灵活而惬意;眼前的小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排书籍。令我奇怪的是,书架上的书全用白纸细心包裹起来,包住了所有的书名,又没有加上标示,清一色的“白皮书”,根本就分不清是什么内容。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在书脊上写上书名,否则如何区分?”他不好意思地说:“我害怕见到书名。”我第一次知道还有学生害怕见到书名,又问:“都是一一些教科书,为什么害怕呢?”他坦然地说:“我每天坐在书桌前,面对着这么多教科书,语文、数学、外语,还有物理、化学,书多得叫人喘不过气来。每天看,每天都心惊肉跳,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追赶我,我又无处可逃。我干脆把它们用白纸包起来,把它们全关进‘笼子’里,就再也不会对我构成威胁了。”

我大笑起来:“哈,哈……你这是典型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嘛!”他没有笑,只是小声地说:“眼不见,心不烦,总比每天感到烦躁好!”我问:“那你现在要找书的时候,怎么分辨呢?”他怪我不懂做学生的苦楚,大声说:“老师,你真太不了解我们了,那些课本天天要翻阅,就是烧成灰我也能分辨得清清楚楚,还需要写上书名么?”

摆放得整齐尚会对学习情绪产生影响,更不要说那些胡乱堆放的书籍、物件了。书籍琳琅满目,物品一片狼藉,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垃圾场内。家长们也许不清楚,一个混乱不堪的环境极容易引起孩子的烦躁,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按以下步骤进行清洁:先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扫除,将不需要的物品全部收好归位,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应在清除之列,不论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暂且忍痛割爱,至少不要放在书桌上。如果有什么可以激励自己学习的物品,需要放在书桌上的,也要精心设计,不要随意摆放。要使自己的书桌十分清洁、整齐,留有足够的空间读书写作业。有的社会学家认为,人需要一定的心理空间,这个空间太小会极大影响人的情绪,而心理空间与自然空间又有天然的联系,因此良好的学习环境直接决定着学习心态。

接下来,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好好整理一下各类书籍。对于要放在书桌上的书籍,一定要排放整齐,同时要分门别类地排列。课本、参考书、练习册、作业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需要使用时,随手一拿,就可以准确地找到需要的东西。如果能整理出这样一张书桌,实际上也就掌握了一种更先进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个更有效的学习习惯。

克服孩子骄傲的习惯

你会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孩子产生骄傲情绪的,从他越来越过分自信甚而自负的谈吐里你可以嗅到骄傲的味道,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在这门功课上已经很完美了,尤其是在上星期得到了班级成绩靠前的名次之后。所以他近来喜欢把时间用来多看一下电视节目、玩计算机游戏或者对其他琐事指手画脚,大放厥词。先不要去责怪他,可能孩子自己都不清楚这是为什么呢!是的,你的孩子很有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已经骄傲了,换句话说,有哪一个骄傲的人会真正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在“骄傲”呢?换了我们自己,道理也是一样的。

来看这样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尽管现在听起来显得那么幼稚。传说乌鸦本来是鸟类当中最漂亮的,那时连凤凰见到它也觉得自己很丑陋,别的小鸟就更别提了。所以,那时的乌鸦是大家赞美的对象,经常向别人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当然,欺负弱小的事情乌鸦也干了不少,因为,大家长久以来的谦恭和赞美让乌鸦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应该是众鸟之中的“特殊公民”。

有一天,乌鸦抢了鹌鹑的浆果,吃得饱饱地去河边散步。突然,美丽的乌鸦停住r脚步,愣愣地向河里望去,随后怒气冲冲地大叫起来。原来,它在河里发现了一只从来没有见过的美丽的鸟。可怜的乌鸦不知道那是它自己在水里的倒影。凶为,这个美丽的家伙从来都把眼睛高高地瞟到天上、树尖。所以,它的眼睛里总是看到蓝天、白云和别人嘴边的好吃的,却连自己水中的影子也不认识。乌鸦大喊大叫了一阵子之后,水中的美丽鸟自然不会退却,反而朝着乌鸦大叫。最后,乌鸦声嘶力竭,忍无可忍,冲进水里。结果可想而知,乌鸦变成了“落汤鸡”,费尽力气爬到岸上,不过这回它满意了,因为水中的那个家伙浑身湿淋淋的,刚才的威风样子一点也不见了。

后来乌鸦看到森林中的一堆烈火在风中猎猎作响,火焰光彩四射,以为又是其他美丽的家伙在向自己挑衅,于是一头撞过去,因此失去了自己美丽的衣裳,从美丽的鸟变成了一只黑鸟。这个故事可以告诉孩子们,千万不要骄傲,否则后果不妙。

1.骄傲给了学习者什么

虽然,有些人一直认为孤独是迷人的,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孤独是难以忍受的。骄傲带给我们的大礼之一就是“孤独”。常会听到孩子们说:“看他那副样子吧,尾巴要翘到天上去了!”看看,已经是很不满的样子了。很少有人喜欢和骄傲的人呆在一起,因为这样的人在我们看来是靠不住的,其次就是我们的好脾气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内心不断容忍无原则的指手画脚。所以,我们的意思很明白,我们不喜欢骄傲的人。

骄傲的孩子自己也很不容易,因为他们总是很辛苦地表现自己,想尽办法寻找机会,把时间花在那些让别人关注自己的事情上面,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其结果是费力不讨好,忽视了自己当下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可能存在的发展,又招致别人对自己的反感。

其实,骄傲与虚荣是密不可分的兄弟,每个人有一点虚荣心很正常,没有虚荣心的人是人类的理想中才有的。但是一味地放任自己的虚荣心,骄傲就要来支配我们的孩子了。说到底,骄傲本身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可怕,但是前提是作为一个学习者要对此给予重视。我们是否应该教会我们的孩子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真正为自己从事的学习、生活负责呢?自古骄兵必败,我们知道的很多历史故事都把这个道理讲得很通透,比如纸上谈兵、败走麦城、二桃杀三士……

2.你的典故储备

没有哪个孩子喜欢你单调的说教,也许他也不耐烦听你的老套故事,但是你还是应该准备一些有关“骄傲误人”的话题典故,以便“信手拈来”。

3.旁敲侧击,告诉孩子你的态度

发现你的孩子有了骄傲的倾向,不要觉得这是糟糕透顶的事情,最好旁敲侧击地将你的态度告诉孩子。比如告诉孩子你自己的一些经历,遇到过的一些骄傲的家伙以及自己对那种人的评价,但不是诋毁。

4.适当放任

有些孩子属于“不见黄河不死心”的类型,那么就不妨让他碰一次壁,当然是在你的耐心规劝之后。但是切记,当孩子真的碰了壁,你应该做的不是讽刺打击,而是关心与规劝。

5.给他反省的时间

孩子如果对于你的说教无动于衷的话,你也先不要生气,你可以给他一点反省的时间。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所以不要期望你的“道理”立刻就被接受。看到他的无动于衷,你可以说:“那好,我先离开一会儿,然后我们再谈。”

培养孩子戒骄戒躁的品质

一个人的成绩都是在他谦虚好学、扎实肯干的时候取得的,一旦他骄气上升、自满自足了,那么他必然会停止前进的脚步。这正如一句名言所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1.告诉孩子不要怕“丢丑”

一个不怕丢丑的人,才能比别人获得更多的机会向真理迈进。勤学善问,是学习的保障,“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

2.纠正孩子不善于质疑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指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一个封闭、偏远的小镇只能听到两个电台:第一个电台专门广播名人消息或是流行歌曲排行榜,它的收听率相当高;第二个电台则是气象专业电台,它的听众只有很少一群人。

一天晚上,气象电台发出紧急警告:一场威力惊人的龙卷风将在午夜来袭本镇,电台呼吁镇民立刻疏散他处。

这个电台的听众听到广播后立刻组织起来,有的去找镇长,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打电话给第一电台,请求播出龙卷风的消息,以保护小镇居民身家性命。

可是镇长说:“本镇从未有过龙卷风,龙卷风的消息是第二电台误报或者是捏造,为的是提高收听率。”敲锣打鼓的人则被视为疯子。而第一电台则以现场正在采访名人为由,不能插播这一“生死存亡”的消息。小镇最终被夷为平地,后来者也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个小镇。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以敏感的心对待这个世界,更要用心对待每一天,用心看看自己,不要把每一件事都看成理所当然。善于质疑,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品质。

要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纠正不善质疑的坏习惯,首先要使孩子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孩子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孩子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孩子,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3.营造积极的氛围对孩子也很重要

家长要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不要在自己孩子的同学中划分好、中、差。要积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学习气氛。消除他们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家长还应遵循延迟判断原则,对孩子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他们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

让孩子学会持之以恒

每个人都能登上人生的金字塔,无论是鹰还是蜗牛,问题是,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是蜗牛而不是鹰。那么作为蜗牛的我们,要想站在金字塔塔顶,最需要的品质就是持之以恒。

心理学家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了杯子。紧接着,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过了一些时候,心理学家把这块玻璃拿掉,结果跳蚤再也不愿意跳了,自然也就没有跳出杯子。

这个“跳蚤实验”给人很大的启示。其实,很多情况下孩子也和跳蚤一样有类似之处:当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便会灰心丧气,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不是学习的“材料”,永远也达不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于是忽视自身潜能的激发和外界条件的改变,并放弃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努力,久而久之。将自己套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以致最终一事无成,白白耗费一生。记得有句哲语说得很精彩:“有些人一遇到挫折就轻易地放弃,结果往往是在距离金子三英寸的地方停了下来。”也可以这样说,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能不屈不挠地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即使遇到最大的困难也不放弃。

中国春秋时期的孟子有句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我们在平原上烧开水,烧呀烧,直到99℃也还不开,但若继续烧,只要再加一度,水就会冒气冲盖,沸腾起来。可是你若在每次烧开之前中途停顿下来,让它冷却,那么就是重烧100次、1000次,这水也永远不会成为开水,只不过在燃料和时间上造成极大的浪费而已。

一位有名的作家回忆小时候读古文、学英语未曾中断,不过3年,即达到了能自学的程度,终身难以忘怀。可是在学习俄语方面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解放后,他曾先后4次突击学习俄语,每次约半年。由于种种原因,竟中断了4次,每次都是在未达到能自修的程度前中断的,因此每次继续学习都得从头开始。因为基础不巩固,荒废数月,便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如今,他在俄语方面的知识还是停留在最初的起跑线上。在学习时间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浪费吗?

这个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样一条学习规律:不仅学习外语,学习任何一种科学文化知识都应像烧开水那样,不断加热,力争一次烧开。不然,即使你学若干次,也难以产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质变,而时间将会无情地惩罚你,使你由一个少年变成皱纹满脸的小老:头。

1.克服诱惑

有的孩子说,我之所以不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持之以恒,是因为我天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实,世上不存在天生爱学习和天生不爱学习的人。我们可以把学习比喻成一个吃核桃的过程,核桃的肉是美的,但如果不把坚硬的外壳打开是尝不到的。有的人经过刻苦的学习,在学习上始终保持着一种拼劲儿,靠自己的意志努力终:f打开了核桃壳,尝到了核桃的美昧,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学习兴趣也就建立起来了。所以对学习的兴趣是苦尽甘来,要经过刻苦的付出才换来的。而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多还徘徊在“核桃壳”外面,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付出足够的劳动,也就没有品尝到“核桃肉”的美味,也就体验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了。久而久之,失败的次数多了,学习自然成了令人头疼的事。

有的孩子总是对自己产生怀疑:为什么我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为什么别人学习时我却安不下心来?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学习兴趣不浓厚,意志薄弱,没有毅力,缺乏排除外界干扰和诱惑的能力。没有坚强、不为外界干扰所动的意识和毅力,学习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如同干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巨大的牺牲一样,学习也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有时还要克服电视节目、小说、足球、扑克牌等的诱惑。所以对于那些成绩较差、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孩子,还需要继续磨练意志和毅力。从做一道题,听好一节课开始,锲而不舍地投人到学习中去,一旦那层“核桃壳”被打破。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和乐趣,便能逐步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过千万要记住,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

2.强化学8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的任务、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标和要求,让学习活动始终指向既定的目标,以保证注意力集中于学习目标,避免分神和做无用之功。

3.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人具有自我暗示和接受暗示的功能。暗示能治病,也能致病。消极的自我暗示,会因影响正常心理功能而致病。如有一个人听说,看见双头蛇的人会生病。一天她恰巧在田地里看见了两条蛇扭在一起,一惊,心中总犯嘀咕“真倒霉,肯定要生病,”结果真的生了一场大病。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一定能够坚持下去。

改变孩子浅尝辄止的毛病

很多孩子有这样的毛病:做作业或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往往没有耐心,凡事都不求甚解,蜻蜓点水式地尝试一下就放弃了。也有一些孩子本来喜欢美术或是音乐,但是一旦受到了一些打击或者他们所谓的单调的重复,就马上兴趣全无,立即就转移到了其他事物的身上,这种学习坏习惯会导致孩子一事无成。

有一个希腊神话说:有个狮身女首而有双翼的怪物,名叫斯芬克斯。它经常踞坐在路旁岩石上出谜语给过路的行人猜:“有一种东西,起初是四只脚。后来是两只脚,最后是三只脚,脚最多时最弱小,这是什么东西?”这个谜语难倒了许多人,当时不能回答谜语的人就被杀死了。后来,一位名叫俄狄普斯的过路人猜中了。谜底是“人”。于是,斯芬克斯惭愧地投海而死。

从这个神话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其实,所有的知识,都有一个各种谜的不断提出与解决的过程。那些不能回答这些谜的人,便成了斯芬克斯的手下败将和俘虏;而有的人像俄狄普斯一样,通过艰苦的思考和研究,终于揭示了谜底,征服了斯芬克斯,成为了真正的英雄。谜,对于那些不愿多动脑筋的人说来是可怕的,它意味着灾难;谜,对于那些意志坚定的人说来,却是可喜的,它意味着创造的可能性。

古代有两个人站在一只肥猪面前,研究如何将肥猪的肉变成自己的肉。两人意见分歧,发生了争论。甲说:“最可靠的办法是把猪杀死,吃下肚去。”乙说:“不行,不能吃死猪。死猪怎么能变成活肉呢?”于是他走到猪面前,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以为这是将猪肉变成自己的肉的最好办法。

显然。甲的办法比较高明,因为他能辩证地将“深”与“浅”、“活”与“死”联系起来考虑。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的思想方法像寓言中的乙一样,他们怕读“死书”,结果就不想读书或不认真读书,只是“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并没有把书上的知识细细咀嚼,吃下肚去,从中吸收有益的营养。这样,他们在学习上的毛病,就是不“死”不“活”。坐不下来,读不进去,不专心,不踏实,怕困难,想取巧,只想一步登天,不愿循序渐进,“想活也活不了”。

宋代理学家朱熹有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很明白:池塘清澈见底,宛如一面镜子,水底天巾云彩飘。于是,诗人很羡慕池水能够这样清澈,原来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进来呀!

怎样才能使所学的知识像诗中所描写的塘水那样清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呢?这决定于池水不是一池死水,而须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滚滚流来。即是说:学习是永远不能自满的。自满了,就像池水断了源头,即使开始时也曾清澈可爱,但日子一长,仍会逐渐混浊而腐臭。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方法很显然会带来这种后果。

1.鼓励孩子一题多解

老师留的作业,常常不止一种答案,一种解法。孩子在完成作业时,常只写一种。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别的方法。时间允许,可以写在另外的纸上或本上。

2.培养孩子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

T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学习中,会使用工具书和资料好处很多,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之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家长要指导孩子多利用T具书。家长自己应给孩子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孩子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

3.孩子考家长,家长考孩子

安排一个时间,全家人坐下来,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孩子和家长互相考一考。内容应事先定好,大家有所准备,谁提出问题,自己必须有准确答案。

培养孩子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育孩子时,培养与灌输和说教完全是两回事。前者是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后者却像“行政命令”一样生硬僵化,不会被孩子发自内心地接受。

培养孩子的刻苦钻研的习惯,可从让孩子参与简单有趣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游戏做起。来看一位母亲的描述:

我买来4盒积木,自己先用这数百块积木搭了一座15层的“高楼”,然后推倒让女儿再搭。我坐在跟前仔细观察,以表明我仍在参加游戏。“你能搭15层吗?”我用诱导的语气问女儿。她看到我的楼房很壮观,便来了精神:“怎么不能。也许我搭得更高。”我不失时机地鼓励:“那好,我要看你的楼是不是更高。”

女儿便聚精会神地开始“工作”,可是第一次她只搭到6层就倒了,第二次也只是到8层。第二天,她已能搭到10层。第五天她搭到了13层,可接下来的日子就停滞不前了。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推倒重来,超过妈妈的信念鼓舞着她不懈地努力。

有一天,我问她:“超过我没有?”她歪着头惋惜地说:“没有,可是我努力了呀!”我赶紧趁热打铁:“你说得对,也做得对,虽然暂时还没有成功,可是你努力去做了,终有一天会成功的。”如此这般,经过一段时间的毅力培养,女儿逐渐养成了做任何事都坚持不懈的好习惯,她的学习成绩也很快有了明显进步。

今天,大多数父母都懂得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也正是因为这样,在生活中,许多父母想方设法、省吃俭用,为子女添置设备,让孩子去学钢琴、学书法、学舞蹈、学英语……比起出生在物质生活不是很丰富年代的我们来说,现在的孩子拥有更多的特长、更强的能力。也正是由于现在的父母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出现的神童、天才,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都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常见于媒体的很多报道往往会使人们对这些神童、天才的能力感到吃惊。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去做音乐家、演奏家、书法家、舞蹈家。很多孩子可能根本对音乐、对书法、对舞蹈就没有什么兴趣,父母的强迫反而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甚至引起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所以,音乐、书法虽然可以成就孩子的身前身后名,但并不适合所有孩子,父母们不可期望值过高。如果孩子对音乐兴趣索然,不怎么“知音”,就应该允许孩子另有选择,切勿牛不喝水强摁头。

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一对年轻夫妇勒紧裤腰带,四处筹款,为儿子购置钢琴后,便如监工一样督促孩子苦练,剥夺了孩子所有的游戏时间。渐渐地,孩子视弹琴为无尽无休的苦役,有一天用刀剁下手指,作为对父母苦心的答复。另有一户人家,孩子虽未自伤,却利用一个机会,挥锤砸毁了钢琴键盘……

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很多天才、神童,都是在某一方面有浓厚兴趣,并有这方面特长的人。当他们对某一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后,就会集中精力钻研下去。

每位父母都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发现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专心在某一领域开拓,刻若钻研。

1.要让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

孩子一旦对成绩灰心失望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循序渐进才能使他们树起自信心。例如孩子的语文成绩好但数学差,就让他先做语文,后做数学;做数学的时候,首先让他做些简单的题目,增加信心后,才去做那些较难的。

2.不要吝啬赞美之词

孩子学习有进步了就要给予赞美,这样能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不要过分批评他的错处,因为这样会影响他的情绪,而导致更大的错误。

3.做功课时间不宜过长

在做功课期间要有充分的休息时间,让他舒展筋骨、放松一下精神状态。如果功课做得好,可以适当给他小小的奖励。

4.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如果环境条件允许的话,空出一间房来做孩子的书房,让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自己的“小天地”。在不受干扰的环境里学习,他会更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