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36543000000034

第34章 第34招 消除亲子间的距离

很多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身边有人看着,安全就好,却忽略了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交流。其实从一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例如肌肤的接触、抚摸、拥抱、关注的眼神,都是交流的方式,因为除了语言的交流,我们和孩子还有身体的交流。这样亲子之间才能亲密无间,没有距离。

做孩子最好的朋友

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在交流中长大的孩子,智力发育良好,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自信友爱,亦会较少有孤僻性格,忧郁症的发病率也很低。

很多孩子,在缺少交流的环境下长大,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是不利的。孩子最好的朋友是父母,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知冷知热的人也是父母,这是毫无疑问的。

父母们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多陪陪孩子,和他们一起读书、画画、游戏。即使我们没有更多时间陪孩子,最好能给孩子找一个合适的看管者,一个能和孩子交流的看管者。我们可以尝试和照看孩子的人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和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这样即使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也能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

孩子只有一次童年,他们发育和成长的各种机会,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请珍惜孩子美丽的童年。

如果你问:“现在的孩子最缺少的是什么?”我会回答:“知心朋友。”如果你问:“现在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得到的回答还是:“知心朋友。”这一代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需要朋友的愿望非常强烈、迫切,就让父母先做孩子的朋友吧。

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的尊敬孩子。成年人都懂得,人性之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赏识,谁也不是为骂而活着。所以,就算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父母也要克制自己。

部分父母习惯对孩子用命令的方式。当父母要求孩子改变某些习惯时,常常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或不可以那样,往往忽略了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那样和应该怎么样。而命令往往会令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令父母不高兴,却还乐意继续按自己的方式进行下去。久而久之,就成了父母眼里的捣蛋鬼。那我们何不换种方式,放下父母的架子,与孩子以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呢?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时,我们就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其纠正,不仅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还应该让孩子知道不当的行为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当然。仅有语言上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做父母的更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的表率。要知道,孩子的模仿才能可是一流的。

另外,我们千万不可小视孩子的荣誉感。给孩子恰当的、尽可能多的赞扬,要知道,赞扬的结果要远好于批评和指责。

给孩子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宽松的成长氛围,科学地关爱孩子,拒绝溺爱,培养我们的孩子拥有一颗爱心,一颗善良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最好的朋友。这是合格的父母应该做的事情。

孩子才几岁,就开始和父母疏远,一天没有几句话好说;跟同学打起电话来,能说上老半天。这令父母很伤心,也很苦恼,那个整天缠着自己的孩子到哪里去了?是什么夺走了孩子的心?这是很多父母的苦恼。

虽然教育专家们一直呼吁父母和孩子做朋友,也教了大家很多如何与孩子做朋友的办法,可是,看看我们周围,能够真正和孩子成为朋友的父母并不多见。很多父母倒是想成为孩子的朋友,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走不进孩子的心里。

现存,人人都追求成功,父母恨不得孩子的每一分钟都用在有“效益”的事情L,跟“效益”无关的事情,都是浪费时间。

比如说孩子喜欢某个明星,收集关于这个明星的资料、影碟,可你认为这很无聊;当孩子兴致勃勃地跟你谈起这个明星的新闻时,你说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好了,孩子以后再有感兴趣的事情,就不愿意跟你说了。

许多父母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后,就不能容纳、理解与自己不同的观念了。孩子都喜欢新潮、时尚、流行的事物,如服装、影视、音乐等。有些成年人看不上时尚文化,认为这些东西很浅薄,没品位,有的父母甚至不准孩子唱流行歌曲、画卡通,硬要孩子学美声、学油画。在这样的父母面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但得不到理解,往往还要遭鄙夷、不屑,他们和父母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有本事,能赚大钱、干大事的父母很多,但是能和孩子做朋友的父母不多,这是为什么呢?做父母的不妨反省一下,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有几件是你感兴趣的?孩子所热衷的事情,有儿件是你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除了孩子的学习成绩,除了让孩子吃好穿好,真正关注孩子内心、关注孩子精神成长的父母,恐怕不多。更多的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有关注孩子精神生活的必要,甚至根本没有想到孩子也有他自己的、独立的精神世界。

这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直到目前,我们仍然处在一个等级的社会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是不承认孩子的独立地位的。在成人眼里,孩子是懵懂无知的,孩予只有服从的义务,除了父母、社会赋予他的责任以外,出于他自身的种种趣味、思想、欲望等,都是多余的,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价值体系看来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这就是孩子的精神世界得不到关注的最根本的原因。

由此延伸开去,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儿童影视、儿童歌曲、儿童文学……凡是为孩子精神需要服务的事业,往往都是不受重视的:我们到现在也拿不出一部可以与《聪明的一休》、《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可爱的蓝精灵》等国外经典卡通片相媲美的作品来,是有其必然性的。现在好像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只限于学习成绩,即分数,与分数无关的事情父母就不关心了。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真正懂得尊重孩子、能和孩子做朋友的父母,自然是不会很多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教育专家说的再多也是徒劳的。

如何与孩子成为朋友

那么该如何与孩子做朋友呢?作父母的往往发现:孩子有什么心里话更愿意跟自己的好朋友说,父母有时反而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我们不禁想到:假如我们是孩子的好朋友该多好!同时我们也不妨认真想一想,我们是否为孩子提供了如同朋友间那种可以倾吐的氛围呢?

每个人都喜欢生活在一种和睦温暖、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氛围里,一个人的身心得到释放,更容易显出活泼、和善、易相处、易合作的性格。相反,人在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中会紧紧关闭自己心灵的窗户。家庭是孩子惟一的避风港,他们幼稚、无助,对环境缺乏适应能力,就更依赖于这样的家庭氛围了。可惜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深远影响,给孩子营造的恰恰是消极不利的气氛,大大阻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正常交流。下面几种是比较典型的情况。

1.高高在上型父母

这样的父母信奉“威严式”的教育,视孩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孩子就该全听父母的。他们很少过问孩子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谈话也多用命令式的口气。若孩子做错了事更是不分清红皂白地训斥,就算发现错怪了孩子也不肯承认。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总是处于一种屈从被动的地位,没有自由发言权,更谈不上相互沟通。

父母应该把孩子当作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独立生命来尊重。,彼此间多交流、少命令。教他做任何事时应让他懂得“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的”,而不仪仅因为要听从父母,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是真为自己好,才会愿意把父母当作可靠的大朋友。

2.学习至上型的父母

存这样的家庭巾,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孩子的成长。每当孩子回到家父母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考得怎样?”见了好成绩就喜笑颜开,一旦成绩不佳马上沉下脸来训斥孩子,不分析具体情况如何,也不管孩子的感受怎样。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久而久之就金口难开了。

这些父母巾。最不可取的是拿孩子当门面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是拿孩子当寄托以实现自己未了的梦想。他们关心的是自已的利益而不是孩子的利益,关注的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因此才会演出打死孩子和杀母的悲剧。

但大多数的父母只是把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当作关心孩子了。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把学习搞上去了,孩子将来刁‘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种认识无可厚非。如果父母能以理解开路,把关心的焦点集中在切实有效地帮孩子提高学习能力上,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要知道,孩子自己也愿意学好。只不过有的从小没培养起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基础太差,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可能因什么事分心;有的可能只是没发挥好等等。只有通过关心孩子的感受,与他进行真诚的沟通,才能找到问题的根结并对症下药。只要父母真心付出且方法得当,孩子是会体会到父母的苦心的。’

3.沉闷无趣型的父母

这种家庭巾父母本身性格内向,不喜言语,连夫妻之间都很少沟通,家庭气氛自然沉闷。而有的父母(尤其是父亲)认为跟孩子不能没大没小,“正事”说完就没话了,更谈不上和孩子有说有笑,家庭生活没什么趣味可言。在这种家庭巾成长的孩子心灵得不到舒展。他们有的向外寻求释放,可能做出些让父母震惊的事情来;更多的孩子则容易形成孤僻、神经质的性格,长大后不善于与人相处,多愁善感,严重者甚至由于久久找不到可以释放的空间而形成心理障碍。

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关系一直不太好,彼此之间很少交流,更少于过问她的内心世界。在这种压抑环境中长大的她,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所以一直没有一个可以交心的好朋友。后来她碰到了感情危机却无处倾吐,直到最后承受不了,出现了轻度精神分裂。她的身体在精神分裂的瞬间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创伤,精神上需靠吃药来稳定病情。如果当时她父母能觉察她的反常并主动关心她,或者如果她懂得向他人倾吐自己的痛苦,情况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因此,作父母的不应只关注自己的情绪,而应把对家庭的爱化为实际行动,以笑语打破沉默,以笑脸代替愁容。

还有的家庭夫妻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无视孩子的存在,给孩子心灵上造成了永久性的阴影,影响了孩子成人后与异性的正常交往。据调查,许多婚姻不幸的人年少时都有一个不幸福的家庭。

正是以上种种不良的家庭氛围,在无形中把孩子远远地推了出去。家庭不应该只是孩子生存的地方,更应是他们心灵的港湾,孩子的人格塑造大多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委舍得故下架子

有一位母亲曾经抱怨:“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吃的穿的什么都不缺,可这孩子就是不听话,喊他写作业,他就心烦,成绩总是排在班级的末位,想教他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真是急人。”

很多做父母的都认为自己小时候吃过许多的苦,现在家里的经济条件好了,绝不能苦着孩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但是做父母的是不是真的知道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一句古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苦,不是代表不幸;挫折,也不代表痛苦。在孩子幼年时期,多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生活于磨难之中,孩子就会学着坚强;生活于节俭之中,孩子就会学着珍惜。无论是古代的传说还是现代的故事中,我们听说了许多孩子从小吃苦,长大成材的事例典范。所以,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吃苦的机会,一个成长的锻炼,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不怕风吹雨淋,才会像森林中的小树般茁壮成长。

孩子上了学后,父母会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每天来回接送不说,光是检查作业签字这一关,就让很多的父母头疼,记得有一次开家长会,父母们坐在一起开玩笑说,孩子上了学,咱做父母的也就跟着重新上学了。这话真的一点没错,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拼音、认字、加减法的运算等等,没有一项不是需要父母去认真检查的。这件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的事情,其实就是在考验父母的耐心程度。很多父母一看孩子半天都读不会一个拼音,加减运算也总是错误百出,心里就会不耐烦,甚至骂孩子笨,讽刺孩子“没见过比他更笨的”!难道孩子真的是如此之笨吗?当然是否定的。孩子的认知程度是有阶段性的,作为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年龄层次上,设身处地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孩子不会做的题,我们要多点耐心进行辅导,只要我们耐心加爱心,孩子一定会慢慢变得开窍的。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业负担的加重,做父母的在辅导孩子学习上的确会感到力不从心。是放任孩子自己学,还是自己与孩子一样重新做一次学生?也许许多父母会说,咱天天工作忙得很,回家又困又累,哪里有时间去管孩子!想想也是,做好父母不仅需要在经济上的付出,更需要在时间上的付出。如果在时间上不宽裕,我们就要认真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经常抽查孩子的作业,看看孩子做的课堂笔记,听听孩子在学习上的困惑,随时掌握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其实这花不了多少时间,每天父母只需要花半个小时去做这件事,孩子的学习情况你便会了如指掌。

做父母的不光要在学习上对孩子进行监督与辅导,在生活中,更需要对孩子进行爱心的倾注与交流。所谓对孩子的爱,不仅是指给孩子吃好喝好,更需要我们多花些时间与孩子共同娱乐与谈心。听听孩子讲讲班级内的事情,看看孩子最近画的漫画,与孩子一起跳绳、打球、下棋,这都是与孩子很好的交流机会。作为父母,不要一味以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孩子的面前,不苟言笑只会让孩子对你敬而远之。

要常常放下父母的架子,与孩子一道嬉笑疯闹,也可以把自己的烦恼向孩子倾诉一下,其实,这样并不会扫父母的面子,在孩子的心目中,这才更像是一家人,也愿意共同分担家庭的责任。

许多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时,会怒火中烧,不分清红皂白便把孩子打骂一顿,以解一时之恨。很多父母喜欢用“棍棒之下出孝子”来给自己打孩子找个理由,其实喜欢打骂孩子的父母是最不成功的父母。让我们多一些宽容心去尊重与理解孩子吧!只有对孩子付出尊重,才能赢取孩子对自己的尊重。

父母对孩子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认为是一种对孩子的关爱,是对孩子未来的一种责任。时不时将好好学习挂在嘴边,一看到孩子开口便是学习、作业等等,让孩子一听脑袋都是大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样既达不到效果,又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情绪。在周末,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娱乐的时间,上上网,看看漫画书,哼哼流行歌曲等等,让孩子学习了五天的神经放松一下,只有休息好了,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