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无药可救了”,“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训导孩子。然而,专家却告诫,家庭教育应警惕“语言伤害”。
“语言伤害”不仅侮辱了孩子人格,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其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对立情绪,还导致孩子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等严重恶果。这不仅是家长的悲哀,更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远离一些“家庭教育忌语”固然重要。更根本的应该是家长们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遇事冷静,善于克制,保持宽广的胸怀,多从孩子角度想问题,耐心平等地对待孩子,让讽刺、挖苦等“语言伤害”远离孩子!
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指责
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和自信。别瞧人家,大胆为自己的孩子喝彩,相信你的孩子会创造奇迹!
今天的爸爸妈妈老是看不到孩子哪儿好,老是看着别人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好。孩子在一生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妈妈爸爸对他的认识,爸爸妈妈对孩子正确看待,孩子才有希望。
有一个女孩说,我妈天天跟我说,你怎么不是“哈佛女孩”。有一天我气极了,说:我还希望我妈是撒切尔夫人呢。这种教育,你指责我,我指责你,家庭是不可能和谐的,只有你欣赏我,我欣赏你才会好起来。什么叫教育,教育就是挖掘潜能。不是把孩子都培养成筷子一样齐,而是把每一个不同的孩子潜能挖掘出来。想要打开孩子的宝藏,有一个秘诀叫“孩子,你真棒”。当你说他棒,他就会找到棒的感觉。
警惕语言的暗示作用
很多妈妈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孩子时,都会这样回答:
“哪里呀,我家孩子不行。”
“唉,这孩子太调皮了。”
“我家孩子的功课不是很好。”
但是,当妈妈们这样说时,孩子们会怎样想呢?
有一个孩子的成绩一直不上也不下,妈妈整天督促学习,但成绩还是在原地徘徊。为了能使孩子的成绩提升上去,妈妈便向孩子的老师求教。
后来老师便找这位同学谈话,令老师吃惊的是,这名同学张口闭口都是“反正我记忆力不好,怎么学都不行了”。当老师把这种情况反馈给孩子的母亲时,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孩子的母亲经常在别人面前自谦地说孩子的记忆力不好。
“这孩子的记忆力不好”,虽然这只是妈妈谦虚时对别人说的话,但孩子听到耳朵里,却认为那是妈妈对自己的真正评价。于是,孩子在这种暗示的影响下,不知不觉记忆力真的变差了。所以,即使孩子真的记忆力不好,真的有缺点,妈妈也千万不可轻易批评孩子。
把伤害孩子的话收起来
也许你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你所使用的语句可能让孩子更加乐于合作,更加自信,但也有可能令他们感到挫败和失去信心。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仅影响孩子智力发展和学习,也影响孩子其他能力和人格的发展。如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独立能力等。人类的这些能力其实都是在童年时代奠定下基础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孩子在这些方面能力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父母是用温和的态度鼓励孩子去和其他孩子交往,还是限制孩子的交往;父母是有意让孩子在某种环境中受到挫折,得到锻炼,还是把孩子保护起来,担心孩子受到挫折;当孩子受到挫折是帮助、鼓励孩子,还是讽刺、嘲笑、忽视孩子,甚至是让孩子在挫折面前逃避,都将会对孩子造成重大的影响。
如果提起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事件,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被人抢劫、勒索、欺负以及被父母或教师体罚等等。但是对孩子而言,他们怕的“软”伤害远胜过这些“硬”伤害,在孩子们的心中,排在第一位的其实是软性的“语言伤害”。“中国少年平安行动”组委会曾公布了一项内容为“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家庭伤害”的专项调查,其结果显示:81.45%的被访问的孩子认为家庭“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果孩子们经常遭受“语言伤害”,那么他们的心灵就会扭曲,即使成年之后也会出现较多的行为障碍和个性弱点,很难适应社会。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要对不良语言的严重后果予以高度关注,不要以为区区几句过头话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危害,盛怒之下就口不择言地说许多刺激孩子的话,对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却浑然不觉。
要知道这种心灵的伤害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严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最亲近的朋友”,千万不能成为这样的伤害者,让孩子感觉“最亲近我的人伤我最深”,因而疏远、躲避父母。
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多说能解决问题并让孩子快乐的话,永远拒绝说那些伤害孩子的话。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时刻不忘自己的父母权威,动辄对孩子破口大骂,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家长地位。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还有些父母批评孩子时表情严肃,声音很大,以为嗓门越大,孩子就越会记忆深刻,效果也就会越好。其实这是家庭教育的误区,这样不仅不能收到预期效果,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是事与愿违。
父母的态度和孩子的才智水平是互为因果的。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智力和能力有巨大的影响。即使孩子真的比较差,父母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更多地给孩子以积极的评价,那么孩子的态度往往也是积极的,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是乐观和自信的。孩子会认为别人希望自己在智力上有所成就,而往往就变成现实。消极态度和评价只能使孩子的信心更差,使孩子更加不敢和不会去努力,结果使孩子的智力和能力更差。
总是说些伤害孩子的话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往往性格会有缺陷。不是太懦弱,就是太叛逆。其实造成孩子性格不良的根源是父母的态度,但是一般情况下这些父母都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些错误,而是把这些都归咎于孩子的反叛。
有些话是绝对不能对孩子说的,但是,有很多的父母仍然每天都在使用着这些话,用这些话伤害孩子,让他们逐渐对父母失去感情的依赖。
“你以为你是谁,你可是我养大的!”“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你简直就是个废物!”“妈妈不要你这种不听话的坏小孩,现在马上给我滚出去!”“你怎么这么讨厌!”“养你这么个孩子,我实在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你可是我养大的,你有本事别让你老子养着你呀!”“笨蛋!这么没用。”“你可真行,竟然能做出这种蠢到家的事情来。”“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这些话足够伤害孩子了。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用难听的话语数落孩子,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让孩子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而以后,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教育,孩子都会反感,甚至会反抗。
更严重的是会让孩子的自信降到最低点。父母没有冷静下来,就用粗暴的语言对孩子发脾气,这样的父母无法教育出理智的孩子。太过于严厉和专制,把话说死又不给理由,让孩子没有辩解的余地,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必定是懦弱、胆怯的。
还有的父母使用威胁恐吓类言语,类似的话还有“如果你再不好好做作业我就关你禁闭”、“你不乖就把你丢出去喂狼”等等。这些话对孩子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只会对他们造成伤害,不会让孩子学会正确地面对问题。不要把孩子当作是弹簧,认为只有多给他们一些压力,才能让孩子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还有的父母就因为孩子的一件事情没有做好,就否定了孩子的一切,贬低孩子的人格,这样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父母们应该立即停止这种错误的行为。
多用“良言”,禁用“恶语”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尊严!孩子虽小,但一样有生存的权利、做人的尊严。忽略孩子的基本权利,这样的父母是不合格的。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孩子是我生我养的,我为什么不能说他?”没错,是你给了孩子生命,给了他生存的保障,但是生他是你自愿的,养他是你的责任。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有什么权利剥夺孩子的尊严呢?
自信、自立的基础是自尊。一个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是残缺的,他的内心是自卑的,将来,他如何有信心面对生活和事业?一个从小失去尊严的孩子,长大后会堂堂正正做人,抬起头来走路吗?如果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像奴隶一样,那么就把自尊还给他吧!
就算孩子犯了再大的错,也不能用恶毒和刻薄的言语去责备,好像要一句话置孩子于死地一样。况且往往在很多的时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不过是做父母的自己心情不好,迁怒于孩子。
“你不想想是谁给你饭吃!…‘给我记着,你是老子养大的!”听听这些话吧,简直就足一种“威胁”。孩子听到,心里会怎么想?也许他还没有关于“自尊”的意识,可是这些话会让他感到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是个累赘,可又无力改变这个现实。这种矛盾的心理会让孩子惶恐和无所适从。这样的情绪压抑得太久,必定会化为愤怒,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那时,发生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很大。’
有些孩子太小,也许就乖乖顺从了父母的意愿,但并不表示他认同了父母的话,而是因为内心的恐惧,害怕被父母抛弃。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孩子是很难健康成长的。
事实上,未成年的孩子被父母抚养,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却让孩子认为这是一种负担,把这当作是一种向孩子炫耀和示威的借口,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想想看,准不是由自己的父母抚养成人的?
“滚吧,滚吧,滚得越远越好!”
这句话也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一不顺心,就让孩子“滚”。如此简单一个字,你想想,有多少侮辱、蔑视和嘲讽的成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责骂实在是太过分了。
有的小孩子比较黏人,有时喜欢赖着父母。这个时候父母不耐烦了,就会一把推开孩子说:“你知不知道,你很讨厌!”这会令孩子因为父母厌恶自己而产生忧虑,他未必知道父母讨厌自己什么,也不懂分析父母只是不喜欢他黏人这个行为,而不是讨厌他本人。如果父母不加以解释,就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
小孩子往往依靠父母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从父母那里获得天于人和人生的认识,所以父母给予孩子信心和信赖,非常重要。可是父母们却经常说许多贬损和否定的话,从来意识不到它的伤害和严重后果,这是一件让人担忧的事情。
要清醒地认识到“语言伤害”的严重程度。不要以为对孩子说什么话都是不过分的,孩子会把这些伤人的话记在心里,还会为此而感到极度的伤心,凶为其实他们认为并没有做出那么严重的事情,他们没有料到自己会得到这么尖刻的批评。在孩子成年以后。他们或许也会学着这样对待别人。
要多鼓励孩子。采用积极性的语言教育孩子,时时刻刻注意不要对孩子说伤害他们的话,尤其是在“恨铁不成钢”或气急了的情况下,更要保持理智,控制好情绪,努力做到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要讲究批评的艺术。用提醒、启发来代替指责、训斥。比如用“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鼓励孩子有更努力的动机,用“没关系,慢慢来,尽力而为”帮助孩子调整焦虑、紧张的情绪,等等。
要做好自我调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因材施教。避免说出诸如:“你怎么越大越……”,“你都这么大的人了,竟然还……”,“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样呢?”“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之类的话。这些话语都会深深地刺伤孩子的自尊和心灵。
总之,“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样是语言,功效却是截然不同的。父母们如果要科学地教育孩子、关爱孩子,就应该多用“良言”,禁用“恶语”,以免对孩子造成语言伤害,酿成无法挽回的过错。作为父母,为了孩子,从现在开始,快点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