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安全责任无小事
36541400000005

第5章 侥幸和麻痹是事故的祸根

杜绝“如果”的侥幸心理

在事故发生后,很多人后悔不迭,说“如果当时不违章就好了”“如果听小心一点就好了”……这些“如果”是没有意义的,安全工作中没有“如果”,安全责任面前也容不得丝毫侥幸和推卸。

某制药公司曾经对×国的一家制药厂家产生兴趣,准备和该厂家签约并进行长期合作。在考察过程中,令该制药公司人员兴奋的是,该厂家设备先进、生产和管理井然有序,在接下来的双方业务洽谈中,该厂长通晓化工业行情、考虑问题缜密……所有这些都给该制药公司的谈判人员留下了良好印象,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大有发展前途。于是,双方决定第二天正式签约。

由于时间充裕,这个制药公司的谈判人员提议到车间参观,厂家欣然同意。车间秩序井然,工人紧张忙碌,谈判人员感到非常满意。

不料,就在这时,一位正在生产线上工作的员工,突然感到喉咙不适,本能地咳嗽了一声,到车间的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连忙用鞋底擦去,只在地上留下一些痰迹。

第二天一早,等待签约的厂家接到翻译送来的这家制药公司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尊敬的厂长先生,我十分佩服您的才智和精明,但是您的员工在车间里吐痰的一幕使我彻夜难眠。恕我直言,虽然这只是一个员工的个人行为,却反映出贵厂在职业道德上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况且,我们的生产对于卫生的要求十分严格,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具体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商榷……”

仅仅是一口痰,仅仅因为一时的疏忽,就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也许这个员工事后会说,“当时如果我再忍一忍,如果我吐到车间外面就好了”,然而世界上没有关于“如果”的后悔药,一切恶果一旦发生就已经无法挽回。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作为员工,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将安全责任记在心中,落实到位。“我不是故意的”这个理由的确很让人同情,也会给人一种无辜感,但事实是无情的,容不得半点商量的余地,安全的字典中没有“如果”二字。

每一个人都要永远保持强烈的安全责任心,避免因责任缺失,导致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在制度保障的同时,每一个人都是安全隐患排查员,带着这样的责任感做事的员工,绝不会说“如果”。

真正有责任感的人会把工作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依此建立自己内心的工作标准。无论有没有人监视,他们都会全力以赴地、虔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近乎完美的标准对待自己的工作,努力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如同一个巨大的安全保护伞,为企业更为自己遮挡了风雨,从而可以轻松自由地享受风雨后的彩虹。

牢记安全责任的人,更容易收获职业上的成功,一位资深的职业咨询师说过:“你是否能够让自己在公司中不断得到成长,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仅仅满足于现在的表现,凡事都做到‘差不多’或者‘将就’的程度,那你在公司的地位永远都不能变得更加重要,因为你根本就没有作出重要的成绩。”

当老板赋予你一项重任时,一定要作出超越老板期待的业绩,千万不要满足于得过且过的表现,要做到尽善尽美。在追求进步方面,不要适可而止,一定要永不懈怠;在知识能力方面,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一定要精益求精。作为员工的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能够高标准地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在安全生产中,容易出现的不安全行为:

第一,忽视安全操作规程。例如,操作中没有安全指令,不按安全规程作业标准进行操作,冒险进入危险场所等。

第二,违反劳动纪律。如工作时间打闹、溜号、打盹、睡觉、脱岗、串岗等。

第三,错误操作和错误处理。如在进行起重、运输、检修等作业时信号不清、报警不明;对重物、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物品等做了错误处理;错误操作有缺陷的工具、器具等。

第四,未使用或未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等。

要将责任融入自己的工作标准,我们在工作之余不妨试着反省一下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能在规定期限的前一天完成任务;

如果你能把每件普通的小事处理得漂亮至极;

如果你能把上司交代的事情做得既周到又完美;

如果你能把那些别人可以做到合格的事情做到优秀,把别人可以做到优秀的事情做到卓越;

如果你能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替上司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你能把一件超乎想象的重任做得恰到好处。

在以上内容中,如果你能做到不止一项“如果”,那么你就能够成为老板眼中为数不多的有责任感、能够担当大任的员工。

“差不多”就是差太多

“神舟”飞船副总指挥秦文波在他的母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演讲时,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神五’飞天前,杨利伟与国家领导人告别时,隔着巨大的玻璃门对话,航天员的身体真的这么娇贵吗?”

这位副总指挥回答道:“把航天员隔离起来,是为了避免航天员和外界细菌接触。”

但还是有人对航天员这样严密的保护措施感到不解:航天员都是万里挑一的人,对身体条件要求非常严格,他的身体肯定很棒,一般的小细菌能怎么样呢?

秦文波解释说:“其实在航天员进入现场后,他们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求,和航天员接触时必须穿隔离服、戴口罩和手套,当时我也不理解:‘航天员的身体那么棒,没有必要如此害怕小细菌吧!’”

后来他才知道,采取这些措施并不是因为航天员身体条件差,而是在保护人类的安全。如果有一种细菌被航天员带到太空,细菌会在失重的条件下产生某种异变;如果航天员回来时带着这种变异的细菌,将会给人类带来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只是一个普通的小细菌,对航天员进行隔离或者不隔离,表面看起来差不多,但实际上差很多——这直接关系着人类生命的安全与否。航天工作如此,日常的生产生活也是一样。在企业的安全生产中,总是有一些人抱持“及格就行”的思想,结果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有资料显示,在人为造成的事故中,90%以上的是责任人心存侥幸,安全措施未做到位造成的。一旦事故发生,轻则设备受损,重则人身伤亡。如果每个安全责任人都能够树立“只有满分”的思想,100%严格按规定办事;检查到位,不漏过一个细节;措施到位,不漏过一个疑点,那么,许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某日下午5点多钟,某矿山的一供电车间运行工段长带领10名电工通过竖井进入总变电站室内电缆地沟安装照明线路。临近晚上9点,段长命令收工。6个人已经走了出去,段长说:“冲击钻的电源还没断呢,小吴,把插头拔掉。”“好嘞!”小吴答应着。平日里的小吴是个“乐天派”,他走到哪儿,欢笑也就跟着到了哪儿。

但就是这个夜晚让人永生难忘,“啊——”的一声惨叫,当大家扭头看时,两米远处的小吴已经倒地,失去了意识。工友们立即意识到他触电了,赶紧上前拨开电缆,把电缆挂在旁边的支架上,另外两人立刻将小吴抬到干燥的地方,进行人工呼吸,然后通知医院和车间领导、厂领导。抢救工作一直持续到次日零点30分,可是工友无论如何努力,最终也没能追回原本打算国庆节结婚的小吴年轻的生命。

谁能相信一个电工会死于拔除一个插头这样的简单操作?于是,不但上级部门来人调查,而且地方劳动部门和检察院也来人到现场调查。最终得出的结论如下:

小吴当时脚穿塑料凉鞋,地面有接近1厘米深的水。他在电源插座上“拔除”插头时(临时电源,没有用接线板),不是用两只手分别拿插座和插头,而是分别用两手抓住插座端和插头端的电线,将“拔”变成了“扯”。结果,左手抓的电线从插座中“脱缰而出”(插座和插头之间配合紧,而插座中电线连接螺钉没有压紧),裸露的电线端头凭借惯性,“直扑”左手中指,电流从中指进入人体,通过脚下的水形成电流回路……

如果小吴当时将规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位,穿劳动保护雨鞋,将插座固定在“接线板”上,而且是“拔除”而非“扯线”,那么,这样的惨剧就不会发生。

这个惨剧告诉我们,安全工作只有满分,没有99分。比如,一个工程的10项安全措施遵守了8项,就不能说安全工作及格了,往往剩下的2项措施有可能是安全工作的隐患,就是发生事故的原因。距离满分工作只要差一点——一个小小的错误、一点小小的疏忽,这对一线从业人员来说,都是致命的。

安全生产百分百,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差一点也不行。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掌握安全工作规程、技术操作规程、企业纪律章程这几件法宝,还应多留几份心:

1.专心。学一行,专一行,爱一行。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工作的时候就应该专心工作,不要想工作以外的事情。

2.细心。不管你是熟练工,还是新手,工作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粗枝大叶是安全生产的天敌。

3.虚心。“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安全事故就是因为一些“冒险家”胆子太大,一知半解,不懂装懂,不计后果,想当然,冒险蛮干,不是怕丢面子、羞于请教,就是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

4.责任心。在进行操作的时候需要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做到不违章违规,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切实做到“严、细、实”。

总之,我们应牢记这“四心”,时时温习,时时注意,杜绝“差不多”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次次都是一百分。

想不到才是最大的危险

迄今为止,死亡人数最多的海上事故,当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

电影《泰坦尼克号》上映以后,这起巨大的沉船事故让无数人唏嘘,然而,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一个偶然事件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一些事实。

第一,泰坦尼克号之所以沉没,在于建造完成之时,人们认为它“永不沉没”。

泰坦尼克号——这艘巨无霸泊位46328吨,排水量达66000吨,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超过4万吨的客轮。船长259米,最大宽度为28米,舵重超过100吨。

让当时人们钦佩的,还有它的安全设施。泰坦尼克号内部有16个防水室,是利用水密室结构建成的。这种水密室可以利用电气或人力,将浸水的危险程度降到最低限度。换句话说,在这16个防水室中,如果有一两个浸水,那么,巨轮依旧会安然无恙。

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客轮被称为“永不沉没的梦幻客轮”。

第二,泰坦尼克号之所以沉没,还在于航行中,只追求速度,忽略了风险。

“根据我所有的经验,我没有遇到任何……值得一提的事故。我从未见过失事船只,从未处于失事的危险中,也从未陷入任何有可能演化为灾难的险境”这些话竟然出自泰坦尼克号号称经验丰富的老船长爱德华·史密斯之口,在他的意识深处压根儿就没有危险的概念。

第三,泰坦尼克号之所以沉没,更在于集体忽视危险存在,事故就不可避免。

泰坦尼克号是撞上冰山沉没的。那为什么就发现不了冰山?

有一个被电影《泰坦尼克号》省略的细节:守望员借助望远镜原本可以及早发现冰山的,但泰坦尼克号原先的二副在船只起航前突然被调离,他忘记留下钥匙。接替者无法打开橱柜,拿不到望远镜。结果,守望员只能凭肉眼进行观测。

即使守望员发现不了冰山,泰坦尼克号本来还有机会逃过一劫。因为,航行在该海域的英国邮船卡罗尼亚号轮发现冰山并绕了过去,并随即给泰坦尼克号发去一份电报:“向西去的船只通知,在北纬42度、西经51度的海域中有冰山。”然而电报没有引起船长的重视。在4月11日至4月14日之间,泰坦尼克号收到其他邻近船只发出的警告共计21次,但从船长到船上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忽视了危险的警告。

至此,泰坦尼克号这场世界轰动的安全事故注定要发生了。

23时40分,由于船速太快,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的水下部分。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用1513名乘客和船员的生命作为代价告诉世人一个道理:意识不到危险是最大危险。

我们在企业里常常说“紧绷安全这根弦”,安全意识的内容很多,那么,“安全这根弦”指的是哪根弦?指的就是风险意识。“紧绷”,就是时时刻刻要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分析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教训,我们会发现,危险之所以容易被忽略,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迷信设备,过分依赖。

二是心存侥幸,忽略危险。

三是不负责任,拒绝警示。

很多事故的发生并非没有征兆,只是这些警示,被忽略、被轻视、被拒绝接受。在5天的时间里,泰坦尼克号收到其他邻近船只发出的警告达到21次,但从船长到船上的每个工作人员,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忽视危险的警告,这可能显得极端了点。但是,我们发现很多事故在发生之前,都有隐患存在,上级领导或专业部门三令五申要求查找隐患,或者限期整改,但当事人要么置若罔闻,不予理睬,要么敷衍了事,草草对付。其结果就变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故。

意识不到危险,才是最大的危险,只有提高防范意识,对待安全问题不存丝毫麻痹大意,才有可能发现平静大海上隐藏的“冰山”,也才能为生命和财产安全增添一道有力的保护屏障。

设备好不如工作态度好

很多人以为好的机器设备的安全性高,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但是,如果操作人员的思想不集中,再好的设备都会出事故。说到底,“设备好不如态度好,态度好才是真的好”。所以,我们上岗时一定要端正态度、集中注意力、提高警惕,尽力排除安全隐患,保障自身、生产和企业的安全。

研究表明,生产事故在很大比例上都可以归根于“人祸”,若是我们上岗时能够集中注意力,不因为分心与繁忙而忽略安全隐患、忽视生产安全,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杜绝大部分生产事故。

毫无疑问,一线员工是保障安全生产最关键的因素,我们能做和一定要做的,就是在上岗时将注意力集中到生产活动中,不开小差,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努力变为保障安全生产的“安全阀”。如果实在有切身的事情影响到注意力的集中,就不上岗。

魏明是一家小煤矿的凿洞工人,2011年10月的一天,魏明值夜班,当时魏明与王茂一起在井下,魏明的工作是凿洞,而王茂的工作是放炮,他们当晚的任务是完成5个硐室的凿洞与放炮工作。魏明因为第二天家里给安排的相亲而一直有点急躁,他一心想着相亲的事,干起活儿来非常有劲头,很快就凿好了5个硐室的炮眼。

当魏明得知井下只有王茂一个放炮员时,他开始担心不能及时完成放炮工作耽误自己下班,而影响第二天的相亲。所以,魏明找到了王茂,主动提出给他帮忙放炮,王茂答应了,简单交代了一下放置炸药与雷管及放炮时的注意事项。

魏明带着炸药和雷管来到5#硐室,为了早点结束工作,他没有完全按照王茂说的那样去放置炸药和雷管,母线长度也没有留足,心想自己一个年轻小伙子很快就能立刻离开硐室,何必浪费母线呢;至于检查通风、瓦斯、煤尘、顶板、支架、瞎炮、残炮、拒爆等情况,对自己来说太复杂了,还是直接点炮吧,放完按时下班。

可是魏明刚点燃母线,还没跑出硐室就听“轰”的一声,自己被飞溅的石块砸伤了腿,栽倒在地上。可怜他还没来得及挪出硐室,就被石块压在了下面。

清晨交班时,王茂在井口没见魏明出来,就下井来寻找。王茂发现5#硐室口地上有一滩血,魏明被压在石头堆里,头上受了伤,连忙找人把他送往医院。可惜因为没能及时发现与救治,魏明就这么离开了人世。

魏明的死虽然意外,但是也不是单纯的偶然,这与他上岗后一心想着第二天相亲,注意力不集中,并忽视生产安全、违章操作有着重大的联系。虽然他工作的小煤矿管理制度不完善、人手也不足,一些保障安全生产的制度和措施都没能得到有效地施行,但是魏明的事故主要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关键在于他工作时分心而忽视生产安全。

表面看来,我们在日常的一线工作中要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事情烦琐、比较麻烦,消除事故隐患、提高安全系数的成本很高。但事实是,事后收拾残局更麻烦,成本更高。

如果把每次事故后再大动干戈地亡羊补牢的被动,变为事前未雨绸缪的主动,每个岗位的员工都熟知自己岗位的风险点,掌握避免风险及应急处理的正确方法,上岗时集中注意力,并在发现问题时随机应变地做出防范准备,运用安全技能摆脱险境,就能在实现自身安全的同时确保企业安全。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安全生产需要“怕死”的员工,害怕作为一种心理应激能够调动起我们全部的潜能来避免害怕事物的出现。为了自身的安全、工友的安全、生产和企业的安全,我们一定要怀有畏惧之心,上岗时集中精力在一线,一丝不苟地保障安全生产。

对我们来说,安全是一项没有终点的事业,任何时候都来不得半点懈怠。要做好这项事业,全体员工始终要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和使命感,时刻绷紧脑子里的那根安全之弦;要从强化责任意识和执行力上下工夫,一切以安全规程为准则,按章办事,全力夯实安全基础。并加强危险防范意识,只要上岗一分钟,就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否则,对于随时都可能出现的隐患,你视而不见或不以为然,事故便随时可能发生。

麻痹懈怠是工作的灾难

明朝作家刘元卿在一篇题为《猱》的短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猱的体形很小,长着锋利的爪子。老虎的头痒,猱就爬上去搔痒,搔得老虎飘飘欲仙。猱不住地搔,并在老虎的头上挖了个洞,老虎因感觉舒服而未觉察。猱于是把老虎的脑髓当做美味吃了个精光。

老虎在享受中放松了警惕,思想上开始懈怠、麻痹,所以连危机的苗头都察觉不出,以至于丧了命。这个故事虽然夸张,但也说明了时刻保持安全警惕的重要性。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所以千万不能将生命视为儿戏,在安全问题上马虎、懈怠,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43岁的环卫工人邓菊英已在成都人南立交桥打扫了一个多小时。立交桥上的车一到早上7点就多了,邓菊英总是早上5点就上桥。桥上的车少打扫方便一些,但那时的车开得也是最猛的,打扫时心头是虚的。路上一颗小小的鹅卵石也是安全隐患。邓菊英的一个同事在桥上工作时,就曾被货车开过溅起的鹅卵石打伤,缝了5针。

与环卫工人的小心翼翼相比,一些司机违规起来却“大摇大摆”。2012年1月11日下午,福建省泉州市区干道上,一辆货车接连肇事,先是撞倒电动车,继续飞奔后,又刮到一辆摩托车并失控越过绿化带,与迎面开来的汽车相撞,事故现场长达百余米,造成电动车司机受伤。随后,肇事司机张某被交警控制,自称造成事故的原因是自己“太困了,前天晚上都没睡觉”,并称他在撞上电动车之后,慌慌张张错把油门当成刹车,车子才继续疾驰冲过绿化带撞上货车。

虽然邓菊英的同事已经十分小心却还被货车激起的鹅卵石砸伤,虽然张某疲劳驾驶有其客观原因,但是他在一起事故之后错把油门当刹车,就造成了连串汽车相撞的交通事故。安全时刻需要警惕起来:无论是从事服务行业还是生产行业,处于一线的员工都应该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工作之余进行良好的休息,拒绝带着疲劳到生产一线。

一时超速,终身的痛苦,安全第一不能仅靠嘴里讲一讲就算了,一定要将这种意识深深地刻在骨子里,把安全责任落到实处。

首先要明白,马虎、麻痹大意是危险的源点,特别是对从事危险系数较高的职业的人来说,一定要提高安全警惕,任何时候都要有安全意识。

当今全美国大的戏剧院不少出自密斯·凡·德罗之手。他在设计每个剧院时,都要精确测算每个座位与音响、舞台之间的距离以及因为距离差异而导致不同的听觉、视觉感受,计算出哪些座位可以获得欣赏歌剧的最佳音响效果,哪些座位最适合欣赏交响乐,不同位置的座位需要做哪些调整方可达到欣赏芭蕾舞的最佳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他在设计剧院时要一个座位一个座位地去亲自测试和敲打,根据每个座位的位置测定其合适的摆放方向、大小、倾斜度、螺丝钉的位置,等等。

他这样细致周到地考虑的结果,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和密斯·凡·德罗一样,美国著名的建筑大师莱特在做每一件事时,也都将细微之处做到完美。

在莱特的许多作品中,最杰出的也许要算坐落于日本东京的帝国饭店。这座建筑物使他名列当代世界一流建筑师之林。1916年,日本小仓公爵率领一批随员代表日本政府前往美国,礼聘莱特建一座不畏地震的建筑。莱特随团赴日,将各种问题实地考察了一番,发现日本的地震是继剧震而来的波状运动,于是断定许多建筑物之所以倒塌,实际上是因为地基过深、地基过厚。过深、过厚的地基会随着地壳移动,建筑物势必坍塌下来。

他决定将地基筑得很浅,使之浮在泥海上面,从而使地震无从肆虐。

莱特决定尽量利用那层深仅八尺的土壤。他所设计的地基系由许多水泥柱组成,柱子穿透土壤栖息在泥海上面。可是这种地基究竟能不能支持偌大一座建筑物呢?莱特费了一整年工夫在地面遍击洞孔从事实验。他将长度八尺、直径八寸的竹竿插进土里,随即很快抽出来以防地下水冒出,然后注入水泥,他在这种水泥柱上压以铸铁,测验它能负担的重量。根据帝国饭店的预计总重量,他算出了地基所需的水泥柱数。在各种数据准确的情况下,大厦动工了。筑墙所用的砖也经过他特别设计,厚度较常加倍。1920年,帝国饭店正式完工,莱特返美。

三年之后,一次举世震骇的大地震突袭东京与横滨。当时莱特正在洛杉矶建造一批水泥住宅,闻讯坐卧不宁,等待着关于帝国饭店的消息。

一连数日毫无消息,到了某天凌晨三时,莱特的寓所里电话铃声狂鸣。“喂!你是莱特吗?”听筒内传来一阵令人沮丧的声音,“我是洛杉矶检验报的记者,我们接到消息说帝国饭店已被地震毁了。”

数秒钟后,莱特坚定地回答道:“你若把这消息发出去,包你要声明更正。”

十天之后,小仓公爵拍来了一封电报:“帝国饭店安然无恙,从此成为阁下的天才纪念品。”帝国饭店在整个灾区中竟是唯一未受损害的房屋,成了万千灾民的避难所。

小仓公爵的贺电顷刻间传遍全球,莱特成了妇孺皆知的名流。

莱特是一个安全意识非常强烈的人,他将安全意识落实到工作中,为无数人的安全的提供了保障,也为他带来了荣耀。可见,提高安全警惕实际上是对生命的负责,对待安全,就是要抛弃思想中注意一丝一毫麻痹大意的念头,因为事故有可能会在几秒钟内发生,安全与事故之间,也许只有1%的差距。

让我们重视安全,时时刻刻都要有安全意识,不麻痹懈怠,在工作中遵守规章制度,具体操作中提高安全警惕。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我们的亲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