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自动自发
36541200000006

第6章 结果第一,搞定问题才是硬道理

快餐式工作=0

活在快餐式文化充斥的年代,因为工作的忙碌,往往欠缺主动修补任务,反省自己的意识。结果是轻则自己不得不手忙脚乱地改错,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则返工检讨,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失。

一天,会计小关结完账后,才发现应收账款的总账和明细账相差20元,到底哪里出错了?小关从月初的第一张记账凭证开始查找,可是每张凭证都没错,难道是记账时记错了?于是他又把明细账与凭证对了一遍,也没错!还有什么地方会出错呢?唉!会不会是凭证汇总时出了问题呢?于是小关又一笔一笔地核对,最后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汇总时她把科目汇总错了。为了这20元,小关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而且晚上加班到了很晚,终于把错误找出来了,账要改,报表也要改。

如果当初认真一点、仔细一点,自己就不用浪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后,小关抱定一个念头,不做则不做,做就把事情做对。

由此可见,忙着改错,改错中又很容易忙中出新的错误,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这些错误往往不仅让自己忙,还会放大到让很多人跟着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资损失。如果把错误扼杀在各种疏忽大意的意识中,那么我们会相对节约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多少金钱,真正仔细算一算,数字惊人呢!

承认没有成效的忙碌是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承认无效忙碌就等于承认低效率,就会导致企业员工不再积极进取,而是得过且过。这样企业没有任何效益可言,只能造成企业资源的无限消耗。

市场只认效率,企业只认结果。企业只能创造效益,员工只能拿出成绩。消费者是绝对不会去购买因为企业员工千辛万苦制造出来而质量却不好的产品的。

著名的三正半山酒店的酒店管理行动纲领里面有这样几条:

1.我们追求出正果。出正果就是我们的工作要富有成效,做任何事都要追求一个好的结果。我们反对只说不做,同时我们也反对做而无效。只有持之以恒地付出,不折不扣地努力,才能得到理想的回报。

2.企业对员工价值认可的程度,取决于员工为企业创造业绩的多寡。

3.我们坚持以绩效的获取和提升作为管理的出发点,以绩效水平作为考核管理工作有效性的依据。

4.工作价值和市场价值决定着员工的分配基准,绩效水平决定着员工的实际获得。

忙要为效率忙,而不是在忙中出错。平时,在“忙”得心力交瘁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过这种“忙”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呢?

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用脑子使巧劲解决问题,而不盲目地拼体力交差。对于自己当天做过的事,晚上都在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回忆一遍,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进行修补与改进。这就在避免工作中出现无效忙碌的状况。

解决问题是工作的职责

“结果决定一切”,这也许会使许多人的努力看上去白费了,但历史就是按照这种法则在运转的,所谓“成者王、败者寇”,所以结果是对一个人能力的最佳评价。

解决问题是自己的职责,把问题留给老板就意味着工作不力。我们要把问题看作是自己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努力地借助问题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掘出自己的潜能。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把问题留给了老板,也错失了从问题中成长的机会。

自动自发型员工总能随时准备把握机会,展现超乎他人要求的工作表现。他们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和责任,并永远保持一种自动自发的工作态度,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正是那些脱颖而出的员工和凡事得过且过的员工最根本的区别。

迪斯尼曾经改编过一首传统的歌谣《高飞问丽莎》,里面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高飞问丽莎,怎么处理一个漏水的桶。丽莎答道:“那就补起来吧!亲爱的高飞。”高飞听了,立即又问:“我用什么来补呢?亲爱的丽莎。我用什么来补呢?”

丽莎对高飞不动脑子的提问,感觉有点不快,但还是耐心地说:“用稻草吧!亲爱的高飞。用稻草吧!”

可是,高飞仍然说,稻草太长。丽莎只好不断地给予高飞指示,而高飞却依然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直到最后,丽莎告诉高飞,去提一点水来,好弄湿一块石头,磨快一把刀,去割断那些太长的稻草。

可高飞还在问:“我用什么来提水呢?亲爱的丽莎。”

丽莎建议高飞用水桶提水,高飞却说:“可我的水桶破了一个洞,亲爱的丽莎,亲爱的丽莎,我的水桶破了一个洞,一个洞。”

高飞的问题又回到了原先的起点。

丽莎正是现实社会的老板,而歌谣中的高飞,正如同那些“按钮员工”们一样,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对自己要做的各种工作都不会去认真思考,更不会做出任何决定。他们实行“逢事必问”,事无大小都要向上司请示该如何做。他们不敢做,只会逃避问题,这实际上是把问题推给了上司。

事实上,工作的实质是解决问题,员工的基本责任是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题。认清这个现实,我们就不再对问题抱害怕、回避的态度,不会再像故事里的高飞那样,很小的一点问题都指望别人帮他解决好。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考虑,如果你是老板,你也不会喜欢听到员工一天到晚不停的请示,希望你帮助他解决问题吧。既然这样,那么当你遇到问题时,就勇敢地去解决吧。因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仅是你的职责,更是你展示自己才干的最好时机。如果你能够出色地解决问题,那你离晋升就不远了。

解决问题、留下结果,是员工的责任。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问题,如果只是把问题推给同事、带给老板,最后受害的肯定是自己。因为老板最关心的是结果,没有任何事情比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更能表现出员工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一个经常为老板解决问题的人,当然能得到老板的青睐。首先,他没有让问题延误,酿成大患;其次,他让老板非常省心省力,老板因此可以把精力集中到更重大的问题上。有了这样的员工,老板就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工作中遇到林林总总的问题时,不要逃避,也不要犹豫不决,更不要依赖他人,而要敢于面对和迎接,敢于做出自己的判断。对于自己能够判断,而又是本职范围内的事情,要大胆地拿主意,让问题在自己这里解决。解决了问题,你才能迎向新的契机。而当周围的人们都喜欢找你解决问题时,你无形中就建立起了善于解决问题的好名声,就取得了胜人一筹的竞争优势,老板必然就会知道你是个良才。这样,你才能受到老板的青睐和提拔。

从早到晚,问题总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相依为伴”。自动自发者以结果为导向,他们不仅能宣言“这事我来办”,更能完成任务,将结果交给老板。对于任何一个员工来说,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在老板看来,他就是人物,这样的人何愁没有职场未来。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进喜、王铁人,在为石油而战的斗争中,发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言壮语。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大庆人既藐视困难又重视困难的科学态度。

王铁人这句话,虽然是短短的几个字,却很好地说明了“人的因素第一”这个真理。人,是世间一切事物中最可宝贵的。人,只要有了敢于向困难战斗的革命精神,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不可攀的高峰,就没有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

由于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进行的每一项工作,可能都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工作中一切条件都是现成的,都是什么困难也没有了。干工作,要求一切条件都齐备,要求从头至尾都顺顺当当,那是不切实际的。工作,就是斗争;工作,就要战胜困难。在客观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是坐等条件的好转,还是自己动手去创造条件?在遇到了困难的时候,是知难而进,还是畏缩不前?我们只有用王铁人的回答,“只能干,不能等;坚决打上去,不能在困难面前退下来”来实践,才能成为能为领导排忧解难的自动自发型员工。

1960年3月,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日夜兼程赶奔大庆。到萨尔图以后,王进喜下了火车,一不问吃,二不问住,找到调度室首先问:“我们的钻机到了没有?我们的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最高纪录是多少?”得知井位在马家窑附近,他立即带队步行两个小时来到井场。第二天来到火车站,本队钻机没到,就帮助别的队卸车,一连卸了7天,被评为“干劲第一”的有名的义务装卸队。

1960年4月2日,从玉门发出的钻机运抵萨尔图。可当时吊车、汽车,拖拉机非常少,一半会儿轮不到他们用,60多吨重的钻机设备无法卸车、搬运和安装。面对重重困难,王进喜对大家说:“遇见困难怎么办?这就像打仗一样,不能退下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只能上,不能等;只准干,不准拖!”他带领全队把钻机化整为零,采用“人拉肩扛”的办法把钻机和设备从火车上卸下来,运到马家窑附近的萨55井,安装起来。连续苦干三天三夜,王进喜没离开车站和井场。行李放在老乡家,一次都没去睡过。房东赵大娘看见王进喜这样拼命地干,对工人们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铁人”的称号自此叫开了。

第一口井完钻后,王进喜指挥放架时,被滚堆的钻杆砸伤了脚,当时昏了过去。醒来时一看几个工人围着他抢救,井架还没放下来,就说:“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说完站起来继续指挥放架子、搬家。领导知道后,把他送进医院,他又从医院跑出来,回到第二口(2589井)井场拄着双拐指挥打井。钻到约700米时,突然发生井喷,井场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经过研究采取用加水泥的办法,提高泥浆比重压井喷。水泥加进泥浆池就沉底,又没有搅拌器,王进喜就扔掉拐杖,奋不顾身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经全队工人奋战,终于压住了井喷,保住了钻机和油井。

王铁人在大庆开发建设历史上,乃至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困难面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理念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南。

对于同样的公司、同样的工作内容的员工来说,为什么有人一路擢升、扶摇直上?有人却每况愈下,生活越发窘迫呢?虽然每个人成功的因素各不相同,但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面对工作,他们总是抱着不怕苦不怕累的态度,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用工作中的苦难磨炼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才能。

为什么有些人在接受一项任务、进行一项工作时,看到条件差一些,困难多一些,就畏畏缩缩,不敢昂首阔步地前进呢?这和他们没有学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有关。办成一件事情的条件有两种,一种是客观条件,一种是主观条件。主观条件好,就能利用一切客观可能性,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促使事物向有利于企业的方向转化。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人们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不同,工作的实际效果也大不相同。甚至有些客观条件较好的企业,工作并不出色,而一些客观条件较差的企业,却相反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之所以有这个区别,那些客观条件较差的企业和员工充分发挥了人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精神力量就变成了无穷无尽的物质力量。

路要人去走,潜力要人去挖,窍门要人去找,办法要人去想,高峰要人去攀,时间要人去争。一切需要而又可能办到的事,无不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可能性才会变成现实性;一切需要办的而条件还不完全具备的,也无不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地创造条件,促使它实现。

对工作要负责到底

勇于承担责任有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坚定,二是耐性。具有这两种品质的员工在彻底地完成任务之前,不会因为任何原因改变自己执行的方向,意志坚决;同时,行动处处显得谨慎,并能显示忠诚可靠、富有勇气的个性,这样的人才是许多公司所推崇的。没有这些品质,无论才识如何渊博,也无法得到老板的认同。

在美国一所学校演讲时,麦金莱总统对他的学生们说:“比其他事情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尽职尽责地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可能完美;与其他有能力做这件事的人相比,如果你能做得更好,那么,你就永远不会失业。”

事情的确如此。各行各业都需要全心全意、自动自发,将工作负责到底的员工。因为只有在强烈的责任心的激励下,才能不断创造佳绩。

美国著名演说家格里·富斯特的秘书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格里·富斯特和他的材料及时到达顾客那里。对此,不同的秘书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一个秘书是这样做的:利用快递公司将东西送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正确的信息,包括客户地址、送达日期、联系人、材料的数量和类型,他还亲自包装了盒子以保护材料,并及早提交给快递,为意外情况留下了时间。

另外一个秘书却不止这样做。她利用快递公司将东西送出去。并给接收人打了电话,确认是否已收到快递。在通话中,她得到一个重要信息:听众有可能会比原来预计的多400人,且接收人已经将多余的准备好了。但因为接收人不知道具体的数目,于是她保险起见寄了600份。同时,在通话中,接收人问到一个重要问题,“是否需要在演讲开始前让听众手上有资料”。她告诉接收人,通常会发,但如果有变动,会及时通知。

毫无疑问,后一个秘书是让格里放心的秘书。因为她不但做了,而且做好了。而前一个秘书却没有负责到底,直到有确定的结果。

在工作中,很多人会说、会做,但是往往停留在了“说过了”、“做过了”的层面,对于是否到位,是否直指结果,却没有更多的考量,这显然不是真正的负责。

你说了,别人也可能没有理解、没有重视、没有行动;你做了,但可能没有效果、没有达到要求。如果真是这样,那你的说与不说,做与不做,就从根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老板任用你就是需要你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假如问题都被别人解决掉了,你只需要做现成的、容易的事——这样的工作恐怕很难找到。因此,当领导将事情交给你时,你就要为这件事情负责,争取将事情搞定,让领导绝对放心。

申香芝是陕西建工集团五公司油漆作业队队长。从1999年起,她带领100多名下岗、转岗女工从零做起,走上了自立自强之路。

申香芝当油漆班班长时,企业效益普遍不好,相互之间拖欠严重。一次,油漆班拖欠一个商店的油漆款700元,商店催要,申香芝就找单位领导。

领导有点开玩笑地说:“别老跟自己人要钱,有本事去把别人欠我们的要回来。”

谁也没料到,申香芝真去了。“前后十几天,我就跟上班一样到那家企业要账,最后要回来7000多元,用这个钱还上了商店的油漆钱。”

因为申香芝的这种认真劲和办事能力,她被专门抽调出来去要债。在不长时间里,她先后为企业要回了都快拖欠成死账的几万元欠款。

1999年,陕西建工集团五公司实行管理与劳务两层分离,成立了劳务分公司管理生产工人,其中把120多名下岗和转岗的油漆女工组成油漆作业队。这些人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家庭事务繁重,让谁来当队长成了一个难题。最后公司想到了申香芝。万事开头难。因为大多数女工都不会油漆,要手把手地教。作业队从公司承建的工程中接手的第一个工程是庆安工地。

油漆这个行当经常对施工有特殊的要求,像饭店、机关等,一般都不可能专门停止营业和工作来搞油漆和墙面处理,这就对她们的工程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西安钟楼饭店贴换墙壁纸的工程中,申香芝根据饭店客房正常经营的特点和规律,和大家想办法尽量避开每天客人出入的高峰期,集中人力,突击施工,仅用了短短的23天时间,就完成了8000多平方米的壁纸更换,受到甲方的高度评价。

申香芝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一名优秀员工的核心素质就是要能够将事情搞定。这也是我们每一名员工在企业中存在的价值。工作的实质就是凭借我们自身的能力、经验、智慧,凭借我们自身的干劲、韧劲、钻劲去克服困难,解决那些妨碍我们实现目标的问题。

作为一名员工,不管面前的任务有多难,不管你手上有的资源是否充足,只要你公司需要你做这件事,你就应该自动自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你的任务圆圆满满地“搞定”。

解决问题,用眼更要用心

人类社会进步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人们之间互相学习与模仿,每个人都能从其他人身上发现新事物、学到新技能。同样,对于员工来说,解决问题并非总是由自己思维中产生,如果能学会观察身边事物,发现某项事物中的新元素,同样可以另辟蹊径,解决问题。

1979年乔布斯参观了施乐公司著名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他在这里见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而这些新的发现点燃了乔布斯创新的火花。乔布斯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那是我一辈子见过的最优秀的作品。虽然当时它还有很多缺陷,但有一粒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它为我以后在苹果公司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员工在工作中一定要有开拓的视野,有一颗发现之心,能从看似平凡的东西中看出创新点。好的创新之人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发现问题关键的能力,因为这是通向问题解决的必经之路。

成功高效的人往往善于从大处着眼,立意于问题的根本,因此,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宜家“法姆尼”靠垫的诞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的诞生是源自于一次失败的产品开发。

曾经有一段时间,宜家不得不收回一种儿童玩具,并下令停止生产这种玩具。这种玩具的眼睛有脱落的危险,对儿童的安全不利。幸运的是,宜家在发生问题之前就发现了这种情况,可是停产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这种玩具由印度一家工厂生产,该工厂有600名雇员,一时间,600名工人无工作可做。因此,宜家先后派了几名设计师到工厂去查看情况,看看有什么解决办法。然而,前面的几个设计师去了之后都没有任何建功,宜家总部陷入了恐慌。而此时,另一个平时不太引起大家注意的设计师安娜主动请缨,并相信肯定会有办法来解决的。

安娜查看了工厂以及所用的材料,她与供应商一起工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一条路线走不下去,再换一条,就这样,安娜真的是穷尽了各种可能,并经过自己连续的几个通宵,终于开发出了一个全新系列的产品,取名法姆尼。两个星期后,她带着法姆尼返回了瑞典,这是一种带有手臂的精美靠垫,产品推出后立即受到宜家人以及顾客的喜爱。“法姆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值得一提的是,顾客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很大,仅靠该生产厂原有的600名雇员都不能完成需求量,后来工厂又招收了许多新的雇员。

一个自动自发的员工不应是一个闭门造车的员工,遇到困难的时候,开动我们的脑筋,或许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待工作不管你要怎样面对它,成功的前提是看清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剩下的就是如何具体实行了。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正确界定。弄清“问题到底是什么”,就等于找准了应该瞄准的“靶子”。否则,要么是劳而无功,要么是南辕北辙。

创新并非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通过开阔的视野、交流得到结果。拥有一颗发现之心,被某样事物激起灵感,而后将其发扬光大,同样是创新的关键。

下面的几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找到“靶子”,掌握界定问题的艺术。

1.发现问题的真正目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界定,也就是要找准“靶子”。找不准“靶子”,就会无的放矢。“靶子”找准了,“靶心”突出了,解决问题就有了基本的保证。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我们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并没有检查自己最初的出发点是否需要修正,而是一味地向前走,这样,我们很可能会偏离自己的目标。

2.提升需要界定问题的层次。对问题根本的界定往往很难,但也有诀窍:尝试改变界定问题的层次。层次提高了,就会适当扩大问题解决的范围。从大处着眼,立意于问题的根本,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3.从问题反面入手。从正反两方面入后,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有助于打开思路,找到创新的关键点。

破围新生:不断学习打破心智枷锁

去过西双版纳的人,记忆深刻的不是充满异域风情的西双版纳风景,不是这个号称彩云之南的诱人魅力,也不是载歌载舞热情大方的白族姑娘,而是关于那里人们驯养大象的方式。

在大象休息的时候,驯象人只是用一根绳子简简单单地随便系在木桩上,或者马马虎虎地拴在一棵小树上。只要大象稍稍一用力,立刻就能够挣脱而逃跑。

但为什么大象没有挣脱逃跑?这是因为大象从小就被领回家进行驯养,因此从小它们就被用绳子拴在木桩上,那时候它们的力气不足以将绳子弄断,所以它们便一直认为这些绳子是无法挣脱的,甚至在它们已经到了身强力壮的成年时候,幼小时候的记忆还深深地影响它们,所以它们也就不做挣脱的努力了。

原来,它们不是没有力气挣脱这些绳子,它们挣不脱的,是它们心灵深处那道根深蒂固的无形绳索。

生活中处处有墙有门,处处有锁,为了安全而设的有形之锁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心里那把无形锁,它能锁住人的智慧,扼杀人的学习力,形成心灵的桎梏。

“心智模式”是影响我们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图像等。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壳牌石油在世界七大石油公司中排末座;到80年代末,它已经成了最强的一家。壳牌石油公司之所以能成功地度过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危机的巨大冲击,主要归功于学习如何浮现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并加以改善。

一个企业要想复活自己的“心志”,就应当去除枷锁,不断学习,立志做企业界的最强者。员工也是如此,不断学习,才能更快、更好地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不断学习已经不是少数人选择,而是一种现实状态。破围新生的自我变革同样也是竞争力。敢于求变、敢于打破常规、更换轨道,就是一种强大的学习力和成长力。

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讲,即使是花了30年时间辛苦打造出的老公司,如果不加改造、不思进取,也可能在两年之内化为乌有。

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学习就意味着死亡。学习力让人的眼界、知识、能力不断提升——我们或许无法决定或选择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力来保证自身的竞争力。这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改变习惯。所谓习惯性行为,往往不是人的有意识而是人的潜意识或近于潜意识。习惯性违章就是长期在不良的心智模式支配下,发展成为潜意识的行为。克服违章,首先要改变习惯,不断检视反思。

2.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人们总是透过自己的心智模式来解释世界。人们眼睛往往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到的东西,符合自己“口味”的东西,而对不符合“口味”的东西却视而不见或排斥,从而本能地强化了自己原有的心智模式。所以,我们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3.不断完善。由于现代社会高度复杂的分工,个体不可能完整地观察事物,只能是盯着自己身边熟悉的“片断”;现代社会极快速的变化,造成了人的心智模式往往较大地滞后于事物的发展;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身份、工作的不同,文化背景、教育,等等。造成了个体的心智模式不可能完善性,因而,不断地改善人的心智模式是人生中根本性的任务之一。

成功就是持续不断地努力

持续就是力量。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持续不断、不厌其烦地努力。这种话说起来简单,但是比别人更真诚努力的人,的确总是可以成功。即使是最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一点一滴,微不足道的事情累积起来的。长远的成功没有快捷方式,心中时刻要有这样的信念:只要你不放弃,就不算失败。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乐羊子,他想学习一门手艺,于是就出门离家,拜师学艺。但是,他学艺的地方离自己的家很远很远,他经常会想家,总想回家看看。

乐羊子的妻子非常勤劳,而且很明事理。有一天,她正在家中织布,眼看着就要织成一匹了。这时候,她见乐羊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妻子觉得非常奇怪,心想:他刚走没几天,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拜师学艺这么快就可以学成归来吗?于是,他就问乐羊子说:“你怎么这么快就学完了?”乐羊子回答说:“我还没有学完呢,只是在外面离家太远,我很想家,所以就回来看看。”妻子听了他的回答后,非常生气和难过,觉得自己的丈夫学艺不专心,不能善始善终。

他的妻子于是拿起一把剪子就把自己好不容易就快织成的布匹一下剪成了两段,然后抬起头语重心长地对乐羊子说:“这匹布是我辛辛苦苦,一点一点织了好几天才织出来的,现在我把它剪成了两段,就是说我以前的时间和辛苦全都白费了。我这样做就是想让你明白拜师学艺和纺线织布的道理是一样的,中途停止就是半途而废。”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离开家继续求学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如果做事半途而废,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去做,因为一旦半途放弃了,前面的努力也就付之一炬。

锲而不舍必定成功。相信自己,给自己规划一个超出现有能力水平的更高目标,并为在未来某一时刻实现目标而倾尽全力。这样成功或成绩就会如期而至,自己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

成功也是如此。成功的秘诀有千千万万,有人依赖背景,有人凭靠天赋,有人借助机遇……而他却凭着一种“熬”的韧性,20年来潜心做了一件事,最终以一本小说在一夜之间蹿红网络,红透大江南北,取得巨大的成功。

他叫石悦,刚开始是某海关的一名小公务员,出名后被借调到北京海关总署下属杂志《金钥匙》任编辑。帮助他迅速成名的正是那本由他撰写、被千万人追捧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

成名以前,石悦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平凡的家庭,平凡的长相,平凡的学习成绩,无任何特长,唯一有点与众不同的东西,就是他对历史的痴迷。小时候,当别的男孩子整天拿着变形金刚、仿真手枪玩得欢快时,他却对历史故事书籍情有独钟,一套《上下五千年历史丛书》是他童年、少年时形影不离的“好伙伴”。进入大学,许多同学忙着谈恋爱、沉溺于各种网络游戏中,石悦仍然将自己的课余时间全都交给了史书。只要一有空,他就一头扎进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一本又一本厚厚的史书。

成为公务员后,他从来不会像办公室的其他同事那样,一张报纸一杯茶地消磨着漫长的时光,他依旧躲进史书中与各朝各代的历史人物交友为伴。下班后,他基本上没有什么休闲活动与社交应酬,而是常常将自己关在狭窄的房间里,独自沉浸在那些刀光剑影、富贵浮云的历史往事中,或者奋笔疾书地记录着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直到有一天,一本名叫《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在天涯论坛、新浪网站风起云涌,掀起一阵阵热潮,深受广大网民读者热烈追捧,每月的阅读点击率超过百万。当许多出版商赶到石悦的单位争相要和他签订出版合约时,大家才知道,这个平时毫不起眼、有点木讷内向的小伙子就是目前网络中大名鼎鼎的当红作者“当年明月”,这使得与他朝夕相处的同事们大跌眼镜。

后来,有媒体记者向石悦讨教成功经验,他调侃地说道:“比我有才华的人,没有我努力;比我努力的人,没有我有才华;既比我有才华,又比我努力的人,没有我能熬!”

这话回答得十分精彩,石悦的成功确实是熬出来的,正因为他20年如一日地耐得住寂寞,迷恋于历史,才会换来今天的辉煌成就。做学问如此,在职场上打拼同样如此。

做事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但是这样不仅仅完不成工作,它还有可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挫折感,甚至可能使人养成虎头蛇尾的工作习惯,而这将是个人最大的损失。它会吞噬你自动自发的进取之心,它会使你与成功失之交臂。

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有走投无路的时候,但请不要气馁,无论多么遥远的梦想,只要内心强烈地祈求,并自动自发地做事,锲而不舍,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

提升地头力:突破工作障碍

地头力,是山东农村很流行的一个口头语,指嫩芽拱开土地露出尖尖角的力量。将这个意思延伸出去,就是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遇到问题就解决的能力。

京瓷公司的创始人稻盛和夫先生这么解释地头力,“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一个组织,一个整体的文化,一个整体的场,员工一旦进入这个场,就要尽最大努力释放自己的创造力”。

李思林大学毕业之后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业务代表。这是一项很让人头痛的工作,因为很多人都对保险业务员敬而远之,所以,李思林的工作开展起来很困难。

办公室的其他业务员整天对自己的这份工作抱怨不停,唯有李思林和他们不一样。尽管李思林对现状也不是很满意,薪水不高,地位不高,但是李思林仍然感恩自己的工作,因为他知道,与其说是放弃工作,不如说是在放弃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人强迫你放弃自己,除非你主动为之。因为李思林相信,努力是没有错误的,努力会让平凡单调的生活富有乐趣。

于是,李思林决定竭尽全力做一次,如果自己仍然无法取得业绩,再说放弃。于是,他主动寻找客户源。他熟记公司的各项业务情况,以及同类公司的业务,对比自己公司和其他同类公司的不同,让客户自己选择。虽然一些人很希望多了解一些保险方面的常识,但是他们对保险业务员的反感使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很欠缺。李思林知道这些情况之后,主动在社区里办起“保险小常识”讲座,免费讲解。

人们对保险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李思林有了好印象。这时,李思林再向这些人推销保险业务,大家没有反感,而是乐于接受。李思林的工作业绩突飞猛进,当然薪水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成功,需要一点地头力:用尽自己的力量解决受众的问题。不竭尽全力地解决问题,就会面临着前怕狼后怕虎的局面,最后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让自己丧失了继续千金前进的勇气。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全力以赴地解决我们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不到最后不放弃。

由于时代的变化,知识力已不再是智能能力中最具重要性的能力,而曾经不被人们重视的地头力,却厚积薄发,成为现代企业选用人才的基准之一。其原因在于,拥有地头力的优秀人才潜能很高,无论投入哪个领域,都能迅速学会该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且也能预期这个人之后会有优秀的表现。此外,地头力基本上也不会有陈腐过时的问题,它是一种历久不衰的能力。

1.敢想:凡事想方法解决

成功的人总是相信凡事都有办法解决,而且他们相信,解决事情都有更好的方法,所以,他们总是在不断寻找出路的旅途中。

2.敢做:只要能够想到,就能够做到

在各行各业中,不管是创新者还是追求其他方面成功的人,想到就一定能做到。所以,很多人常会遇到这种看似不可能的事,用思想演绎种种奇迹。

3.敢坚持:对认定的事情坚持到底不放弃

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正因为如此,成功的人面对压力和挑战,总是能够保持自己的雄心和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