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所不知道的怪诞心理学
36536700000013

第13章 拿破仑的护身符——你所不知道的成功心理

拿破仑·希尔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佩戴着隐形护身符,护身符的一面刻着PMA(积极的心态),一面刻着NMA(消极的心态)。PMA可以创造成功、快乐,使人到达辉煌的人生顶峰;而NMA使人终生陷在悲观沮丧的谷底,即使爬到巅峰,也会被它拖下来。

所以,成功的路程是需要我们自己走出来的,不仅仅是心态,还有我们对自己人格修养、精神思维等的打造,也是成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走向成功,更多地是需要一种内心的强大力量和支撑,读懂这样的心理学,将给人莫大的振奋和鼓舞。

感兴趣才能出结果:有心理倾向才有积极性

有一位哲人这样说:快乐的秘诀,就是时时刻刻做自己喜欢的事。什么样的工作才能让我们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出令人羡慕的财富呢?那就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现在做的工作使你不开心,那就要考虑这项工作是否适合自己。不妨问一下自己下面几个问题:是不是感觉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很长,度日如年,总在看表?工作的时候不想和同事说话,看到同事工作心里就烦躁?下班以后是不是总有一种悲观的情绪?是否都感到很烦躁?

如果对于上面几个问题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说明现在的工作不适合我们,我们不用在这个让我们如此心烦的工作上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了。

在职场上,我们还有很多选择。找一份自己热爱并擅长的工作,就好比和自己爱的人谈恋爱,我们在他面前才会展现出最精彩的自我,这样的工作才会给我们的事业增添光,而且做自己熟悉、热爱的工作,能把自身的优势全部发挥出来,并积累更多的财富。

小余原本是一名汽车维修工,因为他当初学的是汽车维修专业,但是,他却并不喜欢这份工作,所以,人总是懒懒散散的。后来,他接触到了电脑,没想到刚一接触时就很感兴趣,于是花900元买了台二手电脑回家,自己摸索起来。慢慢地,在别人眼里很无趣的硬件及软件,都让他觉得很有趣。后来,他越专越精,直到现在他开了一家自己的电脑维修店。由于他维修电脑的技术很好,已经在附近小有名气,许多网吧、小公司都找他去做电脑的维护工作,每个月都有很好的效益。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导师,做我们感兴趣的工作、想做的事业,我们才更有可能成功;做我们想成为的人,我们才可能享受到人生的美好。当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请静下心来听一听我们内心的声音,成功必在不远处等着我们的到来。

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我喜欢做什么?我最擅长什么?”一个人如果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设定事业的目标,他的积极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在工作中尝尽了艰辛,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能想尽一切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甚至废寝忘食、如痴如醉。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人类的基本情绪有十一种,即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和自罪感。而由此产生的复合情绪中就有一种是“兴趣——愉快”;而罗素也提出了情绪分类的环状模型。他认为从情绪的愉快度和强度,可将情绪组合为四个类型:“愉快—高等强度”是高兴,“愉快—中等强度”是轻松,“不愉快—中等强度”是厌烦,“不愉快—高等强度”是惊恐。

可见,兴趣是我们职业的最好的老师。就像罗素说过,他的人生目标就是使“我之所爱为我天职”。也就是说,他要把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事作为其终身职业,这的确是个值得效仿的好方法。所以,要确定我们的事业奋斗目标,首先要问问我们自己的兴趣究竟在哪里。

怎样才能选择一份和我们的兴趣对口的工作,从而发挥我们的力量呢?以下一些可以作为我们的职业选择参考:

愿意与人接触——喜欢同人交往,结交朋友,对销售、公共关系、采访、信息传递一类活动感兴趣。相应的职业如推销员、公关人员、记者、咨询人员、教师、导游、服务员等;

喜欢同具体事物打交道——喜欢操作具体事物,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相应的职业诸如制图、地质勘探、建筑设计、机械制造、计算机操作、会计、出纳等;

喜欢从事帮助人的工作——乐于助人,试图改善他人状况,帮助他人排忧解难。相应的职业如福利工作、慈善事业、医生、律师、保险员、护士、警察等;

喜欢干规律性工作——喜欢常规性、重复的、有规则的活动,习惯在预先安排好的程序下工作。相应的职业如图书管理员、文秘、统计、打字、公务员、邮递员、档案管理员等;

喜欢研究人的行为——对人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状态感兴趣,喜欢谈论人的问题。相应的职业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研究和调查分析;

愿做领导和组织工作——喜欢掌管一些事情,希望受人尊敬并获得声望,在活动中时常起骨干作用。相应的职业如政治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行政管理、学校辅导员等;

喜欢抽象的和创造性工作——对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作感兴趣,喜欢独立工作,乐于解决抽象问题,具有探索精神。相应的职业如哲学研究、科技发明、经济分析、文学创作、数理研究等;

喜欢钻研科学技术——对分析的、推理的、测试的活动感兴趣,长于理论分析,喜欢独立工作并解决问题,也喜欢通过试验作出新发现。相应的职业如气象学、生物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等研究和实验;

喜欢具体的工作——希望能很快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愿从事制作有形产品的工作。相应的职业如室内装饰、时装设计、摄影师、雕刻家、画家、美容美发、烹饪、机械维修、手工制作、证券经纪人等;

喜欢表现和变化的工作——对表演、运动、惊险、刺激的事情感兴趣,喜欢经常变动、无规律的但具挑战性的工作。相应的职业如演员、运动员、作曲家、旅行家、探险家、特技人员、海员、职业军人、警察等;

喜欢操作机械——对运用一定技术、操作各种机械去创造产品或完成任务感兴趣,喜欢使用工具,尤其是大型的马力强的先进机械。相应的职业如飞机、火车、轮船、汽车驾驶,机械装卸,建筑施工,石油、煤炭的开采等。

事前为何要三思:成本考虑

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被老师和家长教育说“捡到东西要上交,看到别人有难要帮助,要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我们不否认助人为乐的行为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那些做好事的好心人,理应鼓励,但助人为乐也要做得恰到好处。

做好事是需要考虑成本的。如果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和成本去帮助别人,结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很多时候,当我们只凭着一腔热情和冲动去做一件自认为的好事时,我们很可能忽略了自身条件对于结果的限制与影响。

有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女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老人的事例,他是一个执著的文学爱好者,尽管他写的东西很少发表,却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写作。直到他现在眼睛看不清写字,又不会电脑,只是花钱请人为自己代写。这种执著的精神感动了女孩,很是同情老人的不幸遭遇。

当天,女孩做出了一个决定,去帮助老人打字写作。于是,第二天,女孩逃课赶到千里之外的老人家里,帮老人整理材料。老人很是感激,但还是劝她回学校上课。女孩想想自己的行为确实有些冲动,没有与老师和同学打招呼就径直出来了。后来,女孩还是回到了学校,来回的路费花了200多元,是她半个月的生活费。

女孩的助人为乐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但他花了200多元的车费跑来做好事,她所做的不过是帮老人抄写一些资料,整理文件等。实际上,她所做这些好事的劳务价值是远远达不到这200多元车费。花了半个月的生活费加上耽误上课的时间成本,能为老人创造多少价值呢?做这样的好事,有什么意义?尽管从表面上看,这是做好事,实际上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凡事都有代价的,做好事本身也有代价的。要让我们所做的好事有了意义,就应该以最低成本去造福社会。如果一个大学生要想做一点好事,要是面临给别人辅导功课和打扫卫生之间,选择前者更能造福社会。

做好事,也要讲究资源的配置,能够把资源用到最有价值的地方。其实,很多人都没有必要亲自跑上街头打扫卫生,而是选择捐出一些钱,请清洁工打扫。从比较优势理论角度来看,清洁工做这件事情的效率更加高。

我们提倡做好事,但是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盲目。如果一个知名人士下乡去农村帮助贫穷的农民干农活,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来说,不是划算的。因为名人的时间成本是非常昂贵的,而去帮农民干农活,收益是非常低的,而他们这样做付出经济成本是极高的。所以,名人要想真正帮助贫穷的农民,与其去帮他们干活还不如直接给他们一笔钱。

事实上,人们总以为自己是做了好事,就觉得对这个社会贡献非常大。实际上,他们做着名义上的“好事”却未必真正对社会有益,有时候只是白白浪费了时间与人力,做了一些无用功。

如今,很多人只是人为去制造一些感动。比如带病去做好事,搞得病情恶化,然后领导不仅要表彰他这种精神,同时还拿钱给他治病。还有的人通过做好事而引起外界的注意,从而增加自己的曝光率,提升自身的知名度。这些人考虑的只是自己如何从中“好事”中获得名气,而没有真正考虑过自己的行为对对社会产生多大意义。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喜欢强调助人为乐的精神,却极少考虑行为本身能否增进社会福。我们应该鼓励大家去做好事,但不是鼓励大家重视形式,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这种行为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因此,我们提倡更多人做好事,但是要有正确途径和方式,不仅真正帮助到那些需要要帮助的人,又不至于影响我们的社会价值体现。

具体的杀人故事:细节明确提高可信度

如果人们事先并不知道发生了某件事,一个人只是把这件事情的大概过程讲给人们,而另外一个人则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相信结果一一描述给人们。这时,人们更容易相信地对事情详细描述的那个人所说的话。

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鲜明的细节可以增加可信度。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信息得依赖于它们本身来保证。当然,内部的可信度经常依赖于我们正在讨论的话题是什么:一个可信的数学公式看起来和一部可信的电影评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我们有一些建立内部可信度的基本原则。让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故事进一步解释。

有一对正在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男孩一早就开车来接女孩,他们约好去这个城市的野外兜风,但当车行驶到一条位置偏僻,荒无人烟的小路时,车子突然不走了。他试图用尽所有的力气,推动车子,但只移动了几米远的距离,男孩发现油箱没油了,这时车子正好停好一一棵树旁。

可是女孩怀疑这个男孩是在故意找机会,想和她做爱故意这么做的。后来,她才意识到他们的确是走不了了。男孩决定步行到最近的人家寻求帮助,他让女孩留在原地。可男孩去了很久,还是没有回来,女孩想大概有四五个小时了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于是,女孩从车子里下来,到处张望男孩的身影。就在这时,女孩被一阵来自车顶的擦划声吓着了,有可能是被一个低矮的树枝擦到了。又过了好久,女孩实在等不及了。她决定看看把车顶的树枝移开,等男孩回来,他们就可以马上出发了。

这时,女孩发现那不是一个树枝,而是她男朋友的身体。原来,他被人谋杀了并吊在车上方的树上。当他在风中摇摆的时候,他的脚擦到了车顶。

当人们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总会加上一些自己臆想的细节。它总会被设置在一个特殊的场景,并且随着不同地区的讲述者而发生变化:“它就发生在河道农场路的地方”,“它发生在达川西湖的上游”。一个研究民间传说的专家简·布伦万德先生则认为:“大部分可信性和实效是从他们的地域化细节中获得的。”

一个人的细节知识通常是他的专业知识的体现。如果历史专业的人去讲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则逸闻趣事,将会促使使听故事的人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因为他的专业让人们觉得在这个领域时,他是权威人士,并由此迅速地建立他的可信度。

但对于故事的具体的细节,并不会因为讲述人本身是权威人士就变得可信,细节的可信性完全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的性质。比如通过制造一些清晰具体、带有大量有趣细节的二战期间的逸闻,在任何人讲述的时候都是可信的。因为,鲜明的细节使得这些故事变得更真实,更让人相信。

1986年,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员乔纳森·谢德勒(Jonathan Shedler)和梅尔文·马尼斯(Melvin Manis)举行了一个模拟审讯的实验。志愿者被要求扮演陪审员的角色,并需要阅读一份虚拟的审理记录。陪审员要评估一位母亲--约翰逊太太的健康并决定她能否继续监护她7岁的儿子。

审理记录兼顾正反双方,各有8个理由支持和反对约翰逊太太保留对其子的监护权。所有陪审员都听到一样的理由,唯一不同的是各个理由的细致程度。其中一组实验者得到的支持约翰逊太太的理由都非常详细,但是反对的理由中却没有任何细节。这使得对比苍白无力。

另一组实验者得到的却完全相反。其中一个例子是:一个支持约翰逊太太的理由是“约翰逊太太能够保证她的儿子睡觉前都会刷牙”。详细的理由会加上这样的细节:“他用的是看起来像达斯·维达的星球大战牙刷。”

一个反对约翰逊太太的理由是:“她的儿子手臂上带着一条严重擦伤的伤痕去上学,而约翰逊太太并没有帮他清理伤口或者根本没有注意到,学校的护士不得不帮他清理。”详细的理由就加上了:“那个护士把红药水溅到自己身上,染红了她的护士服。”

陪审员很小心地检查这些详细及不详细的理由以确保它们都有同样的重要性--这些细节被设计得跟判断约翰逊太太的价值毫无关系。要紧的是约翰逊太太没有注意到擦伤的手臂,而护士弄脏了衣服跟事情一点关系也没有。

即使这些细节没有关系,但是它们却产生了一定影响。10个陪审员中有6个听了支持约翰逊太太的详细理由后,认为约翰逊太太适合继续照顾她的儿子;而听了详细的反对约翰逊太太理由的10个陪审员中,认为约翰逊太太适合的只有4个。这些细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陪审员们是基于看起来没关系的细节作出了不同的判决。可见,细节具有一定说服力,提升了的可信度了。当评审员能在脑海里看到达斯·维达牙刷,就更能勾画出那个孩子在浴室里刷牙的画面,而这突出了约翰逊太太是个好妈妈的形象。

我们从上述两个案例中可以得出:鲜明的细节可以增加可信度。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加入真实核心细节的必要性。因此,在生活中,当我们受到了委屈或者不被人相信时,我们可以通过描述某些具体的细节去为自己解释,从而让他人相信我们的无辜与真诚。

汉密尔顿荒地的命名:具体化让人记忆清晰

学做饭人可能都经历过照着一个抽象的菜谱做饭的失败的情景,有些人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做饭的料,看着菜谱做,还是会失败。其实这与是否具体做饭的天赋没有关系,而是菜谱描写过于抽象,比如“直到菜肴达到一个合适的稠度。”我们不仅会问:“合适?怎么才算是合适,为何不直接说搅拌多少分钟!或者配一幅图看看是什么样子!

但是,当我们在做了几次这道菜后,“合适的稠度”这句话可能就开始有意义了,我们对这句话代表的意义有了一个感官印象。具体就是这样帮助我们理解的,它帮助我们在已有的知识和感觉的基础上建立更高更抽象的洞察力。抽象需要一些具体的基础,试图在没有具体基础的情况下教给别人一个抽象的原则,就像试图建一座空中楼阁一样困难。

具体化的创意更容易被人记住,以个别单词为例吧。有关人类记忆的实验表明人们更擅长记忆具体化、形象化的名词(“自行车”或者“鳄梨”),而不是抽象的名词(“正义”或者“人格”)。

大自然保护协会把橡树大平原命名为“汉密尔顿荒地”。名字源自于它的最高峰,也就是当地一个气象台所在地。把这片区域定义为连贯的地形景观,并且给它命名放在地图上,就是为了引起当地组织和政策制定者的注意。

以前,斯威尼说,硅谷组织就想保护离他们家园很近的那些重要区域,但他们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如果你说,‘在硅谷的东边有一块确实很重要的区域’,这并不让人兴奋,因为不明确。但是当你说‘汉密尔顿荒地’时,他们的兴趣就被提起来了。”

帕卡德基金会(Packard Foundation)是由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创立的一个机构,为保护汉密尔顿荒地提供了一大笔捐款。海岸区域的其他环保组织也开始发起保护这片区域的活动。斯威尼说:“我们现在总在会心微笑,因为我们看见别人的文件,他们正在谈论汉密尔顿荒地。我们真想对他们说,‘要知道这是我们发动起来的’。”

住在城里的人们往往会这样命名他们附近的区域:“卡斯特罗”、“苏豪区”、“林肯公园”等等。这些名字定义了一个区域及其特征,邻近区域都有它们自己的个性。大自然保护协会通过它的地形景观创造了相同的影响力。汉密尔顿荒地并不是一块几英亩的土地,它是生态保护的名胜之地。

这不是一个关于土地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抽象”的故事。大自然保护协会避开了抽象的陷阱每年拯救200万英亩土地,通过把地图上抽象的点变为明确的地形景观。大自然保护协会明智地意识到情境会变得更加模糊,解决方案亦会如此,但是他们不能让自己传达的信息更为模糊,因为具体化是黏性创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区别抽象与上体呢?

大多数时候,具体被归结为特定的人做特定的事情。如果你能凭感觉审视某样东西,那么它就是具体的。一个V8引擎是具体的,“高性能”则是抽象的。

具体的语言帮助人们理解新的概念,尤其对初学者来说。抽象是专家才能享有的奢侈。如果你要把一个观念传达给一屋子的人,而你又不确定他们知道些什么,那么用具体的语言讲述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要证明这点,可以从研究亚洲的数学课堂开始说起。我们可以知道,东亚的孩子比美国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要表现出色,这在数学方面尤为明显。在很早以前,美国人的数学技能要落后于亚洲人,这个差距在一年级时很明显,然后在整个小学阶段日渐扩大。

亚洲学校老观念是学校以近乎机器人的效率工作:时间长,且纪律严明。我们总认为东亚学生不是那么“具有创造力”,甚至更愿意认为他们是通过死记硬背和机械的学习方法来超过美国学生的。结果证明,事实几乎是相反的。

1993年,一批研究人员研究了10所日本的学校、10所中国台湾的学校和20所美国的学校。在每个学校,他们挑选了两位不同类型的数学老师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了每个老师的4节课。研究人员发现所有这些老师都频繁使用生硬的记忆法。

例如,思考一下这个由日本的老师提出的问题:“你有100日元,但是你花了70日元买了一个笔记本。你还有多少钱?”或者这个由中国台湾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开始有三个孩子在玩皮球,后来又来了两个,然后又有一个加入了他们。现在有多少孩子在玩球?”她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上吸引人的图像,而且写下“3+2+1”的等式。

你看,这些老师通过强调具体化和熟悉的东西,购买学习用品和玩皮球来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他们充分利用了具体的思维模解决了一个抽象的问题。

研究者们把这类提问叫做情景计算,它与“死记硬背法”几乎完全相反。与我们的旧观念不同的是,它在亚洲出现的频率是在美国的两倍(61%对31%)。

用具体作为抽象的基础,这种做法不仅对数学教学有好处,也是理解的一个基本原则。初学者渴望具体,比如,我们在读一篇学术论文或者技术性文章时,对那些奇特的抽象语言感到困惑,特别希望有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进行解释。

天生有黏性的创意充满了具体化的词汇和画面,所以,具体化的创意更容易被人记住。

天才可后天养成:苦练10000个小时

天才是指拥有一定的天赋,天赋包括: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资质的人(如体质、嗓音等)。一般认为,智商80~120之间叫做正常,其中110~120属于较聪明,达到130叫做超常,超过160叫天才。所以,天才也就是具有卓越想象力,创造力和突出的聪明才智的人。

其实,几乎每个时代的心理学家都在不断探索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是不是真有先天的才能?天才是不是天生?

有一部分心理学家研究,有一部分1月出生的人,最后都成了职业联赛球手——他们拥有这方面的天赋。但是,这个研究也说明了,并不是每一个在1月生的人都会成为职业联赛球手,这或许和后天的环境有关,却无法证明先天的天赋是否尤其作用。所以,心理学家也提出了,一个人的成就是天赋与后天储备结合后的产物。然而,当心理学家越是深究这个问题去考察天才们的人生经历时,才越是发现,在成就成功的过程中,天赋的作用越来越小,而后天储备的作用却越来越明显。这个结果正如心理学家迈克尔·豪(Michael Howe)在他的著作《解读天才》(Genius Explained)里面提到过的一样:

在成长为作曲家之前,早期莫扎特并不让人觉得超凡脱俗。他早期的作品都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完成,在父亲的指导下取得进步。莫扎特小时候的许多作品,例如钢琴和管弦第七协奏曲,几乎都是在其他作曲家帮助下完成的。当然这些协奏曲只是莫扎特音乐生涯的起点,直到21岁之前,莫扎特才创作了被世人公认为杰作(莫扎特第9、17号钢琴协奏曲)的作品:从这时开始,莫扎特开始了十来年的协奏曲作曲家生涯。

从莫扎特的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天才固然有天赋异禀的成分,但是,更多的,还是要仰赖他的后天环境——在别人帮助下自身的刻苦钻研。

早在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K.Anders Ericsson)和他的两个同事在柏林的顶级音乐学院做了这样一个试验。

他们把学习小提琴的学生分为了三组。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只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三组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他们将来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

在分组完毕后,所有的组员都被问到了同一个问题——从拿起小提琴开始,你练习过多少个小时?

最后得出的统计答案为:几乎每个学生都是从5岁的时候开始练习小提琴。在这期间,差不多人都是每周大约2~3个小时。但是到8岁左右,差别开始显现出来。一个班级最为出色的学生练习的时间开始多于其他学生:9岁的时候每周6小时,12岁的时候每周8小时,14岁的时候每周16小时,这样一步一步增加练习时间,一直到20岁的时候,他们还在不断练习——他们的练习具有明确的目的和个人的思想,从而表演得更为出色——这样的练习每周超过30个小时。按照这样的练习时间,其实到这些第一组中的小提琴卓越者20岁的时候,他们差不多已经练习演奏了几乎10000个小时。与之相比较,那些水平低一些的第二组优秀者的练习时间则是8000个小时,而第三组普通者的时间则为4000个小时。

实验者之后又将专业钢琴演奏家和业余钢琴演奏家进行了对比,竟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与那些业余钢琴演奏者比起来,专业钢琴家在20岁左右的时候,联系时间就已经达到了10000个小时。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定程度的紧张练习对那些能够肩负重要使命的卓越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需要一遍一遍研习专业技能。事实上,研究者们都认为,卓有成效的练习时间必须达到10000个小时,这显然是很不可思议的事,但是它却是一个事实。

但是,无论是从事怎样的职业或者将来的成就,这10000个小时的练习量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否则,在没有很好的家庭氛围的环境下,多数人是无法静下心来钻研某个领域。因为,我们很有可能没有办法得到父母的支持,这将成为我们的一道障碍;同时,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我们就可能要分出一部分时间打工赚钱,这也就瓜分了我们练习所需的10000个小时。而且,这10000个小时如果不是从很小并且坚持不断地努力,也是不可能达成的。想想看,因为人们会管一个快到90岁才小有成就的人叫天才吗?

不做“月月轻松”:制订科学的理财计划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自己就是攒不到钱呢?自己好像有多少就会不自觉地花多少。其实,只要我们懂得一些平时被忽略的理财小技巧,我们一定会在理财上跨出很大的一步。当理财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月光族”的称呼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的。

张路和李玲是同一届毕业的学友,张路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月薪8000元。李玲只是一个出版社的普通编辑,月薪3500元。但是一年下来,她们同学聚会,一谈却让她们大吃一惊。张路虽然月薪8000元,但一年下来才存了一万。而李玲虽然月薪没有张路多,但是她却存了差不多三万块钱。原来张路虽然挣得多,每个月打车、美容、衣服、高档化妆品……花费差不多有6000元。而李玲除了基本的生活费用,没有多余的花费,一个月也只消费五六百元。所以一年下来,月薪8000元的张路竟没有月薪3500元的李玲富裕。

很多人觉得自己“月月轻松”的生活很潇洒,不用为存钱有负担,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吃穿住行,以快乐为目的,保持着视钱财如粪土的心情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

但是,生活不止于自己的眼前,我们此刻的挥金如土很可能是在为我们的将来买下不必要的隐患和炸弹。人类的需求是有层级之分的:在安全无忧的前提下,追求温饱;当基本的生活需求获得满足之后,则要求得到社会的尊重;之后会进一步追求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金钱作为底层的基石,不仅仅意味着我们有一双可以挣钱的勤劳的双手,同时,还代表着我们能够具有“圈养”金钱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认识理财的重要性,制订一套适合自己的理财计划,合理利用财富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那怎么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呢?

关于理财,概括起来就是开源节流,如何少花钱多赚钱。下面的十个小技巧虽然很简单,但是被很多人忽略。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充分掌握的话,一定会在理财上有所成就。

1.强迫自己储蓄

单身“月光族”都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因此养成了有多少就花多少的习惯,即使工作多年了,仍然还是零储蓄。从今天开始,选择从户头中每月强迫扣款的方式来存钱,是日后生活有所保障的好方法。

2.把零钱存下来

进餐、出行、购物、置衣,一天下来,我们会发现钱包里多了许多零钱,不妨将其悉数取出,专门置放一处,日日如此,一月、一季或半年上银行换成整钱结算一次。此时原本平常不善存钱的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每日存放的、无足轻重的零钱已汇聚成一笔可观的款项。

3.把花销登记入账

记账是女性理财的通用办法,装个家庭理财软件或者直接使用笔记本,都可以方便记账。我们只需把自己的花销分门别类地登记上去,将余额与自己实际所拥有的现金进行核对即可。坚持去做,我们就会对自己的花销了如指掌。

4.在打折时抢购名牌

人热爱名牌,这本无可厚非,但疯狂购买名牌的结果,往往是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因此面对名牌的诱惑,一定要学会忍,要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在打折期购入名牌,不仅可以得偿所愿,而且可以省下不多少钱。

5.用现金代替信用卡

信用卡消费总有一种不是花自己的钱的感觉,不知不觉就会超支。在逛商场之前花点时间到柜员机上取现金,这样即使手里的钱全部花光,心里也清楚自己到底花了多少钱,还可以有效控制自己的购买欲。

6.带上所有的打折卡

两人外出消费时,尽可能随身带着所有的消费场所的优惠打折卡。一个月下来,光省下来的折扣费,就是一笔可观的数目。

7.进行合理保险规划

买保险是为了防范人生风险,人生风险多样且无时不在,因此应综合考虑家庭面对的所有风险来统筹安排保险规划。

8.购买医疗保险

为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分散家庭财务风险,可以考虑购买一些定额给付型的医疗保险,主要包括重大疾病保险和住院津贴保险。另外,如果是女性,还可在怀孕前购买医疗保险,以享有生育期的保障。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了防止日后为钱忧心,正在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我们,应该多钻研一下理财的学问,从现在起就做好预算,免得将来为钱财忙得焦头烂额。

超出想象的10倍力量:有反省才有成长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兰迪·劳伦斯现在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以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推销员。他奋起的动因是他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拥有超出自己想象10倍以上的力量。在这句话的激励之下,他反省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态度,发现自己错过了许多可以和顾客成交的机会。于是,他制订了严格的行动计划,并在每一天的工作当中实践。两个月后,他回过头看看自己的进展,发现业绩已经增加了两倍。数年以后,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在更大的舞台上检验着这句话。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我们要主动反省,才能够在问题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勇敢地接受问题的磨砺,才能不断地反省和改进自己的工作。

反省是一个人不断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一个人只有不断反省自我的不足,才能够在问题中不断进步。每一个人都应该永远记住这个真理,只有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是一个前途远大的人。我们想赢得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就应当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善于自省的好习惯。把工作中的问题变成自己成长的机遇。

事实上,每个人如果在做事的时候都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那么,他就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缺陷,从而学会有技巧地扬长避短,将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同时,不断变化的社会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自身,而我们也要时刻地更新自己的思维。

理想的反省时间是在一段重要时期结束之后,如周末、月末、年末。在周末用几个小时去思索一下过去7天中出现的事件。月末要用一天的时间去思索过去一个月中出现的事情,年终要用一周的时间去审视、思索、反省一年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

自我反省的时间越勤越有利。假如我们一年反省一次,我们一年才知道优缺点,才知道自己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假如我们一个月反省一次,我们一年就有了12次反省机会。假如我们一周反省一次,我们一年就有52次反省机会。假如我们一天反省一次,我们一年就有365次反省机会。反省的次数越多,犯错的机会就越少。

一个从不犯错误的人是懦夫,一个总是犯错误的人是傻子。一个人要拥有成功的人生,就要学会在失败和错误中学习成长。在这里有几条自省的方法可以供我们参考:

1.诚恳而客观地审视周遭的情势,不要归咎别人,而应反求诸己。

2.分析失败的过程和原因,重拟计划,采取必要措施,以求改正。

3.在重新尝试之前,想象自己圆满地处理工作或妥善处理问题时的情景。

4.把足以打击自信心的失败记忆一一埋藏起来,它们现在已经变成我们未来成功的肥料了。

5.重新出发,不要害怕犯错和摔倒,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6.一个希望从错误中学习并期待成功的人,可能必须反复实践以上步骤,然后才能如愿以偿。重要的是每尝试一次,我们就能够增加一次收获,并向目标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