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36536400000098

第98章 杜牧(1)

【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杜牧文学成就多样,其诗、赋、古文都堪为名家。杜牧诗歌风貌上往往神韵疏朗又不失华美,气势浩荡又不时流露出婉约之致,别成一家。

杜牧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其祖父杜佑是唐代三朝名相,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少年生活富足,然而祖父、父亲去世后,家道日渐衰微。杜牧才华横溢,颇有政治抱负,然而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怀才不遇,所以常有感怀时事,借古讽今之作。

其作品主要集录于《樊川文集》。《全唐诗》中录其诗歌八卷。

·过华清宫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赏析】

《过华清宫绝句》是杜牧咏史诗中最著名的一组,共有三首,本诗为第一首,诗人截取杨贵妃嗜吃荔枝一事,直击统治者的腐朽骄奢。诗人借史喻今,表达了对晚唐政治黑暗的无奈和伤感。

起句“长安回望绣成堆”用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到的骊山之景。诗人在京城眺望骊山看到一片佳木葱茏,花繁叶茂,无数叠嶂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遮掩其间,宛如一堆锦绣。“山顶千门次第开”便紧接前句景色而来。 “千门”巧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宫门之多,宫殿之大,以及戒备的森严。“次第开”则写出门逐个打开要让“一骑”畅通无阻。虽然只是一句场景描写,却为下文唐玄宗为了杨贵妃的口腹之欲而不惜劳民伤财的描写埋下伏笔。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千顶山门次第开”的原因。不是因为传送紧急公文,不是为了生民社稷,仅仅是为杨贵妃千里送荔枝的马来了。华清宫平日严密关闭着的层层宫门早早全部打开只是为了不延误荔枝运送的时间。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恰恰就巧妙地体现了“含蓄”的艺术魅力。诗人将“一骑红尘”与“妃子笑”并列,暗指妃子的轻松一笑背后是许多人担着性命之忧的劳累奔波,这就有了比直写杨贵妃的骄奢更见效果。

诗的结句作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真正揭示出了“安史之乱”的祸根。“无人知是荔枝来”并非真正着意在无人知晓,而是强调出乎所有人的料想,如此耗费人力物力的行为竟不是为了军国大事,只是为了美人一笑,盛唐由盛转衰也就在所难免了。

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辞藻,但寓意精深。它含蓄有力地写出君王不事天下事美人的荒唐,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后人同题材作品也难有能出其上者。

【大师导读】

这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表现手法很高明,第四句本来要说明第三句,但作者不从正面说明,而从反面说观,愈显得这是宫闱秘事。

——施蛰存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赏析】

乐游原位于长安城南,地势高,登上它即可望见长安。京城居民到此赏景,文人墨客则在此遣怀抒情。在晚唐文人的诗歌中,乐游原则通常作为诗人盛衰慨叹的依托。杜牧这首《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亦是如此。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秋天,年近半百的杜牧即将离开长安到湖州出任刺史。离开京城前,他登上乐游原,心有所感而作此诗。

这首七绝采取“兴”的写法,看似简单的景物描写,但却言在此而意在彼。全篇没有一字言情情,但却处处体现诗人波动的情绪。

开篇提到的“清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事实上,宣宗时期的唐王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可见,诗人说“清时”是反讽。“有味”指生活极富趣味。诗人认为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像自己这样无才之人能够尽情地享受清闲安宁的生活,反而可以让自己藏拙。

“闲爱孤云静爱僧”紧承首句的“有味”,道出诗人的生活之味:清闲的时候喜欢天上漂浮的云朵,安静的时候就想象成为心境淡泊宁静的僧人。此时云的闲显示出了诗人的闲,僧人的静也表达出诗人的静。在古代诗歌的意象中,“云”和“僧”都是心无旁骛的士大夫追求闲情逸致的象征,这里通过“云”、“僧”来展现自己的生活情趣。

第三句中的“麾”是旌麾,古代把外出任郡守称作“建麾”。此句意为:我在京城时抑郁无聊,现在远调湖州,也就可以手持旌麾,去江海远游。古时文人,都难免在“出世”和“入世”两种心境上挣扎,此时诗人虽有出世的闲情,也有要挥麾而去的决心,但“入世”而不能的遗憾却又让他内心苦闷,为引出末句反语作铺垫。

第四句并没有接着写远游的事情,而是转而写现在诗人眼前的景色。诗人站在高高的乐游原上,望向昭陵方向。“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唐太宗一代明君,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文治武功,开创大唐盛世局面。而杜牧所处的时代,唐王朝正值风雨飘摇,且日渐衰败。当时的统治者昏庸无能,只知********。杜牧空有一身才华,却不受重用。他在遥望先世的明主之墓时,深觉自己生不逢时,着实可叹。

前三句中 “清时”、“无能”、“闲静”、“江海去”都是诗人的障眼法,亦是诗人的牢骚语。因为社会现实黑暗,自己满腔热血和才能却无处可使,闲静的处境只是因为没有贤明君主的重用,身处朝廷却不能国效力,故而萌发江海远游之意。诗人写到“望昭陵”后,不再多着一语,但读者已然能够体会他的沉郁心境。这种表达方式可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大师导读】

昭陵为唐创业守成英主,后世子孙陵夷不振,故牧之于去国时登高寄慨,词意浑含,得风人遗意。

——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①酒旗风。

南朝②四百八十寺③,

多少楼台④烟雨中。

【注释】

① 郭:外城。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志。山郭:靠山的城墙。

② 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

③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因此当时佛寺大兴。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都下佛寺五百余所”。此处为虚指。

④ 楼台:指寺庙

【赏析】

杜牧在这首诗中,用短短二十八字描绘了一幅风光无限、绚烂多姿的江南的春天。虽然用语简洁,意象精致,但塑造了一个大江南。

首句中用“千里”这一概括性数字,道出了江南地域的广大开阔,把整个江南都囊括其中。“莺啼”二字有先声夺人的效果。诗中春景未现,读者就听见了春天的声音,诗人正是用莺啼,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春天唤了出来:在广袤的江南大地上,春天来临,四处是抽了嫩芽的绿树和刚刚舒展开的花朵,有鸣叫的鸟儿穿梭于绿柳红花之中,好一派姹紫嫣红的热闹景象。

第二句中有“水”,有“山”,有“酒旗”,有“风”,还有“人家”。句中的“酒”字让整首诗瞬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这里没有写酒馆、酒栈,而是选择了一个更小的意象——“酒旗”,以小见大,让人想见依水的村庄临山的城郭不时有酒帘闯入眼帘。这里的“风”也只是单独地罗列,并没有写风吹动或者拂动酒旗,留与读者想象酒旗如何迎风招展。

杜牧在前两句中只是简单地把几个意象组合起来,作文学典型化概括,但这几个意象组合以后蕴含的意义却远远超过了它们原来意思的总和,来江南农家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生活气息犹在目前。

三四句中,诗人的视角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既有空间的延伸,也有在时间的历史的追溯。

“南朝”为此诗增添了历史的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代人强调数量之多的概括说法。诗人眼中,南朝修建的寺庙在烟雨缥缈之中显得格外迷离深邃,为江南的春增添了一份朦胧的古典美。诗句从明丽的景物转向了朦胧迷离的春的世界里,丰富了江南春天的色彩感和层次感。

在这份美中,杜牧也抒发了历史感慨。杜牧的年代,亦是唐代大兴佛教的时期,而且与南朝一样,当时的佛教进入了恶性发展状态中。杜牧在诗中,通过“南朝”二字引出了南朝统治者因大兴佛教,劳民伤财而最终加速其灭亡的历史旧事。透过“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烟雨”,诗人在吊古同时亦在伤今。最后两句为诗篇加入了历史兴亡之思,让诗境从单纯的写景中超脱,全诗的主旨由此得到了升华。

【大师导读】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杨慎《升庵诗话》

“千里莺啼绿映红”云云,比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千”应做“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耶?余谓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在诗人出任黄州刺史时,曾游览黄州赤壁矶,对于三国的历史有感,写下了这首怀古咏史诗。诗中写到的战争即是三国时期的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它扭转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当年,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的曹操率兵南下试图南下攻吴,曹操虽然满腹韬略,但是从小在北方长大的他对水战一窍不通。因为北方士卒不习惯坐船,他下令将战船首尾连接,起来以防晃荡。这给了吴蜀以可乘之机。当时正刮东南季风,孙权和刘备联手采取火攻的办法击败曹操。而这场战争的火攻计策的决策者便是诗中提到的“周郎”,即周瑜。

第一句中的“折戟”即被折断的兵器铁戟。诗人路过古战场时,在泥沙中发现了一支被折断的戟。但是历时久远,铁戟生锈。诗人亲手把它洗净,发现它是三国遗物。拿着这支前朝战争的遗物,诗人顿生感慨,这为后面诗人的抒情奠定了基础。“认”字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以一支小小的“折戟”开篇,发怀古之幽思,以小见大,层层深入。

一二句写实叙事,三四句则抒情。三、四句的用了咏史诗中少见的假设手法。

在诗人看来,如果当时没有东风的帮助,这场战役将会是另一种结局,历史也将会改写。杜牧此诗立意新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也有学者提出,杜牧把赤壁战争的胜利完全归功于客观因素“东风”并不妥当,因为战争胜利的因素“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也有学者赞赏地认为这是诗人看到了历史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事实上,杜牧突出东风在战争中的作用,另有用意。

“东风”事实上指“机遇”,“时机”,再结合杜牧际遇,他深知用兵之法,却怀才不遇,即可看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实际上是杜牧借周瑜得遇良机赢得战争胜利的旧事,以抒其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

诗篇尾句中的“春深”二字既是指时间上的春深,也指在铜雀台上把二乔深深锁住。二乔的身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味。《四库提要》中言:“许顗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杜牧借象征着东吴权力阶层的二乔被锁一事,指代东吴灭亡,以小见大。同时,他将历史兴亡的感叹落脚于美人锁深宫的意象中,在气势磅礴、沉郁悲怆的咏史诗中注入一丝了风情。

【大师导读】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这类诗虽主要意思不在怀古,但由于是由古代历史或遗迹触发的感慨,一般仍带有伤悼往事的情绪。

——袁行霈

“东风不与周郎便”,从散文语法规律看,这是一种肯定语气,东风没有给周瑜以方便。但在唐诗中,它可以表达为假定语气。因为唐代诗人都尽可能不用“如果”、“倘若”、“何况”、“但是”这一类的转折语,只要上下句贯串得当,读者自能判断其语气。

——施蛰存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①。

【注释】

①《后庭花》:即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简称。陈后主耽于声色,终致亡国。后人将其《玉树后庭花》视为亡国之音。

【赏析】

秦淮河是六朝以来商旅的集散地,耸立着许多秦楼楚馆,热闹繁华。杜牧夜经此地,听到歌妓的唱词,感时伤世,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传唱千古的名作。不少学者也认为此诗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第一句描绘烟水朦胧、凄凉迷离的景象,通过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巧妙地联系起来。此句运用了互文见义的表现手法,诗意为:烟和月色笼罩着秦淮河的水和岸边的沙。这里,诗人借着景物描写,暗示唐王朝危机四伏,使后文诗人听到隔江的歌声有感有了一个环境烘托。这里没有直接交代事件,而是先婉转地写了诗人周边的环境,给读者增添了无限想象的空间。